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自取其辱?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 作者:窗外淩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貢之事,可大可小。”
李煜緩緩起身,在宣政殿內踱了幾步,對眾人說道:“唐、周兩國戰事頻發,常年不息,既奉周朝為正朔,自然要尋求止兵戈、謀太平之道。諸位,今年我初使監國之權,如果還按往年進貢,唯恐周朝皇帝不悅,怪罪下來。”
陳、徐二人麵麵相覷,不知李煜打的什麽主意,要知道,這一次朝貢,整個南唐的國庫已經搬空十之五六了,難道還要加碼?
張洎欲言又止,生怕再栽跟頭。
就跟商量好了一樣,不對,本就是商量好的,劉政諮起身拱手,詢問:“太子殿下有何高見?”
這就是搭橋,有了劉政諮的鋪墊,李煜才好堵住三人之口的同時,順利地把計劃和盤托出。
“江南江北,風物大有迥異,隻是一些金銀細軟、特產用度,未免俗氣了一些。”李煜表情驟變,恢複了以往文弱“李六郎”的狀態,說道:“我欲派出府中歌姬、樂官、伶人,一同前往汴京,屆時為周主及天朝大臣送上音樂歌舞,以示誠意。”
三人聞聽,又是三種表情,陳喬皺眉不悅,徐鉉波瀾不驚,張洎還是一臉興奮!
陳喬性情溫和,卻不乏文人風骨,他知道自烈宗以來,南唐上下熱衷絲竹管弦、詩詞歌賦,但關起門來自娛自樂、自我清高,這一點問題都沒有。可是,堂堂一國儲君,竟然主動派人去取悅他國,這,這雖然行得通,可是太丟人!
太子殿下難道不知道“澠池相會,趙王鼓瑟”的典故?若是周朝史官記下一筆“某年某月某日,南唐儲君獻樂於周主”,豈不是千秋萬代的笑料?屆時,太子殿下,誰能當你的藺相如?周主可能為你“擊缶”?
徐鉉之所以沒有產生太大波動,完全是因為缺乏政治敏感性,此人文才不錯,隻是在國事方麵太天真,否則也不會被曆史上趙匡胤訓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張洎之所以興奮,是認為自己賭對了。果然,李煜還是那個李煜,正所謂玩物喪誌,麵對這樣的人才好逢迎,套近乎、鑽空子、拍馬屁,一套下來,何愁官運不亨通。
思之再三,陳喬硬著頭皮說道:“殿下,此舉不妥,臣恐……有失國體。”
“陳卿,此話怎講?”
“殿下,烈宗皇帝開疆裂土,承襲李唐國祚,雖今時今日對周朝勢弱,然仍是江南諸國之首,何必自輕自賤?”
這話已經說的很委婉了,再說,就不禮貌了。
李煜沒有表態,他知道陳喬忠心,可惜不知變通,當下局勢,何談自輕自賤?明明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要爭取喘息時間,猥瑣發育啊!
如果從曆史角度看,即便南唐軍力強盛、政治清明,隻有一次機會反攻中原、統一天下,那就是後晉時期,契丹耶律德光進犯中原、汴京淪陷,石敬瑭獻地稱臣,此後開啟了自己“兒皇帝”的一生。石敬瑭死後,兒子石重貴繼位,天福九年開始又與契丹交惡,陷入長期戰爭,這一階段中原政權勢力薄弱。南唐如果趁虛而入,集中力量攻打河南,有望將版圖拓展到黃河以北,然後以江南為基地提供糧食、兵源,徐徐圖之。
“張卿,你以為如何?”
見李煜點名問自己,張洎暗喜,表現的時候到了!
“殿下,凡事因時而異!陳公(陳喬)所言固然不虛,但觀當今天下局勢,周朝兵強馬壯,對我大唐虎視眈眈,最是應該謹慎行事的時候。”
“臣以為,以絲竹管樂之事侍周,並無不妥,反而能彰顯我大唐國風!”
“自安史之亂後,北人南渡,蔚然成風,契丹揮鞭南下,中原一片丘墟!”
“郭榮雖然以周為國號,但周禮精髓,並不在中原,而在我大唐,真正的禮樂教化之事,已然是我大唐氣象!”
“故,殿下主張,定然能讓周朝上下震動,重新感受禮樂教化、文明氣息,對我大唐的態度也將有所改變。”
李煜聽著張洎的“高論”,雖然覺得他滿口胡沁,但句句符合自己的計劃行事,不由得臉上流露出一種戲謔又認真的笑容。
“張卿所言,確符本王心意,三位,你們意下如何?”
劉政諮權當沒聽見,這本就是太子殿下與他商定的計劃,陳、徐二人聞聽,也不做聲——廢話,你都認可了,我們還說個屁!
李煜點頭,說:“既然如此,張卿,本王封你為朝貢使兼歌樂指揮使,全權負責今年納貢之事,你可願意?”
張洎激動地叩頭:“定不辱使命!”
“至於北上人選,本王自行選定。”李煜收起笑容,接著說:“此外,還有一事,乃是本王的私事,因牽扯到北上入周,特與諸位商量一番。”
陳、徐、張三人不解,但一直玩世不恭的劉政諮反而嚴肅起來,眼神中流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冰冷。
李煜歎口氣:“諸位知道,國主南巡,疾病纏身,雖然湯藥不斷,卻不見好轉,本王祈求佛祖,已有半年之久,也不見起色。料想,我朝僧侶對佛法的研究遠不及中原,故而,此次借著向周朝納貢的機會,欲派人前往汴梁大相國寺,為國主辦一場法事,不知能否行得通。”
原來如此!
陳、徐、張三人反倒鬆了一口氣,李煜好佛,天下皆知,相國寺確實又是天下禪宗聖地。
陳喬上前,說道:“太子殿下,此事倒不難辦,隻是朝貢之事在即,必須抓緊,否則唯恐耽誤行程。”
能辦就行!李煜心中冷笑,看了一眼張洎,立即和顏悅色地說:“此事,恐怕也要勞煩張卿了。”
張洎內心笑開了花,這哪兒是勞煩?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
給領導辦事,公事辦好了,也未必有功勞,但要是私事的話,辦好了就是一步登天!
“殿下放心,臣立即著手辦!”
“很好,能者多勞,張卿費心了。”
宣政殿的事務,一直到臨近中午才處理完,李煜並未迴太子府,而是來到太常寺。太常寺專門負責禮樂製儀、社稷祭祀、衣冠製作等事宜,隨行之人除了劉政諮之外,還有從工部衙署趕來的潘佑。
潘佑,字天奉,原籍幽州,石敬瑭向契丹稱“兒皇帝”之後,從幽州地界南逃,現任虞部員外郎,一個不起眼的從五品小官。
所謂“虞部”,就是工部下屬的部門,專門負責冶煉、薪炭、山澤等事務,平日基本不上朝,也很少有機會見到太子或國主。
所以,聞聽李煜召見,潘佑第一感覺是搞錯了,第二感覺是生氣,難道太子殿下又要建造花園?
可當他來到太常寺,頓感氛圍不對。
往日,太常寺來來往往的都是樂官、織造、祭祀等相關人員,給人一種“春日淫淫、暖風靡靡”的感覺,而今日一走進去,頓感肅殺之氣撲麵而來。
院落之中,零零散散聚集著很多人,三個一夥、五個一堆,大約有二百左右。
這些人身形板正,動作幹練,眼神也極為警惕,潘佑進來的時候,幾乎所有人的眼神,都不經意地在他身上掠過。
就像是鋒利地刀刃,在人的臉上掠過一般,很不自在,很不舒服。
“潘工部,這邊來。”
聽到有人喊自己,潘佑抬頭看去,又見到一個意料之外的人,劉政諮。
“散觀?你怎麽在這裏?”
劉政諮哈哈大笑,拉著他走到後堂,見李煜正手裏拿著一把琵琶翻來覆去。
“殿下……”
“免禮!”
不待潘佑話說完,李煜迎上前去,把手中琵琶遞給潘佑,問道:“潘卿,你手下可有能工巧匠?”
“不知殿下說的是哪種?”
“必須是你信得過的,口風嚴的!”
“這個……自然,殿下到底要什麽?”
李煜指了指琵琶,說道:“類似這樣到樂器,把中軸全部掏空!”
潘佑疑惑地看了看,揣測一番道:“當然可以,隻不過如此一來,音色必然會受到影響。”
“無礙,但隻有十天時間,來得及加工二百個嗎?”
琵琶、二胡、鼓槌……難度並不大,潘佑點了點頭。
劉政諮在他身後,不動聲色地從懷中抽出一柄短劍。
李煜緩緩起身,在宣政殿內踱了幾步,對眾人說道:“唐、周兩國戰事頻發,常年不息,既奉周朝為正朔,自然要尋求止兵戈、謀太平之道。諸位,今年我初使監國之權,如果還按往年進貢,唯恐周朝皇帝不悅,怪罪下來。”
陳、徐二人麵麵相覷,不知李煜打的什麽主意,要知道,這一次朝貢,整個南唐的國庫已經搬空十之五六了,難道還要加碼?
張洎欲言又止,生怕再栽跟頭。
就跟商量好了一樣,不對,本就是商量好的,劉政諮起身拱手,詢問:“太子殿下有何高見?”
這就是搭橋,有了劉政諮的鋪墊,李煜才好堵住三人之口的同時,順利地把計劃和盤托出。
“江南江北,風物大有迥異,隻是一些金銀細軟、特產用度,未免俗氣了一些。”李煜表情驟變,恢複了以往文弱“李六郎”的狀態,說道:“我欲派出府中歌姬、樂官、伶人,一同前往汴京,屆時為周主及天朝大臣送上音樂歌舞,以示誠意。”
三人聞聽,又是三種表情,陳喬皺眉不悅,徐鉉波瀾不驚,張洎還是一臉興奮!
陳喬性情溫和,卻不乏文人風骨,他知道自烈宗以來,南唐上下熱衷絲竹管弦、詩詞歌賦,但關起門來自娛自樂、自我清高,這一點問題都沒有。可是,堂堂一國儲君,竟然主動派人去取悅他國,這,這雖然行得通,可是太丟人!
太子殿下難道不知道“澠池相會,趙王鼓瑟”的典故?若是周朝史官記下一筆“某年某月某日,南唐儲君獻樂於周主”,豈不是千秋萬代的笑料?屆時,太子殿下,誰能當你的藺相如?周主可能為你“擊缶”?
徐鉉之所以沒有產生太大波動,完全是因為缺乏政治敏感性,此人文才不錯,隻是在國事方麵太天真,否則也不會被曆史上趙匡胤訓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張洎之所以興奮,是認為自己賭對了。果然,李煜還是那個李煜,正所謂玩物喪誌,麵對這樣的人才好逢迎,套近乎、鑽空子、拍馬屁,一套下來,何愁官運不亨通。
思之再三,陳喬硬著頭皮說道:“殿下,此舉不妥,臣恐……有失國體。”
“陳卿,此話怎講?”
“殿下,烈宗皇帝開疆裂土,承襲李唐國祚,雖今時今日對周朝勢弱,然仍是江南諸國之首,何必自輕自賤?”
這話已經說的很委婉了,再說,就不禮貌了。
李煜沒有表態,他知道陳喬忠心,可惜不知變通,當下局勢,何談自輕自賤?明明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要爭取喘息時間,猥瑣發育啊!
如果從曆史角度看,即便南唐軍力強盛、政治清明,隻有一次機會反攻中原、統一天下,那就是後晉時期,契丹耶律德光進犯中原、汴京淪陷,石敬瑭獻地稱臣,此後開啟了自己“兒皇帝”的一生。石敬瑭死後,兒子石重貴繼位,天福九年開始又與契丹交惡,陷入長期戰爭,這一階段中原政權勢力薄弱。南唐如果趁虛而入,集中力量攻打河南,有望將版圖拓展到黃河以北,然後以江南為基地提供糧食、兵源,徐徐圖之。
“張卿,你以為如何?”
見李煜點名問自己,張洎暗喜,表現的時候到了!
“殿下,凡事因時而異!陳公(陳喬)所言固然不虛,但觀當今天下局勢,周朝兵強馬壯,對我大唐虎視眈眈,最是應該謹慎行事的時候。”
“臣以為,以絲竹管樂之事侍周,並無不妥,反而能彰顯我大唐國風!”
“自安史之亂後,北人南渡,蔚然成風,契丹揮鞭南下,中原一片丘墟!”
“郭榮雖然以周為國號,但周禮精髓,並不在中原,而在我大唐,真正的禮樂教化之事,已然是我大唐氣象!”
“故,殿下主張,定然能讓周朝上下震動,重新感受禮樂教化、文明氣息,對我大唐的態度也將有所改變。”
李煜聽著張洎的“高論”,雖然覺得他滿口胡沁,但句句符合自己的計劃行事,不由得臉上流露出一種戲謔又認真的笑容。
“張卿所言,確符本王心意,三位,你們意下如何?”
劉政諮權當沒聽見,這本就是太子殿下與他商定的計劃,陳、徐二人聞聽,也不做聲——廢話,你都認可了,我們還說個屁!
李煜點頭,說:“既然如此,張卿,本王封你為朝貢使兼歌樂指揮使,全權負責今年納貢之事,你可願意?”
張洎激動地叩頭:“定不辱使命!”
“至於北上人選,本王自行選定。”李煜收起笑容,接著說:“此外,還有一事,乃是本王的私事,因牽扯到北上入周,特與諸位商量一番。”
陳、徐、張三人不解,但一直玩世不恭的劉政諮反而嚴肅起來,眼神中流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冰冷。
李煜歎口氣:“諸位知道,國主南巡,疾病纏身,雖然湯藥不斷,卻不見好轉,本王祈求佛祖,已有半年之久,也不見起色。料想,我朝僧侶對佛法的研究遠不及中原,故而,此次借著向周朝納貢的機會,欲派人前往汴梁大相國寺,為國主辦一場法事,不知能否行得通。”
原來如此!
陳、徐、張三人反倒鬆了一口氣,李煜好佛,天下皆知,相國寺確實又是天下禪宗聖地。
陳喬上前,說道:“太子殿下,此事倒不難辦,隻是朝貢之事在即,必須抓緊,否則唯恐耽誤行程。”
能辦就行!李煜心中冷笑,看了一眼張洎,立即和顏悅色地說:“此事,恐怕也要勞煩張卿了。”
張洎內心笑開了花,這哪兒是勞煩?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
給領導辦事,公事辦好了,也未必有功勞,但要是私事的話,辦好了就是一步登天!
“殿下放心,臣立即著手辦!”
“很好,能者多勞,張卿費心了。”
宣政殿的事務,一直到臨近中午才處理完,李煜並未迴太子府,而是來到太常寺。太常寺專門負責禮樂製儀、社稷祭祀、衣冠製作等事宜,隨行之人除了劉政諮之外,還有從工部衙署趕來的潘佑。
潘佑,字天奉,原籍幽州,石敬瑭向契丹稱“兒皇帝”之後,從幽州地界南逃,現任虞部員外郎,一個不起眼的從五品小官。
所謂“虞部”,就是工部下屬的部門,專門負責冶煉、薪炭、山澤等事務,平日基本不上朝,也很少有機會見到太子或國主。
所以,聞聽李煜召見,潘佑第一感覺是搞錯了,第二感覺是生氣,難道太子殿下又要建造花園?
可當他來到太常寺,頓感氛圍不對。
往日,太常寺來來往往的都是樂官、織造、祭祀等相關人員,給人一種“春日淫淫、暖風靡靡”的感覺,而今日一走進去,頓感肅殺之氣撲麵而來。
院落之中,零零散散聚集著很多人,三個一夥、五個一堆,大約有二百左右。
這些人身形板正,動作幹練,眼神也極為警惕,潘佑進來的時候,幾乎所有人的眼神,都不經意地在他身上掠過。
就像是鋒利地刀刃,在人的臉上掠過一般,很不自在,很不舒服。
“潘工部,這邊來。”
聽到有人喊自己,潘佑抬頭看去,又見到一個意料之外的人,劉政諮。
“散觀?你怎麽在這裏?”
劉政諮哈哈大笑,拉著他走到後堂,見李煜正手裏拿著一把琵琶翻來覆去。
“殿下……”
“免禮!”
不待潘佑話說完,李煜迎上前去,把手中琵琶遞給潘佑,問道:“潘卿,你手下可有能工巧匠?”
“不知殿下說的是哪種?”
“必須是你信得過的,口風嚴的!”
“這個……自然,殿下到底要什麽?”
李煜指了指琵琶,說道:“類似這樣到樂器,把中軸全部掏空!”
潘佑疑惑地看了看,揣測一番道:“當然可以,隻不過如此一來,音色必然會受到影響。”
“無礙,但隻有十天時間,來得及加工二百個嗎?”
琵琶、二胡、鼓槌……難度並不大,潘佑點了點頭。
劉政諮在他身後,不動聲色地從懷中抽出一柄短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