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劉寶麾下的玄甲軍,由秦瓊這位智勇雙全的將領統帥,如影隨形般護佑在劉寶左右。但歲月流轉,戰功赫赫的秦瓊已如日中天,從昔日的副將成長為獨當一麵的統帥。他的統帥力,在劉寶的精心栽培下,早已突破天際,近乎滿值,仿佛能洞察戰場每一絲細微的波動。


    於是,秦瓊在洛陽城頭,以一腔熱血和三萬鐵騎,守護著司隸的安寧,時刻警惕著袁紹與曹操的虎視眈眈。他的身影,成為了洛陽城中最堅實的盾牌,讓無數敵人聞風喪膽。


    而此刻,趙雲,這位昔日的白馬義從領袖,接過了玄甲軍的帥印。玄甲軍,這支劉寶麾下最耀眼的騎兵部隊,已悄然壯大至五千精騎,他們如同劉寶的影子,既是親衛,也是決戰時的秘密武器,其威名,直追曹操的虎豹騎。


    談及趙雲與白馬義從的淵源,那是一段傳奇般的往事。公孫瓚,這位邊疆豪傑,深知精銳騎兵的重要性,於是以善射之士為基,打造了一支以白色戰馬為標誌的輕騎部隊——白馬義從。他們高喊著“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鑒,白馬為證!”的誓言,馳騁疆場,立下赫赫戰功。胡人聞之色變,甚至有歌謠傳唱:“當避白馬。”


    然而,輝煌總是短暫。界橋之戰,白馬義從遭遇了克星——袁紹麾下大將麴義的八百先登。那一戰,公孫瓚輕敵冒進,而麴義則以靜製動,待白馬義從逼近,突然發起反擊,強弩齊發,如暴雨傾盆,白馬義從瞬間崩潰,無數英勇的身影倒在了血泊之中。自此,白馬義從成為了曆史,那些白色的戰馬,也仿佛隨著戰鼓的沉寂而消失在了遼闊的草原。


    但命運並未因此而終結。劉寶,這位新興的英雄,控製了涼州與並州,這兩片盛產良馬的土地,尤其是涼州的河套地區,更是馬匹的天堂。在這裏,趙雲找到了重建白馬義從的希望。他親自挑選戰馬,訓練士兵,誓要讓白馬義從的榮耀再次照耀這片大地。


    於是,當趙雲親自斷後之時,玄甲軍與重建的白馬義從並肩作戰,他們如同兩道璀璨的流星,劃破夜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而那英勇斷後的身影,也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動人的傳說。 第383章:河套新夢,白馬義從的搖籃


    在河套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曆史的風塵似乎仍在低語。當冉閔與牽招的鐵騎在南匈奴的疆域上馳騁,劉寶的目光已投向了這片未來的希望之地——河套地區。他的心中,正醞釀著一場綠色革命,一場將荒原變為牧場,再將牧場孵化成騎兵搖籃的壯舉。


    他果斷地將係統賜予的遏製五胡亂華的獎勵——100萬壯年男女中的30餘萬,派遣至並州的河套,那裏曾是南匈奴部落的遊牧天堂,但耕作的痕跡卻寥寥無幾。河套,這個在漢代被劃分為朔方郡、五原郡、雲中郡、定襄郡等多地,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和西河郡的河西部分,它不僅是黃河中上遊的平原與高原交織之地,更因灌溉農業的發達而被譽為“河套灌區”。當地百姓口耳相傳的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正是對這片土地豐饒的最佳詮釋。


    河套,它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全年日照時數高達3100至3300小時,光熱資源之豐富,堪稱全國之最。然而,當劉寶踏足這片傳說中的沃土時,卻隻見黃沙漫漫,帳篷稀疏,人煙罕至,仿佛曆史在這裏按下了暫停鍵,將一片荒蕪定格。他不禁疑問:是誰,在未來的歲月裏,讓這片荒蕪的後套平原煥發了新生,成為內蒙最大的糧倉,被譽為富饒的“塞外天府”?


    答案是——王同春,一位出身貧寒卻心懷壯誌的老先生。他生於一個商業地主家庭的破敗之時,隨父漂泊至塞外求生。一日,他憑借勇氣與智慧,從蒙古喇嘛手中借得土地若幹頃,親手開鑿水渠,引黃河之水灌溉。這條渠,初名“王同春渠”,後更名為“義和渠”,象征著和諧與團結的力量。隨著渠道的延伸,向北掘進,它不僅改變了河套的麵貌,更孕育了未來的希望。


    劉寶站在今日的河套平原上,仿佛能看見王同春老先生那堅毅的身影,正引領著無數人在黃沙中開辟綠洲。他決心,要以王同春為榜樣,讓這片沉睡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成為真正的肥沃牧場。不久的將來,他將在這裏組建起一支白馬義從,人數雖不多,僅需2000,卻足以激活趙雲的隱藏技能,戰鬥力堪比曆史上的玄甲軍。


    河套,這片曾見證了無數曆史變遷的土地,如今正等待著新的傳奇。在劉寶的帶領下,它即將迎來一場綠色與騎兵的交響曲,奏響新時代的最強音。 在遼闊的邊疆,王同春的名字如同春風一般,吹遍了後套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他的故事,就像那蜿蜒流淌的渠水,越講越長,越傳越廣。


    當年,為了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書寫自己的傳奇,王同春選定了一個名為隆興昌的地方,親手築起了房屋,這顆種子逐漸生根發芽,最終長成了五原城這棵參天大樹。時光荏苒,幾十年間,王同春在後套這片熱土上,仿佛一位魔術師,先後開鑿出了沙河渠、剛目渠、豐濟渠、灶王河等一條條生命之渠。這些渠道如同大地的血脈,滋養著這片土地,讓荒蕪變得肥沃。


    他不僅在後套自行開鑿了五大主渠,還精心設計了無數條支渠,它們像一張巨大的網,覆蓋了整個後套地區。這些渠道灌溉著7000多頃的水田,讓00餘頃的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他的成就,讓清政府也為之側目,清光緒三十年,王同春受命開鑿永濟渠,這條渠成為了後套地區的第一大渠,也見證了他的智慧與勇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霸業春秋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鯤鯤不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鯤鯤不哭並收藏霸業春秋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