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
這個消息在整個世界可謂一記驚雷。
雖然卓爾公布的科技信息中,多次提到可控核聚變。
但是提出概念與實際投入發電使用,是兩種完全截然不同的概念。
帶給消息接受者的衝擊力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可控核聚變這一項科技,是能源科技飛躍式的革命,意味著人類真正開始使用太陽的能量。
也叫人造太陽,從此意味著人類使用能量的品質,達到恆星能量的等級。
人類文明發展數十萬年,從古老的原始人使用天然火源,到掌握鑽木取火技術,再到開采石油,提煉汽油燃油。
這些東西從本質上來說,其實都是使用化學鍵能量,使用的能量品質是相同的。
到人類掌握核裂變能量,算是進行了半步飛躍。
但是核裂變仍然需要開采裂變核燃料,能量總量來說仍然是有限的,而且裂變燃料的使用相當危險,可能造成強烈的放射性汙染。
毛熊國的裂變發電站曾經發生一次大型核泄漏,使方圓上百公裏盡成死域。
可控核聚變卻沒有這些缺點,可控核聚變所使用的核燃料氘,廣泛存在於海水之中,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足夠人類使用幾千年。
至於月球上的氦三也可以用作可控核聚變燃料,儲量更是可供全人類使用上萬年。
更重要的是,氦三是太陽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氦三可能廣泛分布於恆星係內部。
使用氦三為能源進行星際旅行,可以很方便的在每一個恆星係補充燃料,為星際旅行打下基礎。
可以說,一旦掌握了可控核聚變,那麽人類就已經一隻腳邁入了星際時代。
這條消息一出,世界各國都明了,華夏的崛起已經是不可阻擋。
在未來人類全球政治經濟生活中,華夏必然居於主導地位。
現在各國考慮的已經不是如何遏製華夏,而是如何與華夏合作,在未來的全人類合作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
在華夏公布可控核聚變發電廠將投入使用的當天,就有23國請求對華夏進行訪問。
一時間,籠罩全球的核戰陰雲都消散了不少。
再也沒有國家質疑華夏對倭國實施的核打擊。
華夏更是高調宣布,將派出輻射清理部隊,對原倭國海域進進行放射汙染清理。
全世界各大媒體更是對華夏一片讚譽。
【華夏的行為體現了一個大國的責任與信譽】
【華夏是一個有擔當的大國,必將在未來國際秩序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科學的曙光,人類之光】
……
在這些媒體的吹捧中,華夏儼然成為一個充滿鮮花、科技與活力的人間天堂。
這些媒體似乎全然忘記了,在幾個月以前,他們還把華夏形容為擾亂世界秩序的惡魔。
把華夏稱為民主與自由之敵,似乎華夏人的每一次唿吸都是罪惡。
現在則把華夏的空氣都形容得甜美迷人。
新的國際秩序即將建立,華夏毫無疑問處於c位。
不管是科技軍事還是資源,世界各國都將強烈依賴於華夏。
水滴飛行器的實戰能力,讓全世界都認識到了軍事和科技上與華夏的差距,這是跨越數代的巨大差距。
現在就算是全世界都聯合起來,恐怕都打不過華夏的4個水滴飛行器。
當然,世界各國現在並不知道,華夏其實隻有一個水滴飛行器。
水滴飛行器通過對倭國的一戰,已經建立起了強大的威懾力。
既然打不過,那當然就隻能舔了。
所有國家都選擇性的遺忘了倭國的遭遇,包括倭國那些曾經的盟友。
現在國際的共識是:倭國狂妄自大,挑釁在先,率先動用核武器,自取滅亡。
至於事實到底是誰先射出核武器,並不重要。
時間很快來到華夏10個可控核聚變發電站開機的日子。
網絡上一片歡騰,這是全世界人類的一個重要日子。
卓爾親自主持10個可控核聚變發電站開機的直播。
對華夏可控核聚變項目的技術細節,卓爾再清楚不過,此時介紹起來如數家珍。
“華夏的可控核聚變裝置采用的是托卡馬克裝置,使用電磁場約束發生可控核聚變的粒子。”卓爾介紹道。
華夏本來就沒準備把可控核聚變技術敝帚自珍。
現在華夏掌握的技術積累,已經超過現在人類社會的科技水平數百年,提高人類整體的科技認知水平,反而超過了技術保密的需求。
適當透露高科技技術,反而更有利於華夏吸引更多全世界人才。
“當初亞米利加與華夏都在進行可控核聚變試驗的科技競賽。”老搭檔韋思思及時說道:“亞米利加那邊情況怎麽樣呢?”
“亞米利加采用的是與華夏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卓爾說道:“亞米利加采取的是模擬恆星內部情況的仿星器方案。
在技術路線上來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選擇。”
“哦?”韋思思問道:“兩者之間存在什麽區別呢?”
“亞米利加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卓爾說道:“恆星之所以能夠產生聚變反應,在於恆星初期積累的大量能量。要想模擬恆星環境,必然需要輸入巨大能量。
這就導致了仿星器要想激發可控核聚變反應,就必須先輸入大量能量。
這與我們為了獲取能量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我們使用托卡馬克裝置,首先獲得成功就在情理之中了。”
“原來是這樣。”韋思思讚歎道:“多謝卓爾給我們科普。我們為什麽一次性就建造了10個核聚變發電廠呢?”
“可控核聚變試驗,我們在幾個月前就已經在實驗室獲得成功。
因為時間緊迫,所以才一次性建造10個發電廠,這樣可以更快把我們掌握的科技轉換為確確實實的生產力。”
“哦?”韋思思問道:“但是,很多網友都覺得我們直接建造10個發電廠似乎太冒險了一點。”
這個消息在整個世界可謂一記驚雷。
雖然卓爾公布的科技信息中,多次提到可控核聚變。
但是提出概念與實際投入發電使用,是兩種完全截然不同的概念。
帶給消息接受者的衝擊力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可控核聚變這一項科技,是能源科技飛躍式的革命,意味著人類真正開始使用太陽的能量。
也叫人造太陽,從此意味著人類使用能量的品質,達到恆星能量的等級。
人類文明發展數十萬年,從古老的原始人使用天然火源,到掌握鑽木取火技術,再到開采石油,提煉汽油燃油。
這些東西從本質上來說,其實都是使用化學鍵能量,使用的能量品質是相同的。
到人類掌握核裂變能量,算是進行了半步飛躍。
但是核裂變仍然需要開采裂變核燃料,能量總量來說仍然是有限的,而且裂變燃料的使用相當危險,可能造成強烈的放射性汙染。
毛熊國的裂變發電站曾經發生一次大型核泄漏,使方圓上百公裏盡成死域。
可控核聚變卻沒有這些缺點,可控核聚變所使用的核燃料氘,廣泛存在於海水之中,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足夠人類使用幾千年。
至於月球上的氦三也可以用作可控核聚變燃料,儲量更是可供全人類使用上萬年。
更重要的是,氦三是太陽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氦三可能廣泛分布於恆星係內部。
使用氦三為能源進行星際旅行,可以很方便的在每一個恆星係補充燃料,為星際旅行打下基礎。
可以說,一旦掌握了可控核聚變,那麽人類就已經一隻腳邁入了星際時代。
這條消息一出,世界各國都明了,華夏的崛起已經是不可阻擋。
在未來人類全球政治經濟生活中,華夏必然居於主導地位。
現在各國考慮的已經不是如何遏製華夏,而是如何與華夏合作,在未來的全人類合作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
在華夏公布可控核聚變發電廠將投入使用的當天,就有23國請求對華夏進行訪問。
一時間,籠罩全球的核戰陰雲都消散了不少。
再也沒有國家質疑華夏對倭國實施的核打擊。
華夏更是高調宣布,將派出輻射清理部隊,對原倭國海域進進行放射汙染清理。
全世界各大媒體更是對華夏一片讚譽。
【華夏的行為體現了一個大國的責任與信譽】
【華夏是一個有擔當的大國,必將在未來國際秩序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科學的曙光,人類之光】
……
在這些媒體的吹捧中,華夏儼然成為一個充滿鮮花、科技與活力的人間天堂。
這些媒體似乎全然忘記了,在幾個月以前,他們還把華夏形容為擾亂世界秩序的惡魔。
把華夏稱為民主與自由之敵,似乎華夏人的每一次唿吸都是罪惡。
現在則把華夏的空氣都形容得甜美迷人。
新的國際秩序即將建立,華夏毫無疑問處於c位。
不管是科技軍事還是資源,世界各國都將強烈依賴於華夏。
水滴飛行器的實戰能力,讓全世界都認識到了軍事和科技上與華夏的差距,這是跨越數代的巨大差距。
現在就算是全世界都聯合起來,恐怕都打不過華夏的4個水滴飛行器。
當然,世界各國現在並不知道,華夏其實隻有一個水滴飛行器。
水滴飛行器通過對倭國的一戰,已經建立起了強大的威懾力。
既然打不過,那當然就隻能舔了。
所有國家都選擇性的遺忘了倭國的遭遇,包括倭國那些曾經的盟友。
現在國際的共識是:倭國狂妄自大,挑釁在先,率先動用核武器,自取滅亡。
至於事實到底是誰先射出核武器,並不重要。
時間很快來到華夏10個可控核聚變發電站開機的日子。
網絡上一片歡騰,這是全世界人類的一個重要日子。
卓爾親自主持10個可控核聚變發電站開機的直播。
對華夏可控核聚變項目的技術細節,卓爾再清楚不過,此時介紹起來如數家珍。
“華夏的可控核聚變裝置采用的是托卡馬克裝置,使用電磁場約束發生可控核聚變的粒子。”卓爾介紹道。
華夏本來就沒準備把可控核聚變技術敝帚自珍。
現在華夏掌握的技術積累,已經超過現在人類社會的科技水平數百年,提高人類整體的科技認知水平,反而超過了技術保密的需求。
適當透露高科技技術,反而更有利於華夏吸引更多全世界人才。
“當初亞米利加與華夏都在進行可控核聚變試驗的科技競賽。”老搭檔韋思思及時說道:“亞米利加那邊情況怎麽樣呢?”
“亞米利加采用的是與華夏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卓爾說道:“亞米利加采取的是模擬恆星內部情況的仿星器方案。
在技術路線上來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選擇。”
“哦?”韋思思問道:“兩者之間存在什麽區別呢?”
“亞米利加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卓爾說道:“恆星之所以能夠產生聚變反應,在於恆星初期積累的大量能量。要想模擬恆星環境,必然需要輸入巨大能量。
這就導致了仿星器要想激發可控核聚變反應,就必須先輸入大量能量。
這與我們為了獲取能量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我們使用托卡馬克裝置,首先獲得成功就在情理之中了。”
“原來是這樣。”韋思思讚歎道:“多謝卓爾給我們科普。我們為什麽一次性就建造了10個核聚變發電廠呢?”
“可控核聚變試驗,我們在幾個月前就已經在實驗室獲得成功。
因為時間緊迫,所以才一次性建造10個發電廠,這樣可以更快把我們掌握的科技轉換為確確實實的生產力。”
“哦?”韋思思問道:“但是,很多網友都覺得我們直接建造10個發電廠似乎太冒險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