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楊府燈火通明。作為帝國首輔,楊廷和擁有享受相應官邸待遇的資格。每當府邸的主人歸來,便會有眾多門生故舊紛紛前來遞帖求見、登門拜訪。宰相門前
楊廷和和對管家吩咐道:“你去那院兒叫升庵過來。”
管家應了一聲是便去東院叫楊慎去了。楊慎的院子就在楊廷和的東邊,院子規模並不是很大,一來不想招惹別人的目光,二來楊慎覺著沒必要購置那麽大院落。
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楷模。非夫博物明賢,未能悟斯道也。
管家穿過遊廊,向東而去有一個角門,過了角門便是楊慎的院落,角門邊侍立著四名小廝,見管家來了,便趕忙問好,那管家隻是點點頭,問道:“大爺在家嗎?”
一小廝答道:“迴劉管家的話,大爺在呢,小的去通報嗎?”
劉管家說道:“不用了,我親自去叫。”便從那角門過去。
待走到楊慎的堂前,見屋內燈亮著,向裏麵喊道:“大爺,老爺叫您過去一趟。”
楊慎走至屋門前說道:“知道了,你先前麵走著。”楊慎自知估計是父親詢問今日宮內叩闕之事,於是邊走邊想怎麽迴複。
一會兒楊慎便走至屋內,道了一聲安,垂手侍立一旁。
“你今日和翰林院叩闕了?”
“是。”
“胡鬧!”
“兒子和翰林院一並官員皆認為陛下此舉不合禮製,故而有所請。”
“你以前做什麽事我還都指教一二,近兩年來朝中之事我不說,你一概不問。因為你我是父子,所以我常勸你“三思而後行。”畢竟你無論做什麽,說什麽都會被其他人認為是我的意思。”
楊慎垂手在立在那裏不作聲,他知道他父親還有話。
楊廷和看著楊慎說道:“後來感覺你既已成親,獨立門戶,為父不好再說什麽,前些日子你在朝會直接讓陛下難堪,我也沒有說什麽,可如今做事越發大膽了。”
楊慎解釋道:“可是兒子畢竟是朝廷的命官,父親是內閣首輔,為了父親,也為了陛下,所以才有此舉。”
楊廷和聽後眉頭微皺,目光有些複雜地盯著楊慎,緩緩開口問道:“你這麽說,難道還有其他原因?”
楊慎低下頭,輕聲迴答道:“兒子聽到了一些傳言……”
楊廷和心中一緊,追問道:“什麽傳言?”
楊慎深吸一口氣,鼓起勇氣說道:“朝野間最近傳聞陛下似乎有意要重新振作起來,打算勵精圖治,內閣有意隔絕中外,總覽朝政,還有.........”
楊廷和聞言隻感覺頭暈腦脹,他知道有傳言,起初自己並沒有擔心,但是沒想到這傳言竟越傳越邪乎了。
“兒子心想,如果這些傳聞屬實,那麽陛下或許願意聽取兒子的建議;可若陛下不肯接受,那兒子也隻能坦然麵對懲罰。隻是,父親您仍在朝中任職,想必可以從中斡旋,保護兒子周全。”
楊廷和聽後,沉默片刻,歎了口氣,語氣沉重地說:“原來如此……你竟有如此打算。但我雖身為內閣首輔,卻無法幹預皇帝的決策啊!”
楊慎堅定地迴答道:“父親,兒子並非讓您幹預陛下的決策。兒子隻是希望,父親能夠在關鍵時刻,保下兒子一條性命,其實這件事成與不成倒是沒什麽要緊了,反而洗脫了父親的嫌疑。”
皇帝想通過內閣向楊慎解釋來向朝堂釋放一種信號,可楊慎也不傻,和內閣談完後直接去叩闕,看你皇帝怎麽辦!
楊廷和笑著說道:“竟想不到我這一國重臣竟然讓一翰林來為我謀事。”
楊慎說道:“父親,兒子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你被流言所擾。”
楊廷和道:“為父不擔心這些流言。”接著讓楊慎坐在一旁,問道:“今天陛下沒處罰你,也沒有改正,這說明什麽?”
楊慎說道:“說明父親左右不了聖意。”
楊廷和說道:“是啊,但是朝堂更會想你父親要隻手遮天了。”
楊慎忙問道:“為什麽?”
“你沒有受到處罰本事就是一種信號,就是皇帝忌憚我,沒有對你做出處罰!”
楊慎聞言道:“可陛下今日所談,沒有對父親一點怨言啊,全部都是在勸導我。”
楊廷和聞言頗感意外問道:“都聊了什麽?”
“兒子今日麵見聖顏,陛下確如傳聞。”
楊廷和又問道:“怎麽說。”
楊慎便將今日和朱厚照的奏對詳細的說給了楊廷和。
楊廷和聞言好長時間不作聲,楊慎問道:“父親認為呢?”
楊廷和不迴答反而問到楊慎:“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楊慎說道:“陛下如果真有此意,可為什麽不從百官之意,罷黜江彬之流、驅趕張忠、穀大用等人呢?”
楊廷和說道:“陛下手中無稱心用手的人,所以現在還要用他們。”
楊慎說道:“陛下不信任父親麽?”
楊廷和說道:“我與陛下時間也不短了,陛下對我頗為倚重。”
楊慎能明顯的聽出來楊廷和嘴上那麽說,心裏卻是對皇帝並不是那麽……
“早些年陛下做事都是率性而為,現在才反省,為父隻是感覺太晚了。”
楊慎聽著內心更是感到恐懼,問道:“父親,陛下年歲上比兒子還小,如何說晚?”
楊廷和知道兒子沒理解自己的意思解釋道:“你誤解了,是為父年齡大了,自知幫不了他了。”
楊慎心下稍安,安慰道:“薑太公七十二歲才出山輔佐文王,父親還要輔佐陛下二十年呢,必能延續弘治中興,而致盛世。”
楊廷和此時麵上帶上了笑容,說道:“如果陛下今天和你說的是真心話,那麽陛下求治之心也是真的,以後就要靠你們這代人了。”
“一代人隻能幹一代人的事,國朝弊病漸生,非年富力強者不能為,如果日後陛下若啟用王安石之流的人,你一定要有現在的勇氣去阻止啊。”
楊慎說道:“事情會到這個地步嗎?”
楊廷和說道:“陛下雖重新振作但是對於自己培養的人卻基本上由原先的放縱、信任改為約束,敲打。但是這些人的名聲在朝野本來就不算太好,也就張永還好一些。陛下無人可用要有所為必定還會重用這些人。”
楊廷和看著楊慎覺著他考慮問題還是不行於是補充道:“另外陛下重新啟用了一些原本朝野上有聲望的人,但是這些人又和江彬、司禮監不對付。”
“父親說的是王守仁,郤永嗎?”
楊廷和點點頭說道:“日後必有新人起於江湖,而處於廟堂。到時候必會有一場血雨腥風,不過為父斷言,以後定有人亂我朝廷,為父現在有些後悔當時為何不去攔著陛下。”
楊慎聞言知道父親說的誰,隻覺得父親有點小題大做了,他也是讀過王守仁的大作的,覺著不會對朝堂有什麽影響。
見自己的兒子似乎不太相信,但是楊廷和也覺得話題該止住了,對著楊慎說道:“你記著,陛下有大誌,腹有韜略。千萬不要和陛下對著幹。”
楊慎說道:“兒子記著了,父親那些流言。”
楊廷和笑著說道:“不用去管了,原先我還以為是皇帝的原因,今日看來不是,隻是不知這些人到底想幹什麽?內閣、宮裏都牽扯進來,想幹什麽?”
楊慎說道:“不論想幹什麽,清者自清。”
楊廷和說道:“再看吧,你迴去吧。”
楊慎站起身子來,向楊廷和作揖行禮後,開口說道:“父親早些休息,兒子先迴去了。”說完便轉身離去。
楊廷和看著楊慎離開的背影,突然感覺到一陣疲憊襲來。他歎了口氣,原本總是充滿幹勁、做不完事情,不知為何,從今年年中開始,就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晚上乾清宮內朱厚照召見了張永,隻聽張永說道:“如今團營紀律嚴明,行軍操練皆有章法,皆賴萬歲爺聖明燭照。”
朱厚照看著張永和夏言的聯名奏章,心中也是頗有成就,他當時也不敢確定夏言和張永能不能合作好,如今看來的確不錯,其實他是想讓夏言和張永如後世張居正和馮寶一般,看來這個法子不錯。
朱厚照說道:“ ‘外四家’有什麽情況嗎?”
張永說道:“迴萬歲爺的話‘外四家’被穀大用料理的還可以,您也知道,邊軍向來野慣了。”
朱厚照點點頭,接著說道:“你們倆能有如此想法,朕要賞你們。”
張永說道:“奴婢先謝萬歲爺的賞了,您隻賞夏禦史就好,其實是夏監軍據理力爭,奴婢才同意的寫的。”
朱厚照看著張永說道:“你是了解朕的。”說著解下自己的荷包遞給張永,“這個先賞你。”
張永感到受寵若驚,推辭道:“奴婢何德何等怎麽敢接萬歲爺的東西,折煞奴婢了。”
朱厚照笑笑說道:“不要客氣了,你接著吧。”
張永卻跪倒說道:“奴婢實在不能接受這個賞賜啊。”說完便激動的哭了起來。
朱厚照說道:“這是怎麽了,怎麽還哭了起來。”
張永說道:“萬歲爺,奴婢隻希望萬歲爺順順當當的,開開心心的,您老給奴婢賞不賞的,奴婢沒想什麽,奴婢看見萬歲爺開心心裏也開心。”
朱厚照聞言,心裏也是一暖。說道:“好吧,這是你自己不要的。”又歎了一口氣說道,“朕知道外麵對你們評價不是太好,但好不好,朕不知道嗎?你既然不肯接受這個賞賜,朕就給你多多賞賜祿米吧。”
張永叩頭謝道:“這個好,這個好,奴婢月月能多領些祿米。”
朱厚照看著這個年過半百的太監還那麽討好自己,心裏也是感慨頗多。接著說道:“軍隊之中曆來逃兵都有逃兵,此事難免。你們的處置也是對的。”
在大明在處置逃兵時,並不如前朝一般考量逃兵逃跑的日期,而是根據次數來量刑的。
對待逃兵分為兩種情形。一是上戰場的士兵初次逃亡的,打一百大板,然後繼續隨軍出征,再犯的才會被處以絞刑。
二是對於那些駐防的士兵,則更加寬鬆,初犯者打八十大板,繼續駐防;再犯者打一百大板,發配到邊疆駐防;三犯處以絞刑。
朱厚照說道:“你們的奏本說的不錯,有逃兵也不能是軍士的問題。”
張永聞言道:“所以夏禦史說軍隊有逃兵,主管亦難逃其責。”
朱厚朱厚照點了點頭,表示讚同,“此處置甚妥。不過,對於逃兵一事,一是需嚴格追查,絕不能姑息。”他眼神堅定地看著張永。
“此外,軍中軍紀也需加強。可令夏言製訂具體軍紀條例,務必做到軍令如山。”朱厚照深知一支軍紀嚴明的軍隊,方能戰無不勝。
“奴才領旨。”張永磕頭應道。
“還有,夏言所言朕認為可以執行,以後軍隊有逃兵,帶隊主官也要連帶,嚴重者撤職查辦。”朱厚照語氣嚴肅。
張永心頭一凜,“萬歲爺英明。”
“還有就是軍隊定期演武,東西二廳可以舉行,擇優提拔能幹者。”朱厚照心中已有盤算。
“陛下聖明!如此一來,我軍實力定能大增。”張永連連稱讚。
朱厚照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期待,“但願如此,吾大明之軍,威震天下。”
朱厚照照又打開奏本,讀著裏麵的內容。
“曆朝曆代皆有逃兵者,其有三大弊。一者傷軍心,逃兵若鎖拿不住,就會有人效仿,人人爭相逃亡;二者匿軍餉,逃者一旦出營,軍官帶隊搜尋,往往不盡力,皆因此故;三者亂地方,逃兵攜兵器出逃,務農者少,聚嘯山林者多,地方治安大壞!”
朱厚照看完後合上了奏本,然後對張永說道:“你們要好好地處理這些事情,不要辜負朕的期望!”
張永迴答道:“請萬歲爺放心,我們一定會竭盡全力,不辱使命!”
接著,朱厚照揮揮手示意他可以離開了。張永連忙向皇帝行禮告退,然後轉身離去。
楊廷和和對管家吩咐道:“你去那院兒叫升庵過來。”
管家應了一聲是便去東院叫楊慎去了。楊慎的院子就在楊廷和的東邊,院子規模並不是很大,一來不想招惹別人的目光,二來楊慎覺著沒必要購置那麽大院落。
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楷模。非夫博物明賢,未能悟斯道也。
管家穿過遊廊,向東而去有一個角門,過了角門便是楊慎的院落,角門邊侍立著四名小廝,見管家來了,便趕忙問好,那管家隻是點點頭,問道:“大爺在家嗎?”
一小廝答道:“迴劉管家的話,大爺在呢,小的去通報嗎?”
劉管家說道:“不用了,我親自去叫。”便從那角門過去。
待走到楊慎的堂前,見屋內燈亮著,向裏麵喊道:“大爺,老爺叫您過去一趟。”
楊慎走至屋門前說道:“知道了,你先前麵走著。”楊慎自知估計是父親詢問今日宮內叩闕之事,於是邊走邊想怎麽迴複。
一會兒楊慎便走至屋內,道了一聲安,垂手侍立一旁。
“你今日和翰林院叩闕了?”
“是。”
“胡鬧!”
“兒子和翰林院一並官員皆認為陛下此舉不合禮製,故而有所請。”
“你以前做什麽事我還都指教一二,近兩年來朝中之事我不說,你一概不問。因為你我是父子,所以我常勸你“三思而後行。”畢竟你無論做什麽,說什麽都會被其他人認為是我的意思。”
楊慎垂手在立在那裏不作聲,他知道他父親還有話。
楊廷和看著楊慎說道:“後來感覺你既已成親,獨立門戶,為父不好再說什麽,前些日子你在朝會直接讓陛下難堪,我也沒有說什麽,可如今做事越發大膽了。”
楊慎解釋道:“可是兒子畢竟是朝廷的命官,父親是內閣首輔,為了父親,也為了陛下,所以才有此舉。”
楊廷和聽後眉頭微皺,目光有些複雜地盯著楊慎,緩緩開口問道:“你這麽說,難道還有其他原因?”
楊慎低下頭,輕聲迴答道:“兒子聽到了一些傳言……”
楊廷和心中一緊,追問道:“什麽傳言?”
楊慎深吸一口氣,鼓起勇氣說道:“朝野間最近傳聞陛下似乎有意要重新振作起來,打算勵精圖治,內閣有意隔絕中外,總覽朝政,還有.........”
楊廷和聞言隻感覺頭暈腦脹,他知道有傳言,起初自己並沒有擔心,但是沒想到這傳言竟越傳越邪乎了。
“兒子心想,如果這些傳聞屬實,那麽陛下或許願意聽取兒子的建議;可若陛下不肯接受,那兒子也隻能坦然麵對懲罰。隻是,父親您仍在朝中任職,想必可以從中斡旋,保護兒子周全。”
楊廷和聽後,沉默片刻,歎了口氣,語氣沉重地說:“原來如此……你竟有如此打算。但我雖身為內閣首輔,卻無法幹預皇帝的決策啊!”
楊慎堅定地迴答道:“父親,兒子並非讓您幹預陛下的決策。兒子隻是希望,父親能夠在關鍵時刻,保下兒子一條性命,其實這件事成與不成倒是沒什麽要緊了,反而洗脫了父親的嫌疑。”
皇帝想通過內閣向楊慎解釋來向朝堂釋放一種信號,可楊慎也不傻,和內閣談完後直接去叩闕,看你皇帝怎麽辦!
楊廷和笑著說道:“竟想不到我這一國重臣竟然讓一翰林來為我謀事。”
楊慎說道:“父親,兒子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你被流言所擾。”
楊廷和道:“為父不擔心這些流言。”接著讓楊慎坐在一旁,問道:“今天陛下沒處罰你,也沒有改正,這說明什麽?”
楊慎說道:“說明父親左右不了聖意。”
楊廷和說道:“是啊,但是朝堂更會想你父親要隻手遮天了。”
楊慎忙問道:“為什麽?”
“你沒有受到處罰本事就是一種信號,就是皇帝忌憚我,沒有對你做出處罰!”
楊慎聞言道:“可陛下今日所談,沒有對父親一點怨言啊,全部都是在勸導我。”
楊廷和聞言頗感意外問道:“都聊了什麽?”
“兒子今日麵見聖顏,陛下確如傳聞。”
楊廷和又問道:“怎麽說。”
楊慎便將今日和朱厚照的奏對詳細的說給了楊廷和。
楊廷和聞言好長時間不作聲,楊慎問道:“父親認為呢?”
楊廷和不迴答反而問到楊慎:“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楊慎說道:“陛下如果真有此意,可為什麽不從百官之意,罷黜江彬之流、驅趕張忠、穀大用等人呢?”
楊廷和說道:“陛下手中無稱心用手的人,所以現在還要用他們。”
楊慎說道:“陛下不信任父親麽?”
楊廷和說道:“我與陛下時間也不短了,陛下對我頗為倚重。”
楊慎能明顯的聽出來楊廷和嘴上那麽說,心裏卻是對皇帝並不是那麽……
“早些年陛下做事都是率性而為,現在才反省,為父隻是感覺太晚了。”
楊慎聽著內心更是感到恐懼,問道:“父親,陛下年歲上比兒子還小,如何說晚?”
楊廷和知道兒子沒理解自己的意思解釋道:“你誤解了,是為父年齡大了,自知幫不了他了。”
楊慎心下稍安,安慰道:“薑太公七十二歲才出山輔佐文王,父親還要輔佐陛下二十年呢,必能延續弘治中興,而致盛世。”
楊廷和此時麵上帶上了笑容,說道:“如果陛下今天和你說的是真心話,那麽陛下求治之心也是真的,以後就要靠你們這代人了。”
“一代人隻能幹一代人的事,國朝弊病漸生,非年富力強者不能為,如果日後陛下若啟用王安石之流的人,你一定要有現在的勇氣去阻止啊。”
楊慎說道:“事情會到這個地步嗎?”
楊廷和說道:“陛下雖重新振作但是對於自己培養的人卻基本上由原先的放縱、信任改為約束,敲打。但是這些人的名聲在朝野本來就不算太好,也就張永還好一些。陛下無人可用要有所為必定還會重用這些人。”
楊廷和看著楊慎覺著他考慮問題還是不行於是補充道:“另外陛下重新啟用了一些原本朝野上有聲望的人,但是這些人又和江彬、司禮監不對付。”
“父親說的是王守仁,郤永嗎?”
楊廷和點點頭說道:“日後必有新人起於江湖,而處於廟堂。到時候必會有一場血雨腥風,不過為父斷言,以後定有人亂我朝廷,為父現在有些後悔當時為何不去攔著陛下。”
楊慎聞言知道父親說的誰,隻覺得父親有點小題大做了,他也是讀過王守仁的大作的,覺著不會對朝堂有什麽影響。
見自己的兒子似乎不太相信,但是楊廷和也覺得話題該止住了,對著楊慎說道:“你記著,陛下有大誌,腹有韜略。千萬不要和陛下對著幹。”
楊慎說道:“兒子記著了,父親那些流言。”
楊廷和笑著說道:“不用去管了,原先我還以為是皇帝的原因,今日看來不是,隻是不知這些人到底想幹什麽?內閣、宮裏都牽扯進來,想幹什麽?”
楊慎說道:“不論想幹什麽,清者自清。”
楊廷和說道:“再看吧,你迴去吧。”
楊慎站起身子來,向楊廷和作揖行禮後,開口說道:“父親早些休息,兒子先迴去了。”說完便轉身離去。
楊廷和看著楊慎離開的背影,突然感覺到一陣疲憊襲來。他歎了口氣,原本總是充滿幹勁、做不完事情,不知為何,從今年年中開始,就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晚上乾清宮內朱厚照召見了張永,隻聽張永說道:“如今團營紀律嚴明,行軍操練皆有章法,皆賴萬歲爺聖明燭照。”
朱厚照看著張永和夏言的聯名奏章,心中也是頗有成就,他當時也不敢確定夏言和張永能不能合作好,如今看來的確不錯,其實他是想讓夏言和張永如後世張居正和馮寶一般,看來這個法子不錯。
朱厚照說道:“ ‘外四家’有什麽情況嗎?”
張永說道:“迴萬歲爺的話‘外四家’被穀大用料理的還可以,您也知道,邊軍向來野慣了。”
朱厚照點點頭,接著說道:“你們倆能有如此想法,朕要賞你們。”
張永說道:“奴婢先謝萬歲爺的賞了,您隻賞夏禦史就好,其實是夏監軍據理力爭,奴婢才同意的寫的。”
朱厚照看著張永說道:“你是了解朕的。”說著解下自己的荷包遞給張永,“這個先賞你。”
張永感到受寵若驚,推辭道:“奴婢何德何等怎麽敢接萬歲爺的東西,折煞奴婢了。”
朱厚照笑笑說道:“不要客氣了,你接著吧。”
張永卻跪倒說道:“奴婢實在不能接受這個賞賜啊。”說完便激動的哭了起來。
朱厚照說道:“這是怎麽了,怎麽還哭了起來。”
張永說道:“萬歲爺,奴婢隻希望萬歲爺順順當當的,開開心心的,您老給奴婢賞不賞的,奴婢沒想什麽,奴婢看見萬歲爺開心心裏也開心。”
朱厚照聞言,心裏也是一暖。說道:“好吧,這是你自己不要的。”又歎了一口氣說道,“朕知道外麵對你們評價不是太好,但好不好,朕不知道嗎?你既然不肯接受這個賞賜,朕就給你多多賞賜祿米吧。”
張永叩頭謝道:“這個好,這個好,奴婢月月能多領些祿米。”
朱厚照看著這個年過半百的太監還那麽討好自己,心裏也是感慨頗多。接著說道:“軍隊之中曆來逃兵都有逃兵,此事難免。你們的處置也是對的。”
在大明在處置逃兵時,並不如前朝一般考量逃兵逃跑的日期,而是根據次數來量刑的。
對待逃兵分為兩種情形。一是上戰場的士兵初次逃亡的,打一百大板,然後繼續隨軍出征,再犯的才會被處以絞刑。
二是對於那些駐防的士兵,則更加寬鬆,初犯者打八十大板,繼續駐防;再犯者打一百大板,發配到邊疆駐防;三犯處以絞刑。
朱厚照說道:“你們的奏本說的不錯,有逃兵也不能是軍士的問題。”
張永聞言道:“所以夏禦史說軍隊有逃兵,主管亦難逃其責。”
朱厚朱厚照點了點頭,表示讚同,“此處置甚妥。不過,對於逃兵一事,一是需嚴格追查,絕不能姑息。”他眼神堅定地看著張永。
“此外,軍中軍紀也需加強。可令夏言製訂具體軍紀條例,務必做到軍令如山。”朱厚照深知一支軍紀嚴明的軍隊,方能戰無不勝。
“奴才領旨。”張永磕頭應道。
“還有,夏言所言朕認為可以執行,以後軍隊有逃兵,帶隊主官也要連帶,嚴重者撤職查辦。”朱厚照語氣嚴肅。
張永心頭一凜,“萬歲爺英明。”
“還有就是軍隊定期演武,東西二廳可以舉行,擇優提拔能幹者。”朱厚照心中已有盤算。
“陛下聖明!如此一來,我軍實力定能大增。”張永連連稱讚。
朱厚照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期待,“但願如此,吾大明之軍,威震天下。”
朱厚照照又打開奏本,讀著裏麵的內容。
“曆朝曆代皆有逃兵者,其有三大弊。一者傷軍心,逃兵若鎖拿不住,就會有人效仿,人人爭相逃亡;二者匿軍餉,逃者一旦出營,軍官帶隊搜尋,往往不盡力,皆因此故;三者亂地方,逃兵攜兵器出逃,務農者少,聚嘯山林者多,地方治安大壞!”
朱厚照看完後合上了奏本,然後對張永說道:“你們要好好地處理這些事情,不要辜負朕的期望!”
張永迴答道:“請萬歲爺放心,我們一定會竭盡全力,不辱使命!”
接著,朱厚照揮揮手示意他可以離開了。張永連忙向皇帝行禮告退,然後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