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滋味也還好。於青春期的少女而言,不過是有如早起時的薄霧,朦朧了那麽一瞬,就能重新見到日光。
隻是沒有朋友而已。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三年之後各奔東西,誰也不認識誰。
而且班裏的其他同學也大多沒有朋友。這裏的每個人都投入進忙碌的學習生活中,偶爾聊幾句,無非是誰誰誰考了多少,誰誰誰拿了獎,要不就是你中午吃什麽啊、能不能借我支筆芯。假設課間的時間都是大家可以聊天的時刻,算上早操和下午的跑操,大約是150分鍾,也就是兩個半小時。
在兩個半小時內扣去吃飯、去衛生間、做操的時間後又剩了多少呢。於是,學生們達成了共有的默契。
【我很忙了,不要拿多餘的事煩我】
但這樣的生活,某種程度也稱得上另一種理想鄉。
雖然不像幼時那般充滿集體活動和歡笑,卻是舒琳最難忘的時期。是的,它或許是冰冰冷冷,看不出半點人情,卻也是舒琳最喜歡的時期。因為它有其他任何時期都沒有的東西。
尊重。
每天忙於學習的學生們是沒有時間去思考人際交往的。但他們知道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他們的父母早已在閑暇時說道,“現在你身邊的同學,以後可能就是某家企業的老總,有的可能會進國家研究院。不要得罪人,盡量打好關係。同學關係可是很難得的,你以後進了社會就知道。”
而學生對人際交往的理解,自然也停留在父母的口頭傳授階段。
“這人際交往呢,講究一個禮尚往來。當然我不是指送禮,那沒用。沒有什麽鐵關係是靠送禮來的,更加不能到了困難的時候才想著去給別人送禮,指望他給你解決麻煩。”
“交朋友還是要看平時。看別人有什麽麻煩,就去幫一幫。聊天的時候也別太勢力,就隨便聊聊。討論問題啊、談談國事啊。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你不用刻意去迎合別人喜好,別人不喜歡的你就別在人家麵前提。另外,交朋友講究一個誠心,不能太功利。”
他們不知道父母也是從電視論壇的專家嘴裏聽到的、是隻存在於書本裏的烏托邦,隻以為人際交往就是這麽一迴事。
所以這一群沒有朋友又十分早熟的學生,成為了互相的朋友。相處一個學期後,誰誰誰有哪些禁忌也差不多都摸得清楚。如果一個同學,他父母鬧矛盾,沒來參加家長會。大家也都默契地替他留了個空位。
即使想八卦的心忍不住了,也從不會當著本人麵說。舒琳跟先前談論她的同學還是一樣一起上學、放學,一起討論雜誌上的小說。
沒有爭吵,遇到三觀不符的問題也隻是象征性辯論幾句。同學之間和睦友愛,誰生病了就有其他人替他帶飯、另一個幫他做好課堂筆記。有人惹自己不開心了,也就在內心小小的糾結一下,馬上就投入到新的課程中。
所有人都專注於自己的事,所有人都不會入侵他人的私人空間。不論快樂、悲傷、憤怒、嫉妒……都是隻屬於自己的。
……
這樣的生活你認為怎樣呢?
我也跟舍友說過自己的初中生活,她們都會露出一副同情的臉色。
她們說你初中怎麽這麽苦。
她們說好沒人情味啊。
她們說如果是自己肯定要放棄了。
但她們卻不明白,那是我最懷念的時光。也是我最想維持的生活。
即便它充滿了欺騙與謊言。
欺騙、謊言,一定是錯誤嗎?被欺騙的人,一定是需要憐憫的嗎?
我不這麽認為。
童年時代,父母替我塑造了一個理想鄉。它裏麵裝著未來,是用我未來的權力與金錢構造的美好生活。
但那不是我的,它隻是我父母的願望,是我父母的理想鄉。一箱裝著五顏六色彩紙的箱子裏,父母希望我去抽取金紙。於是他們便將紙箱子用布包裹起來,裏麵放的全是金色的紙。不論我抽哪一張,結果都是一樣的。
而現在,卻是同學將所有的色紙鋪開,讓我選。我知道他們希望我選金色,於是拿了金色的那張。
人與人不會完全相同。就算再怎麽意氣相投,也總會有摩擦的地方。而這時,我們往往都會選擇沉默,沉默兩天之後又迴到原樣。
是的。可能在其他人眼裏,我們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感情,我們之間充滿了假意與迎合,甚至在他們眼裏,我初中的生活、初中的學校都是病態的,連帶著我整個人也不正常。
可我還是喜歡那樣的生活。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理想,我們都在維持那份靜謐時光的平靜。
我們各有各的喜好,各有各的厭惡,可我們從未傷害他人,甚至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前會思考一下,這麽做會不會給同學帶來困擾。
一個人如此、兩個人如此、三個人如此……一整個班級的人共同欺瞞起來,就是我們的理想鄉。
一個真正的圈子是什麽樣子?比起互相敞開的門扉,我更偏愛擁有獨立空間的小四格。
所以後來,我與舍友們提及,“如果以後自己的老公養小三了,隻要他不帶到自己麵前來,我就會裝作不知道。他還知道瞞著我,說明他的心裏還是我比較重要。”
然後舍友們都說我瘋了,說我太懦弱,說我不能這樣想。
嘛,也許我確實是瘋子也說不定。
……
其實從她家鄉走出去的人,都是同學眼裏的瘋子。簡而言之,她們互相看不順眼。
這是她在大學與許多曾經同學溝通後的結果。看書.ukashu
很多人會有這種經曆,上了大學之後,突然開始傷春悲秋起來,突然開始懷念過去。於是瘋狂搜尋小學、初中、高中同學的訊息,大家定了一次聚會,又突然地熟絡起來。
而後舒琳思考許久,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
最後她發覺,不是人老了,也不是生理期。
隻是因為交際的圈子變了。
錢有錢的圈子、愛好有愛好的圈子,同樣的,地區也有地區的圈子。
“每次我訂零食,都會分給她們。她們居然還嫌棄我的零食不好吃?”
“寢室裏空調都開不成,因為她們舍不得空調費。我忍不住了,就直接跟她們說我包了。結果現在從早開到晚。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哇,我們班的女生可矯情了。不幫她們搬凳子都要說。”
“還有寢室裏的舍友成天爆粗口,開黃腔。我不跟著說他們還覺得我娘們。”
……
討論到最後,大家都會感慨一句,“大學生活好難啊。”
其實他們想說,跟三觀不同的人交流好難啊。
跟三觀不合,還不知道尊重自己的人交流更難。
眾人小心翼翼維持多年的世界,崩塌起來隻需一個月。
不是人變了,也不是心變了。
隻是各自都從自己的理想鄉裏走出去了而已。
他們都已經是成年人了。
隻是沒有朋友而已。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三年之後各奔東西,誰也不認識誰。
而且班裏的其他同學也大多沒有朋友。這裏的每個人都投入進忙碌的學習生活中,偶爾聊幾句,無非是誰誰誰考了多少,誰誰誰拿了獎,要不就是你中午吃什麽啊、能不能借我支筆芯。假設課間的時間都是大家可以聊天的時刻,算上早操和下午的跑操,大約是150分鍾,也就是兩個半小時。
在兩個半小時內扣去吃飯、去衛生間、做操的時間後又剩了多少呢。於是,學生們達成了共有的默契。
【我很忙了,不要拿多餘的事煩我】
但這樣的生活,某種程度也稱得上另一種理想鄉。
雖然不像幼時那般充滿集體活動和歡笑,卻是舒琳最難忘的時期。是的,它或許是冰冰冷冷,看不出半點人情,卻也是舒琳最喜歡的時期。因為它有其他任何時期都沒有的東西。
尊重。
每天忙於學習的學生們是沒有時間去思考人際交往的。但他們知道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他們的父母早已在閑暇時說道,“現在你身邊的同學,以後可能就是某家企業的老總,有的可能會進國家研究院。不要得罪人,盡量打好關係。同學關係可是很難得的,你以後進了社會就知道。”
而學生對人際交往的理解,自然也停留在父母的口頭傳授階段。
“這人際交往呢,講究一個禮尚往來。當然我不是指送禮,那沒用。沒有什麽鐵關係是靠送禮來的,更加不能到了困難的時候才想著去給別人送禮,指望他給你解決麻煩。”
“交朋友還是要看平時。看別人有什麽麻煩,就去幫一幫。聊天的時候也別太勢力,就隨便聊聊。討論問題啊、談談國事啊。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你不用刻意去迎合別人喜好,別人不喜歡的你就別在人家麵前提。另外,交朋友講究一個誠心,不能太功利。”
他們不知道父母也是從電視論壇的專家嘴裏聽到的、是隻存在於書本裏的烏托邦,隻以為人際交往就是這麽一迴事。
所以這一群沒有朋友又十分早熟的學生,成為了互相的朋友。相處一個學期後,誰誰誰有哪些禁忌也差不多都摸得清楚。如果一個同學,他父母鬧矛盾,沒來參加家長會。大家也都默契地替他留了個空位。
即使想八卦的心忍不住了,也從不會當著本人麵說。舒琳跟先前談論她的同學還是一樣一起上學、放學,一起討論雜誌上的小說。
沒有爭吵,遇到三觀不符的問題也隻是象征性辯論幾句。同學之間和睦友愛,誰生病了就有其他人替他帶飯、另一個幫他做好課堂筆記。有人惹自己不開心了,也就在內心小小的糾結一下,馬上就投入到新的課程中。
所有人都專注於自己的事,所有人都不會入侵他人的私人空間。不論快樂、悲傷、憤怒、嫉妒……都是隻屬於自己的。
……
這樣的生活你認為怎樣呢?
我也跟舍友說過自己的初中生活,她們都會露出一副同情的臉色。
她們說你初中怎麽這麽苦。
她們說好沒人情味啊。
她們說如果是自己肯定要放棄了。
但她們卻不明白,那是我最懷念的時光。也是我最想維持的生活。
即便它充滿了欺騙與謊言。
欺騙、謊言,一定是錯誤嗎?被欺騙的人,一定是需要憐憫的嗎?
我不這麽認為。
童年時代,父母替我塑造了一個理想鄉。它裏麵裝著未來,是用我未來的權力與金錢構造的美好生活。
但那不是我的,它隻是我父母的願望,是我父母的理想鄉。一箱裝著五顏六色彩紙的箱子裏,父母希望我去抽取金紙。於是他們便將紙箱子用布包裹起來,裏麵放的全是金色的紙。不論我抽哪一張,結果都是一樣的。
而現在,卻是同學將所有的色紙鋪開,讓我選。我知道他們希望我選金色,於是拿了金色的那張。
人與人不會完全相同。就算再怎麽意氣相投,也總會有摩擦的地方。而這時,我們往往都會選擇沉默,沉默兩天之後又迴到原樣。
是的。可能在其他人眼裏,我們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感情,我們之間充滿了假意與迎合,甚至在他們眼裏,我初中的生活、初中的學校都是病態的,連帶著我整個人也不正常。
可我還是喜歡那樣的生活。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理想,我們都在維持那份靜謐時光的平靜。
我們各有各的喜好,各有各的厭惡,可我們從未傷害他人,甚至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前會思考一下,這麽做會不會給同學帶來困擾。
一個人如此、兩個人如此、三個人如此……一整個班級的人共同欺瞞起來,就是我們的理想鄉。
一個真正的圈子是什麽樣子?比起互相敞開的門扉,我更偏愛擁有獨立空間的小四格。
所以後來,我與舍友們提及,“如果以後自己的老公養小三了,隻要他不帶到自己麵前來,我就會裝作不知道。他還知道瞞著我,說明他的心裏還是我比較重要。”
然後舍友們都說我瘋了,說我太懦弱,說我不能這樣想。
嘛,也許我確實是瘋子也說不定。
……
其實從她家鄉走出去的人,都是同學眼裏的瘋子。簡而言之,她們互相看不順眼。
這是她在大學與許多曾經同學溝通後的結果。看書.ukashu
很多人會有這種經曆,上了大學之後,突然開始傷春悲秋起來,突然開始懷念過去。於是瘋狂搜尋小學、初中、高中同學的訊息,大家定了一次聚會,又突然地熟絡起來。
而後舒琳思考許久,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
最後她發覺,不是人老了,也不是生理期。
隻是因為交際的圈子變了。
錢有錢的圈子、愛好有愛好的圈子,同樣的,地區也有地區的圈子。
“每次我訂零食,都會分給她們。她們居然還嫌棄我的零食不好吃?”
“寢室裏空調都開不成,因為她們舍不得空調費。我忍不住了,就直接跟她們說我包了。結果現在從早開到晚。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哇,我們班的女生可矯情了。不幫她們搬凳子都要說。”
“還有寢室裏的舍友成天爆粗口,開黃腔。我不跟著說他們還覺得我娘們。”
……
討論到最後,大家都會感慨一句,“大學生活好難啊。”
其實他們想說,跟三觀不同的人交流好難啊。
跟三觀不合,還不知道尊重自己的人交流更難。
眾人小心翼翼維持多年的世界,崩塌起來隻需一個月。
不是人變了,也不是心變了。
隻是各自都從自己的理想鄉裏走出去了而已。
他們都已經是成年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