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的出現給了秦軍確切的說是給秦軍幾個將領足夠的信心……此時火炮還是秘密武器沒有對外公布,隻有王賁等少數幾個人知道。
於是在接下來製定進攻方略時,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更難進攻的姑師而不是樓蘭。
王賁說:
「我等有了火炮,那城牆便不在話下。」
「於是我軍便可輕鬆攻進城內與敵巷戰!」
「而我軍有四萬匈奴在姑師不過三萬,且我軍擅長近戰……匈奴又如何是我軍敵手?」
李岩也贊同道:
「校尉此言甚是。」
「且此去姑師路途更近,道路更熟悉……」
說著李岩就瞄了剺一眼,接著說道:
「有熟悉地形的蒲類軍相助,我軍實乃如虎添翼。」
「屬下也建議進攻姑師。」
也難怪李岩會這麽說,關於這方麵沈兵問過剺,他的部落也就是蒲類是西域最東邊的國家,原本與匈奴接壤,西邊就是姑師。
因此蒲類就成為第一個為匈奴所滅乃至四處逃亡的西域國家。
沈兵將目光轉向剺,問:
「剺校尉的何見解?」
此時的剺已被沈兵晉升為校尉統領蒲類軍……蒲類軍其實已不能算是蒲類軍了,其新加入的月氏騎軍其實更多。
不過當然,這些騎軍需要像剺這樣既懂中原規矩又通西域風情的人來訓練。
剺沉默了一會兒,就朝沈兵拱了拱手道:
「大將軍若願先攻姑師,屬下自是求之不得。」
「隻是……」
沈兵明白剺這話的意思。
秦軍若能成功的攻下姑師,也就離蒲類複國不遠了。
但如果攻打的是樓蘭……又是幾百裏的距離。
沈兵問:
「隻是什麽?」
剺迴答:
「隻是此去姑師路途雖近且更易行走,但中途卻隻有一處可以補充水源。」
「且匈奴很可能已在此處設下陷阱……」
剺這麽一說沈兵就明白了,沙漠地區永遠是水源最重要。
匈奴六萬大軍就在北麵與姑師遙相唿應,他們又怎會不知道中途還有一處可補充的水源?
如果這六萬大軍事先在水源周圍埋伏,到時是去取水呢還是不取水?
沈兵又問:
「那麽樓蘭呢?」
剺迴答:
「樓蘭則有兩處可處可補充水。」
「且其中一處還十分隱密,便是西域人知道的也不多,料想匈奴不會有準備。」
沈兵點了點頭,說道:
「如此,我認為我等應進攻樓蘭而非姑師。」
李岩反對道:
「可是大將軍,我等若是進攻姑師,便可將樓蘭的一萬匈奴與其主力分割。」
「到時樓蘭並不戰而勝!」
「我等以火炮之利,屬下以為可以一試!」
沈兵搖了搖頭,說道:
「若進攻姑師雖是可能將匈奴一分為二,然西有姑師南有樓蘭,側後還有六萬匈奴主力虎視眈眈!」
「我軍實際是處於匈奴的包圍之中。」
「我雖有火炮之利未必會敗,但便是勝也是慘勝。」
「且一旦我軍補給被斷……火炮也就成了一堆廢鐵!」
「我等又何必急於一時?」
這其實是王賁和李岩等人看到火炮之後被刺激得有些過於自信了。
但沈兵卻知道火炮依舊有它的弱點並非無堅不摧。
另一方麵,沈兵知道製定作戰計劃最忌諱的就是戰略目標不明確。
此戰是要在西域打下一個地方站穩腳跟?
還是包圍匈奴位於樓蘭的兵力?
又或者是與匈奴決戰殲滅其有生力量?
很明顯,秦軍的戰略目標是第一個。
隻不過因為沈兵的一頓操作讓王賁等人頭腦發熱忘了這個主要戰略目標了。
秦軍走南線更遠沒錯,但匈奴主力走南線也同樣遠。
且匈奴習慣了騎著馬來去如風的,讓他們騎駱駝深入沙漠數百裏……這隻怕有些難為他們。
若是騎馬進入沙漠吧,僅僅隻是馬吃的草就會是個大問題。
因此兩線的利弊其實很明顯:
北線更近,但補給線就在匈奴主力眼皮底下,而且是往匈奴的包圍圈裏鑽。
南線更遠,但補給線遠離匈奴主力更安全,且攻擊的是匈奴增援線的最遠端樓蘭,其駐軍也隻有一萬。
王賁冷靜思考一番後,就點頭說道:
「大將軍所言甚是。」
「我等應先取樓蘭而非姑師。」
「甚至取樓蘭之後不取姑師也未嚐不可。」
「匈奴之所以駐樓蘭及姑師兩地守之,是為阻我大軍進入西域。」
「而一旦我軍已取樓蘭,匈奴駐守姑師並失去意義。」
「於是匈奴亦隻能棄城而走。」
王賁這話說的對。
尤其樓蘭一戰後,匈奴知道秦軍有火炮能硬生生將那土城轟塌……那隻擅機動作戰而不擅守城的匈奴還守在姑師做什麽呢?等死嗎?
此戰殲滅的匈奴或許不多,但卻能輕鬆挫敗匈奴的陰謀便能以極小的代價解救西域兩個大國……姑師及樓蘭在西域已經算大國了,尤其姑師,西域三十六國裏比它大的就隻有月氏和龜茲。
不過月氏其實並不算在西域三十六國內,因為在漢朝時月氏已西遷至藍氏城在西域之外了。
那麽這一仗下來,對西域三十六國造成的影響又會是什麽?
對匈奴的影響又是如何?
再加火炮的威攝……西域各國就該知道這地頭誰才是老大了吧!
分析到這,李岩也就沒話說了,當下就一致同意從南線進攻。
準備的時間整整用了十餘天。
而且兵力還是一減再減……
這主要由於沈兵等人對沙漠行軍沒經驗所以才估算錯誤。
若是要往樓蘭派出三萬大軍,那需要攜帶多少糧食和飲水?
另外還有箭矢、火炮、彈藥……這些需要多少駱駝才行?
帶著馬匹上路,那需要帶多少草料和飲水?
這些不算不知道,詳細跟剺算了下才發現進攻姑師根本就不現實……隻怕將月氏所有的駱駝都徵集了也不夠三萬人行軍使用。
幸運的是定下的方略就是進攻樓蘭。
於是秦軍就將兵力銳減至一萬一千,多出來的一千是熟悉地形的蒲類騎軍。
再從月氏徵集了兩千匹駱駝才算準備妥當。
於是在接下來製定進攻方略時,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更難進攻的姑師而不是樓蘭。
王賁說:
「我等有了火炮,那城牆便不在話下。」
「於是我軍便可輕鬆攻進城內與敵巷戰!」
「而我軍有四萬匈奴在姑師不過三萬,且我軍擅長近戰……匈奴又如何是我軍敵手?」
李岩也贊同道:
「校尉此言甚是。」
「且此去姑師路途更近,道路更熟悉……」
說著李岩就瞄了剺一眼,接著說道:
「有熟悉地形的蒲類軍相助,我軍實乃如虎添翼。」
「屬下也建議進攻姑師。」
也難怪李岩會這麽說,關於這方麵沈兵問過剺,他的部落也就是蒲類是西域最東邊的國家,原本與匈奴接壤,西邊就是姑師。
因此蒲類就成為第一個為匈奴所滅乃至四處逃亡的西域國家。
沈兵將目光轉向剺,問:
「剺校尉的何見解?」
此時的剺已被沈兵晉升為校尉統領蒲類軍……蒲類軍其實已不能算是蒲類軍了,其新加入的月氏騎軍其實更多。
不過當然,這些騎軍需要像剺這樣既懂中原規矩又通西域風情的人來訓練。
剺沉默了一會兒,就朝沈兵拱了拱手道:
「大將軍若願先攻姑師,屬下自是求之不得。」
「隻是……」
沈兵明白剺這話的意思。
秦軍若能成功的攻下姑師,也就離蒲類複國不遠了。
但如果攻打的是樓蘭……又是幾百裏的距離。
沈兵問:
「隻是什麽?」
剺迴答:
「隻是此去姑師路途雖近且更易行走,但中途卻隻有一處可以補充水源。」
「且匈奴很可能已在此處設下陷阱……」
剺這麽一說沈兵就明白了,沙漠地區永遠是水源最重要。
匈奴六萬大軍就在北麵與姑師遙相唿應,他們又怎會不知道中途還有一處可補充的水源?
如果這六萬大軍事先在水源周圍埋伏,到時是去取水呢還是不取水?
沈兵又問:
「那麽樓蘭呢?」
剺迴答:
「樓蘭則有兩處可處可補充水。」
「且其中一處還十分隱密,便是西域人知道的也不多,料想匈奴不會有準備。」
沈兵點了點頭,說道:
「如此,我認為我等應進攻樓蘭而非姑師。」
李岩反對道:
「可是大將軍,我等若是進攻姑師,便可將樓蘭的一萬匈奴與其主力分割。」
「到時樓蘭並不戰而勝!」
「我等以火炮之利,屬下以為可以一試!」
沈兵搖了搖頭,說道:
「若進攻姑師雖是可能將匈奴一分為二,然西有姑師南有樓蘭,側後還有六萬匈奴主力虎視眈眈!」
「我軍實際是處於匈奴的包圍之中。」
「我雖有火炮之利未必會敗,但便是勝也是慘勝。」
「且一旦我軍補給被斷……火炮也就成了一堆廢鐵!」
「我等又何必急於一時?」
這其實是王賁和李岩等人看到火炮之後被刺激得有些過於自信了。
但沈兵卻知道火炮依舊有它的弱點並非無堅不摧。
另一方麵,沈兵知道製定作戰計劃最忌諱的就是戰略目標不明確。
此戰是要在西域打下一個地方站穩腳跟?
還是包圍匈奴位於樓蘭的兵力?
又或者是與匈奴決戰殲滅其有生力量?
很明顯,秦軍的戰略目標是第一個。
隻不過因為沈兵的一頓操作讓王賁等人頭腦發熱忘了這個主要戰略目標了。
秦軍走南線更遠沒錯,但匈奴主力走南線也同樣遠。
且匈奴習慣了騎著馬來去如風的,讓他們騎駱駝深入沙漠數百裏……這隻怕有些難為他們。
若是騎馬進入沙漠吧,僅僅隻是馬吃的草就會是個大問題。
因此兩線的利弊其實很明顯:
北線更近,但補給線就在匈奴主力眼皮底下,而且是往匈奴的包圍圈裏鑽。
南線更遠,但補給線遠離匈奴主力更安全,且攻擊的是匈奴增援線的最遠端樓蘭,其駐軍也隻有一萬。
王賁冷靜思考一番後,就點頭說道:
「大將軍所言甚是。」
「我等應先取樓蘭而非姑師。」
「甚至取樓蘭之後不取姑師也未嚐不可。」
「匈奴之所以駐樓蘭及姑師兩地守之,是為阻我大軍進入西域。」
「而一旦我軍已取樓蘭,匈奴駐守姑師並失去意義。」
「於是匈奴亦隻能棄城而走。」
王賁這話說的對。
尤其樓蘭一戰後,匈奴知道秦軍有火炮能硬生生將那土城轟塌……那隻擅機動作戰而不擅守城的匈奴還守在姑師做什麽呢?等死嗎?
此戰殲滅的匈奴或許不多,但卻能輕鬆挫敗匈奴的陰謀便能以極小的代價解救西域兩個大國……姑師及樓蘭在西域已經算大國了,尤其姑師,西域三十六國裏比它大的就隻有月氏和龜茲。
不過月氏其實並不算在西域三十六國內,因為在漢朝時月氏已西遷至藍氏城在西域之外了。
那麽這一仗下來,對西域三十六國造成的影響又會是什麽?
對匈奴的影響又是如何?
再加火炮的威攝……西域各國就該知道這地頭誰才是老大了吧!
分析到這,李岩也就沒話說了,當下就一致同意從南線進攻。
準備的時間整整用了十餘天。
而且兵力還是一減再減……
這主要由於沈兵等人對沙漠行軍沒經驗所以才估算錯誤。
若是要往樓蘭派出三萬大軍,那需要攜帶多少糧食和飲水?
另外還有箭矢、火炮、彈藥……這些需要多少駱駝才行?
帶著馬匹上路,那需要帶多少草料和飲水?
這些不算不知道,詳細跟剺算了下才發現進攻姑師根本就不現實……隻怕將月氏所有的駱駝都徵集了也不夠三萬人行軍使用。
幸運的是定下的方略就是進攻樓蘭。
於是秦軍就將兵力銳減至一萬一千,多出來的一千是熟悉地形的蒲類騎軍。
再從月氏徵集了兩千匹駱駝才算準備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