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又多了百多名餓漢。


    我明明吃飽了,看他們吃飯的模樣,我又餓了!


    今晚,我可以和這位把總爺好好談一談了。


    餘良佐本山東靈山衛人,得祖宗蔭封總旗官。後朝廷要在朝鮮用兵,從沿海衛所征調各路水師,他成為其中之一。


    餘良佐不但參加了對倭作戰,更參加了那場在東亞曆史上留有濃墨重彩一筆的陸梁海戰。讓我驚訝的,這人竟然曾經是那位戰死在異國他鄉的鄧子龍鄧將軍的部下。


    也因為那次海戰,他因功被擢升為把總。


    這位病漢在訴說那段崢嶸歲月時聲音低沉,目光堅毅,似乎體內的軍人血性仍在燃燒。


    然而說到歸國之後的遭遇,他則除了苦笑同無奈再沒有別的表情了。


    入朝作戰之後,許多人因功獲封。然而官好封,位置卻難找。餘良佐在家閑居半年,才托情謀了這麽一份差事。


    結果來了之後才發現,他這把總爺就是一個空殼子,轄內兩個百戶所的土地早就被人賣了,軍戶要麽淪為佃戶,要麽逃亡,便手下兩個百戶官也是寄名。


    什麽是寄名呢,簡單來說就是冒名頂替,這個人是誰不知道,但俸祿一準會有人領。


    那我不幹了,迴家行不行?答案是不行,走就是逃兵,要殺頭!再者說,幾輩子人用性命換來的鐵飯碗,豈是說扔就能扔的?


    然而他是個空降的,又是外鄉人,在天津衛無人可依靠,而把總這個位置也是有很多人眼饞的。


    結果就是,衛裏城牆要翻修、水渠要疏通......總有幹不完的活安排在他頭上。


    他一個外鄉人,又要錢沒錢要地沒地的,如何能指使動轄下的軍戶呢,誰理你啊。


    為了活著,他就隻能倒貼,自己掏錢雇人給衛裏白嫖。


    他之所以生病,其實應該說受傷更精準一些,是因為前些日子為幾條商船做護衛,同朝鮮海賊幹了一仗。


    聽他這樣說,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這麽偉大,你怎麽不上天呢?


    然而當事後那些同大頭兵一起吃飯的工匠也這樣說時,我不得不相信了。


    我隻能感歎,這世界還是有老實人的。


    我問他,“這種日子,你就這樣一直過下去?”


    餘良佐很難為情的說,“幾次跑海也攢了點銀錢,卑職原本在兵部裏托情,打算調往他處的。”


    我驚訝道,“你在兵部裏還有認識的人?”


    餘良佐臉色一紅,“卑職哪裏有認識的,是兵備道的一位朋友認識,幫卑職使的銀子。”


    我又問他,“那是什麽時候的事?”


    餘良佐迴憶了一下,“就三個月前的事,殿下為何有此一問啊?”


    我對他微微一笑,“看來你的銀子沒有白使,我這份差事就是你花錢買來的。”


    餘良佐:......


    他愣了好一會兒,才結結巴巴的說,“不會吧,卑職......卑職一直以為是衛裏的安排。”


    “也有可能!”


    我憋著笑對他說,“既然你這麽想為本王效力,那日後可要好生做事,莫要浪費了你那請托的銀錢。”


    這個二百五,拿命換來的軍功卻被他玩成了笑話,也是奇人!


    在接下來的幾日裏,船塢建造漸漸步入正軌。


    但卻並不代表我就可以閑來無事在海邊吹風了。


    在我入住北塘的第五日,有兩位六十歲往上的耆老找上門來。


    北塘雖然荒蕪,但土地並非不能耕種,隻是石子有點多。


    在北塘北側有一個小村莊,三十幾戶人家,都是逃籍的流民。


    所謂逃籍,就是從原籍逃跑,理由很多,比如佃農遭了災,但地主的租子同官府的稅卻一分不能少;又比如小自耕農家裏的地太少,一年到頭還不能養活家裏的幾口人。


    嚴格來說,他們是非法居民,朝廷沒能從他們身上收到稅,也沒能令他們服勞役,抓迴去是要挨板子的。


    但事實上逃籍太多,沒人管也管不了。


    趙士楨在初來時就提到過這些人,我的答複是不管不問,願意來做工咱就給工錢,也確實有幾個人在我這裏做工。


    我不知道他們來是什麽意思,但本著我大明一貫的敬老原則,我還是見了他們。


    他們見到我之後,在驚訝之餘隨即便誠惶誠恐的下跪。


    我把他們扶起來,問道,“兩位老丈尋我何事?”


    其中一位老者顫顫巍巍的對我說,“沙田莊有32戶,176口人,五年以來開墾田地649畝。懇請瀛王殿下開恩賞,錄入名下。”


    我都懵了!


    100多口子五年開墾出來的土地就要白白的送給我?


    他們肯定不傻,那就一定有我所不知道的內幕。


    我把目光看向周總管,老總管趴在我耳邊小聲的說道。


    “自來有小農願將田產納入王府名下,雖每年交租,但卻可不服勞役不納稅了,算起來小民還是賺了便宜的。而似沙田莊這般的流民,一旦被有心人盯上,就會驅趕他們迴原籍,而這土地自然也被霸占去了。”


    非法所得,沒收沒毛病。


    但我還是沒想明白,若王府都有這般的特權,那天下的田地不是都姓朱了?這應該也是有一定風險的,最起碼當地的官員不願意,皇帝也會不高興。


    不過天津衛周邊軍戶居多,田地本也是不納稅的,到底是軍田還是民田,想必也是亂糟糟分不清的。總之,好處都歸了地方,而國庫卻沒有收到幾兩。


    兩個老者的來意弄明白了,把田地的名義所有權給我,但使用權仍舊屬於他們,這樣就規避了不可測的風險,例如有人要搶他們的田地,或者給他們落籍,然後征稅服勞役。


    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也不失為保護自己的一種辦法。


    話說,這片土地本就是皇帝賜給我的好吧,貌似我收租也理所當然。


    於是我問他們,“畝產幾何?本王應該收幾成租子呢?”


    那老者忐忑說道,“算起來畝產接近兩石,來時已經商量好了,沙田莊願交兩成的租子。殿下啊,您就開天恩收了我沙田莊的地吧。”


    我再問他們,“為何這般急切,難道有人在催逼你們麽?”


    那老者沉默半晌,才溫吞的說,“衛裏來人催過數次,若今年再不落籍,就要趕我們走了。”


    我是應該高興呢還是應該難過?


    我相信他說這話的時候心頭在滴血,誰幾年的辛苦付出願意拱手送人呢?


    我思量一會兒,那老者卻以為我對租子不滿意,他怯生生而蒼老的聲音在我耳邊迴蕩。


    “殿下,三三......三成的租子也是可以的,不能再多了,再多這日子就過不下去了。”


    我搖了搖頭,對他說,“你誤會了,如果我給你們十頭耕牛,你們還能再開墾多少土地?”


    老者愣神,旋即驚喜莫名。


    “有十頭耕牛,老漢擔保能再開墾800畝田地來,至少這個數!”


    我欣然說道。


    “那好,便收你們兩成的租子,改日便安排人去你們莊子丈量田畝,製定白冊。


    但我有言在先,這牛可不是白白給你們的,本王多少錢買來的便多少錢賣你們,沒有利息,本金三年還清。如此這般,你們是否願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父萬曆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河邊鵝卵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河邊鵝卵石並收藏家父萬曆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