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教授都是有基本科學概念的科學家。
當然明白可可控核聚變的意義。
但卓爾說的卻是微型化可控核聚變裝置。
這句話中信息量就非常龐大了。
這表明,可控核聚變技術,應該已經成功了,所以接下來才會開始攻關,可控核聚變的微型化問題。
甚至更進一步,可控核聚變裝置的微型化,應該也能夠在不長的時間之內完成。
要知道,連可控核聚變的研究,現在世界上公開的信息,也還僅僅是能夠穩定運行1000多秒的時間。
連實現總能量的正輸出都還不知道在猴年馬月。
現在卓爾竟然直接告訴他們,他
如果換一個人告訴他們這些事情,在等待的已經是可控核聚變的微型化裝置了。
這完全就是匪夷所思。他們絕對早就把他打出去了。
但是卓爾拿出來的每一個東西都是顛覆性質的,奇跡發生多了,人也就有了免疫力了。
反正,發生在卓爾身上的,什麽不可思議都能夠接受就對了。
“現在給我們整個星球,給人類文明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卓爾鄭重的說道:“首先必須華夏獲得整個星球的主導權,人類文明才有機會。”
“好!我一定竭盡所能,盡快把曲率飛行器製造出來。”冉昊堅定的說。
隨即又有點不好意思的說道:“那個……資料能不能……讓我再多看看。”
冉昊心想,這個程度的科技,那必然屬於國家機密中的機密,恐怕不會允許人帶迴去吧?
但是對上麵的理論與公式又萬分好奇,心癢難耐。
卓爾微微一笑,說道:“我直接給你拷貝一份到手機上麵。”
“可以嗎?”冉昊驚喜的問道。
“可以的。”卓爾直接迴答。
儲存這些科技的程序,都是由卓爾親自編寫。
直接從上麵看沒關係,但是如果想把它從一個手機中轉移,那麽必然觸發程序中的安保機製。
整個程序會自我毀滅,並立刻定位,把警報信息傳遞給龍爪,龍爪就會立刻出動抓人。
冉昊並不知道這些,隻覺得卓爾對他簡直太信任了。
這麽重要的東西竟然直接交給他,不禁生出士為知己者死的想法。
資料都傳到冉昊的手機中,冉昊一秒鍾也不想多浪費,直接告辭走人。
白教授感歎道:“冉昊可是太久沒做與他專業相關的課題研究,這一做起來,恐怕就沒工夫來喝茶嘍。”
白教授搖搖頭,似乎為失去一個茶友頗為遺憾。
卓爾微微一笑,問道:“白教授,最近在研究什麽課題呢?”
白教授似乎眼角閃過一道光芒,漫不經心的苦笑道:“最近還真沒找到什麽好的課題,所以才找人喝喝茶,聊聊天,或許能觸發一些靈感也說不定。”
“白教授有沒有想過,微電子產業中的摩爾定律為何最近頻頻受到挑戰?現在完成一次產業迭代甚至可能達到36個月的時間,遠超摩爾定律的18個月。”
“是因為矽基芯片的發展已經到了技術極限。”顯然,白教授對這個問題早有思考。
“沒錯,現在的技術已經逐漸逼近了矽基芯片的極限,量子遂穿導致的漏電效應和短溝道效應越發明顯。”卓爾點了點頭。
“如果要開發新材料芯片的話……碳基芯片?”白教授遲疑著說道。
卓爾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是碳基芯片,但不是采用矽基芯片技術的碳基芯片。”
白教授皺眉,似乎不是很理解卓爾說的話。
卓爾又進一步解釋:“如果采用類似矽基芯片的方法去生產碳基芯片,雖然可能獲得性能更強的芯片,但是需要的加工設備也遠高於矽基芯片。”
“沒錯,碳的導電性導熱性強是其優點,但同時對加工設備的要求比矽基芯片高了數倍。”其實白教授一直在進行這方麵的研究,但是卻遇到了頸瓶。
卓爾並不知道,如果用碳材料代替矽材料進行微電子製造這條道路能否走通。
因為他獲得的知識中並不包括這方麵的知識。
他從外星飛行器上獲得的微電子知識,卻是一種利用生物技術進行微電子加工的技術。
也就是進行一定的生物編碼之後,芯片是直接生長出來的,而不是人為對碳基質進行加工。
卓爾知道,這種方式恐怕對白教授的知識體係存在顛覆作用。
因為要製造出這種芯片,需要的不僅僅是微電子方麵的技術,同時還必須具備深厚的生物學造詣。
知識體係越是發展,不同體係間的交織就越發頻繁。
這對現在的教育體係甚至都是顛覆性的。
這一點才是卓爾覺得真正困難的地方。
藍星與外星文明的差距,不僅體現在具體技術的差距。
更是基本理念體係的差距。
在這之前,外星文明或許也花了更多時間去逐步調整糾正自身的理念體係。
甚至有可能花費了數百年,乃至上千年時間進行調整。
但現在的藍星卻沒有這個調整的時間了。
卓爾就相當於可以提前獲知,哪些研究道路可以成功的先知。
現在藍星的科技隻有按照這些成功的道路前進,才能最快獲得提升。
“我現在所知道的一種微電子技術,是基於生物技術的成果。”
“生物技術?”白教授皺眉,如果這樣的話,相當於宣布他以前的科研方向都徹底否定了。
而且他對生物技術的了解並不多。
卓爾打開手機,調出微電子技術相關的部分,展示給白教授。
白教授看著卓爾給出的技術資料。
生物技術方麵的,他隻略微看了一下就跳過了。
但是關於微電子方麵的部分,卻讓白教授看得兩眼放光。
原來竟然可以這樣解決。
生物技術與微電子技術的結合,確實可以避免加工精度方麵的頸瓶。
白教授不由陷入了沉思。
現在白教授麵臨一個艱難的抉擇。
是堅持自己原來的研究方向,還是重新投入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中?
當然明白可可控核聚變的意義。
但卓爾說的卻是微型化可控核聚變裝置。
這句話中信息量就非常龐大了。
這表明,可控核聚變技術,應該已經成功了,所以接下來才會開始攻關,可控核聚變的微型化問題。
甚至更進一步,可控核聚變裝置的微型化,應該也能夠在不長的時間之內完成。
要知道,連可控核聚變的研究,現在世界上公開的信息,也還僅僅是能夠穩定運行1000多秒的時間。
連實現總能量的正輸出都還不知道在猴年馬月。
現在卓爾竟然直接告訴他們,他
如果換一個人告訴他們這些事情,在等待的已經是可控核聚變的微型化裝置了。
這完全就是匪夷所思。他們絕對早就把他打出去了。
但是卓爾拿出來的每一個東西都是顛覆性質的,奇跡發生多了,人也就有了免疫力了。
反正,發生在卓爾身上的,什麽不可思議都能夠接受就對了。
“現在給我們整個星球,給人類文明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卓爾鄭重的說道:“首先必須華夏獲得整個星球的主導權,人類文明才有機會。”
“好!我一定竭盡所能,盡快把曲率飛行器製造出來。”冉昊堅定的說。
隨即又有點不好意思的說道:“那個……資料能不能……讓我再多看看。”
冉昊心想,這個程度的科技,那必然屬於國家機密中的機密,恐怕不會允許人帶迴去吧?
但是對上麵的理論與公式又萬分好奇,心癢難耐。
卓爾微微一笑,說道:“我直接給你拷貝一份到手機上麵。”
“可以嗎?”冉昊驚喜的問道。
“可以的。”卓爾直接迴答。
儲存這些科技的程序,都是由卓爾親自編寫。
直接從上麵看沒關係,但是如果想把它從一個手機中轉移,那麽必然觸發程序中的安保機製。
整個程序會自我毀滅,並立刻定位,把警報信息傳遞給龍爪,龍爪就會立刻出動抓人。
冉昊並不知道這些,隻覺得卓爾對他簡直太信任了。
這麽重要的東西竟然直接交給他,不禁生出士為知己者死的想法。
資料都傳到冉昊的手機中,冉昊一秒鍾也不想多浪費,直接告辭走人。
白教授感歎道:“冉昊可是太久沒做與他專業相關的課題研究,這一做起來,恐怕就沒工夫來喝茶嘍。”
白教授搖搖頭,似乎為失去一個茶友頗為遺憾。
卓爾微微一笑,問道:“白教授,最近在研究什麽課題呢?”
白教授似乎眼角閃過一道光芒,漫不經心的苦笑道:“最近還真沒找到什麽好的課題,所以才找人喝喝茶,聊聊天,或許能觸發一些靈感也說不定。”
“白教授有沒有想過,微電子產業中的摩爾定律為何最近頻頻受到挑戰?現在完成一次產業迭代甚至可能達到36個月的時間,遠超摩爾定律的18個月。”
“是因為矽基芯片的發展已經到了技術極限。”顯然,白教授對這個問題早有思考。
“沒錯,現在的技術已經逐漸逼近了矽基芯片的極限,量子遂穿導致的漏電效應和短溝道效應越發明顯。”卓爾點了點頭。
“如果要開發新材料芯片的話……碳基芯片?”白教授遲疑著說道。
卓爾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是碳基芯片,但不是采用矽基芯片技術的碳基芯片。”
白教授皺眉,似乎不是很理解卓爾說的話。
卓爾又進一步解釋:“如果采用類似矽基芯片的方法去生產碳基芯片,雖然可能獲得性能更強的芯片,但是需要的加工設備也遠高於矽基芯片。”
“沒錯,碳的導電性導熱性強是其優點,但同時對加工設備的要求比矽基芯片高了數倍。”其實白教授一直在進行這方麵的研究,但是卻遇到了頸瓶。
卓爾並不知道,如果用碳材料代替矽材料進行微電子製造這條道路能否走通。
因為他獲得的知識中並不包括這方麵的知識。
他從外星飛行器上獲得的微電子知識,卻是一種利用生物技術進行微電子加工的技術。
也就是進行一定的生物編碼之後,芯片是直接生長出來的,而不是人為對碳基質進行加工。
卓爾知道,這種方式恐怕對白教授的知識體係存在顛覆作用。
因為要製造出這種芯片,需要的不僅僅是微電子方麵的技術,同時還必須具備深厚的生物學造詣。
知識體係越是發展,不同體係間的交織就越發頻繁。
這對現在的教育體係甚至都是顛覆性的。
這一點才是卓爾覺得真正困難的地方。
藍星與外星文明的差距,不僅體現在具體技術的差距。
更是基本理念體係的差距。
在這之前,外星文明或許也花了更多時間去逐步調整糾正自身的理念體係。
甚至有可能花費了數百年,乃至上千年時間進行調整。
但現在的藍星卻沒有這個調整的時間了。
卓爾就相當於可以提前獲知,哪些研究道路可以成功的先知。
現在藍星的科技隻有按照這些成功的道路前進,才能最快獲得提升。
“我現在所知道的一種微電子技術,是基於生物技術的成果。”
“生物技術?”白教授皺眉,如果這樣的話,相當於宣布他以前的科研方向都徹底否定了。
而且他對生物技術的了解並不多。
卓爾打開手機,調出微電子技術相關的部分,展示給白教授。
白教授看著卓爾給出的技術資料。
生物技術方麵的,他隻略微看了一下就跳過了。
但是關於微電子方麵的部分,卻讓白教授看得兩眼放光。
原來竟然可以這樣解決。
生物技術與微電子技術的結合,確實可以避免加工精度方麵的頸瓶。
白教授不由陷入了沉思。
現在白教授麵臨一個艱難的抉擇。
是堅持自己原來的研究方向,還是重新投入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