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用了兩天的時間整編好一支遠征軍。
因為考慮到此去大宛有兩千餘裏,且敵人也是擅長弓射的遊牧民族,於是幾乎所有部隊都是騎軍。
這支部隊總兵力為五萬餘人。
主力為三萬蒲類軍,一萬革庾的屠各軍,三千神武軍及一萬由西域、月氏和右賢王部組成的混合騎軍。
之所以帶這些兵力是有原因的。
三萬蒲類軍和一萬屠各軍,前者是因為新擴棄需要練兵,後者則是因為新降大秦,於是需要在戰場上磨合。
三千神武軍是楊端和從河套帶來的,原先跟著沈兵從河西走廊打了一圈的兩千神武軍依舊分散在西域軍編製內……
隻要這兩千神武軍不散,西域盟軍就不散。
西域盟軍不散,其指揮權就在沈兵手裏,所以沈兵當然不會輕易將其解散。
另一方麵,西域各國之間其實也有許多國家不合,尤其是西域三十六國中有許多國還畏懼駐守龍城一帶的月氏……月氏的兵力可是絕對能稱得上是西域第一大國了,且它還是舉國遷往龍城,其實力毫無疑問是此時草原最強。
如果是在之前,西域三十六國還不怕月氏。
因為正如之前所說的,西域綠洲地形的戰爭往往受水源的影響易守難攻,便是以月氏之強也無法拿西域各國如何。
但西域各國遷往草原就不一樣了。
首先是草原不像西域一樣缺水缺補給。
不僅不缺水缺補給反而還到處是牧場隨處都可以補給。
其次是草原很難找到用於建築城牆的石材或木材,於是無法像西域一樣建起城牆。
於是西域與草原雖然都是遊牧民族,但是其戰略格局卻是相反的:
西域易守難攻,而草原易攻難守。
事實上,草原幾乎沒有什麽部隊會防守,他們總是利用機動進攻再進攻……在草原上若還想著防守而放棄機動的優勢,那就離被淘汰不遠了。
這格局使西域各國很不習慣,他們都很擔心萬一西域盟軍就此散了,用不了多久西域在草原的地盤也要被月氏給搶走。
其實這也是沈兵有意營造出的一種氛圍……沈兵甚至還召集了西域各國使節討論盟軍之事。
沈兵是這麽跟他們說的:
「西域各國結盟為的是擊敗匈奴。」
「如今匈奴以敗,封地已賞,盟軍亦沒有再維持的必要了。」
「沈兵打算將草原各地交由各國自行打理,盟軍也就此解散,各位以為如何?」
這也是沈兵結盟之前承諾的,現在會這麽說也是正常,各國使節紛紛點頭表示同意。
這時姑師的鄉善君就起身問道:
「大將軍所言……打算將草原各地交由各國自行打理,是否也包括月氏?」
沈兵點頭道:
「自然包括月氏!」
眾使節聞言不由一愣,然後就麵露懼色議論紛紛。
鄉善君朝眾使節一揮手,說道:
「如此,本君便以為我等不能解盟。」
「月氏一國便有數萬兵將,而我西域各國遷至草原的兵士多則數千少則數十,總兵力不過三萬。」
「若這三萬再不合為一處自此解散,我等如何能抵擋月氏大軍?」
眾使節紛紛點頭,道:
「鄉善君所言正是。」
「西域各國彼此間還有矛盾,不說合為一處抵抗月氏,隻要一解盟隻怕便互相爭鬥了。」
「到時月氏隻要揮師西進……」
「我等在草原豈非又被趕迴西域?」
眾使節連連點頭表示同意。
接著鄉善君便對沈兵拱手道:
「大將軍,本君懇請大將軍繼續保持聯盟。」
「如此西域各國才能在草原立足。」
「至少,也應待我等壯大之後再解盟。」
沈兵假作為難的皺了皺眉,道:
「可是……要保有聯盟便意味著我那兩千神武軍無法抽身。」
「諸位可知這神武軍可非尋常騎軍,而如今我大秦又正是用兵之時……」
鄉善君趕忙建議道:
「大將軍,不若這樣……」
「這兩千神武軍的裝備、補給皆由西域各國賠付。」
「另外,我等每年再出財物以彌補大將軍兵力損失。」
沈兵又假裝猶豫一番,問:
「你等大王可會同意?」
鄉善君笑道:
「能保草原大片沃土,又能保西域和平,大王必是求之不得,又哪有不同意之理?」
眾使節也紛紛稱是。
這看起來的確是非常劃算的買賣,不過就是費些財物而已……人家大秦那兩千神武軍就不要錢的嗎?
何況那還是神武軍。
正如沈兵所說,這些神武軍可不是一般騎軍,他們可是裝備有藤甲幾乎可以說是刀箭不入,另外還有「霹靂火球」的神武軍。
最最最重要的還是……他們是沈兵置下的神武軍。
隻要有這些神武軍在各國基層做教官指揮他們作戰,就相當於是一道護身符。
因為這麽一來,誰要是打他們就是打這些神武軍,誰要是打這些神武軍那就是與沈兵作對,與沈兵作對那還不是等死嗎?
於是就變成了是西域各國求沈兵不要解散聯盟,甚至還要花錢請神武軍來統治、指揮、管理他們。
想了想,沈兵就點了點頭,道:
「如此,為了草原和西域的安寧,沈兵便勉為其難,繼續保留盟軍。」
使節們不由喜形於色,紛紛朝沈兵拱手稱謝。
他們又哪裏知道,鄉善君之所以會在這關鍵時刻提醒他們往月氏方麵想,都是沈兵授意其這麽做的。
這兩千神武軍拿不迴來,沈兵就隻能調用另三千神武軍。
畢竟這支遠征軍要麽是西域軍要麽是匈奴軍,沒有一點自己的軍隊還是有點不放心。
至於月氏和右賢王的軍隊……其實是多他們不多,少他們不少。
但沈兵認為既然全都是秦軍管理下的軍隊,西域有出力,當然也少不了月氏和右賢王的份。
就算出幾千騎做個樣子也好,因為這就說明他們能服從自己的指揮和調度,於是草原和西域軍民就知道誰才是話事的人。
接著又準備了些牛羊和食物,一支五萬三千人的遠征軍就組建完成了。
因為考慮到此去大宛有兩千餘裏,且敵人也是擅長弓射的遊牧民族,於是幾乎所有部隊都是騎軍。
這支部隊總兵力為五萬餘人。
主力為三萬蒲類軍,一萬革庾的屠各軍,三千神武軍及一萬由西域、月氏和右賢王部組成的混合騎軍。
之所以帶這些兵力是有原因的。
三萬蒲類軍和一萬屠各軍,前者是因為新擴棄需要練兵,後者則是因為新降大秦,於是需要在戰場上磨合。
三千神武軍是楊端和從河套帶來的,原先跟著沈兵從河西走廊打了一圈的兩千神武軍依舊分散在西域軍編製內……
隻要這兩千神武軍不散,西域盟軍就不散。
西域盟軍不散,其指揮權就在沈兵手裏,所以沈兵當然不會輕易將其解散。
另一方麵,西域各國之間其實也有許多國家不合,尤其是西域三十六國中有許多國還畏懼駐守龍城一帶的月氏……月氏的兵力可是絕對能稱得上是西域第一大國了,且它還是舉國遷往龍城,其實力毫無疑問是此時草原最強。
如果是在之前,西域三十六國還不怕月氏。
因為正如之前所說的,西域綠洲地形的戰爭往往受水源的影響易守難攻,便是以月氏之強也無法拿西域各國如何。
但西域各國遷往草原就不一樣了。
首先是草原不像西域一樣缺水缺補給。
不僅不缺水缺補給反而還到處是牧場隨處都可以補給。
其次是草原很難找到用於建築城牆的石材或木材,於是無法像西域一樣建起城牆。
於是西域與草原雖然都是遊牧民族,但是其戰略格局卻是相反的:
西域易守難攻,而草原易攻難守。
事實上,草原幾乎沒有什麽部隊會防守,他們總是利用機動進攻再進攻……在草原上若還想著防守而放棄機動的優勢,那就離被淘汰不遠了。
這格局使西域各國很不習慣,他們都很擔心萬一西域盟軍就此散了,用不了多久西域在草原的地盤也要被月氏給搶走。
其實這也是沈兵有意營造出的一種氛圍……沈兵甚至還召集了西域各國使節討論盟軍之事。
沈兵是這麽跟他們說的:
「西域各國結盟為的是擊敗匈奴。」
「如今匈奴以敗,封地已賞,盟軍亦沒有再維持的必要了。」
「沈兵打算將草原各地交由各國自行打理,盟軍也就此解散,各位以為如何?」
這也是沈兵結盟之前承諾的,現在會這麽說也是正常,各國使節紛紛點頭表示同意。
這時姑師的鄉善君就起身問道:
「大將軍所言……打算將草原各地交由各國自行打理,是否也包括月氏?」
沈兵點頭道:
「自然包括月氏!」
眾使節聞言不由一愣,然後就麵露懼色議論紛紛。
鄉善君朝眾使節一揮手,說道:
「如此,本君便以為我等不能解盟。」
「月氏一國便有數萬兵將,而我西域各國遷至草原的兵士多則數千少則數十,總兵力不過三萬。」
「若這三萬再不合為一處自此解散,我等如何能抵擋月氏大軍?」
眾使節紛紛點頭,道:
「鄉善君所言正是。」
「西域各國彼此間還有矛盾,不說合為一處抵抗月氏,隻要一解盟隻怕便互相爭鬥了。」
「到時月氏隻要揮師西進……」
「我等在草原豈非又被趕迴西域?」
眾使節連連點頭表示同意。
接著鄉善君便對沈兵拱手道:
「大將軍,本君懇請大將軍繼續保持聯盟。」
「如此西域各國才能在草原立足。」
「至少,也應待我等壯大之後再解盟。」
沈兵假作為難的皺了皺眉,道:
「可是……要保有聯盟便意味著我那兩千神武軍無法抽身。」
「諸位可知這神武軍可非尋常騎軍,而如今我大秦又正是用兵之時……」
鄉善君趕忙建議道:
「大將軍,不若這樣……」
「這兩千神武軍的裝備、補給皆由西域各國賠付。」
「另外,我等每年再出財物以彌補大將軍兵力損失。」
沈兵又假裝猶豫一番,問:
「你等大王可會同意?」
鄉善君笑道:
「能保草原大片沃土,又能保西域和平,大王必是求之不得,又哪有不同意之理?」
眾使節也紛紛稱是。
這看起來的確是非常劃算的買賣,不過就是費些財物而已……人家大秦那兩千神武軍就不要錢的嗎?
何況那還是神武軍。
正如沈兵所說,這些神武軍可不是一般騎軍,他們可是裝備有藤甲幾乎可以說是刀箭不入,另外還有「霹靂火球」的神武軍。
最最最重要的還是……他們是沈兵置下的神武軍。
隻要有這些神武軍在各國基層做教官指揮他們作戰,就相當於是一道護身符。
因為這麽一來,誰要是打他們就是打這些神武軍,誰要是打這些神武軍那就是與沈兵作對,與沈兵作對那還不是等死嗎?
於是就變成了是西域各國求沈兵不要解散聯盟,甚至還要花錢請神武軍來統治、指揮、管理他們。
想了想,沈兵就點了點頭,道:
「如此,為了草原和西域的安寧,沈兵便勉為其難,繼續保留盟軍。」
使節們不由喜形於色,紛紛朝沈兵拱手稱謝。
他們又哪裏知道,鄉善君之所以會在這關鍵時刻提醒他們往月氏方麵想,都是沈兵授意其這麽做的。
這兩千神武軍拿不迴來,沈兵就隻能調用另三千神武軍。
畢竟這支遠征軍要麽是西域軍要麽是匈奴軍,沒有一點自己的軍隊還是有點不放心。
至於月氏和右賢王的軍隊……其實是多他們不多,少他們不少。
但沈兵認為既然全都是秦軍管理下的軍隊,西域有出力,當然也少不了月氏和右賢王的份。
就算出幾千騎做個樣子也好,因為這就說明他們能服從自己的指揮和調度,於是草原和西域軍民就知道誰才是話事的人。
接著又準備了些牛羊和食物,一支五萬三千人的遠征軍就組建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