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北京的淩晨,微風拂過,帶來一絲涼意。在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裏,一場盛大的儀式正在悄然展開。
百官齊聚午門無他,是因為朱厚照在乾清宮議事時,忽然當著內閣的麵說要召開常朝。內閣聞言心中皆是激動萬分。
常朝分為早朝、午朝,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禦門朝”,是因為常朝在奉天門召開,故而又叫“禦門聽政。”後來慢慢隻開早朝,午朝就不常開了。
正德皇帝剛登基時也是非常勤政的。正德二年二月,大學士李東陽等人請皇帝早朝,就說:“自古聖帝明王必以克敬克勤為德,早朝者,勤政之第一事也。皇上即位之始,常以昧爽視朝,中外欣欣,想望至治。頃來或多至巳時方出,人心疑恐,伏望自今早朝仍依舊期。”
可是後來正德皇帝一而再再而三推遲早朝的時間,漸漸竟不視朝了。李東陽勸正德皇帝按時視朝,就是要求淩晨五時之前就要開始,為什麽呢?李東陽是這樣說的:“一則聖躬誌慮清明,二則朝廷氣象嚴肅,三則侍從宿衛得免疲倦,可以整飾朝儀,四則文武百官不致懈弛,可以理辦政務,五則鍾聲有節,可以一都市之聽聞,六則引奏有期,可以聳外夷之瞻仰。一舉而眾羙鹹具,天下必將稱頌聖明。此其事易行而其效甚大,隻在聖心一轉移之頃耳。”
正德皇帝迴答的也幹脆:“卿等言切治道,朕已知之矣。”
所以百官初聞皇帝重開早朝無不歡欣鼓舞。
參與上早朝的官員稱朝參官或京朝官,官員們為便於上早朝,他們多在城南擇屋而居,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 。
因為上朝時間是有時間限製的,因為每晨星月未散,即須趕到皇城,由東、西長安門步行入內。為方便官員候朝“待漏” ,皇城內建有多處朝房,各官在此按品級坐立。
待時間差不多了,各個官員便起身去左右掖門等候。午門上樓名“五鳳”,設朝鍾、朝鼓,由鍾鼓司宦官掌管。門上“鼓三嚴”,即第三通鼓響,先開二門。而鼓聲響起時,放官軍旗校先入擺列,文武官各於左右掖門外站立,待鍾聲響起,文官自左掖門入,而武官自右掖門入。行至至金水橋南,各依品級序列站立。等候錦衣衛鳴鞭,待錦衣衛鳴鞭後,以次隨行至丹墀內,分東西相向仍以品階站立。文為左班( 東班) ,武為右班( 西班)
朝會的禮儀是繁瑣的,文武百官出入朝門,按照各自的品級,第加敬遜。例如一品以下官遇到了公侯、駙馬,必須加敬禮,先立於一旁,讓他們先走。三品、四品官遇到一品、二品官,加謙遜禮,不允許下位者越過上位者。當然有事遇到宣召,不在此限。
公侯隊伍站在文武班的前麵,其次駙馬,再次伯爵。自一品以下,各照品級,文臣在東,武臣在西。
奉天門上廊內正中設禦座,謂之“金台”。有內閣之後,內閣官員侍朝,立在金台東側。錦衣衛在金台西側,貼禦道東西對立,風憲官和糾儀官居下朝北。紀事官居文武第一班之後,稍微靠近皇帝的位置,便於觀察。
如果發現朝班內有人言語喧嘩及吐痰在地者,允許序班拏送禦前請求皇帝處置。該奏請者、具本奏請
如果早朝遇到了下雨,門上奏事糾舉失儀人員,序班一員拏住,一員門上麵奏。簡直社死當場。
丹陛左右鍾鼓司設樂,殿陛門楯間列“大漢將軍”,皆著明鐵甲胄;禦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後各有校尉相向握刀布列。
樂起,鴻臚寺官員喊道:“恭請皇帝陛下升座。”於是朱厚照在一眾侍從官員的簇擁下至奉天殿前的禦座下,待錦衣衛鳴鞭後,鴻臚寺官員入班,文武百官也都入班,行一拜三叩頭禮。
行禮畢,鴻臚寺官對禦座宣念謝恩,見辭員數,這些人已於朝會前皆具本報名,此時在庭下或午門外遙行五拜三叩頭禮。若邊方奏有捷音,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於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張國威而昭武功也 。
鴻臚寺官員唱:“請奏事。”就代表著百官可以奏事了。
朱厚照端坐在禦座,心裏感歎道:“和後世的電視劇完全不一樣啊。”
奏事也不是誰想說誰說的,也是有規定的,凡早朝奏事。有禮儀司依次讚某個衙門奏事,那個衙門就開始奏事,奏畢後再入班。等待諸司奏完。儀禮司讚奏事畢,然後退出。
那麽奏事的順序是,第一都督府,第二是二十二衛,第三通政司,第四刑部,第五都察院,第六監察禦史,第七斷事司,第八吏部等五部,第九順天府,第十兵馬司,第十一太常寺,第十二欽天監,如果太常寺奏請祭祀的相關事項、則在各衙門之先開始。
奏事官員不許擅越。如有事奏,必須要從隊伍的未行至禦前跪奏,不得在隊伍內穿過。奏完即便入班序立。
那麽都有哪些內容呢?不好意思太祖高皇帝有規定,凡涉及“軍中機密事情及守衛門禁關防”等事,許官旗軍人徑奏;民間詞訟,也往往實封聞奏。有司所守之事,亦須一一麵請,就連守衛皇城官軍搜檢出被盜內府財物,也要引到朝門,由皇帝親自發落。
這裏麵還有個俗例,各官奏事之先,皆預咳一聲,文武班中,不約而同,聲震如雷,俗私謂之“打掃”。奏事不用口語,而是大聲朗讀本章。
當然鴻臚寺官除了“唱”引奏外,有時還代讀宣讀奏疏,主要是為了達到美觀瞻的目的,在該衙門任職者一般都是身材高大、聲音宏亮的官員為主,因為一般北方人居多。
朱厚照在奉天殿前召開禦門聽政,有一個原因是他聽司禮監的稟告說,外朝常傳言自皇帝迴宮後,對朝野諸司衙門官員一概不見,是內閣作梗,隔絕中外。
還有一個原因是朱厚照決定在迎接繼子入朝之前麵見百官,消除疑惑,同時頒布詔書,宣告天下,他要過繼子嗣。
雖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是當他得知要處理這些事情時也就了解為什麽後來明朝皇帝都不願意召開了。
其實不僅是朱厚照糾結,百官之中很多人也在糾結,例如夏言就糾結要不要將威武團營的事奏報,可是又答應張永了,要聯名上奏,而且現在奏章也沒寫好,所以在糾結著。
其他官員同樣如此,歡欣鼓舞歸歡欣鼓舞,但是心中的小算盤也是打得啪啪響!
但是朱厚照打了他們一個措施不急,隻見朱厚照開口說道:“今日雖說是禦門聽政,但有更重要的事,朕要在百官奏事之前當著百官的麵說明。朕禦極一十六載,中外皆知朕無皇嗣,無奈朕從禮部之奏議,禱告宗廟,從宗室中擇一子過繼膝下……”
廣場上的百官聽著皇帝的話,其實皇帝下旨崇仁王府時,眾人就已經知道了,但是沒有正式的頒布天下的聖旨,今日便是皇帝親自聲明,等於當眾頒布了詔書。
隻聽皇帝接著說道:“繼承宗祧,傳召天下,使中外知曉朕意。”
皇帝說完,如果文武兩班隊伍中出奇的安靜,隻是很快有人在隊伍中咳了一聲,鴻臚寺官員指向一個方向,文官隊伍中出列一人跪下說道:“臣翰林院修撰楊慎有奏言。”
但是此時有風憲官說道:“楊修撰奏事不合前例,當退。”
朱厚照感到十分驚訝,心中暗自思忖著為何會是楊慎站出來進諫。他疑惑地看向楊廷和,試圖從他的臉上尋找一些線索或提示,但楊廷和的表情平靜如湖水,沒有透露出絲毫有用的信息。
朱厚照沉默片刻後,決定暫時擱置此事,他語氣堅定地說道:“若是其他事情,朝會後再議”說完,他微微皺起眉頭,似乎在思考接下來該如何應對這一局麵。
楊慎知道自己孟浪了,他感覺皇帝這樣做明顯不合禮儀,見文武百官無一人指出錯誤,於是說道:“陛下,非其他,乃立嗣事。”
朱厚照此刻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不會當眾給自己難堪吧!擔心歸擔心,仍說道:“楊修撰請言。”
楊慎說道:“謝陛下,臣剛聽聞陛下說從宗室中擇一子,不日前,宮內有旨意到崇仁王府,要求崇仁王長子按照皇子禮儀起居,並加派了侍衛、宮女、太監、嬤嬤。不知臣所言對否?”
朱厚照還以為楊慎會說什麽,想不到說的是這,話裏話外是那麽頭鐵。答道:“對。”
楊慎聞言說道:“此不合禮製。”
朱厚照聞言心想:“大禮儀?”但是內心的壓著衝動的勁說道:“怎麽了?”
司禮監以及站在前列的那些個文武官員們一聽到皇帝說出這樣的話語來,便知道皇帝此時此刻已經有一些生氣了,但楊廷和卻仍舊是一副波瀾不驚的模樣,穩穩當當地站立在那裏。
至於其他像那幾位國公之類的人物,則都如同塑像一般巋然不動。他們可不會傻到在這種事情上去招惹皇帝陛下,給自己找麻煩。畢竟,惹怒皇帝對於他們來說可絕對不是一件好玩兒的事情!
楊慎說道:“臣聞禮經有載,大宗者,尊之統也;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絕,故族人以支子後大宗也。嫡子不得後大宗。如今崇仁王有長子、次子。陛下為何不繼次子,而繼長子?陛下此有舉違禮製啊。”
朱厚照聞言心中氣死了:“真是要當眾給我難堪。怪不得前兩日心緒不寧。”
“楊修撰,朕何時違背禮製了,雖說族人以以支子後大宗,但是孩子畢竟太小,朕年初大病,此事當容啊”朱厚照解釋道。
無奈楊慎壓根就不買你皇帝的賬,說道:“陛下春秋鼎盛,雖有疾,但轉危為安,此社稷之福。如今要過繼崇仁王長子,於情於理皆不合啊。”那意思就是說你過繼小的也沒問題,畢竟你有祖宗、神仙保佑。
朱厚照心中罵道:“你的正德皇帝已經死了,現在是我!”真是怕什麽來什麽,但是麵上仍平和說道:“你寫個奏本吧。”便要示意往下進行。
楊慎卻拗勁上來了,說道:“陛下何不講明白,以解天下疑惑?臣無奏本。”
朱厚照站在那裏直愣愣的看著楊慎,又瞥了一眼楊廷和,說道:“卿有子乎?”
楊慎聞言一愣,說道:“有子。”
朱厚照又說道:“我無子。卿當為天子耶?”
楊慎聞言叩頭說道:“臣為陛下臣子,此非天子言,臣請陛下收迴此言。”
朱厚照又說道:“我無子,又為天子,嗣君年幼非社稷之福。為祖宗江山社稷著想故而有此舉。”
楊慎聞言又說道:“既為祖宗江山社稷著想,何不遵從祖訓,立一皇太弟?”
“好家夥,你是真的什麽都敢說啊。”朱厚照的眼神更冷了,他實在想不出他在後世被人吹捧的明朝大才子楊慎說的話為什麽那麽可笑?
百官之中也是有人發出了“嘶”的聲音,覺楊慎的言論有點衝了吧。
“卿請詳說。”
楊慎聞言糾結了一陣,仍是頭鐵的說出了:“祖訓有言:‘朝廷無親子,兄終弟及,倫序當立。’”
百官聞言皆是大驚失色,你們老楊家真是出人才啊,楊閣老真會教兒子。
朱厚照聞言心中勃然大怒,又瞥了一眼楊廷和,看著楊慎說道:“朕還沒死呢!”說罷便拂袖而去。
楊慎聞言跪在那裏卻是淚眼婆娑的叩頭說道:“臣讀聖賢書,立誌致君堯舜,今陛下何故懷疑我?”言畢叩頭不止。
文武百官見此情形,心思各異,楊廷和走到楊慎麵前說道:“起來吧。”
蔣冕說道:“怎麽會這樣?”
毛紀、梁儲等人也是看著不說話,公侯勳貴則也是心中疑惑,但是翰林院眾人內心卻是為楊慎報不平,他們實在不懂,明明有禮製、有祖訓,皇帝偏偏做出有違禮製的事來,不聽勸也就罷了,竟然說出那種誅心之言來。
雖是心思各異,但是都知道,一場大風波還是來了。
風憲官和糾儀官趕緊糾正百官禮儀,錦衣衛見皇帝拂袖離去,趕緊鳴鞭,鴻臚寺官員大聲喊道:“退朝!”
皇帝早已經離去,這早朝算是中斷了。
百官齊聚午門無他,是因為朱厚照在乾清宮議事時,忽然當著內閣的麵說要召開常朝。內閣聞言心中皆是激動萬分。
常朝分為早朝、午朝,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禦門朝”,是因為常朝在奉天門召開,故而又叫“禦門聽政。”後來慢慢隻開早朝,午朝就不常開了。
正德皇帝剛登基時也是非常勤政的。正德二年二月,大學士李東陽等人請皇帝早朝,就說:“自古聖帝明王必以克敬克勤為德,早朝者,勤政之第一事也。皇上即位之始,常以昧爽視朝,中外欣欣,想望至治。頃來或多至巳時方出,人心疑恐,伏望自今早朝仍依舊期。”
可是後來正德皇帝一而再再而三推遲早朝的時間,漸漸竟不視朝了。李東陽勸正德皇帝按時視朝,就是要求淩晨五時之前就要開始,為什麽呢?李東陽是這樣說的:“一則聖躬誌慮清明,二則朝廷氣象嚴肅,三則侍從宿衛得免疲倦,可以整飾朝儀,四則文武百官不致懈弛,可以理辦政務,五則鍾聲有節,可以一都市之聽聞,六則引奏有期,可以聳外夷之瞻仰。一舉而眾羙鹹具,天下必將稱頌聖明。此其事易行而其效甚大,隻在聖心一轉移之頃耳。”
正德皇帝迴答的也幹脆:“卿等言切治道,朕已知之矣。”
所以百官初聞皇帝重開早朝無不歡欣鼓舞。
參與上早朝的官員稱朝參官或京朝官,官員們為便於上早朝,他們多在城南擇屋而居,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 。
因為上朝時間是有時間限製的,因為每晨星月未散,即須趕到皇城,由東、西長安門步行入內。為方便官員候朝“待漏” ,皇城內建有多處朝房,各官在此按品級坐立。
待時間差不多了,各個官員便起身去左右掖門等候。午門上樓名“五鳳”,設朝鍾、朝鼓,由鍾鼓司宦官掌管。門上“鼓三嚴”,即第三通鼓響,先開二門。而鼓聲響起時,放官軍旗校先入擺列,文武官各於左右掖門外站立,待鍾聲響起,文官自左掖門入,而武官自右掖門入。行至至金水橋南,各依品級序列站立。等候錦衣衛鳴鞭,待錦衣衛鳴鞭後,以次隨行至丹墀內,分東西相向仍以品階站立。文為左班( 東班) ,武為右班( 西班)
朝會的禮儀是繁瑣的,文武百官出入朝門,按照各自的品級,第加敬遜。例如一品以下官遇到了公侯、駙馬,必須加敬禮,先立於一旁,讓他們先走。三品、四品官遇到一品、二品官,加謙遜禮,不允許下位者越過上位者。當然有事遇到宣召,不在此限。
公侯隊伍站在文武班的前麵,其次駙馬,再次伯爵。自一品以下,各照品級,文臣在東,武臣在西。
奉天門上廊內正中設禦座,謂之“金台”。有內閣之後,內閣官員侍朝,立在金台東側。錦衣衛在金台西側,貼禦道東西對立,風憲官和糾儀官居下朝北。紀事官居文武第一班之後,稍微靠近皇帝的位置,便於觀察。
如果發現朝班內有人言語喧嘩及吐痰在地者,允許序班拏送禦前請求皇帝處置。該奏請者、具本奏請
如果早朝遇到了下雨,門上奏事糾舉失儀人員,序班一員拏住,一員門上麵奏。簡直社死當場。
丹陛左右鍾鼓司設樂,殿陛門楯間列“大漢將軍”,皆著明鐵甲胄;禦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後各有校尉相向握刀布列。
樂起,鴻臚寺官員喊道:“恭請皇帝陛下升座。”於是朱厚照在一眾侍從官員的簇擁下至奉天殿前的禦座下,待錦衣衛鳴鞭後,鴻臚寺官員入班,文武百官也都入班,行一拜三叩頭禮。
行禮畢,鴻臚寺官對禦座宣念謝恩,見辭員數,這些人已於朝會前皆具本報名,此時在庭下或午門外遙行五拜三叩頭禮。若邊方奏有捷音,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於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張國威而昭武功也 。
鴻臚寺官員唱:“請奏事。”就代表著百官可以奏事了。
朱厚照端坐在禦座,心裏感歎道:“和後世的電視劇完全不一樣啊。”
奏事也不是誰想說誰說的,也是有規定的,凡早朝奏事。有禮儀司依次讚某個衙門奏事,那個衙門就開始奏事,奏畢後再入班。等待諸司奏完。儀禮司讚奏事畢,然後退出。
那麽奏事的順序是,第一都督府,第二是二十二衛,第三通政司,第四刑部,第五都察院,第六監察禦史,第七斷事司,第八吏部等五部,第九順天府,第十兵馬司,第十一太常寺,第十二欽天監,如果太常寺奏請祭祀的相關事項、則在各衙門之先開始。
奏事官員不許擅越。如有事奏,必須要從隊伍的未行至禦前跪奏,不得在隊伍內穿過。奏完即便入班序立。
那麽都有哪些內容呢?不好意思太祖高皇帝有規定,凡涉及“軍中機密事情及守衛門禁關防”等事,許官旗軍人徑奏;民間詞訟,也往往實封聞奏。有司所守之事,亦須一一麵請,就連守衛皇城官軍搜檢出被盜內府財物,也要引到朝門,由皇帝親自發落。
這裏麵還有個俗例,各官奏事之先,皆預咳一聲,文武班中,不約而同,聲震如雷,俗私謂之“打掃”。奏事不用口語,而是大聲朗讀本章。
當然鴻臚寺官除了“唱”引奏外,有時還代讀宣讀奏疏,主要是為了達到美觀瞻的目的,在該衙門任職者一般都是身材高大、聲音宏亮的官員為主,因為一般北方人居多。
朱厚照在奉天殿前召開禦門聽政,有一個原因是他聽司禮監的稟告說,外朝常傳言自皇帝迴宮後,對朝野諸司衙門官員一概不見,是內閣作梗,隔絕中外。
還有一個原因是朱厚照決定在迎接繼子入朝之前麵見百官,消除疑惑,同時頒布詔書,宣告天下,他要過繼子嗣。
雖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是當他得知要處理這些事情時也就了解為什麽後來明朝皇帝都不願意召開了。
其實不僅是朱厚照糾結,百官之中很多人也在糾結,例如夏言就糾結要不要將威武團營的事奏報,可是又答應張永了,要聯名上奏,而且現在奏章也沒寫好,所以在糾結著。
其他官員同樣如此,歡欣鼓舞歸歡欣鼓舞,但是心中的小算盤也是打得啪啪響!
但是朱厚照打了他們一個措施不急,隻見朱厚照開口說道:“今日雖說是禦門聽政,但有更重要的事,朕要在百官奏事之前當著百官的麵說明。朕禦極一十六載,中外皆知朕無皇嗣,無奈朕從禮部之奏議,禱告宗廟,從宗室中擇一子過繼膝下……”
廣場上的百官聽著皇帝的話,其實皇帝下旨崇仁王府時,眾人就已經知道了,但是沒有正式的頒布天下的聖旨,今日便是皇帝親自聲明,等於當眾頒布了詔書。
隻聽皇帝接著說道:“繼承宗祧,傳召天下,使中外知曉朕意。”
皇帝說完,如果文武兩班隊伍中出奇的安靜,隻是很快有人在隊伍中咳了一聲,鴻臚寺官員指向一個方向,文官隊伍中出列一人跪下說道:“臣翰林院修撰楊慎有奏言。”
但是此時有風憲官說道:“楊修撰奏事不合前例,當退。”
朱厚照感到十分驚訝,心中暗自思忖著為何會是楊慎站出來進諫。他疑惑地看向楊廷和,試圖從他的臉上尋找一些線索或提示,但楊廷和的表情平靜如湖水,沒有透露出絲毫有用的信息。
朱厚照沉默片刻後,決定暫時擱置此事,他語氣堅定地說道:“若是其他事情,朝會後再議”說完,他微微皺起眉頭,似乎在思考接下來該如何應對這一局麵。
楊慎知道自己孟浪了,他感覺皇帝這樣做明顯不合禮儀,見文武百官無一人指出錯誤,於是說道:“陛下,非其他,乃立嗣事。”
朱厚照此刻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不會當眾給自己難堪吧!擔心歸擔心,仍說道:“楊修撰請言。”
楊慎說道:“謝陛下,臣剛聽聞陛下說從宗室中擇一子,不日前,宮內有旨意到崇仁王府,要求崇仁王長子按照皇子禮儀起居,並加派了侍衛、宮女、太監、嬤嬤。不知臣所言對否?”
朱厚照還以為楊慎會說什麽,想不到說的是這,話裏話外是那麽頭鐵。答道:“對。”
楊慎聞言說道:“此不合禮製。”
朱厚照聞言心想:“大禮儀?”但是內心的壓著衝動的勁說道:“怎麽了?”
司禮監以及站在前列的那些個文武官員們一聽到皇帝說出這樣的話語來,便知道皇帝此時此刻已經有一些生氣了,但楊廷和卻仍舊是一副波瀾不驚的模樣,穩穩當當地站立在那裏。
至於其他像那幾位國公之類的人物,則都如同塑像一般巋然不動。他們可不會傻到在這種事情上去招惹皇帝陛下,給自己找麻煩。畢竟,惹怒皇帝對於他們來說可絕對不是一件好玩兒的事情!
楊慎說道:“臣聞禮經有載,大宗者,尊之統也;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絕,故族人以支子後大宗也。嫡子不得後大宗。如今崇仁王有長子、次子。陛下為何不繼次子,而繼長子?陛下此有舉違禮製啊。”
朱厚照聞言心中氣死了:“真是要當眾給我難堪。怪不得前兩日心緒不寧。”
“楊修撰,朕何時違背禮製了,雖說族人以以支子後大宗,但是孩子畢竟太小,朕年初大病,此事當容啊”朱厚照解釋道。
無奈楊慎壓根就不買你皇帝的賬,說道:“陛下春秋鼎盛,雖有疾,但轉危為安,此社稷之福。如今要過繼崇仁王長子,於情於理皆不合啊。”那意思就是說你過繼小的也沒問題,畢竟你有祖宗、神仙保佑。
朱厚照心中罵道:“你的正德皇帝已經死了,現在是我!”真是怕什麽來什麽,但是麵上仍平和說道:“你寫個奏本吧。”便要示意往下進行。
楊慎卻拗勁上來了,說道:“陛下何不講明白,以解天下疑惑?臣無奏本。”
朱厚照站在那裏直愣愣的看著楊慎,又瞥了一眼楊廷和,說道:“卿有子乎?”
楊慎聞言一愣,說道:“有子。”
朱厚照又說道:“我無子。卿當為天子耶?”
楊慎聞言叩頭說道:“臣為陛下臣子,此非天子言,臣請陛下收迴此言。”
朱厚照又說道:“我無子,又為天子,嗣君年幼非社稷之福。為祖宗江山社稷著想故而有此舉。”
楊慎聞言又說道:“既為祖宗江山社稷著想,何不遵從祖訓,立一皇太弟?”
“好家夥,你是真的什麽都敢說啊。”朱厚照的眼神更冷了,他實在想不出他在後世被人吹捧的明朝大才子楊慎說的話為什麽那麽可笑?
百官之中也是有人發出了“嘶”的聲音,覺楊慎的言論有點衝了吧。
“卿請詳說。”
楊慎聞言糾結了一陣,仍是頭鐵的說出了:“祖訓有言:‘朝廷無親子,兄終弟及,倫序當立。’”
百官聞言皆是大驚失色,你們老楊家真是出人才啊,楊閣老真會教兒子。
朱厚照聞言心中勃然大怒,又瞥了一眼楊廷和,看著楊慎說道:“朕還沒死呢!”說罷便拂袖而去。
楊慎聞言跪在那裏卻是淚眼婆娑的叩頭說道:“臣讀聖賢書,立誌致君堯舜,今陛下何故懷疑我?”言畢叩頭不止。
文武百官見此情形,心思各異,楊廷和走到楊慎麵前說道:“起來吧。”
蔣冕說道:“怎麽會這樣?”
毛紀、梁儲等人也是看著不說話,公侯勳貴則也是心中疑惑,但是翰林院眾人內心卻是為楊慎報不平,他們實在不懂,明明有禮製、有祖訓,皇帝偏偏做出有違禮製的事來,不聽勸也就罷了,竟然說出那種誅心之言來。
雖是心思各異,但是都知道,一場大風波還是來了。
風憲官和糾儀官趕緊糾正百官禮儀,錦衣衛見皇帝拂袖離去,趕緊鳴鞭,鴻臚寺官員大聲喊道:“退朝!”
皇帝早已經離去,這早朝算是中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