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沈兵和茲陽公主二人沉默不語,扶蘇就說道:
「大將軍,我等在穩、防之後便已是穩操勝券,此時為何不反攻?」
沈兵迴答:
「塞外軍隊大多為騎兵,他們擅長在野外作戰而不擅攻城。」
「反攻秦軍駐守的城池,不過是徒增傷亡而已。」
扶蘇反問:
「難道我等便坐視父皇為奸人所害而無動於衷不成?」
「若是如此,我等又與趙高之流有何區別?」
扶蘇著急的在案前走來走去。
沈兵迴答道:
「這就要看,公子是胸懷天下還是胸懷皇上了。」
扶蘇憤怒的反問道:
「胸懷天下又如何?胸懷父皇又能如何?」
「扶蘇若是見死不救便枉為人子,談何胸懷天下?」
沈兵接著說道:
「若公子胸懷天下,便該明白,那些戰死沙場的士卒亦有父親,亦或同是父親。」
「公子豈可為一己之私,為自身的孝道而陷千萬人於不孝?」
沈兵這麽一說扶蘇就愣住了,但依舊是愁眉不展。
沈兵接著說道:
「更何況,即便我等打到鹹陽城下,公子以為便可救出皇上?」
「趙高又豈有不知自己罪不可恕之理?」
「他若是自知必死,又如何能放過皇上?」
「是以,公子此舉實不是為救皇上,而隻是用千萬士卒的死傷掩世人耳目,使公子免受『不孝』之罵名而已。」
「公子若是當真要這般行事,恕沈兵不奉陪。」
「公子亦稱不上當世明君無法治理天下!」
扶蘇一屁股坐倒在地上,好半天才說道:
「如此說來,父皇他……」
茲陽公主安慰道:
「大將軍此言有理,若我等鎮守塞外按兵不動,父皇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卻是攻入鹹陽,反倒逼著趙高與父皇同歸於盡。」
「公子勿要再做如此打算了。」
扶蘇點了點頭,說道:
「確是扶蘇不智,便以將軍之法行事。」
大的戰略方向是定了下來,但難處卻在第一步,穩。
或許是為了轉移話題,茲陽公主直接問沈兵:
「大將軍可有把握穩住塞外局勢?」
沈兵搖了搖頭,道:
「正如公子所言,趙高一黨為瓦解塞外軍力,必會放出謠言說我沈兵意圖謀反。」
「如此一來,秦軍便不可信,甚至神武軍都不例外。」
「這並非他們不信沈兵,而是他們家人都在秦國而秦法極為殘酷。」
茲陽公主和扶蘇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
就像扶蘇因為其父皇有了危險就差點亂了分寸一樣,秦軍士卒在秦國又何嚐沒有父母兄弟?
而且他們若是跟著沈兵一起背上「謀反」的罪名,那就不僅是滿門抄斬的問題,更是有連坐誅連的問題。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又有幾個人能承受得住?
「我們是否可以封鎖消息?」扶蘇問。
沈兵搖了搖頭,道:
「卻是遲了,此時謠言隻怕已傳遍西域及龍城一帶。」
這是很正常的,謠言傳播的速度要比想像的快得多。
而若是西域、匈奴、月氏等部都知道謠言,又如何能瞞得了身在其中的秦軍?
茲陽公主說:
「秦軍若不可信,匈奴隻怕也無法依靠。」
這很現實,國與國之間講的是利益,當年沈兵能打沒錯,但起家的兵卻是秦軍。
現在秦軍沒了,沈兵就是「虎落平陽遭犬欺」的局麵,那些曾經被沈兵收服的國家和部落又哪裏會不顧自身利益跟沈兵講情義?
沈兵迴答:
「依沈兵之見,可靠的部隊就隻有兩支。」
「一是革庾所部的一萬匈奴騎軍。」
「二是剺所部蒲類軍,有兩萬餘騎。」
「此外,月氏媯錄或也可用。」
「總兵力應有三萬餘騎。」
這還是沈兵早做準備的結果,而且這次出征還將大多信得過的騎軍帶出來,否則隻怕連這些騎兵都沒有。
隻是沈兵怎麽也沒想到嬴政會提前幾年死,於是有些措手不及。
扶蘇說:
「若是以這些兵力,大將軍可否穩住西域?」
扶蘇這話問的是。
若能穩住西域,那麽匈奴自然也不敢輕舉妄動。
沈兵迴答:
「若隻是西域,那還好說。」
「但若是秦軍在我等立足未穩之時就派兵出征……」
然後扶蘇就明白這其間的兇險在哪了。
扶蘇之前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以為沈兵所說的穩、防、等是一個接一個的來。
但事實卻是當沈兵在西域著手「穩」時,趙高一行人肯定不會坐視不理,更不會等沈兵穩住局勢時才出手。
於是,在西域就很可能會出現勢均力敵、你爭我搶的局麵。
沉默了一會兒,扶蘇又問:
「大將軍以為趙高等人會派何人出戰?」
【看書領紅包】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看書抽最高888現金紅包!
沈兵想也不想就迴答:
「楊端和。」
扶蘇似乎也早就想到這一點,當即就反問了聲:
「趙高就不擔心你說服楊端和將其拉入我方帳下?」
沈兵嘆了口氣,迴答:
「正如之前所言,楊端和若是敢反,全家老小難免受誅連。」
「便是楊端和敢反,其部下也會因為擔心家人而不反。」
「到時隻怕連楊端和都自身難保。」
扶蘇不由皺起了眉頭:
「此人對大將軍極為了解,且擁有大秦的兵力和補給,大將軍又打通了中原至西域的通道,再加上西域諸國態度不明,鹿死誰死尚不可知。」
扶蘇這一點倒是分析得很對。
往常,無論是月氏還是匈奴,其重要性都在西域之上。
因為西域諸國太弱也太分散了,一個地區就有三十六國。
哪國要是敢反,沈兵隨便帶上幾千上萬人就能將其滅國。
但如果這其中再加上一支秦軍,一支由楊端和率領的秦軍……這問題就大了。
因為西域地形特殊,其極度缺水,於是利守不利攻。
隻要西域偏向楊端和向其敞開大門或是為其提供淡水,那沈兵就算比楊端和厲害幾倍也是無計可施。
當然,也有西域國會偏向沈兵的。
但這樣一來,沈兵在塞外的「穩」就無從談起。
就在沈兵和扶蘇都為此感到頭疼時,茲陽公主卻說了一句話:
「茲陽有些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大將軍,我等在穩、防之後便已是穩操勝券,此時為何不反攻?」
沈兵迴答:
「塞外軍隊大多為騎兵,他們擅長在野外作戰而不擅攻城。」
「反攻秦軍駐守的城池,不過是徒增傷亡而已。」
扶蘇反問:
「難道我等便坐視父皇為奸人所害而無動於衷不成?」
「若是如此,我等又與趙高之流有何區別?」
扶蘇著急的在案前走來走去。
沈兵迴答道:
「這就要看,公子是胸懷天下還是胸懷皇上了。」
扶蘇憤怒的反問道:
「胸懷天下又如何?胸懷父皇又能如何?」
「扶蘇若是見死不救便枉為人子,談何胸懷天下?」
沈兵接著說道:
「若公子胸懷天下,便該明白,那些戰死沙場的士卒亦有父親,亦或同是父親。」
「公子豈可為一己之私,為自身的孝道而陷千萬人於不孝?」
沈兵這麽一說扶蘇就愣住了,但依舊是愁眉不展。
沈兵接著說道:
「更何況,即便我等打到鹹陽城下,公子以為便可救出皇上?」
「趙高又豈有不知自己罪不可恕之理?」
「他若是自知必死,又如何能放過皇上?」
「是以,公子此舉實不是為救皇上,而隻是用千萬士卒的死傷掩世人耳目,使公子免受『不孝』之罵名而已。」
「公子若是當真要這般行事,恕沈兵不奉陪。」
「公子亦稱不上當世明君無法治理天下!」
扶蘇一屁股坐倒在地上,好半天才說道:
「如此說來,父皇他……」
茲陽公主安慰道:
「大將軍此言有理,若我等鎮守塞外按兵不動,父皇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卻是攻入鹹陽,反倒逼著趙高與父皇同歸於盡。」
「公子勿要再做如此打算了。」
扶蘇點了點頭,說道:
「確是扶蘇不智,便以將軍之法行事。」
大的戰略方向是定了下來,但難處卻在第一步,穩。
或許是為了轉移話題,茲陽公主直接問沈兵:
「大將軍可有把握穩住塞外局勢?」
沈兵搖了搖頭,道:
「正如公子所言,趙高一黨為瓦解塞外軍力,必會放出謠言說我沈兵意圖謀反。」
「如此一來,秦軍便不可信,甚至神武軍都不例外。」
「這並非他們不信沈兵,而是他們家人都在秦國而秦法極為殘酷。」
茲陽公主和扶蘇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
就像扶蘇因為其父皇有了危險就差點亂了分寸一樣,秦軍士卒在秦國又何嚐沒有父母兄弟?
而且他們若是跟著沈兵一起背上「謀反」的罪名,那就不僅是滿門抄斬的問題,更是有連坐誅連的問題。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又有幾個人能承受得住?
「我們是否可以封鎖消息?」扶蘇問。
沈兵搖了搖頭,道:
「卻是遲了,此時謠言隻怕已傳遍西域及龍城一帶。」
這是很正常的,謠言傳播的速度要比想像的快得多。
而若是西域、匈奴、月氏等部都知道謠言,又如何能瞞得了身在其中的秦軍?
茲陽公主說:
「秦軍若不可信,匈奴隻怕也無法依靠。」
這很現實,國與國之間講的是利益,當年沈兵能打沒錯,但起家的兵卻是秦軍。
現在秦軍沒了,沈兵就是「虎落平陽遭犬欺」的局麵,那些曾經被沈兵收服的國家和部落又哪裏會不顧自身利益跟沈兵講情義?
沈兵迴答:
「依沈兵之見,可靠的部隊就隻有兩支。」
「一是革庾所部的一萬匈奴騎軍。」
「二是剺所部蒲類軍,有兩萬餘騎。」
「此外,月氏媯錄或也可用。」
「總兵力應有三萬餘騎。」
這還是沈兵早做準備的結果,而且這次出征還將大多信得過的騎軍帶出來,否則隻怕連這些騎兵都沒有。
隻是沈兵怎麽也沒想到嬴政會提前幾年死,於是有些措手不及。
扶蘇說:
「若是以這些兵力,大將軍可否穩住西域?」
扶蘇這話問的是。
若能穩住西域,那麽匈奴自然也不敢輕舉妄動。
沈兵迴答:
「若隻是西域,那還好說。」
「但若是秦軍在我等立足未穩之時就派兵出征……」
然後扶蘇就明白這其間的兇險在哪了。
扶蘇之前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以為沈兵所說的穩、防、等是一個接一個的來。
但事實卻是當沈兵在西域著手「穩」時,趙高一行人肯定不會坐視不理,更不會等沈兵穩住局勢時才出手。
於是,在西域就很可能會出現勢均力敵、你爭我搶的局麵。
沉默了一會兒,扶蘇又問:
「大將軍以為趙高等人會派何人出戰?」
【看書領紅包】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看書抽最高888現金紅包!
沈兵想也不想就迴答:
「楊端和。」
扶蘇似乎也早就想到這一點,當即就反問了聲:
「趙高就不擔心你說服楊端和將其拉入我方帳下?」
沈兵嘆了口氣,迴答:
「正如之前所言,楊端和若是敢反,全家老小難免受誅連。」
「便是楊端和敢反,其部下也會因為擔心家人而不反。」
「到時隻怕連楊端和都自身難保。」
扶蘇不由皺起了眉頭:
「此人對大將軍極為了解,且擁有大秦的兵力和補給,大將軍又打通了中原至西域的通道,再加上西域諸國態度不明,鹿死誰死尚不可知。」
扶蘇這一點倒是分析得很對。
往常,無論是月氏還是匈奴,其重要性都在西域之上。
因為西域諸國太弱也太分散了,一個地區就有三十六國。
哪國要是敢反,沈兵隨便帶上幾千上萬人就能將其滅國。
但如果這其中再加上一支秦軍,一支由楊端和率領的秦軍……這問題就大了。
因為西域地形特殊,其極度缺水,於是利守不利攻。
隻要西域偏向楊端和向其敞開大門或是為其提供淡水,那沈兵就算比楊端和厲害幾倍也是無計可施。
當然,也有西域國會偏向沈兵的。
但這樣一來,沈兵在塞外的「穩」就無從談起。
就在沈兵和扶蘇都為此感到頭疼時,茲陽公主卻說了一句話:
「茲陽有些話,不知當講不當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