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穿越人,李俊讀過很多明末史料,在網上也跟眾多明粉討論過這個問題。
他對先前方正卿對朱由檢的評論,沒有發表言論,也沒有不置可否。
一家之言,可做參考。
站在方正卿一個太監之立場上,他那麽攻擊崇禎,也是出於對大明亡國之激憤的一種發泄。
作為天啟朝舊人,方正卿自崇禎登基就離開了朝堂,處江湖之遠,對崇禎皇帝及朝堂之事並不是那麽了解。
與方正卿不同,範景文自天啟到崇禎,大多數時候居廟堂之高。
崇禎亡國之時,他還是東閣大學士。
最最重要的是,他不參與黨爭,又是著名的清官……
其實,李俊最想聽到範景文對崇禎這個人,以及對大明之所以亡國的評判。
這事都向範景文提出,李俊就特別期待。
可是,範景文卻在猶豫,這樣說道:
“殿下,您要我怎麽迴複您呢?妄評君上,大逆不道啊!從我投井殉葬,您當不該對我有此一問。”
李俊則嚴肅地言道:
“範老啊,您那是為崇禎殉葬嗎?如是,真就不值得尊敬!
我所敬您,是您為大明亡而殉葬。您投井前已知崇禎逃出京城,估計他去了南方,可您毅然投井。
被人救起之後,您就得知崇禎已死。
若您為崇禎殉葬,那麽再次自戕,機會多多。可是,清廷清空內城時,您逃了出來……”
聽到這裏,範景文舉手阻止李俊講下去,“太子殿下洞察之細,常人不能及也!”
範景文這才算是開講:
古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多種食材燴一鍋,如何才使食材之味融合成一種美妙的大餐?
這是每個治國者首先要學習的。
要想融匯貫通,得要知組成這個國家的各個階層的基本訴求。
就是知其味,揚善味抑惡味,使大餐和諧,好看又好吃,能讓人填飽肚子。好的小鮮還有益於人體康建(國家完美運作)。
大明朝後期,就是已不能協調各個階層,致矛盾激化到不能調和。
內部腐壞,遇外力打擊,自然崩塌!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
在外力不足以摧毀這個國家之前,當盡全力使內部團結,至少達到穩定。
不然,不能對抗外力打擊。
朝堂之上,君臣一心,怕是任何朝代都不能做到,但政令暢通是必須的吧?
崇禎皇帝不能了解這個國家國內的基本情況,更不知國外的威脅有多強大。
朝臣們已經不再做事.不敢做事,害怕做事,人浮於事,隱蔽壞事,破壞好事……
軍隊是一個王朝存續的保證,其重要程度不容多說了吧?
我大明軍隊,幾百萬?
由於曆年積弊,軍戶製度早已崩壞。
到後期,我大明軍隊已經完全變身雇傭軍。
成為統領者的發財工具,誰給錢,給誰打仗。
誰給的錢多,隨時倒戈……
底層士兵被長官盤剝得都不知道該怎麽活下去,甚至都不知道他們是大明王朝的兵!
這樣的軍隊能夠保衛國家?愛惜百姓?拚死戰鬥?……
大明王朝啊,到了崇禎朝,還能維持十七年,都已經是最大奇跡。
已己之變時,皇太極領兵於南海子遊玩嬉戲時,指著北京城對部下說:
城中癡兒(指崇禎皇帝),取之若反掌爾!但其疆域尚強,非旦夕可潰者。得之易,守之難。不若間兵練旗,以待天命可也……
農民,是這個王朝基數最大的群體。
民以食為天,讓這個國家所有人有飯吃,有衣穿,而使國家能夠穩定的重任也就落在農民身上。
曆代以來,實行重農抑商的基本政策都是基於這個因素。
到了明王朝後期,土地兼並已經使絕大多數農民失去了土地。
而朝廷,軍隊,地方政府要維持運轉,又必須要從土地上收取稅賦。
由於絕大多數土地已經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這些人基本構成了大明官僚係統中的各級基礎。
他們一是享有一定的免稅政策,二是根本不願繳稅。而且他們又是國家政策的執行者。
於是,所有國稅被通過各種方式,強加到了擁有極少土地的絕大多數農民身上。
這部分農民哪怕投獻了土地,還是活不下去,怎麽辦?
逃啊!
於是,流民產生,而且越來越多。
你說,沒了土地,做佃戶是不是好點?
實際情況是:境況更慘!如同賣身奴隸,重又迴歸奴隸社會,在重重盤剝之下,過的是豬狗不如的生活。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還是要逃,甚至殺死地主,狗腿子都要逃。
這些人,是流民,也是最堅決的反叛者……
明末,農民難以承受的,還有徭役。
這本是有錢人出錢,沒錢人出力的事情。
可是,到這時,富人基本都是官紳。他們不可能出力,更不想出錢。
於是,隻能讓窮人破產,有力氣的榨幹力氣,甚至連牲口,比如耕牛,騾馬,豬狗都不放過……
還有各種放債,過境官軍還要派捐、甚至被官軍搶劫、殺頭冒功、強妻奪女,等等。
農民種糧沒法活,不種糧,當流民暫時苟延殘喘……
自然災害是一個因素,最大的問題是農民跟地主,富人,官員,朝廷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農民戰爭爆發了。
朝廷沒錢,沒糧就安撫不了流民、災民,更養不起軍隊去與農民軍對抗……
還有商人、商業、商稅、國內流通、海外貿易、工、礦等等。
到這時,這些行業通通掌握在官商手裏,牽一發而動全身。拿下官商就要動搖朝堂基礎,危及皇上的統治,甚至皇上都生命不保!
不是危言聳聽,有血淋淋的教訓!
有人說大明太祖、成祖來了可以挽救這時的大明。
綜上這些境況,能嗎?
我說不能啦!
首先就是太祖設計的這套大明體製,造成了大明後期這種不可收拾的局麵。
僅一個宗藩製度,國之半數土地已歸於各處藩王府,還不向朝堂繳納任何稅賦。
藩王們呢,臨亡國了都還惜財如命!一般宗親呢,數量都達數十萬,領不到祿糧都躁動……
老朱家啊,自己內部都亂了,亂得一塌糊塗!”
範景文說完,都已老淚縱橫。
到這時,李俊不敢再糾纏下去,他將範景文送走也就自行安歇。
十七日晨醜時,李俊已經帶隊出發。
他們翻過大寒嶺,到達清水河穀就追上了袁賦諴。
按原計劃,第一軍團的拓展任務就是抵達前麵不遠處的高大山嶺。
翻過那道山嶺,也就是後世河北省的地界,屬於涿鹿縣管轄
這時,還沒涿鹿縣呢,這片地區歸宣化府管轄,而萬全都司府就設在宣化府城。
這時已是十七日下午,袁賦諴見到李俊也是有些吃驚。
“太子殿下您怎麽來得這麽的快呀?”
李俊哈哈一笑,道:
“快嗎?我們再遲到兩個時辰,你的前軍都爬上前麵山嶺布防,完成拓展任務啦!
要說快,袁將軍,你才是進展神速哦!”
“不快趕不上太子殿下的腳步嘛。”
袁賦諴這樣講:
“ 我這裏全速前進,範老大人在後麵全速趕人,都是太子殿下的計劃給逼的。
若是我們稍有遲緩,怕是太子殿下都要打我們的屁股!”
李俊趕緊說:“沒那麽嚴重,沒那麽嚴重。”
不過,李俊又說:“這下好,都有時間用來做好最充分的準備!”
袁賦諴抓住機會講:
“太子殿下,現在,各處或多,或少都留有兵力駐守。
我這裏還有前鋒營三千兵力,您在來路上也看到了炮隊正在全力趕來。
炮隊到,我這裏就是六千多人。
您可以帶走一千人,跟您去突襲張家口堡了吧!”
這個袁賦諴,拚命突進,就是想讓李俊多帶走點人。
這番摯誠,忠心也是耿耿的啊!
李俊想了一下,沒有采納袁賦諴的建議,因為他有了新的計劃:
“袁將軍,我原來的計劃是翻過前麵這道山嶺,從宣化府城邊繞過去。
現在既然兵力充足,我們何不連宣化府城也一並拿下,作為轉運物資的中轉站呢?
今晚,我們倆帶領兩千新兵,加上我帶來的特戰隊,一起去把宣化府城給奪下來,控製住。
這樣,範老大人帶領來的十萬人及騾馬,駱駝都可以進駐宣化府城。
等前方我們再拿下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範老大人再帶領人馬一下子湧過去,馬上開始般運物資。
先搬來宣化府城,然後我們就可以有充足的時間,慢慢轉運迴去啦!”
對這樣的計劃,袁賦諴當然舉雙手讚成。
這樣,他就可以參與突襲張家口堡,還一直在太子殿下身邊,對太子殿下實施最密切的保護。
他對先前方正卿對朱由檢的評論,沒有發表言論,也沒有不置可否。
一家之言,可做參考。
站在方正卿一個太監之立場上,他那麽攻擊崇禎,也是出於對大明亡國之激憤的一種發泄。
作為天啟朝舊人,方正卿自崇禎登基就離開了朝堂,處江湖之遠,對崇禎皇帝及朝堂之事並不是那麽了解。
與方正卿不同,範景文自天啟到崇禎,大多數時候居廟堂之高。
崇禎亡國之時,他還是東閣大學士。
最最重要的是,他不參與黨爭,又是著名的清官……
其實,李俊最想聽到範景文對崇禎這個人,以及對大明之所以亡國的評判。
這事都向範景文提出,李俊就特別期待。
可是,範景文卻在猶豫,這樣說道:
“殿下,您要我怎麽迴複您呢?妄評君上,大逆不道啊!從我投井殉葬,您當不該對我有此一問。”
李俊則嚴肅地言道:
“範老啊,您那是為崇禎殉葬嗎?如是,真就不值得尊敬!
我所敬您,是您為大明亡而殉葬。您投井前已知崇禎逃出京城,估計他去了南方,可您毅然投井。
被人救起之後,您就得知崇禎已死。
若您為崇禎殉葬,那麽再次自戕,機會多多。可是,清廷清空內城時,您逃了出來……”
聽到這裏,範景文舉手阻止李俊講下去,“太子殿下洞察之細,常人不能及也!”
範景文這才算是開講:
古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多種食材燴一鍋,如何才使食材之味融合成一種美妙的大餐?
這是每個治國者首先要學習的。
要想融匯貫通,得要知組成這個國家的各個階層的基本訴求。
就是知其味,揚善味抑惡味,使大餐和諧,好看又好吃,能讓人填飽肚子。好的小鮮還有益於人體康建(國家完美運作)。
大明朝後期,就是已不能協調各個階層,致矛盾激化到不能調和。
內部腐壞,遇外力打擊,自然崩塌!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
在外力不足以摧毀這個國家之前,當盡全力使內部團結,至少達到穩定。
不然,不能對抗外力打擊。
朝堂之上,君臣一心,怕是任何朝代都不能做到,但政令暢通是必須的吧?
崇禎皇帝不能了解這個國家國內的基本情況,更不知國外的威脅有多強大。
朝臣們已經不再做事.不敢做事,害怕做事,人浮於事,隱蔽壞事,破壞好事……
軍隊是一個王朝存續的保證,其重要程度不容多說了吧?
我大明軍隊,幾百萬?
由於曆年積弊,軍戶製度早已崩壞。
到後期,我大明軍隊已經完全變身雇傭軍。
成為統領者的發財工具,誰給錢,給誰打仗。
誰給的錢多,隨時倒戈……
底層士兵被長官盤剝得都不知道該怎麽活下去,甚至都不知道他們是大明王朝的兵!
這樣的軍隊能夠保衛國家?愛惜百姓?拚死戰鬥?……
大明王朝啊,到了崇禎朝,還能維持十七年,都已經是最大奇跡。
已己之變時,皇太極領兵於南海子遊玩嬉戲時,指著北京城對部下說:
城中癡兒(指崇禎皇帝),取之若反掌爾!但其疆域尚強,非旦夕可潰者。得之易,守之難。不若間兵練旗,以待天命可也……
農民,是這個王朝基數最大的群體。
民以食為天,讓這個國家所有人有飯吃,有衣穿,而使國家能夠穩定的重任也就落在農民身上。
曆代以來,實行重農抑商的基本政策都是基於這個因素。
到了明王朝後期,土地兼並已經使絕大多數農民失去了土地。
而朝廷,軍隊,地方政府要維持運轉,又必須要從土地上收取稅賦。
由於絕大多數土地已經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這些人基本構成了大明官僚係統中的各級基礎。
他們一是享有一定的免稅政策,二是根本不願繳稅。而且他們又是國家政策的執行者。
於是,所有國稅被通過各種方式,強加到了擁有極少土地的絕大多數農民身上。
這部分農民哪怕投獻了土地,還是活不下去,怎麽辦?
逃啊!
於是,流民產生,而且越來越多。
你說,沒了土地,做佃戶是不是好點?
實際情況是:境況更慘!如同賣身奴隸,重又迴歸奴隸社會,在重重盤剝之下,過的是豬狗不如的生活。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還是要逃,甚至殺死地主,狗腿子都要逃。
這些人,是流民,也是最堅決的反叛者……
明末,農民難以承受的,還有徭役。
這本是有錢人出錢,沒錢人出力的事情。
可是,到這時,富人基本都是官紳。他們不可能出力,更不想出錢。
於是,隻能讓窮人破產,有力氣的榨幹力氣,甚至連牲口,比如耕牛,騾馬,豬狗都不放過……
還有各種放債,過境官軍還要派捐、甚至被官軍搶劫、殺頭冒功、強妻奪女,等等。
農民種糧沒法活,不種糧,當流民暫時苟延殘喘……
自然災害是一個因素,最大的問題是農民跟地主,富人,官員,朝廷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農民戰爭爆發了。
朝廷沒錢,沒糧就安撫不了流民、災民,更養不起軍隊去與農民軍對抗……
還有商人、商業、商稅、國內流通、海外貿易、工、礦等等。
到這時,這些行業通通掌握在官商手裏,牽一發而動全身。拿下官商就要動搖朝堂基礎,危及皇上的統治,甚至皇上都生命不保!
不是危言聳聽,有血淋淋的教訓!
有人說大明太祖、成祖來了可以挽救這時的大明。
綜上這些境況,能嗎?
我說不能啦!
首先就是太祖設計的這套大明體製,造成了大明後期這種不可收拾的局麵。
僅一個宗藩製度,國之半數土地已歸於各處藩王府,還不向朝堂繳納任何稅賦。
藩王們呢,臨亡國了都還惜財如命!一般宗親呢,數量都達數十萬,領不到祿糧都躁動……
老朱家啊,自己內部都亂了,亂得一塌糊塗!”
範景文說完,都已老淚縱橫。
到這時,李俊不敢再糾纏下去,他將範景文送走也就自行安歇。
十七日晨醜時,李俊已經帶隊出發。
他們翻過大寒嶺,到達清水河穀就追上了袁賦諴。
按原計劃,第一軍團的拓展任務就是抵達前麵不遠處的高大山嶺。
翻過那道山嶺,也就是後世河北省的地界,屬於涿鹿縣管轄
這時,還沒涿鹿縣呢,這片地區歸宣化府管轄,而萬全都司府就設在宣化府城。
這時已是十七日下午,袁賦諴見到李俊也是有些吃驚。
“太子殿下您怎麽來得這麽的快呀?”
李俊哈哈一笑,道:
“快嗎?我們再遲到兩個時辰,你的前軍都爬上前麵山嶺布防,完成拓展任務啦!
要說快,袁將軍,你才是進展神速哦!”
“不快趕不上太子殿下的腳步嘛。”
袁賦諴這樣講:
“ 我這裏全速前進,範老大人在後麵全速趕人,都是太子殿下的計劃給逼的。
若是我們稍有遲緩,怕是太子殿下都要打我們的屁股!”
李俊趕緊說:“沒那麽嚴重,沒那麽嚴重。”
不過,李俊又說:“這下好,都有時間用來做好最充分的準備!”
袁賦諴抓住機會講:
“太子殿下,現在,各處或多,或少都留有兵力駐守。
我這裏還有前鋒營三千兵力,您在來路上也看到了炮隊正在全力趕來。
炮隊到,我這裏就是六千多人。
您可以帶走一千人,跟您去突襲張家口堡了吧!”
這個袁賦諴,拚命突進,就是想讓李俊多帶走點人。
這番摯誠,忠心也是耿耿的啊!
李俊想了一下,沒有采納袁賦諴的建議,因為他有了新的計劃:
“袁將軍,我原來的計劃是翻過前麵這道山嶺,從宣化府城邊繞過去。
現在既然兵力充足,我們何不連宣化府城也一並拿下,作為轉運物資的中轉站呢?
今晚,我們倆帶領兩千新兵,加上我帶來的特戰隊,一起去把宣化府城給奪下來,控製住。
這樣,範老大人帶領來的十萬人及騾馬,駱駝都可以進駐宣化府城。
等前方我們再拿下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範老大人再帶領人馬一下子湧過去,馬上開始般運物資。
先搬來宣化府城,然後我們就可以有充足的時間,慢慢轉運迴去啦!”
對這樣的計劃,袁賦諴當然舉雙手讚成。
這樣,他就可以參與突襲張家口堡,還一直在太子殿下身邊,對太子殿下實施最密切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