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了。
進一步的說,所謂修道,講究的是——以心體道,與道合一。
在這本書中,作者將修道大致分為七個階段,即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
那麽,修道所涉及到的這七個階段,到底是基於怎麽樣的原理呢?
其實在道家看來,在修道的開始,就需要安坐,即打坐,然後收心離境,因為境為心造,所以需要打坐收心,才有可能讓自己不著一物,一塵不染,超凡脫俗,最終趨向於虛靜,使之心體迴歸。
古之修道者畫像
所謂“心體迴歸”,正如太上老君在《清靜經》中所講的那樣——重歸於清靜無染之先天心性。
而達到這個層次,就是道家所言之得道了。
以下我們就從七個方麵來繼續探討道家修道的七個階段,即:
一、敬信
《坐忘論》中講: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
大意是說,信是學道、修道的前提,而敬則是修德的根本。
言外之意,不信“道”之人,根本就無法學道,更不可能得道,就好比不敬德的人,根本無法修德一樣。
而“道”在道家文化中,則是萬事萬物皆需要遵循的規律——順應道之規律,才有可能生生不息,若是違背道之規律,那就會很快消亡。
因此,就修道者而言,對於道不但需要信,而且還需要敬,這其實正是修道的前提,亦是修道之第一個階段。
二、斷緣
《坐忘論》中講:斷緣者,謂斷有為俗事之緣也。
所謂“緣”,在此強調的是世間的各種俗事,即世事紛擾。
而斷緣,就是指擺脫各種俗事的幹擾與影響,而各種俗事,本質上就是人為的產物,故而斷緣強調的擺脫外在一切以及自身情緒的牽引之意。
古之修道者老子畫像
這就是修道的第二個階段。
三、收心
《坐忘論》中講: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
大意是說,“心”才是人之言行背後的驅動力,就好像是這個身體的真正主人一樣。
進一步的說,心靜則智慧生,而心動則會受到外在一切的牽引與影響,以至於迷失自己,即“昏”之意。
因此,修道的第三個階段,就是收心,即修心——使心趨向於清靜。
四、簡事
《坐忘論》中講:夫人之生也,必營於事物,事物稱萬,不獨委於一人。
大意是說,人生在世,必然需要做一些事情,但是事情的種類卻有千千萬萬,不會讓某一個人獨自承擔。
言外之意,修道者隻做與修道有關之事,而不該去做其它與修道無關之事,這就是簡事。
從另外方麵講,每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皆有限,故而如何將有限的時間與精力,用於或者專注於修道之上,其實亦是修道最核心的內容之一。
因此,修道的第四階段講究簡事。
五、真觀
所謂“真觀”,在此其實是指如實觀照之意。
而如實觀照,則是強調不被事物表象所迷惑,而是透過事物的表象看清本質。
進言之,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在道家看來,外在之一切,歸根結底,皆是內心活動的反應。
因此,唯有迴歸於內心,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如實觀照。
六、泰定
《坐忘論》中講:夫定者,盡俗之極地……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故曰泰定。
大意是說,所謂“定”,就是盡俗之極,即拋開一切俗事,不再受其牽引與影響之意。
而“泰”,既是形容詞,也強調不能為了定而定,否則,就會心如槁木了。
因此,泰定強調的是無心而定,故可以無所不定——連“定的心”都沒有,所以可以無所不定。
這就是修道的第六個階段。
七、得道
《坐忘論》中講:夫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隨迎莫測,影響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通生無匱謂之道。
古之修道者畫像
如上所說,“道”非常神奇,非人為可以揣度——雖然虛而無象,但卻靈而有性,並且貫穿於萬事萬物的始終。
這就是“通生無匱”的道理。
進一步的說,所謂“得道”,其實並無道可得,而是得以領悟萬物生生不息的道理,並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之意。
這就是修道的第七個階段。
所以,綜上所述的這些內容,其實正是《坐忘論》中所言修道的七個階段。
進一步的說,所謂修道,講究的是——以心體道,與道合一。
在這本書中,作者將修道大致分為七個階段,即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
那麽,修道所涉及到的這七個階段,到底是基於怎麽樣的原理呢?
其實在道家看來,在修道的開始,就需要安坐,即打坐,然後收心離境,因為境為心造,所以需要打坐收心,才有可能讓自己不著一物,一塵不染,超凡脫俗,最終趨向於虛靜,使之心體迴歸。
古之修道者畫像
所謂“心體迴歸”,正如太上老君在《清靜經》中所講的那樣——重歸於清靜無染之先天心性。
而達到這個層次,就是道家所言之得道了。
以下我們就從七個方麵來繼續探討道家修道的七個階段,即:
一、敬信
《坐忘論》中講: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
大意是說,信是學道、修道的前提,而敬則是修德的根本。
言外之意,不信“道”之人,根本就無法學道,更不可能得道,就好比不敬德的人,根本無法修德一樣。
而“道”在道家文化中,則是萬事萬物皆需要遵循的規律——順應道之規律,才有可能生生不息,若是違背道之規律,那就會很快消亡。
因此,就修道者而言,對於道不但需要信,而且還需要敬,這其實正是修道的前提,亦是修道之第一個階段。
二、斷緣
《坐忘論》中講:斷緣者,謂斷有為俗事之緣也。
所謂“緣”,在此強調的是世間的各種俗事,即世事紛擾。
而斷緣,就是指擺脫各種俗事的幹擾與影響,而各種俗事,本質上就是人為的產物,故而斷緣強調的擺脫外在一切以及自身情緒的牽引之意。
古之修道者老子畫像
這就是修道的第二個階段。
三、收心
《坐忘論》中講: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
大意是說,“心”才是人之言行背後的驅動力,就好像是這個身體的真正主人一樣。
進一步的說,心靜則智慧生,而心動則會受到外在一切的牽引與影響,以至於迷失自己,即“昏”之意。
因此,修道的第三個階段,就是收心,即修心——使心趨向於清靜。
四、簡事
《坐忘論》中講:夫人之生也,必營於事物,事物稱萬,不獨委於一人。
大意是說,人生在世,必然需要做一些事情,但是事情的種類卻有千千萬萬,不會讓某一個人獨自承擔。
言外之意,修道者隻做與修道有關之事,而不該去做其它與修道無關之事,這就是簡事。
從另外方麵講,每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皆有限,故而如何將有限的時間與精力,用於或者專注於修道之上,其實亦是修道最核心的內容之一。
因此,修道的第四階段講究簡事。
五、真觀
所謂“真觀”,在此其實是指如實觀照之意。
而如實觀照,則是強調不被事物表象所迷惑,而是透過事物的表象看清本質。
進言之,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在道家看來,外在之一切,歸根結底,皆是內心活動的反應。
因此,唯有迴歸於內心,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如實觀照。
六、泰定
《坐忘論》中講:夫定者,盡俗之極地……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故曰泰定。
大意是說,所謂“定”,就是盡俗之極,即拋開一切俗事,不再受其牽引與影響之意。
而“泰”,既是形容詞,也強調不能為了定而定,否則,就會心如槁木了。
因此,泰定強調的是無心而定,故可以無所不定——連“定的心”都沒有,所以可以無所不定。
這就是修道的第六個階段。
七、得道
《坐忘論》中講:夫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隨迎莫測,影響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通生無匱謂之道。
古之修道者畫像
如上所說,“道”非常神奇,非人為可以揣度——雖然虛而無象,但卻靈而有性,並且貫穿於萬事萬物的始終。
這就是“通生無匱”的道理。
進一步的說,所謂“得道”,其實並無道可得,而是得以領悟萬物生生不息的道理,並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之意。
這就是修道的第七個階段。
所以,綜上所述的這些內容,其實正是《坐忘論》中所言修道的七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