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曹魏正緊鑼密鼓地準備著伐蜀時,南方的吳國皇帝孫權,正在接見一位從青州逃入東吳的年青士子。


    這位年青士子叫隱蕃。


    最近的一段日子,隱蕃這個名字在建業經常被人提起。


    其人不但儀表堂堂,而且才華不凡。


    從北方逃入東吳的年青士子們,多被其所折服,逐漸形成了以他為首的小團體。


    隻是自北而來的士子們終究是沒有根基,再加上江東自有望族。


    所以接收他們的東吳官員們最多也就是把他們與普通百姓分開,但若是想要再進一步,那就隻能看各人的運氣。


    隱蕃等了數月,最終也隻是被安排去當了一個小吏。


    他終於忍不住了,以南歸士子的身份,給吳主孫權上了一個自我推薦的奏章,以微子、陳平自比,請求見孫權一麵。


    孫權看到奏章後,驚異於其口氣之大,再加上他剛登基不久,正是收天下人心的時候,於是破格接見了隱蕃。


    隱蕃入宮後,麵對眾多持戈戟的衛士,目不斜視,氣度沉穩。


    孫權見此,心裏先是認可了兩分。


    然後他又特意挑了幾個關於時務的問題問隱蕃,但見隱蕃迴答得井井有條。


    甚至在迴答完後,隱蕃又主動陳述當前的局勢,侃侃而談,風采翩翩,很有言辭觀點。


    最後說道:


    “陛下,昔日董仲舒送漢孝武一位絕世美女,今日臣亦要送陛下一位美女。這位美女,便是曹魏精心所編的《新律》。”


    “漢高祖初定天下,便命蕭何定律令,由此規天下之法。然由漢以來,注釋律法者達十數家,其中矛盾之處數不勝數。”


    “陛下威臨四海,則需天下法令歸一以治民,臣不才,鬥膽送上《新律》,助陛下早日讓四海歸一。”


    說到這裏,他竟是背誦起《新律》。


    孫權拿著隱蕃呈送上來的《新律》對照,竟是一字不差。


    他先聞隱蕃之言,已經大覺有理,再得這《新律》,更是高興。


    會見完畢後,孫權自覺得一良才,意猶未盡地問向在場的胡綜:“君覺得此人如何?”


    哪料胡綜卻是對隱蕃看不上眼:


    “臣先觀此人上書,語氣誇大有如東方朔,後再看此人言舉,巧言詭辯又如禰衡。但聽其所言方略,其才遠不如此二人。”


    孫權聽了胡綜的話,微一皺眉,顯然不喜胡綜的說法。


    事實上,吳國與蜀國一樣,也有著外來勢力與本地勢力的矛盾。


    外來代表勢力的代表人物,大多都是早年追隨孫堅孫策的元老,如程普、周瑜、魯肅等。


    這些人大多來自大江以北,泗水淮水一帶,可稱之為泗淮集團。


    在早期的時候,泗淮集團大多是掌軍,而江東集團則是掌政,孫權居中調整。


    隻是泗淮集團元老們到現在已經是凋零大半,特別是自夷陵之戰後,江東世家迅速崛起,已經開始掌握軍權。


    玩弄平衡是每個合格帝王的本能。


    雙方的失衡自然不是孫權想要的。


    所以他在打壓一方的同時,也要培養起另一方。


    當年讓張溫受到牽連的“暨豔案”,其實就是孫權打壓江東世家大族的一個手段。


    更何況,當年孫策入主江東時,對江東世家大族殺戮過多,讓孫家與江東世家大族有了巨大的裂痕。


    雖然孫權這些年來,盡力修補孫家與江東世家大族之間的關係。


    但在他心底最深處,其實對江東世家大族還是有著相當大的警惕。


    孫權能破格接見隱蕃,自然就是存著培養非江東本地勢力的想法。


    但這種心思,他又豈能對胡綜明說?


    更何況在孫權眼裏,隱蕃怎麽說也是一個人才。


    隻是當年孫策領會稽太守時,年僅十四歲的胡綜就已經是孫策的門下循行。


    再加上胡綜本身就是幫東吳製定律令的大臣。


    所以隱蕃被胡綜這般評價,孫權倒是不好一下子表露出自己的意思,隻好再問道:


    “那你覺得,這隱蕃擔任什麽職位比較合適?”


    胡綜既然對隱蕃不看好,所以自然不會提出太高的職位:


    “其人好空談,不可讓他治理百姓,不若先試著給他安排一個小職。”


    聽到胡綜的建議,孫權不認同地說道:


    “他如今被人稱為南歸士子之首,名聲不小,先前給他安排了小吏之位,已經引起他人非論。”


    “若是我再給他安排小職,隻恐世人說我不識人才。如今正是收攏人心之際,此舉隻怕不妥。”


    胡綜聽到孫權的話,覺得也有道理,於是問道:


    “那不知陛下打算給他安排何職?”


    孫權早有打算:“方才他言及最多者,莫過於刑獄,不若任他為廷尉監。”


    廷尉監算是大理寺的主官之一,主管刑獄。


    這個位置,不算低了。


    再上去,那就是三公九卿之一的廷尉。


    雖然覺得陛下這個官職給得太高了,但胡綜聽到孫權這個口氣,知其主意已定,終究是沒有再反駁。


    隱蕃因一封奏章得麵見天子,從一個小吏一躍成為廷尉監,在不少人眼裏,隻道他是得了孫權的賞識,是皇帝眼中的紅人。


    在他的刻意結交下,吳國不少大臣都願意與他往來。


    其中有兩人對隱蕃最是欣賞。


    一個是左將軍朱據,一個是廷尉郝普。


    郝普的身份比較特殊。


    他本是荊州人士,曾仕於劉備。


    劉備入蜀時,令郝普當零陵太守。


    呂蒙襲取三郡時,曾計降郝普。


    後來漢吳兩國平分荊州時,吳國將郝普歸還大漢。


    後麵東吳背盟,呂蒙白衣渡江,郝普又再次歸降東吳。


    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歸降並不是什麽見不得人的事情。


    但這種重複主動歸降的行為,終究是讓人懷疑這個人的人品有問題。


    所以郝普身上有一個抹不去的汙點,平日裏總是有意無意地受到排擠。


    隱蕃的到來,建議孫權重視律令,推行新律法,無形中讓主管刑獄的廷尉顯示了存在感。


    再加上隱蕃同樣是歸降之人,身份的認同在無形中又拉近了兩人之間的關係。


    作為隱蕃的上司,郝普對隱蕃極有好感,在隱蕃的刻意親近下,兩人很快成了知交好友。


    郝普不但多次在別人麵前表露出欣賞隱蕃模樣,甚至還常常歎息隱蕃以此等才華,當廷尉監實在是屈才。


    於是在朱據和郝普宣傳下,隱蕃的名聲一下子就響徹建業城。


    名聲大,又是陛下眼前的紅人,隱蕃的府門前近日來一直很熱鬧,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就連衛將軍全綜,也折節與之相交。


    武昌與建業同為東吳的中心,兩地之間的信息一直互通有無。


    建業發生的事情,很快也傳到了武昌。


    與陸遜留守武昌的太常潘浚,得知自己的兒子潘翥不但與隱蕃往來,甚至還給他送錢送糧,不禁大為憤怒。


    當場便寫了一封信去嗬斥:


    吾受國厚恩,誌報以命,爾輩在都,當念恭順,親賢慕善,何故與降虜交,以糧餉之?在遠聞此,心震麵熱,惆悵累旬。疏到,急就往使受杖一百,促責所餉。


    不但把自家兒子罵了一頓,而且還派了使者,親自把自家兒子打了一百杖,甚至讓他把送出去的錢糧拿迴來。


    周圍的人聽到這個事,對潘浚如此反應皆是不解,認為潘浚做得太過了。


    上大將軍陸遜都有些看不過去,親自登門勸說道:


    “陛下欣賞隱蕃,承明何以獨惡此人?即便承明不願意與那隱蕃往來,隻管讓令郎斷了往來便是。”


    “如今杖責令郎,又讓他取迴贈予他人之物,此會不但會得罪隱蕃,而且於禮不合,為世人所笑。”


    潘浚歎息:“若不如此,何以明吾之心誌?”


    他與廷尉郝普一樣,本是劉備之臣,以治中從事的身份與關羽同守荊州。


    不過潘浚素來與關羽不和,孫權取得荊州後,他便降了東吳。


    但與郝普不同的是,潘浚乃是荊州大族出身,因為劉備和諸葛亮後麵打壓世家大族的種種行為,所以他更傾向於東吳。


    畢竟東吳沒有限製世家大族的特權。


    打壓江東世家,那隻是上層政治鬥爭的需要,與東吳的世家大族擁有特權不衝突。


    更重要的是,荊州出身的官員身份微妙,隻需要保持中立就能獨善其身,根本沒有必要參與到泗淮集團與江東集團的鬥爭裏頭。


    不管郝普是野心太大也好,無知也罷,那都是他的事。


    潘浚所要做的,就是不要讓陛下覺得,同為荊州出身的自己也有心摻和到種事情當中。


    至於有可能得罪隱蕃這個事,潘浚更是毫不在意。


    “那隱蕃再怎麽得陛下欣賞,亦隻不過是幸進之輩,看起來驟然得貴,實則毫無根基,吾即便是得罪了他,又有何懼?”


    陸遜知道潘浚素來性情剛直,聽到他這番話,倒也沒有多勸,隻是歎息一聲:


    “小人幸進,便是公卿亦要上府拜訪,此乃國之不幸。”


    “如今幸進之輩愈多,可惜的是我等皆遠離陛下,不能當麵規勸。”


    潘浚聽到這個話,心有所動:“上大將軍似乎別有所指?”


    陸遜看了看周圍。


    潘浚會意,讓所有下人都退下。


    陸遜這才說道:


    “陛下初登基時,新設中書典校事,監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文書事。呂壹為中書典校郎,如今漸作威福。”


    “有人言其擿抉細微,吹毛求瑕,舉罪糾奸,纖介必聞,我本還不信。”


    “哪知前些日子,呂壹有門客違法,被建安太守鄭胄所殺,呂壹於是誣陷鄭胄,如今陛下讓有司禁錮鄭胄。”


    說到這裏,陸遜臉上露出憂慮之色:


    “由此看來,呂壹其人,生性苛慘,用法深刻,實乃小人是也。”


    “吾念及呂壹未去,如今再來一個巧弄口舌的隱蕃,這不是幸進之輩愈多是什麽?”


    潘浚一聽,當場就勃然變色:


    “太守者,國之重臣也,如何能因區區小人之言而輕易下獄?長此以往,國法何存?小人威福愈盛,國之不幸!”


    陸遜苦笑:“太子曾給陛下上書進諫過此事,但陛下不納,如之奈何?”


    潘浚聞言,臉色更是難看至極。


    昔日曹操初設校事一職,便是為了廣增耳目,以刺舉所屬諸將軍官吏。


    如今陛下學曹操設校事一職,其意不言自明。


    後曹操的校事官盧洪、趙達二人捉弄威柄,多有陷人,故當時有言: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


    陸遜與潘浚皆是聰明之輩,由微見大,從鄭胄之事便可推測出,若是再這樣下去,呂壹盡早會成為吳國的盧洪、趙達之輩。


    再想起陛下自登基以後,似乎越來越不喜歡聽臣下之言,由不得兩人心裏不安。


    “我與上將軍雖遠離陛下,但國有小人,吾輩又豈能充耳不聞?我願與上將軍一起上書,勸諫陛下。”


    潘浚當機立斷地說道。


    陸遜大喜:“承明素有剛直之名,陛下得聞汝之言,必會有所醒悟!”


    就在兩人商議如何上疏規勸孫權時,荊州的武陵郡,一群蠻僚正鬼鬼祟祟地躲在山上,向山下眺望。


    武陵多山陵,也多水溪。


    獨特的地形,讓武陵沒有像中原那樣,形成大片的耕地。


    但在山腳下卻有著被山陵分隔開的小平地,這些不連續的小平地,就是武陵郡的主要耕地。


    漢人的官員和豪族,在這些平地上建起了莊園,同時驅使著世代生活在這裏的蠻僚幫他們耕種。


    這兩年來,這些莊園除了糧食,還種了相當多的甘蔗。


    種甘蔗就要擠占耕地,種糧食的耕地少了,糧食的產量自然就少了。


    自東吳偷襲荊州後,又再經曆夷陵之戰,連年的戰爭嚴重破壞了荊州的經濟,這些年來,荊州的糧食產量一直不足。


    要不然幾年前陸遜也不至於因為荊州缺糧,上表孫權,讓擁有眾多部曲的諸將廣開農田。


    隻是像南郡、江夏等郡還好說,本來就是荊州主要的產糧地,所以新開出來的農田多是種了糧食。


    但像荊州南部的武陵、零陵、桂陽等地,又不是什麽重地。


    蜀漢那幫冤大頭,連粗糖東西都願意出高價買,種甘蔗可比種糧食劃算多啦!


    再加上那曲轅犁,用在這種地方,最是合適不過。


    所以這年頭,誰家的莊園不是除了隻種夠吃的糧食,剩下的全部種了甘蔗?


    隻是這糧食產量本來就少,甘蔗再擠占了至少一半的耕地。


    這幾年來,莊園的主人是越來越有富。


    但底下挨餓的人卻是越來越多。


    最先被餓死的,當然是本來就一直受到欺淩的蠻僚。


    蠻僚也是人,是人就有求生欲。


    強大的求生欲讓蠻僚們開始躁動起來。


    在樸實的蠻僚眼裏,最先應該被毀掉的,就是山下那一片又一片鬱鬱蔥蔥的甘蔗林。


    漢人這幾年來,大肆毀掉他們的家園,把能種上甘蔗的地方全部種上了甘蔗。


    同時還不斷地抓走寨子裏的青壯,幫他們去種甘蔗。


    所以這甘蔗就是萬惡之源。


    太陽落山後,天色漸漸地暗了下來。


    山上的蠻僚們趁著薄薄的夜色,猶如山中的狡捷野獸,向山下的莊園撲下來。


    莊園裏的護丁很快覺察到了異常,敲響了警鍾。


    “蠻人,蠻人!”


    護丁頭目匆匆地爬上寨牆,當他看到外頭的情況,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


    即便是在夜幕開始降臨,但極目所至,四周密密麻麻的全是湧動的人影。


    不遠處很快亮起了火光,這是蠻僚推倒了秸稈垛,開始放火燒地。


    更有蠻僚手裏舉著木棒,樹幹,骨棒等,衝向寨牆。


    “放箭!”


    箭羽飛向下頭,蠻僚紛紛倒下,但並沒有讓後麵的人退縮。


    他們眼裏閃著怒火,喊著讓人聽不懂的口號,悍不畏死地繼續向前衝。


    “撐住!”


    所有的護丁都不得衝上寨牆,拚死守住。


    他們知道,若是被蠻僚衝入了莊園內,所有人都不會有活路。


    隻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莊園內不知什麽時候燃起了火光,同時不斷有人在唿喝著。


    “怎麽迴事!?”


    “幹活的那些蠻奴反了!”


    “你說什麽?”


    ……


    建興八年八月初,東吳武陵郡舞陽縣的五溪蠻反,燒莊園,毀耕地,其他各縣蠻僚聞之,紛紛響應。


    一時間,武陵郡蠻僚叛亂迅速擴大,諸縣紛紛淪陷,竟有向零陵、衡陽等郡擴散的趨勢。


    孫權聞之,連夜召迴平定交州之亂的呂岱,讓他駐守長沙,以防叛亂進一步擴散。


    同時又假太常潘浚,緊急召集荊州人馬,準備西進平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蜀漢之莊稼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甲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甲青並收藏蜀漢之莊稼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