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大安宮燈火通明,太上皇李淵的寢宮,歌舞升平,李淵這位大唐的開國皇帝迴想過往,玄武門之變是他一生的痛。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二人命喪玄武門,自古皇位之爭,手足相殘,腥風血雨,至尊之位難道真的有那麽大的誘惑力嗎?
其實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也是被逼無奈,當時秦王府和太子府已經到鬥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這個時刻的李淵無力調解,於是夥同心腹大臣裴寂秘密相商,李淵想到一個自以為絕妙的主意,能夠實現秦王府和太子府共存,就是把大唐一分為二,讓李世民迴洛陽和李建成各占半壁江山,同時派裴寂跟隨李世民前往封地,防止他起兵造反,另一邊自己退位讓太子順利登基。
李淵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忽略了統一大勢所趨,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大唐平定戰亂,一統天下還沒有幾年呢,文武大臣和黎民百姓都不會答應。
再說李建成登基以後怎麽可能容得下手握兵權的秦王,而李世民也不會乖乖等死,所以李淵的主意注定不會成功。
而李淵不知道是他和裴寂密談的內容,第二天就傳到了太子府和秦王府,太子府這邊不會讓李世民輕易迴到洛陽的封地,他們認為秦王府的根基在洛陽,一旦放李世民迴洛陽,就是放虎歸山。
秦王府猛將如雲,如果從洛陽起兵造反,整個大唐無人與他抗衡,反倒是在長安城的秦王府是最薄弱的,一千府兵不足為慮,即便李淵下旨放李世民迴洛陽,半路上也要將其截殺,永絕後患。
秦王府這邊不會乖乖束手就擒,文臣武將也偷摸聚集,房玄齡提出先發製人,埋伏於宮門之內,殺死太子和齊王,一勞永逸。
長孫無忌則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先按照李淵的旨意迴到洛陽城,等李建成登基後再起兵造反。
這個時刻李世民也是猶豫不決,杜如晦站了出來,分析兩個方案的得失,果斷選擇了房玄齡的方案。
迴洛陽城等李建成登基後造反,不占大義,那就是亂臣賊子,因為太子即位是正統,家眷還困在長安城,風險太大。
發動玄武門之變,逼迫李淵退位,前提先立李世民為太子,到時候秦王登基也是正統,能堵天下攸攸之口。
房謀杜斷為玄武門之變奠定了基礎,從此大唐走向嶄新的一頁。
玄武門之變的根本原因,要從當年李家晉陽起兵開始說起,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正當李淵還在觀望,是李世民第一個遊說父親起兵,並提出先占長安為王,而後掃平天下的主張,事實也如李世民所料一樣,當時長安兵力空虛,李唐迅速攻占長安,而後平定天下。
李淵從晉陽起兵的那天開始就向李世民許諾,將來奪取天下,必定立他為太子。
每逢李世民出征或者大唐遭遇生死危機,李淵又是口頭許諾,隻要大勝歸來,必定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最後李世民已經不相信李淵許的承諾,他不管李淵怎麽想,自己一定要為大唐平定天下,一統山河,那個時刻李世民有了一顆君王之心。
武德四年,關中之戰,在虎牢關以逸待勞,李世民帶著秦瓊,程咬金,尉遲恭率領三千玄甲軍,大破竇建德十萬大軍,生擒竇建德,後又陳兵圍困洛陽城,逼降王世充,俘虜二人到長安城,一戰平定天下。
李淵又一次食言,為了補償李世民,封上柱國秦王,天策上將,兼尚書令,儀同開府,封無可封,地位等同太子。
這個時候的秦王,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天策府成為了大唐的小朝廷,如果說之前的李世民隻有軍權,現在文武並重,實力遠超太子。
太子李建成反應過來後迅速拉攏齊王李元吉,一同抗衡天策府,李世民也因為實力大漲,有了帝王雄心,決心和李建成一爭高下,至此太子府和天策府之爭進入白熱化。
李淵最終控製不住二人平衡,最終演變成玄武門之變。
如果不是李淵多次食言,為了補償又冊封天策上將,天策府對李淵可以說是一大敗筆,這極大助長了李世民的帝王野心,一發不可收拾。
綜上所述,玄武門之變是由李淵的優柔寡斷一手造成的,這也怪不了李世民。
......
視線迴到大安宮,李淵的三年退休生活終於讓他想明白了,是他自己逼著兒子們走上了絕路。
李淵懊悔不已,但他也做不了什麽,每天飲酒作樂,麻痹自己,醉生夢死。
李淵忽然想到什麽,大叫一聲,隨即傳喚內侍。
李淵:“高升,明日傳楚王入宮駕,就說朕和萬貴妃想他了。”
高升:“老奴遵旨,這就去楚王府傳旨。”
高升高公公武力超群,內功深厚,步法輕盈,是超一流高手,他的家族因為兵患被隋煬帝楊廣抄家滅族,自己也因故受了宮刑入宮做太監。
有一次犯錯被楊廣的太監總管責罰,重打四十大板,瘦小的身軀肯定挨不到四十大板就會一命嗚唿了。
正巧被入宮的唐國公李淵撞見,李淵不忍小太監命喪當場,於是向當時的太監總管求情,隨即繞過了小太監的責罰。
小太監在李淵的幫助下成功得到楊廣的賞識,平步青雲,扶搖直上。
高升沒有忘記李淵的救命之恩,提攜之意,當湧泉相報。
沒過多久,高升跟隨楊廣駕臨晉陽宮,高升由此來到了李淵身邊,成為了李淵心腹太監,事無巨細,一直到今日。
那日李淵得到線報,李建成遺留下來的暗衛要對楚王等人動手,隨即派高升前去營救。
如果楚王出了意外,那老五李智雲一脈就徹底斷了,這是他不允許的。
玄武門之變斷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脈,楚王這一脈再怎麽說都要保下,因此李淵派出了精銳高手去營救,順便還讓高升警告魅影,如果再動楚王,那就讓她們死無葬身之地。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二人命喪玄武門,自古皇位之爭,手足相殘,腥風血雨,至尊之位難道真的有那麽大的誘惑力嗎?
其實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也是被逼無奈,當時秦王府和太子府已經到鬥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這個時刻的李淵無力調解,於是夥同心腹大臣裴寂秘密相商,李淵想到一個自以為絕妙的主意,能夠實現秦王府和太子府共存,就是把大唐一分為二,讓李世民迴洛陽和李建成各占半壁江山,同時派裴寂跟隨李世民前往封地,防止他起兵造反,另一邊自己退位讓太子順利登基。
李淵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忽略了統一大勢所趨,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大唐平定戰亂,一統天下還沒有幾年呢,文武大臣和黎民百姓都不會答應。
再說李建成登基以後怎麽可能容得下手握兵權的秦王,而李世民也不會乖乖等死,所以李淵的主意注定不會成功。
而李淵不知道是他和裴寂密談的內容,第二天就傳到了太子府和秦王府,太子府這邊不會讓李世民輕易迴到洛陽的封地,他們認為秦王府的根基在洛陽,一旦放李世民迴洛陽,就是放虎歸山。
秦王府猛將如雲,如果從洛陽起兵造反,整個大唐無人與他抗衡,反倒是在長安城的秦王府是最薄弱的,一千府兵不足為慮,即便李淵下旨放李世民迴洛陽,半路上也要將其截殺,永絕後患。
秦王府這邊不會乖乖束手就擒,文臣武將也偷摸聚集,房玄齡提出先發製人,埋伏於宮門之內,殺死太子和齊王,一勞永逸。
長孫無忌則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先按照李淵的旨意迴到洛陽城,等李建成登基後再起兵造反。
這個時刻李世民也是猶豫不決,杜如晦站了出來,分析兩個方案的得失,果斷選擇了房玄齡的方案。
迴洛陽城等李建成登基後造反,不占大義,那就是亂臣賊子,因為太子即位是正統,家眷還困在長安城,風險太大。
發動玄武門之變,逼迫李淵退位,前提先立李世民為太子,到時候秦王登基也是正統,能堵天下攸攸之口。
房謀杜斷為玄武門之變奠定了基礎,從此大唐走向嶄新的一頁。
玄武門之變的根本原因,要從當年李家晉陽起兵開始說起,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正當李淵還在觀望,是李世民第一個遊說父親起兵,並提出先占長安為王,而後掃平天下的主張,事實也如李世民所料一樣,當時長安兵力空虛,李唐迅速攻占長安,而後平定天下。
李淵從晉陽起兵的那天開始就向李世民許諾,將來奪取天下,必定立他為太子。
每逢李世民出征或者大唐遭遇生死危機,李淵又是口頭許諾,隻要大勝歸來,必定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最後李世民已經不相信李淵許的承諾,他不管李淵怎麽想,自己一定要為大唐平定天下,一統山河,那個時刻李世民有了一顆君王之心。
武德四年,關中之戰,在虎牢關以逸待勞,李世民帶著秦瓊,程咬金,尉遲恭率領三千玄甲軍,大破竇建德十萬大軍,生擒竇建德,後又陳兵圍困洛陽城,逼降王世充,俘虜二人到長安城,一戰平定天下。
李淵又一次食言,為了補償李世民,封上柱國秦王,天策上將,兼尚書令,儀同開府,封無可封,地位等同太子。
這個時候的秦王,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天策府成為了大唐的小朝廷,如果說之前的李世民隻有軍權,現在文武並重,實力遠超太子。
太子李建成反應過來後迅速拉攏齊王李元吉,一同抗衡天策府,李世民也因為實力大漲,有了帝王雄心,決心和李建成一爭高下,至此太子府和天策府之爭進入白熱化。
李淵最終控製不住二人平衡,最終演變成玄武門之變。
如果不是李淵多次食言,為了補償又冊封天策上將,天策府對李淵可以說是一大敗筆,這極大助長了李世民的帝王野心,一發不可收拾。
綜上所述,玄武門之變是由李淵的優柔寡斷一手造成的,這也怪不了李世民。
......
視線迴到大安宮,李淵的三年退休生活終於讓他想明白了,是他自己逼著兒子們走上了絕路。
李淵懊悔不已,但他也做不了什麽,每天飲酒作樂,麻痹自己,醉生夢死。
李淵忽然想到什麽,大叫一聲,隨即傳喚內侍。
李淵:“高升,明日傳楚王入宮駕,就說朕和萬貴妃想他了。”
高升:“老奴遵旨,這就去楚王府傳旨。”
高升高公公武力超群,內功深厚,步法輕盈,是超一流高手,他的家族因為兵患被隋煬帝楊廣抄家滅族,自己也因故受了宮刑入宮做太監。
有一次犯錯被楊廣的太監總管責罰,重打四十大板,瘦小的身軀肯定挨不到四十大板就會一命嗚唿了。
正巧被入宮的唐國公李淵撞見,李淵不忍小太監命喪當場,於是向當時的太監總管求情,隨即繞過了小太監的責罰。
小太監在李淵的幫助下成功得到楊廣的賞識,平步青雲,扶搖直上。
高升沒有忘記李淵的救命之恩,提攜之意,當湧泉相報。
沒過多久,高升跟隨楊廣駕臨晉陽宮,高升由此來到了李淵身邊,成為了李淵心腹太監,事無巨細,一直到今日。
那日李淵得到線報,李建成遺留下來的暗衛要對楚王等人動手,隨即派高升前去營救。
如果楚王出了意外,那老五李智雲一脈就徹底斷了,這是他不允許的。
玄武門之變斷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脈,楚王這一脈再怎麽說都要保下,因此李淵派出了精銳高手去營救,順便還讓高升警告魅影,如果再動楚王,那就讓她們死無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