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部分道士有流於專恃外物外氣,召役外在之神的傾向。譚峭的主張,則是強調那些向外追求的辦法不夠精到,不如純從內身修養著手,守住固有的神氣精,其效更為有力速捷。這種強調內部神氣的傾向,明顯地有從重視內氣與外氣外物並重,或者更重視外氣外物,向重視、依恃內氣過渡的痕跡。雷法理論中,稱\\\"所以養之浩然者,施之於法,則以我之真?合天地之造化\\\"雲雲,正是\\\"守之於內,然後用之於外,則無所不可\\\"的不同說法,但譚峭認為相對較好的辦法,雷法則認為唯一好,唯一正確。如此,法術以內為本的思想,譚峭發之於前,雷法諸派繼之於後,可以無疑。隻是比起譚峭,雷法諸人更加極端。
雷法所謂內道外法,實指內丹外法。那麽,譚峭的所謂\\\"內\\\",是否與內丹有關呢?答案是肯定的。
按譚峭與五代宋初內丹理論家陳摶交好,陳摶稱譚峭為師友。蓋二人同在何昌一門下修道。陳摶所修,世間或稱蟄龍功,即一種精深的睡功,係內丹之一法。譚峭亦以內功精深著名。《續仙傳》稱他\\\"夏服烏裘,冬則綠布衫,或臥於風霜雪中,經日,人謂其已斃,視之,氣出咻咻然。\\\"證之《化書》,其內功出於內丹術之跡宛然。
《化書》其首篇《紫極宮碑》雲: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泄於七竅,真氣熏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
此文自開始至於\\\"萬物所以通也\\\"為第一段,泛論道之委與用。所謂委,乃是就道順行以化生萬物而言,所謂用,乃是從掌握大道之要領,由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迴複到大道,於是虛而能通,擺脫了形體的束縛,自由逍遙。這是全文的總目,後世的道教理論中常概括為\\\"順則生人生物,逆則成佛成仙\\\"這樣一個公式。從\\\"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至於文末,便是具體闡述這逆則成仙的大略途徑。主要之點,在於以\\\"通塞之端,造化之源\\\"做指南,以\\\"忘形養氣,忘氣養神,忘神養虛\\\"為基本過程。這一過程,全在自己身上發用,\\\"坎離消長於一身\\\"則是其內氣在體內運行的狀態。
從東漢魏伯陽起,煉丹家以卦象描述煉丹過程,以坎離二卦代表藥料,以取坎填離象征藥結成丹。內丹的修煉,以自己身體為爐鼎,以精氣為藥料,以神領氣與精,沿任督二脈或者全部奇經八脈作周天運轉,這便是\\\"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泄於七竅\\\"之狀。待工夫到家,煉丹有成,取坎中實(坎卦中陽爻)填離中虛(離卦中陰爻)便達於乾卦,是為純陽,到此便認為可以超脫生死,故有\\\"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之說。
據此,《化書·紫極宮碑》係一相當概括然又相當完整的內丹理論綱要。譚峭既主內丹,則其所謂守之於內的含義,明確是指內丹無疑。因此,他的法術理論,乃是主張以內煉為基礎,以其成就內丹為根本,整個是內道外法亦即內丹外法的理論的初步表述。故就理論傾向言,譚峭是宋代雷法理論的先驅。
譚峭的《化書》是道教哲學中的精深之作。說它精,說它深,並非說譚峭一個人完全獨立地想出了一切有價值的思想,恰恰相反,他的貢獻不僅僅在於總結了自己的修道實踐和體驗,而且廣泛地總結了自魏伯陽以降曆代煉丹家的理論探索,吸取了《陰符經》等等道教哲學論著的精要,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論建樹和深遠的影響。
據此說來,雷法諸家沿著譚峭的理論道路前進,實在是在他們先輩的理論寶庫中逃選各種有用素材,並加上自己的體會,綜合成新的理論觀點。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麽雷法在理論上能夠係統一貫,無論是深度或是廣度都超過此前的法術理論。
三、上清派徊風混合之道和雷法煉召將方式。
道教法術的行持或曰施行,有一個重要的環節,稱做召將。全部道法的基礎,在於相信可以運用特殊而神秘的手段如符咒、掐訣以及踏罡步鬥等,召喚鬼神降臨,並且支配它們去執行凡人無法勝任的任務。召將即召役神將,是法術施行的前提條件。雷法也不例外,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雷法更重召將。各派雷法中之所以擬定了浩浩蕩蕩的雷部元帥、將軍、使者,正是為備召役之用。
人們常說雷法是符籙法術與內丹相結合的產物。就其理論,就其煉氣方式而言,這一判斷是正確的。然而,一般而言,內丹學說中雖然有所謂出元神之說,也有功成之後可以具備種種神通的觀念,但並沒有從自己身中喚出一個又一個神將的做法。甚至於可以說,這種做法在內丹學中根本上是不允許的。因此,雷法雖然提倡以內丹為本,然而其召將之法,尚另有淵源。這一淵源在哪裏呢?在上清派的徊風混合之道。而接續這一源頭的中介,則是前麵提到過的北帝派。
道教重煉氣,然而煉氣之途種種不一。曆代相傳,有守一,有存想,有胎息,有行氣,有吸納外氣,等等多途,內丹術是其中最為精深者。這些氣法,有共通之處,也有差異,理論和功法皆有所區別。帶到法術中來,形成不同的煉將(一種想象以氣化成神將的宗教修煉)和召將方式。上清派素來擅長存想又稱存思之術。該派主要經典《上清大洞真經》,以及著名的《黃庭經》,所載都是存想的要訣。所謂存想、存思,是在心中想象身體各部位如骨節,五藏六腑,乃至於頭發、牙齒等等都有專神管轄,將其形象鮮明地保存在腦海裏,或者想像它們各居於應住之宮即身體的相關部位。是為存思內景。
雷法所謂內道外法,實指內丹外法。那麽,譚峭的所謂\\\"內\\\",是否與內丹有關呢?答案是肯定的。
按譚峭與五代宋初內丹理論家陳摶交好,陳摶稱譚峭為師友。蓋二人同在何昌一門下修道。陳摶所修,世間或稱蟄龍功,即一種精深的睡功,係內丹之一法。譚峭亦以內功精深著名。《續仙傳》稱他\\\"夏服烏裘,冬則綠布衫,或臥於風霜雪中,經日,人謂其已斃,視之,氣出咻咻然。\\\"證之《化書》,其內功出於內丹術之跡宛然。
《化書》其首篇《紫極宮碑》雲: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泄於七竅,真氣熏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
此文自開始至於\\\"萬物所以通也\\\"為第一段,泛論道之委與用。所謂委,乃是就道順行以化生萬物而言,所謂用,乃是從掌握大道之要領,由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迴複到大道,於是虛而能通,擺脫了形體的束縛,自由逍遙。這是全文的總目,後世的道教理論中常概括為\\\"順則生人生物,逆則成佛成仙\\\"這樣一個公式。從\\\"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至於文末,便是具體闡述這逆則成仙的大略途徑。主要之點,在於以\\\"通塞之端,造化之源\\\"做指南,以\\\"忘形養氣,忘氣養神,忘神養虛\\\"為基本過程。這一過程,全在自己身上發用,\\\"坎離消長於一身\\\"則是其內氣在體內運行的狀態。
從東漢魏伯陽起,煉丹家以卦象描述煉丹過程,以坎離二卦代表藥料,以取坎填離象征藥結成丹。內丹的修煉,以自己身體為爐鼎,以精氣為藥料,以神領氣與精,沿任督二脈或者全部奇經八脈作周天運轉,這便是\\\"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泄於七竅\\\"之狀。待工夫到家,煉丹有成,取坎中實(坎卦中陽爻)填離中虛(離卦中陰爻)便達於乾卦,是為純陽,到此便認為可以超脫生死,故有\\\"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之說。
據此,《化書·紫極宮碑》係一相當概括然又相當完整的內丹理論綱要。譚峭既主內丹,則其所謂守之於內的含義,明確是指內丹無疑。因此,他的法術理論,乃是主張以內煉為基礎,以其成就內丹為根本,整個是內道外法亦即內丹外法的理論的初步表述。故就理論傾向言,譚峭是宋代雷法理論的先驅。
譚峭的《化書》是道教哲學中的精深之作。說它精,說它深,並非說譚峭一個人完全獨立地想出了一切有價值的思想,恰恰相反,他的貢獻不僅僅在於總結了自己的修道實踐和體驗,而且廣泛地總結了自魏伯陽以降曆代煉丹家的理論探索,吸取了《陰符經》等等道教哲學論著的精要,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論建樹和深遠的影響。
據此說來,雷法諸家沿著譚峭的理論道路前進,實在是在他們先輩的理論寶庫中逃選各種有用素材,並加上自己的體會,綜合成新的理論觀點。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麽雷法在理論上能夠係統一貫,無論是深度或是廣度都超過此前的法術理論。
三、上清派徊風混合之道和雷法煉召將方式。
道教法術的行持或曰施行,有一個重要的環節,稱做召將。全部道法的基礎,在於相信可以運用特殊而神秘的手段如符咒、掐訣以及踏罡步鬥等,召喚鬼神降臨,並且支配它們去執行凡人無法勝任的任務。召將即召役神將,是法術施行的前提條件。雷法也不例外,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雷法更重召將。各派雷法中之所以擬定了浩浩蕩蕩的雷部元帥、將軍、使者,正是為備召役之用。
人們常說雷法是符籙法術與內丹相結合的產物。就其理論,就其煉氣方式而言,這一判斷是正確的。然而,一般而言,內丹學說中雖然有所謂出元神之說,也有功成之後可以具備種種神通的觀念,但並沒有從自己身中喚出一個又一個神將的做法。甚至於可以說,這種做法在內丹學中根本上是不允許的。因此,雷法雖然提倡以內丹為本,然而其召將之法,尚另有淵源。這一淵源在哪裏呢?在上清派的徊風混合之道。而接續這一源頭的中介,則是前麵提到過的北帝派。
道教重煉氣,然而煉氣之途種種不一。曆代相傳,有守一,有存想,有胎息,有行氣,有吸納外氣,等等多途,內丹術是其中最為精深者。這些氣法,有共通之處,也有差異,理論和功法皆有所區別。帶到法術中來,形成不同的煉將(一種想象以氣化成神將的宗教修煉)和召將方式。上清派素來擅長存想又稱存思之術。該派主要經典《上清大洞真經》,以及著名的《黃庭經》,所載都是存想的要訣。所謂存想、存思,是在心中想象身體各部位如骨節,五藏六腑,乃至於頭發、牙齒等等都有專神管轄,將其形象鮮明地保存在腦海裏,或者想像它們各居於應住之宮即身體的相關部位。是為存思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