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會消耗元氣,外傷則會流失元氣。


    而元氣並非不可補充,每個人的元氣都會隨著食物的攝入,氣血的充沛,而緩慢恢複。


    萬花醫術就是看中了這一點,隻要這個人還活著,隻要這個人的元氣沒有消散。


    哪怕就剩一口氣,萬花醫術也能最大限度的激活病人的元氣,讓其轉危為安。


    等元氣被激發,人體開始展現自行恢複的苗頭之後,接下來就簡單了。


    無論是施針也好,輔以湯藥也罷,這些都是後天因素,是外力。


    而隻有病人自身的元氣穩定,才是根本。


    不過離經易道的弟子也並非一門心思隻修心法。


    針對元氣固然是離經易道立身之本,但外力也同樣重要。


    所以《黃帝內經》基本上就是每個弟子必備的基礎教材。


    因為《黃帝內經》自成書傳承以來,通過各方名家鑒定,是一本綜合性極強的典籍。


    不光是人與氣,人與天地,人與環境,就連藥理病理養生都包含在內。


    除了《黃帝內經》,還有《神農本草經》。


    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


    《黃帝內經》是讓弟子們給離經易道的元氣醫術打下基礎的話。


    《神農本草經》就是對外力的應用,也就是藥理,利用藥物輔助醫治。


    裴無咎沒有離經易道的醫治,他無法將病人的元氣激發出來,所以無法修行離經易道。


    但在孫思邈的要求下,裴無咎對《神農本草經》倒背如流,也學了一手好藥理。


    這也是為什麽裴無咎會被特批擁有一處藥園的原因。


    扯遠了,拉迴正題,離經易道的修煉不止看醫書,看醫書隻是為了給修行打下基礎。


    而等到醫書熟讀之後,才能開始學習心法,研習藥理。


    之前說過,練武需要找對手切磋來完善自身,醫術上也是一樣。


    就像鄭鑫之前講的,沒有哪個醫者是自己讀書覺得醫術精通了才出來行醫。


    書本上的知識永遠是書本上的。


    不過萬花穀沒個月都會有醫者開辦課堂,這些醫者或是離經易道的前輩,又或者是外來的名家。


    會在萬花穀中滯留幾天,來辦課堂,交流自己在醫術上的心得。


    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能來辦這種課堂的人,大多都是抱著和孫思邈一樣的想法。


    想讓天下人有藥可吃,有病能醫。


    這樣的課堂,幾乎每個離經易道的弟子都會去參加。


    修為低也好,剛剛入門也好,不怕聽不懂,就怕聽不到。


    葉扉羽算是例外,在進入萬花穀之前,他完全就是一個門外漢。


    對於醫術的了解也僅限於風寒時要喝上一碗熱水,發發汗。


    這還是他爹教他的,雖然並不是每次都好用。


    而在孫思邈的傳道下,意外將自己體內淤積的藥力全都轉化成了修為。


    所以葉扉羽算是變相的跳過了離經易道的基礎。


    而這是不對的,隻有心法不懂醫術的人,就像你有一把絕世兵器,但卻不會合理使用。


    總有一天,會傷害他人,更會傷害自己。


    所以哪怕葉扉羽已經有了離經易道的修為,也能感受到元氣的波動,調動元氣。


    還是要乖乖的將醫術基礎打好,穩紮穩打的看醫書。


    剛邁入大殿,葉扉羽就看到了孫思邈已經在書案前坐著了。


    規規矩矩的上前行了一禮,葉扉羽開口道,“師尊,我來了。”


    孫思邈將書頁合上,抬頭看了看葉扉羽,點了點頭。


    隨即又好像發現了什麽,開口問道,“你修行花間遊了?”。


    葉扉羽心頭一驚,不過很快就想明白了,以孫思邈的修為和能力,看出自己的情況來,並不奇怪。


    或者說,看不出來才會奇怪。


    “昨夜二位師兄指導了我,拆解了一些混元氣。”


    葉扉羽沒有隱瞞,應該說,自從他知道孫思邈放著周奇檜不管是打著磨礪他的心思之後,他對這個一心為醫的老人就沒有了偏見。


    “不過師兄還並未傳我心法,所以我也隻能是先將混元氣存於體內。”


    孫思邈點了點頭,他自然是一眼就能看出葉扉羽身上藏匿著的混元氣。


    “隻一晚就能拆解出混元氣,你的悟性看來不止在醫術上。”


    葉扉羽撓了撓頭,“師尊過譽了。”


    孫思邈擺了擺手,“去吧,去看書吧,有什麽不會的再來問我,我就在這。”


    葉扉羽點了點頭,又行了一禮,這才走向了書架。


    之前關於分娩的部分已經看完了,期間也問了孫思邈很多問題。


    孫思邈不虧是當世藥王,葉扉羽眼中的每個難點在孫思邈口中都顯得信手拈來一般輕鬆。


    最重要的是,按照孫思邈所指的解法出處一一對照,孫思邈所言句句都是正確的。


    乍一聽覺得理所當然吧?這是藥王爺啊?藥王爺的醫術怎麽會錯?


    但是你仔細琢磨,葉扉羽之前看的什麽書,那是關於分娩的醫書。


    還記得之前說的三姑六婆麽?分娩接生,那是穩婆的活。


    孫思邈是男的啊,而且孫思邈一輩子到老都未曾娶妻生子,他怎麽對接生這麽了解的?又或者說,孫思邈為了研究透徹接生,得克服多少困難啊。


    以男兒之身研究接生之事,還能研究的如此透徹,葉扉羽對孫思邈的敬佩更添一分。


    葉扉羽搖了搖頭,拋開的心中雜念,走到書架旁,抽出架子上的醫書。


    這次他要看的,是全新的一類,名錄也十分簡潔,就隻有一個字。


    而就這簡簡單單的一個字,在葉扉羽看來仿佛看到了滿天血紅,遍地枯骨。


    隻見那書卷上,一筆一劃所勾勒的字,是疫。


    再任何朝代,瘟疫都是死亡的代名詞。


    傳染速度快,發病速度快,病死率高,抑製手段極少。


    《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


    《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幹引飲。”


    還有之前裴元讓張林給他帶來的醫書抄本。


    《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瘟疫,在醫者眼裏都是如此,而在那些愚昧者眼中呢?


    葉扉羽以前聽他爹說過,戍邊之地,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


    而有人將瘟疫歸咎於天地鬼神,說是上天派來殺死他們的。


    很可笑是吧?可那些官信了,他們在城內散播火油柴薪,然後關閉城門。


    最後一支燒著火苗的箭,躍過城牆飛入城中。


    漫天大火一連燒了幾天,直燒得空氣中都是令人作嘔的焦臭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醫者江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杆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杆子並收藏醫者江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