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上域見拉烏爾島、克馬德克群島
走向深藍(幻想小說) 作者:山野漫遊者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經曆七天漫長的海上航行和定點海底科考探險後,九月十一號傍晚時分,科考船離開了曾經出現在太平洋海麵上傳說的兩個幽靈島所在位置附近的海域。
落日灑金,洋麵上波光蕩漾耀光閃爍,西邊的雲朵紛紛染上粉黛的秀紗衣,祥瑞麗影風姿嬌媚,“鯤鵬二號”沐浴著這瑞彩,一路以二十八節航速向著新西蘭所屬的拉烏爾島方向前進。
新西蘭是一個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島國,主要是由南島、北島兩個主要島嶼和斯圖爾特島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島組成。其地理範圍是處在大洋洲中,介於南極洲和赤道之間,西邊隔著塔斯曼海與澳大利亞相望,兩國相隔大約是1600公裏。塔斯曼海位於西南太平洋,是太平洋的邊緣海之一,其位於澳大利亞東南岸、塔斯馬尼亞(西)和新西蘭(東)之間,北與珊瑚海相連,西南以巴斯海峽與印度洋相連,東有科克海峽與太平洋相通。其經緯度範圍大致在南緯30度至南緯60度之間,西經140度至東經180度之間。
塔斯曼海的海洋生物和地質狀況如下:
塔斯曼海生物多樣性豐富,擁有許多獨特的物種。諸如珊瑚礁,塔斯曼海中有許多珊瑚礁,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棲息地。
此外,科學家們在塔斯曼海中發現了一種新的藍瓶僧帽水母以及腔棘魚這種古老而神秘的魚類。
塔斯曼海的地質構造複雜,主要特征包括:1塔斯曼海盆——這是塔斯曼海最突出的海底地形,位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2洋殼年齡——塔斯曼海的洋殼年齡數據顯示,其形成和演化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中生代陸內裂穀期、塔斯曼海擴張階段、塔斯曼海北部擴張停止階段和塔斯曼海南部改造階段。3構造單元:塔斯曼海域包括東澳大利亞陸緣、西蘭板塊和塔斯曼海盆,其中塔斯曼海盆可進一步劃分為西部次盆、東部次盆和南部次盆。
塔斯曼海的氣候和洋流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係統有重要影響。1在氣候方麵:塔斯曼海南部通常為溫帶氣候,北部為亞熱帶氣候。這片海域以風暴聞名,特別是西風帶(咆哮西風帶)的影響顯著。~2在洋流上:南赤道洋流和信風漂流在塔斯曼海向南補給形成東澳大利亞洋流,對澳大利亞海岸有重大影響。
新西蘭的經緯度範圍是南緯34度至47度之間和東經166度至178度之間。
新西蘭擁有廣闊的管轄海洋區域,在其廣闊的海域中棲息著豐富多彩的各種各樣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種類繁多並且多樣性非常高。主要的海洋生物種類中魚類有竹莢魚,這就是新西蘭海域中著名的“竹英魚帶”,竹莢魚的捕獲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此外,還有珍鴦和銀魚。珍鴦這是一種珍貴的高級魚生料理食材,也可以用來做湯。新西蘭人也喜歡食用銀魚,特別是在春季的銀魚季,有大量的銀魚活躍在海裏。
新西蘭海域中的小龍蝦,也就是南極深海鼇蝦(scampi)主要生長在南極和新西蘭之間的海域,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海鮮食材。南極深海鼇蝦,又稱新西蘭小龍蝦或新西蘭挪威海蜇蝦,學名metanephrops challengeri,是一種生長在新西蘭和南極之間深海海域的珍貴海產品。其外貌特征是——1.體型和色澤:南極深海鼇蝦體態較小,形似龍蝦,但個體比龍蝦小很多。它們的色澤鮮豔清新,通體呈現出白色間淺粉紅色.周身似瑪瑙紅配以羊脂白,晶瑩剔透,外觀豔麗。2.其螯肢:南極深海鼇蝦的雙螯明顯細長,這是它們最顯著的特征之一。3.生活環境:它們生活在250-1000米的深海中,海域清澈、冷並且沒有汙染,這使得它們的外觀和肉質都保持了極高的品質。
南極深海鼇蝦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具體包括以下成分:1.不飽和脂肪酸——富含omega-3、epa、dpa和dha等不飽和脂肪酸。2.蝦青素:蝦青素含量是普通蝦的9倍,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具有美膚養顏、抗衰老的作用。3.蛋白質和維生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b1、b2、b12和e等。4.礦物質:含有鈣、磷、鐵、鎂、鋅、硒等多種礦物質。5.低脂肪、低膽固醇:其脂肪含量低,膽固醇含量也較低,是一種健康的食材。
新西蘭小龍蝦的醫療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麵:1.抗氧化作用~蝦青素具有極強的抗氧化能力,有助於保護心血管係統,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預防心髒病和癌症。2.美容作用~蝦青素還具有美膚養顏、抗衰老的作用,適合用於美容和護膚產品中。
南極深海鼇蝦(新西蘭小龍蝦)在仿生學應用上,南極深海鼇蝦的雙螯結構在仿生學上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可以啟發相關領域的設計和創新。
南極深海鼇蝦不僅在外貌上具有獨特的特征,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和潛在的醫療及仿生價值也使其成為一種珍貴的食材和研究對象。
在軟體動物中有頭足類動物——在新西蘭海域發現了多種頭足類動物,這些動物在海洋生態係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甲殼類動物中最出名的有綠唇貽貝——這是新西蘭的一種著名特產海鮮,味道鮮美。
在哺乳動物中有1鯨魚——新西蘭海域是觀鯨的好地方,因為適宜的溫度和較少的人類活動,鯨魚在這裏生活得相對自由自在。2海豚——寬吻海豚在新西蘭海域存在地方“口音”差別,顯示了不同海域海豚的獨特性。
而其他海洋生物還有:1珊瑚——科學家在新西蘭海域發現了可能是一個全新物種的珊瑚,這對深海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蝦——普查小組在新西蘭海域還發現了新的蝦類物種。
這些發現不僅展示了新西蘭海域生物的豐富性,也為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新西蘭是一處探索海洋生物世界的好地方。
新西蘭是一個擁有豐富海洋生物的島國,在其海洋區域範圍內生活著一些特有的海洋生物,它們是小赫克托海豚、藍企鵝、科利奇龍、黑珊瑚、其他魚類、軟體動物等等。
1.小赫克托海豚——這是世界上最稀有的海豚種類之一,隻生長於新西蘭海域。
2.藍企鵝——世界上最小的企鵝種類,主要分布在新西蘭的島嶼上。
3.科利奇龍——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是一種巨型章魚。
4.黑珊瑚——新西蘭的海洋保護區中可以找到這種稀有的黑珊瑚,特別是在米爾福德灣中。
5.多種魚類和軟體動物——科學家們在新西蘭附近的賞金槽(bounty trough)發現了大約100種新的或潛在的新海洋物種,包括數十種軟體動物、三種魚類、一種蝦和一種頭足類動物。
6.多種海鳥:新西蘭的海洋生態係統中還包括多種海鳥,如信天翁和企鵝等。
7.其他海洋生物:新西蘭的海洋中還有海狗、海獅、各種鯊魚、海龜等,構成了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係統。
這些特有海洋生物的存在,使得新西蘭成為一個觀鯨、潛水、浮潛等海洋活動的理想目的地。
綠唇貽貝(perna canaliculus)主要生長在新西蘭的沿海地區,尤其是在馬爾堡峽灣、科羅曼德、黃金灣和斯圖爾特島等地的海水養殖場中。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合綠唇貽貝的生長,其生長環境的具體特點如下:1.溫度~綠唇貽貝生長的適宜溫度範圍為8~23c,繁殖適宜溫度為12~18°c。2.水質~新西蘭沿海地區水質純淨,陽光充足,為綠唇貽貝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3.棲息地~綠唇貽貝通常棲息在低潮線附近的岩石礁或珊瑚礁底。它們通過附著在這些硬質底麵上生長。4.種群分布~綠唇貽貝在新西蘭的分布呈現出南北兩大群,庫克海峽附近存在一個分界點。5.養殖方式~綠唇貽貝常被懸掛在商業延繩索上的繩索上生長,這是新西蘭馬爾堡峽灣常見的養殖方式。
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養殖方式使得新西蘭的綠唇貽貝在質量和產量上都有保障,成為新西蘭重要的經濟水產養殖品種之一。
新西蘭的地質特征是:北島中部有火山高原,火山活動頻繁,存在許多火山峰和熱泉。而南島有南阿爾卑斯山脈,這條山脈貫穿全島,南部有壯觀的雪山、冰川和湖泊。
新西蘭地質曆史亙古悠遠,其最古老的岩層已經有五億年的曆史了,曾經屬於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
岡瓦納大陸(gondwana)是一個曆史悠久的超大陸,其變遷史可以分為幾個主要階段:
1.形成階段:岡瓦納大陸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元古代,當時非洲西部、中西部(剛果)、南部(卡拉哈裏),以及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印度等地區已形成若幹相對穩定的地台。
在早古生代時期,這些地台分別聚集成東岡瓦納(印度、澳洲、南極洲)和西岡瓦納(非洲、南美洲)兩大部分,各具獨特的地史特征。
直到早石炭世以後,才形成了具有統一史特征的岡瓦納古陸。
2.統一與分裂:從晚石炭世起,岡瓦納古陸內部出現差異升降,形成陸內裂穀。在晚古生代,統一的岡瓦納古陸與北邊的勞亞古陸之前為西窄東寬、形如喇叭口的古特提斯洋所分隔。
.解體過程:中生代三疊紀時,非洲東部馬達加斯加形成狹窄海溝,預示著岡瓦納古陸開始解體。侏羅紀末期(或白堊紀),印度洋張開,印度陸塊與南極洲-澳大利亞陸塊分開。白堊紀時由於南大西洋的擴張,南美洲與非洲分離。新生代時,澳大利亞與南極洲分離;由於紅海的形成,阿拉伯半島脫離非洲。
4.現代海陸分布的形成:至此,岡瓦納大陸全麵解體,逐漸形成現代的海陸分布。
生物與氣候的影響:岡瓦納大陸是一個有特殊動植物發育的大陸塊,包括非洲、馬達加斯加、印巴次大陸、澳大利亞、南美和南極大陸。
岡瓦納大陸的分裂和大陸的漂移對全球的生物分布和氣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岡瓦納大陸的變遷史是一個複雜的地質過程,涉及到大陸的聚合、統一以及最終的分裂和漂移,這些過程塑造了今天我們所知的大陸分布和生物多樣性。…
經過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地質研究後,所揭示出來的新西蘭北島弧後地區南部上地幔和俯衝板片的變形特征,這些表明了新西蘭的地質活動仍然在持續地進行中。
新西蘭不僅地理位置獨特,而且地質構造複雜多樣,是一個地質活動頻繁並且具有豐富地質曆史的國家。
“鯤鵬二號”科考船行進在新西蘭附近的公海範圍內,按照預先返程科考計劃,科考隊長潛龍又將帶領一支科考小分隊乘坐高速深海潛航器“海飛龍”號下潛在公海中進行科學探險作業考察。
在這片古老大陸斷裂帶所形成的複雜海洋中進行中微子探測綜分科考。
科考船已臨近拉烏爾島海域大約二十海裏公海上,船長李鋼操作著舵輪,此時的航速已降到十二節航速。
拉烏爾島是新西蘭的島嶼,位於南太平洋的克馬德克群島中,屬於新西蘭的領地。這個群島位於南緯29°10''-31°22和西經177°50''-178°50''之間,距離新西蘭的奧克蘭東北大約有960公裏。它是克馬德克群島中最大的島嶼,距離麥考利島大約是110公裏。拉烏爾島的經緯度大致為南緯29°22''和西經178°08之間。
拉烏爾島位於克馬德克海溝的西緣,該海溝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洋峽穀之一。這個區域地質活動頻繁,常有地震發生。
拉烏爾島本身是一個火山島,其地質特征主要由火山岩構成。島上的地貌複雜,多山,最高點海拔516米。
拉烏爾島的氣候屬於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年降雨量大約是1,558毫米。島上林木茂盛,土地肥沃,由於其地理位置偏遠,島上無常住居民,隻有氣象站人員在此工作。
拉烏爾島是克馬德克群島的一部分,這個群島最早由英國船隻dy penrhyn”於1788年發現的。由於其與外界隔絕,拉烏爾島的自然環境和生態係統相對沒有受到人為幹擾,是研究南太平洋生態係統的重要區域。
拉烏爾島不僅地理位置偏遠,地質活動頻繁,而且氣候溫和,生態係統獨特,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島嶼。……
落日灑金,洋麵上波光蕩漾耀光閃爍,西邊的雲朵紛紛染上粉黛的秀紗衣,祥瑞麗影風姿嬌媚,“鯤鵬二號”沐浴著這瑞彩,一路以二十八節航速向著新西蘭所屬的拉烏爾島方向前進。
新西蘭是一個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島國,主要是由南島、北島兩個主要島嶼和斯圖爾特島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島組成。其地理範圍是處在大洋洲中,介於南極洲和赤道之間,西邊隔著塔斯曼海與澳大利亞相望,兩國相隔大約是1600公裏。塔斯曼海位於西南太平洋,是太平洋的邊緣海之一,其位於澳大利亞東南岸、塔斯馬尼亞(西)和新西蘭(東)之間,北與珊瑚海相連,西南以巴斯海峽與印度洋相連,東有科克海峽與太平洋相通。其經緯度範圍大致在南緯30度至南緯60度之間,西經140度至東經180度之間。
塔斯曼海的海洋生物和地質狀況如下:
塔斯曼海生物多樣性豐富,擁有許多獨特的物種。諸如珊瑚礁,塔斯曼海中有許多珊瑚礁,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棲息地。
此外,科學家們在塔斯曼海中發現了一種新的藍瓶僧帽水母以及腔棘魚這種古老而神秘的魚類。
塔斯曼海的地質構造複雜,主要特征包括:1塔斯曼海盆——這是塔斯曼海最突出的海底地形,位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2洋殼年齡——塔斯曼海的洋殼年齡數據顯示,其形成和演化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中生代陸內裂穀期、塔斯曼海擴張階段、塔斯曼海北部擴張停止階段和塔斯曼海南部改造階段。3構造單元:塔斯曼海域包括東澳大利亞陸緣、西蘭板塊和塔斯曼海盆,其中塔斯曼海盆可進一步劃分為西部次盆、東部次盆和南部次盆。
塔斯曼海的氣候和洋流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係統有重要影響。1在氣候方麵:塔斯曼海南部通常為溫帶氣候,北部為亞熱帶氣候。這片海域以風暴聞名,特別是西風帶(咆哮西風帶)的影響顯著。~2在洋流上:南赤道洋流和信風漂流在塔斯曼海向南補給形成東澳大利亞洋流,對澳大利亞海岸有重大影響。
新西蘭的經緯度範圍是南緯34度至47度之間和東經166度至178度之間。
新西蘭擁有廣闊的管轄海洋區域,在其廣闊的海域中棲息著豐富多彩的各種各樣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種類繁多並且多樣性非常高。主要的海洋生物種類中魚類有竹莢魚,這就是新西蘭海域中著名的“竹英魚帶”,竹莢魚的捕獲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此外,還有珍鴦和銀魚。珍鴦這是一種珍貴的高級魚生料理食材,也可以用來做湯。新西蘭人也喜歡食用銀魚,特別是在春季的銀魚季,有大量的銀魚活躍在海裏。
新西蘭海域中的小龍蝦,也就是南極深海鼇蝦(scampi)主要生長在南極和新西蘭之間的海域,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海鮮食材。南極深海鼇蝦,又稱新西蘭小龍蝦或新西蘭挪威海蜇蝦,學名metanephrops challengeri,是一種生長在新西蘭和南極之間深海海域的珍貴海產品。其外貌特征是——1.體型和色澤:南極深海鼇蝦體態較小,形似龍蝦,但個體比龍蝦小很多。它們的色澤鮮豔清新,通體呈現出白色間淺粉紅色.周身似瑪瑙紅配以羊脂白,晶瑩剔透,外觀豔麗。2.其螯肢:南極深海鼇蝦的雙螯明顯細長,這是它們最顯著的特征之一。3.生活環境:它們生活在250-1000米的深海中,海域清澈、冷並且沒有汙染,這使得它們的外觀和肉質都保持了極高的品質。
南極深海鼇蝦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具體包括以下成分:1.不飽和脂肪酸——富含omega-3、epa、dpa和dha等不飽和脂肪酸。2.蝦青素:蝦青素含量是普通蝦的9倍,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具有美膚養顏、抗衰老的作用。3.蛋白質和維生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b1、b2、b12和e等。4.礦物質:含有鈣、磷、鐵、鎂、鋅、硒等多種礦物質。5.低脂肪、低膽固醇:其脂肪含量低,膽固醇含量也較低,是一種健康的食材。
新西蘭小龍蝦的醫療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麵:1.抗氧化作用~蝦青素具有極強的抗氧化能力,有助於保護心血管係統,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預防心髒病和癌症。2.美容作用~蝦青素還具有美膚養顏、抗衰老的作用,適合用於美容和護膚產品中。
南極深海鼇蝦(新西蘭小龍蝦)在仿生學應用上,南極深海鼇蝦的雙螯結構在仿生學上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可以啟發相關領域的設計和創新。
南極深海鼇蝦不僅在外貌上具有獨特的特征,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和潛在的醫療及仿生價值也使其成為一種珍貴的食材和研究對象。
在軟體動物中有頭足類動物——在新西蘭海域發現了多種頭足類動物,這些動物在海洋生態係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甲殼類動物中最出名的有綠唇貽貝——這是新西蘭的一種著名特產海鮮,味道鮮美。
在哺乳動物中有1鯨魚——新西蘭海域是觀鯨的好地方,因為適宜的溫度和較少的人類活動,鯨魚在這裏生活得相對自由自在。2海豚——寬吻海豚在新西蘭海域存在地方“口音”差別,顯示了不同海域海豚的獨特性。
而其他海洋生物還有:1珊瑚——科學家在新西蘭海域發現了可能是一個全新物種的珊瑚,這對深海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蝦——普查小組在新西蘭海域還發現了新的蝦類物種。
這些發現不僅展示了新西蘭海域生物的豐富性,也為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新西蘭是一處探索海洋生物世界的好地方。
新西蘭是一個擁有豐富海洋生物的島國,在其海洋區域範圍內生活著一些特有的海洋生物,它們是小赫克托海豚、藍企鵝、科利奇龍、黑珊瑚、其他魚類、軟體動物等等。
1.小赫克托海豚——這是世界上最稀有的海豚種類之一,隻生長於新西蘭海域。
2.藍企鵝——世界上最小的企鵝種類,主要分布在新西蘭的島嶼上。
3.科利奇龍——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是一種巨型章魚。
4.黑珊瑚——新西蘭的海洋保護區中可以找到這種稀有的黑珊瑚,特別是在米爾福德灣中。
5.多種魚類和軟體動物——科學家們在新西蘭附近的賞金槽(bounty trough)發現了大約100種新的或潛在的新海洋物種,包括數十種軟體動物、三種魚類、一種蝦和一種頭足類動物。
6.多種海鳥:新西蘭的海洋生態係統中還包括多種海鳥,如信天翁和企鵝等。
7.其他海洋生物:新西蘭的海洋中還有海狗、海獅、各種鯊魚、海龜等,構成了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係統。
這些特有海洋生物的存在,使得新西蘭成為一個觀鯨、潛水、浮潛等海洋活動的理想目的地。
綠唇貽貝(perna canaliculus)主要生長在新西蘭的沿海地區,尤其是在馬爾堡峽灣、科羅曼德、黃金灣和斯圖爾特島等地的海水養殖場中。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合綠唇貽貝的生長,其生長環境的具體特點如下:1.溫度~綠唇貽貝生長的適宜溫度範圍為8~23c,繁殖適宜溫度為12~18°c。2.水質~新西蘭沿海地區水質純淨,陽光充足,為綠唇貽貝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3.棲息地~綠唇貽貝通常棲息在低潮線附近的岩石礁或珊瑚礁底。它們通過附著在這些硬質底麵上生長。4.種群分布~綠唇貽貝在新西蘭的分布呈現出南北兩大群,庫克海峽附近存在一個分界點。5.養殖方式~綠唇貽貝常被懸掛在商業延繩索上的繩索上生長,這是新西蘭馬爾堡峽灣常見的養殖方式。
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養殖方式使得新西蘭的綠唇貽貝在質量和產量上都有保障,成為新西蘭重要的經濟水產養殖品種之一。
新西蘭的地質特征是:北島中部有火山高原,火山活動頻繁,存在許多火山峰和熱泉。而南島有南阿爾卑斯山脈,這條山脈貫穿全島,南部有壯觀的雪山、冰川和湖泊。
新西蘭地質曆史亙古悠遠,其最古老的岩層已經有五億年的曆史了,曾經屬於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
岡瓦納大陸(gondwana)是一個曆史悠久的超大陸,其變遷史可以分為幾個主要階段:
1.形成階段:岡瓦納大陸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元古代,當時非洲西部、中西部(剛果)、南部(卡拉哈裏),以及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印度等地區已形成若幹相對穩定的地台。
在早古生代時期,這些地台分別聚集成東岡瓦納(印度、澳洲、南極洲)和西岡瓦納(非洲、南美洲)兩大部分,各具獨特的地史特征。
直到早石炭世以後,才形成了具有統一史特征的岡瓦納古陸。
2.統一與分裂:從晚石炭世起,岡瓦納古陸內部出現差異升降,形成陸內裂穀。在晚古生代,統一的岡瓦納古陸與北邊的勞亞古陸之前為西窄東寬、形如喇叭口的古特提斯洋所分隔。
.解體過程:中生代三疊紀時,非洲東部馬達加斯加形成狹窄海溝,預示著岡瓦納古陸開始解體。侏羅紀末期(或白堊紀),印度洋張開,印度陸塊與南極洲-澳大利亞陸塊分開。白堊紀時由於南大西洋的擴張,南美洲與非洲分離。新生代時,澳大利亞與南極洲分離;由於紅海的形成,阿拉伯半島脫離非洲。
4.現代海陸分布的形成:至此,岡瓦納大陸全麵解體,逐漸形成現代的海陸分布。
生物與氣候的影響:岡瓦納大陸是一個有特殊動植物發育的大陸塊,包括非洲、馬達加斯加、印巴次大陸、澳大利亞、南美和南極大陸。
岡瓦納大陸的分裂和大陸的漂移對全球的生物分布和氣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岡瓦納大陸的變遷史是一個複雜的地質過程,涉及到大陸的聚合、統一以及最終的分裂和漂移,這些過程塑造了今天我們所知的大陸分布和生物多樣性。…
經過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地質研究後,所揭示出來的新西蘭北島弧後地區南部上地幔和俯衝板片的變形特征,這些表明了新西蘭的地質活動仍然在持續地進行中。
新西蘭不僅地理位置獨特,而且地質構造複雜多樣,是一個地質活動頻繁並且具有豐富地質曆史的國家。
“鯤鵬二號”科考船行進在新西蘭附近的公海範圍內,按照預先返程科考計劃,科考隊長潛龍又將帶領一支科考小分隊乘坐高速深海潛航器“海飛龍”號下潛在公海中進行科學探險作業考察。
在這片古老大陸斷裂帶所形成的複雜海洋中進行中微子探測綜分科考。
科考船已臨近拉烏爾島海域大約二十海裏公海上,船長李鋼操作著舵輪,此時的航速已降到十二節航速。
拉烏爾島是新西蘭的島嶼,位於南太平洋的克馬德克群島中,屬於新西蘭的領地。這個群島位於南緯29°10''-31°22和西經177°50''-178°50''之間,距離新西蘭的奧克蘭東北大約有960公裏。它是克馬德克群島中最大的島嶼,距離麥考利島大約是110公裏。拉烏爾島的經緯度大致為南緯29°22''和西經178°08之間。
拉烏爾島位於克馬德克海溝的西緣,該海溝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洋峽穀之一。這個區域地質活動頻繁,常有地震發生。
拉烏爾島本身是一個火山島,其地質特征主要由火山岩構成。島上的地貌複雜,多山,最高點海拔516米。
拉烏爾島的氣候屬於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年降雨量大約是1,558毫米。島上林木茂盛,土地肥沃,由於其地理位置偏遠,島上無常住居民,隻有氣象站人員在此工作。
拉烏爾島是克馬德克群島的一部分,這個群島最早由英國船隻dy penrhyn”於1788年發現的。由於其與外界隔絕,拉烏爾島的自然環境和生態係統相對沒有受到人為幹擾,是研究南太平洋生態係統的重要區域。
拉烏爾島不僅地理位置偏遠,地質活動頻繁,而且氣候溫和,生態係統獨特,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