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這個事是不可能拒絕的。
人情社會就這樣,關鍵姑娘家人還在旁邊看著呢!
也不能不識趣。
“好啊!歡迎。”陳子桓笑道。
還得雙手奉上名片。
他也真的很想和這群小姐姐說:“要不你們一起來得了!不要一個個來,還要老子一遍遍介紹。”
當然,有點情商的肯定不能那麽聊。
隨著他的迴答,姑娘自然是喜上眉梢。
“那請陳先生明天多多關照喔!”
謔,這種小姐可不好關照!!!
這種留學的小姐姐在國外可以隨便胡扯,有的換過的男朋友都無數,反正一迴國外麵就徹底斷掉,很多在外麵玩的都很開。
也根本不用男方負責。
但這些姑娘一迴國,一個個裝的都跟良家一樣,特別是這種場合,那是要多正經有多正經。
他要是和其中一個女孩子處個上對象,哪怕姑娘都身經百戰了,也都會說隻交過一個男朋友,而且時間很短暫。
“爸媽讓迴來,就忍痛分手了。”
編瞎話眼睛都不眨,都是一個個淒美的愛情故事。
主打一個沒法核實......
家裏介紹的男人,看起來對男女那方麵很菜的,女方搞不好還去醫院做個手術開忽悠。
那是能糊弄就糊弄。
宗馥麗那種迴國說自己沒處過男朋友的,可不多見......
也不怪這些小姐姐,異國他鄉,人容易孤獨。
而克製孤獨,本身就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參觀的事情就這麽定了下來。
···
在上海的商務酒會上也見到令陳子桓無比尊敬的人,敬了一杯酒。
——張汝京
——創辦了中芯國際,中國半導體教父。
陳子桓心目中,這才是真正的教父。
在他心中的地位,不亞於科學泰鬥錢學森。
這是他第一見到這個老人家。
就像是克裏斯·米勒在他的那本《芯片戰爭》所提到的:“如果有人能在中國建立芯片產業,那就是張汝京。他不會依賴裙帶關係或外國援助,世界級晶圓廠所需的所有知識都已經在他的腦海中。”
2000年8月24日,中芯國際在浦東張江打下第一根地樁。
張汝京:“我這輩子就想把先進芯片製造帶到大陸。”
大家都在浦東區,中芯國際位置距離銀河大廈也不是很遠。
不過現在的張汝京所帶領的中芯國際,似乎遇到了大麻煩。
陷入了一種無法擺脫的漩渦。
2003年8月,在中芯國際即將在香港上市的關鍵時刻,台積電在美國加州向中芯國際發起了“閃電戰”,起訴中芯國際不當取得其商業機密並侵犯其專利,要求中芯國際賠償10億美元,但這一年中芯國際的收入還不到6億美元,且尚未盈利。
到了2005年,中芯國際與台積電終於達成和解,中芯國際同意在六年內向台積電支付1.75億美元。彼時的中芯國際在當年的銷售收入進一步增長到11.7億美元,產值已超越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晉身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
但在《和解協議》中,台積電要求中芯國際“所有技術都需供台積電自由檢查”,導致了中芯國際在後續與台積電的對抗中麵臨十分被動的局勢。
2003年8月,那時候中芯國際剛上市,陳子桓那時候的江湖地位狗屁都沒有。
說點什麽更是會被人當成放屁和神經病,就相當於網絡噴子。
說了也沒人會理會。
2005年,陳子桓即便介入也沒用。
不簽那邊就不和解,沒有任何辦法。
張汝京也清楚,但沒辦法,就是得簽署,咬牙也得簽。
不簽就獲得不了任何設備。
現在,張汝京已經聽到了朋友傳遞過來的消息。
“台積電準備再次在美國加州起訴中芯國際。”
指責其違反了兩家公司在前一年達成的和解協議,在最新的0.13微米工藝上侵犯了台積電的技術專利,中芯國際將被迫再次應訴。
就是這個訴訟,基本就奠定了張汝京後期的黯然出局。
那時中芯國際也是受金融危機影響,內憂外患。
黑石等5家國際私募基金找到張汝京,願意以優厚的價格收購中芯國際,但張汝京考慮到中國芯片未來的發展,因此拒絕了私募。同期,摩根大通也提出以每股4.8美元收購中芯國際51%以上股權的建議,但同樣被張汝京拒絕了。
最終,張汝京隻接受了央企大唐電信的股權收購建議,但當時由於國企審批流程複雜,中芯國際的股價從1.4美元跌至0.36美元,16.6%的股份換得了大唐電信1.76美元的資金,但不能完全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
外資收購同樣的股份是23.46億美金,央企是1.76億美金,差了13倍!!!
張汝京對外資的頻頻拒絕,在內部引發了不滿情緒。
中芯國際裏麵似乎還產生了派係。
都是由這次起訴,導致。
留給中芯國際的路隻剩兩條:要麽繼續和解,要麽積極應訴。據當時負責與中芯國際商談和解的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迴憶,在2009年9月,雙方其實達成了一個溫和的條件,賠償金額據說僅需3500萬美元。
“但是,當張汝京迴到上海,卻沒有得到董事會及律師的支持。”曾繁城在事後認為,“中芯國際內部自己出現問題,一直沒有按照當時說的及時達成和解協議,一定堅持要打到最後。”
11月,美國加州傳來消息,台積電再次勝訴,但判決之重超乎了張汝京的想象。在此前1.75億美金的基礎上,中芯國際需要分四年再賠台積電2億美金,外加10%的股份,張汝京在聽到消息的那一刻,放聲痛哭。
而從局外人的視角來看,張汝京的每一次離開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尋求博弈的結果。他的身份、認知以及經驗,決定了張汝京一生都要漂泊在這根政府、資本、技術、文化力量相互斡旋的鋼絲繩索上,他像表演者手中的那根平衡木,始終竭盡全力在維持著整個體係的平衡,直至演出者行至終點,悄然滑落。
這些圍繞平衡的博弈裏,最直接的波動來自政治。
芯片行業從來都不是自由競爭,中芯國際自創業以來所遭遇的政治審查與技術封鎖幾乎貫穿張汝京時代始終,他一直需要想盡各種辦法繞過美國政府的封鎖。
冥冥之中,類似揮手作別的場景,仿佛宿命一般。
“陳子桓現在有辦法嗎?”
沒有!
隻能08年看看,能不能幫中芯國際一把,幫他們渡過難關。
也參與對中芯國際的收購,幫他們解決資金的賠償問題。
當然,參與也要有非常好的策略。
人情社會就這樣,關鍵姑娘家人還在旁邊看著呢!
也不能不識趣。
“好啊!歡迎。”陳子桓笑道。
還得雙手奉上名片。
他也真的很想和這群小姐姐說:“要不你們一起來得了!不要一個個來,還要老子一遍遍介紹。”
當然,有點情商的肯定不能那麽聊。
隨著他的迴答,姑娘自然是喜上眉梢。
“那請陳先生明天多多關照喔!”
謔,這種小姐可不好關照!!!
這種留學的小姐姐在國外可以隨便胡扯,有的換過的男朋友都無數,反正一迴國外麵就徹底斷掉,很多在外麵玩的都很開。
也根本不用男方負責。
但這些姑娘一迴國,一個個裝的都跟良家一樣,特別是這種場合,那是要多正經有多正經。
他要是和其中一個女孩子處個上對象,哪怕姑娘都身經百戰了,也都會說隻交過一個男朋友,而且時間很短暫。
“爸媽讓迴來,就忍痛分手了。”
編瞎話眼睛都不眨,都是一個個淒美的愛情故事。
主打一個沒法核實......
家裏介紹的男人,看起來對男女那方麵很菜的,女方搞不好還去醫院做個手術開忽悠。
那是能糊弄就糊弄。
宗馥麗那種迴國說自己沒處過男朋友的,可不多見......
也不怪這些小姐姐,異國他鄉,人容易孤獨。
而克製孤獨,本身就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參觀的事情就這麽定了下來。
···
在上海的商務酒會上也見到令陳子桓無比尊敬的人,敬了一杯酒。
——張汝京
——創辦了中芯國際,中國半導體教父。
陳子桓心目中,這才是真正的教父。
在他心中的地位,不亞於科學泰鬥錢學森。
這是他第一見到這個老人家。
就像是克裏斯·米勒在他的那本《芯片戰爭》所提到的:“如果有人能在中國建立芯片產業,那就是張汝京。他不會依賴裙帶關係或外國援助,世界級晶圓廠所需的所有知識都已經在他的腦海中。”
2000年8月24日,中芯國際在浦東張江打下第一根地樁。
張汝京:“我這輩子就想把先進芯片製造帶到大陸。”
大家都在浦東區,中芯國際位置距離銀河大廈也不是很遠。
不過現在的張汝京所帶領的中芯國際,似乎遇到了大麻煩。
陷入了一種無法擺脫的漩渦。
2003年8月,在中芯國際即將在香港上市的關鍵時刻,台積電在美國加州向中芯國際發起了“閃電戰”,起訴中芯國際不當取得其商業機密並侵犯其專利,要求中芯國際賠償10億美元,但這一年中芯國際的收入還不到6億美元,且尚未盈利。
到了2005年,中芯國際與台積電終於達成和解,中芯國際同意在六年內向台積電支付1.75億美元。彼時的中芯國際在當年的銷售收入進一步增長到11.7億美元,產值已超越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晉身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
但在《和解協議》中,台積電要求中芯國際“所有技術都需供台積電自由檢查”,導致了中芯國際在後續與台積電的對抗中麵臨十分被動的局勢。
2003年8月,那時候中芯國際剛上市,陳子桓那時候的江湖地位狗屁都沒有。
說點什麽更是會被人當成放屁和神經病,就相當於網絡噴子。
說了也沒人會理會。
2005年,陳子桓即便介入也沒用。
不簽那邊就不和解,沒有任何辦法。
張汝京也清楚,但沒辦法,就是得簽署,咬牙也得簽。
不簽就獲得不了任何設備。
現在,張汝京已經聽到了朋友傳遞過來的消息。
“台積電準備再次在美國加州起訴中芯國際。”
指責其違反了兩家公司在前一年達成的和解協議,在最新的0.13微米工藝上侵犯了台積電的技術專利,中芯國際將被迫再次應訴。
就是這個訴訟,基本就奠定了張汝京後期的黯然出局。
那時中芯國際也是受金融危機影響,內憂外患。
黑石等5家國際私募基金找到張汝京,願意以優厚的價格收購中芯國際,但張汝京考慮到中國芯片未來的發展,因此拒絕了私募。同期,摩根大通也提出以每股4.8美元收購中芯國際51%以上股權的建議,但同樣被張汝京拒絕了。
最終,張汝京隻接受了央企大唐電信的股權收購建議,但當時由於國企審批流程複雜,中芯國際的股價從1.4美元跌至0.36美元,16.6%的股份換得了大唐電信1.76美元的資金,但不能完全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
外資收購同樣的股份是23.46億美金,央企是1.76億美金,差了13倍!!!
張汝京對外資的頻頻拒絕,在內部引發了不滿情緒。
中芯國際裏麵似乎還產生了派係。
都是由這次起訴,導致。
留給中芯國際的路隻剩兩條:要麽繼續和解,要麽積極應訴。據當時負責與中芯國際商談和解的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迴憶,在2009年9月,雙方其實達成了一個溫和的條件,賠償金額據說僅需3500萬美元。
“但是,當張汝京迴到上海,卻沒有得到董事會及律師的支持。”曾繁城在事後認為,“中芯國際內部自己出現問題,一直沒有按照當時說的及時達成和解協議,一定堅持要打到最後。”
11月,美國加州傳來消息,台積電再次勝訴,但判決之重超乎了張汝京的想象。在此前1.75億美金的基礎上,中芯國際需要分四年再賠台積電2億美金,外加10%的股份,張汝京在聽到消息的那一刻,放聲痛哭。
而從局外人的視角來看,張汝京的每一次離開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尋求博弈的結果。他的身份、認知以及經驗,決定了張汝京一生都要漂泊在這根政府、資本、技術、文化力量相互斡旋的鋼絲繩索上,他像表演者手中的那根平衡木,始終竭盡全力在維持著整個體係的平衡,直至演出者行至終點,悄然滑落。
這些圍繞平衡的博弈裏,最直接的波動來自政治。
芯片行業從來都不是自由競爭,中芯國際自創業以來所遭遇的政治審查與技術封鎖幾乎貫穿張汝京時代始終,他一直需要想盡各種辦法繞過美國政府的封鎖。
冥冥之中,類似揮手作別的場景,仿佛宿命一般。
“陳子桓現在有辦法嗎?”
沒有!
隻能08年看看,能不能幫中芯國際一把,幫他們渡過難關。
也參與對中芯國際的收購,幫他們解決資金的賠償問題。
當然,參與也要有非常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