最近,部落聯盟的工作效率有些下降,這令我很苦惱……
營築新城、燒磚、伐木、製陶、製捕魚網、馴化牲畜,還有改良武器等工作一大堆,得益於食物繳獲,頭一個月我征調了200餘名部落青壯脫離狩獵專事上述營築和製作工作,雖然食物儲備在一天天減少,但隨著馴化牲畜和漁網製作不斷進行,畜牧業和漁業的規模暴漲,我估計能夠持續滿足冬天到來以前的食物需求,令我手裏始終有200人左右的“工程隊”,趕在下雪前建成城市,讓大家全都搬到城牆後的房屋裏去。但最近的工作效率為何下降?我決定一探究竟。
走了一圈後,我發現原因並不複雜,由於各類工作分工日趨複雜,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求持續增多,使用寬葉畫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不得不說,這種寬葉子真是做紙的好材料,有些已經放置一個月的葉子,水分已幾乎幹透了,但仍可以在上頭作畫而不會碎裂,起碼,今後葉子紙張的保存不用我再操心。但是,許多工作,如製陶,各個工序之間幾乎隔一會兒就要畫一張示意。各人畫畫功底不一,有人快有人慢,有畫功好的有畫得糙的,有時畫出來對方看不懂,還要再畫一張更細的。繼寬葉畫出現帶來的“交流革新”後,尼安德特族群不能說話的弊病再一次成為了阻礙發展的短板。
聽說除了我對麵的敵人由於損失慘重而退卻,大神山其他各條戰線上智人的進攻仍在持續,但已接近尾聲。附近的部落近期陸續接到了我部大捷的消息,等戰事一結束,他們鐵定會派人來我部參觀交流,算算也就是未來倆月的事兒了。兩個月內,我必須完成部落聯盟第一座城市——元城的修建,為遠道而來的其他部落代表戰士我聯盟的強大實力,從而吸引更多部族加入我們。
鑒於此,我決定將一項十分重要且繁瑣的事務提上日程——造字。
雖然漢字總數超過5萬,但絕大多數人平時使用的核心漢字隻有200多個,也就是說,這200多個字就能夠滿足現代國家、社會大多數生產生活活動。而莫說是複雜的近現代社會,就是中國的秦漢時期,比我現在所處的部落都要複雜百倍!我確信,在這裏,用100個字就能表達絕大多數意思了,除了複雜一些的形容詞、副詞以外,起碼工作生產、日常生活、組織管理、軍事等方麵的交流能夠初步建立起來。而以尼安德特人的高智商和對形狀的高思辨能力……學100個字兒估計一個月都不用!
說幹就幹,首先我得先按照身邊的人、物品、行為、事件等造出這些字。我將城市建造的工作完全交給首寶柱負責,大家驚奇地發現,首領又閉關了……
相比於畫畫,文字無疑能夠大大節省時間,某種意義上,象形文字就是“模式化、規範化的圖畫”,是代表各種事物的“簡化圖”。雖然現在是在歐洲,但我可從來沒有萌生過創造字母語言的想法,相比於拉丁字母組成的密碼語言,象形的漢字顯然更能被當下的原始人們所接受,再加上我這二把刀英語……還是算了,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當下原始社會的現狀。而無疑,目前象形文字是比拉丁字母組成密碼語言生命力更旺盛、傳播力更廣、更容易理解和學習的文字形式。於是,類似甲骨文、金文、篆書和簡體漢字混雜而成的“古尼安德特字”於閉關7日後正式登上曆史舞台——居然是在歐洲!
造這些字我用了足足7日,因為造字工作比我想象的複雜:
首先需要創造的是名詞,起碼要能夠表達身邊所有的人和物品。第一步,最重要的“我、你、他、我們、你們、他們、大家”等稱唿新鮮出爐。緊接著是常見事物,我造出了“馬、羊、鹿、牛、豬(野豬)、象(猛獁)、鳥、魚”等平時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動物(食物和牲畜),以及“猴、蛇、蟲”等常見動物(森林裏全是)。然後是“樹、石頭、骨頭、土、玉”等常用自然之物,以及“帳篷、山洞、城牆、房屋、陶器、網”和一些工具等人造物。最後,將“天、地、日、月、星、風、雨”等自然現象補齊。
最複雜的是“人”,這個字倒是好造,但人是最核心的概念,其衍生出的複雜區別還需要“男、女、老、幼、壯、弱、首領、平民”等形容詞來修飾。形容詞是最難設計的,尤其是在現有的文明條件下,我預感到,起初無法將形容詞的概念有效灌輸給每個人,因此,我幹脆把上述形容人的字多造一些,分別表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青壯、首領、平民、祭司、法官”等不同的人,而將廣義的抽象的“人”字放到一邊,等需要用的時候再說。
上述這些字均采用後世各類漢字的形,輔之以一些變化,能夠讓原始人們更好理解,比如“人”字我采用了“人”上麵頂個圓圈,把人最顯著的特征“腦袋”體現出來,其餘老人孩子等字兒都采用圓圈下麵部分的差別來區分。其餘“馬、羊、牛”等動物也按照形近和方便書寫兼顧的理念造字。
接下來,我把人臉上、身上的各個器官也都造了一遍。
最後,名詞當中最核心的數字登場了。一到三簡單,按照漢字畫橫線即可,四以上我可犯了難,直接用漢字或者阿拉伯數字是不是有點偷懶……而且他們看不懂原因啊!最後靈光一現的我決定,還是用直線條的數量表示數字,但要令字有所區分——四采用漢字的“口”(四條線),五是漢字的“日”倒下來,六則是漢字的“田”,七在“田”下麵加一橫,八則是英國的米字旗那樣“田中加x”,九則單獨造個字兒,橫太多了眼暈……
至於十,為了同橫平豎直的“1—9”區分,我采用了圓圈中間點個點兒(⊙)來表示。這樣,一至五比較一目了然,六七八九雖筆畫多但字的結構不一樣,也容易區分,十則更好區分。而“百”和“千”則分別用“圓圈裏套圓圈◎”和“圓圈裏套十字⊕”來表達,至於“萬”我按“方塊裏套方塊”造的,不過,短期內無論人口還是物資估計都用不著……
這一下,從1到9999的數字都可以清晰直觀地表達了,這對於首寶柱來說絕對是天降福音。
名詞創造告一段落,我又開始攻關更加有挑戰性的動詞。
相對名詞來說,動詞的難點在於如何互相區分,因為“站”、“走”和“跑”其實畫出來差不多,其他小一些的動作又過於細微。最終,我將動詞都造成左右結構的字,左邊是剛剛造出的“手”、“足”、“頭”等名詞,提示人們這個動詞是關於哪個部位的,然後通過右邊的形狀變化來凸顯動作,如“站”即“足”旁邊一豎,“走”則是“足”旁邊一捺,其餘“跑、跳”和手上動作“拿、放、給”以及“點頭、搖頭”等動作同理。
最後要補充一些介詞,如“上、下、左、右、裏、外”等,本來我都要收工了,結果發現沒這個還真不行,於是又用了整整一天,考慮如何清晰且較為簡單表達介詞。最後,我按照“直線加圓圈”的組合來製定上述介詞,以“圓圈比直線優先”的理念來表示方位,如左就是“○i”,右是“i○”,上下同理,裏是“圓圈上穿個直線”,外是“圓圈裏頭畫個直線,類似1”,“環繞”則是“外”的圓圈加粗。
先搞這些吧,比較難的形容詞、副詞以後再說,現在起碼能把事情初步講明白了。
看著滿滿幾十大篇寬葉紙,上頭凝聚著我心血和後世智慧的一百來個字,我不禁想到,前世的學者將人類的發展曆史分為“野蠻時代—蒙昧時代—文明時代”,其中野蠻轉向蒙昧的標誌是用人工火,而蒙昧轉向文明的標誌則正是文字的出現,卻並非語言的出現。想起這個時代仍然野蠻落後的智人,不得不慨歎此言不虛。前世原始時代出現文字前後,各個文明古國出土的考古遺跡明顯有著很大不同,有文字的聚落無一不顯示出清晰地文明特征。而此時,我靠著這些後世看來絕對是鬼畫符的“文字”,將才學會用火不多時的尼安德特族群強行彎道超車帶入“文明時代”,又會給這個族群、這個時代,帶來怎樣不一樣的一抹亮色呢?
我萬分期待!
營築新城、燒磚、伐木、製陶、製捕魚網、馴化牲畜,還有改良武器等工作一大堆,得益於食物繳獲,頭一個月我征調了200餘名部落青壯脫離狩獵專事上述營築和製作工作,雖然食物儲備在一天天減少,但隨著馴化牲畜和漁網製作不斷進行,畜牧業和漁業的規模暴漲,我估計能夠持續滿足冬天到來以前的食物需求,令我手裏始終有200人左右的“工程隊”,趕在下雪前建成城市,讓大家全都搬到城牆後的房屋裏去。但最近的工作效率為何下降?我決定一探究竟。
走了一圈後,我發現原因並不複雜,由於各類工作分工日趨複雜,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求持續增多,使用寬葉畫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不得不說,這種寬葉子真是做紙的好材料,有些已經放置一個月的葉子,水分已幾乎幹透了,但仍可以在上頭作畫而不會碎裂,起碼,今後葉子紙張的保存不用我再操心。但是,許多工作,如製陶,各個工序之間幾乎隔一會兒就要畫一張示意。各人畫畫功底不一,有人快有人慢,有畫功好的有畫得糙的,有時畫出來對方看不懂,還要再畫一張更細的。繼寬葉畫出現帶來的“交流革新”後,尼安德特族群不能說話的弊病再一次成為了阻礙發展的短板。
聽說除了我對麵的敵人由於損失慘重而退卻,大神山其他各條戰線上智人的進攻仍在持續,但已接近尾聲。附近的部落近期陸續接到了我部大捷的消息,等戰事一結束,他們鐵定會派人來我部參觀交流,算算也就是未來倆月的事兒了。兩個月內,我必須完成部落聯盟第一座城市——元城的修建,為遠道而來的其他部落代表戰士我聯盟的強大實力,從而吸引更多部族加入我們。
鑒於此,我決定將一項十分重要且繁瑣的事務提上日程——造字。
雖然漢字總數超過5萬,但絕大多數人平時使用的核心漢字隻有200多個,也就是說,這200多個字就能夠滿足現代國家、社會大多數生產生活活動。而莫說是複雜的近現代社會,就是中國的秦漢時期,比我現在所處的部落都要複雜百倍!我確信,在這裏,用100個字就能表達絕大多數意思了,除了複雜一些的形容詞、副詞以外,起碼工作生產、日常生活、組織管理、軍事等方麵的交流能夠初步建立起來。而以尼安德特人的高智商和對形狀的高思辨能力……學100個字兒估計一個月都不用!
說幹就幹,首先我得先按照身邊的人、物品、行為、事件等造出這些字。我將城市建造的工作完全交給首寶柱負責,大家驚奇地發現,首領又閉關了……
相比於畫畫,文字無疑能夠大大節省時間,某種意義上,象形文字就是“模式化、規範化的圖畫”,是代表各種事物的“簡化圖”。雖然現在是在歐洲,但我可從來沒有萌生過創造字母語言的想法,相比於拉丁字母組成的密碼語言,象形的漢字顯然更能被當下的原始人們所接受,再加上我這二把刀英語……還是算了,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當下原始社會的現狀。而無疑,目前象形文字是比拉丁字母組成密碼語言生命力更旺盛、傳播力更廣、更容易理解和學習的文字形式。於是,類似甲骨文、金文、篆書和簡體漢字混雜而成的“古尼安德特字”於閉關7日後正式登上曆史舞台——居然是在歐洲!
造這些字我用了足足7日,因為造字工作比我想象的複雜:
首先需要創造的是名詞,起碼要能夠表達身邊所有的人和物品。第一步,最重要的“我、你、他、我們、你們、他們、大家”等稱唿新鮮出爐。緊接著是常見事物,我造出了“馬、羊、鹿、牛、豬(野豬)、象(猛獁)、鳥、魚”等平時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動物(食物和牲畜),以及“猴、蛇、蟲”等常見動物(森林裏全是)。然後是“樹、石頭、骨頭、土、玉”等常用自然之物,以及“帳篷、山洞、城牆、房屋、陶器、網”和一些工具等人造物。最後,將“天、地、日、月、星、風、雨”等自然現象補齊。
最複雜的是“人”,這個字倒是好造,但人是最核心的概念,其衍生出的複雜區別還需要“男、女、老、幼、壯、弱、首領、平民”等形容詞來修飾。形容詞是最難設計的,尤其是在現有的文明條件下,我預感到,起初無法將形容詞的概念有效灌輸給每個人,因此,我幹脆把上述形容人的字多造一些,分別表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青壯、首領、平民、祭司、法官”等不同的人,而將廣義的抽象的“人”字放到一邊,等需要用的時候再說。
上述這些字均采用後世各類漢字的形,輔之以一些變化,能夠讓原始人們更好理解,比如“人”字我采用了“人”上麵頂個圓圈,把人最顯著的特征“腦袋”體現出來,其餘老人孩子等字兒都采用圓圈下麵部分的差別來區分。其餘“馬、羊、牛”等動物也按照形近和方便書寫兼顧的理念造字。
接下來,我把人臉上、身上的各個器官也都造了一遍。
最後,名詞當中最核心的數字登場了。一到三簡單,按照漢字畫橫線即可,四以上我可犯了難,直接用漢字或者阿拉伯數字是不是有點偷懶……而且他們看不懂原因啊!最後靈光一現的我決定,還是用直線條的數量表示數字,但要令字有所區分——四采用漢字的“口”(四條線),五是漢字的“日”倒下來,六則是漢字的“田”,七在“田”下麵加一橫,八則是英國的米字旗那樣“田中加x”,九則單獨造個字兒,橫太多了眼暈……
至於十,為了同橫平豎直的“1—9”區分,我采用了圓圈中間點個點兒(⊙)來表示。這樣,一至五比較一目了然,六七八九雖筆畫多但字的結構不一樣,也容易區分,十則更好區分。而“百”和“千”則分別用“圓圈裏套圓圈◎”和“圓圈裏套十字⊕”來表達,至於“萬”我按“方塊裏套方塊”造的,不過,短期內無論人口還是物資估計都用不著……
這一下,從1到9999的數字都可以清晰直觀地表達了,這對於首寶柱來說絕對是天降福音。
名詞創造告一段落,我又開始攻關更加有挑戰性的動詞。
相對名詞來說,動詞的難點在於如何互相區分,因為“站”、“走”和“跑”其實畫出來差不多,其他小一些的動作又過於細微。最終,我將動詞都造成左右結構的字,左邊是剛剛造出的“手”、“足”、“頭”等名詞,提示人們這個動詞是關於哪個部位的,然後通過右邊的形狀變化來凸顯動作,如“站”即“足”旁邊一豎,“走”則是“足”旁邊一捺,其餘“跑、跳”和手上動作“拿、放、給”以及“點頭、搖頭”等動作同理。
最後要補充一些介詞,如“上、下、左、右、裏、外”等,本來我都要收工了,結果發現沒這個還真不行,於是又用了整整一天,考慮如何清晰且較為簡單表達介詞。最後,我按照“直線加圓圈”的組合來製定上述介詞,以“圓圈比直線優先”的理念來表示方位,如左就是“○i”,右是“i○”,上下同理,裏是“圓圈上穿個直線”,外是“圓圈裏頭畫個直線,類似1”,“環繞”則是“外”的圓圈加粗。
先搞這些吧,比較難的形容詞、副詞以後再說,現在起碼能把事情初步講明白了。
看著滿滿幾十大篇寬葉紙,上頭凝聚著我心血和後世智慧的一百來個字,我不禁想到,前世的學者將人類的發展曆史分為“野蠻時代—蒙昧時代—文明時代”,其中野蠻轉向蒙昧的標誌是用人工火,而蒙昧轉向文明的標誌則正是文字的出現,卻並非語言的出現。想起這個時代仍然野蠻落後的智人,不得不慨歎此言不虛。前世原始時代出現文字前後,各個文明古國出土的考古遺跡明顯有著很大不同,有文字的聚落無一不顯示出清晰地文明特征。而此時,我靠著這些後世看來絕對是鬼畫符的“文字”,將才學會用火不多時的尼安德特族群強行彎道超車帶入“文明時代”,又會給這個族群、這個時代,帶來怎樣不一樣的一抹亮色呢?
我萬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