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也有考慮過魏呴及楊端和的建議。
客觀的說這兩個老將的建議還是有道理的。
問題是這麽一來秦軍的損失就太大了……不僅絲綢之路不通無法換來足夠的糧食,反而還要運去大批的糧食供李岩的三萬軍隊食用,且至少要持續到明年收成。
三萬軍隊需要消耗多少糧食?
之前從拓跋氏那「剝削」來五萬多頭羊聽起來很多,但真要送去給這三萬軍隊當軍糧……平均每人還不到兩頭,又能吃上幾天?
若是要運送糧食就更讓人頭疼了:
此時的河套不產糧,糧食必須從雁門郡甚至更遠的地方遠,然後繞著河套一大圈經雲中、九原、五原,再到西套過河西,然後才到肅州。路線總長少說也有五、六千裏。
這幾乎是不可能完 成的任務,除非河套地區都不發展所有人都投入到運輸中去。
此外還有這三萬人作戰所需要的箭矢、裝備、馬匹等物資。
所以,如果採用楊端和與魏呴的方略,勢必就要減少肅州的駐軍。
但這駐軍要減多少才合適呢?
減到一萬甚至更少?
在月氏大軍與匈奴大軍虎視耽耽的時候,秦軍在一線不隻不增兵反而要撤迴部隊?
這麽做就是「長他人士氣滅自己威風」,幾乎跟放棄肅州沒什麽區別。
而此時一旦放棄肅州,將來還想再要迴來那就沒那麽容易了。
所以守其實不現實,其難度和風險其實不亞於進攻。
想到這沈兵就沒有多想:
「此戰我等其實隻有兩個選擇,要麽進攻要麽撤軍,沒有守住肅州以待明年再攻之說。」
眾將默認了沈兵這說法。
若是考慮補給難度的確如此。
接著沈兵就說道:
「而進攻與撤軍兩者,我以為我軍更應進攻。」
楊端和趕忙說道:
「可是大將軍,我等隻有三萬兵力,而敵人卻有十餘萬之多。」
「尤其敵軍無補給之憂,而我軍卻隻許勝不許敗。」
「一旦戰敗未能奪取月氏而糧草又跟不上,後果將不堪設想。」
「望大將軍三思!」
沈兵問楊端和:
「肅州糧草尚可支撐多久?」
楊端和迴答:
「因之前的買賣屯糧,是以糧草可支撐兩個月!」
如果隻能支撐兩個月的確十分危險,因為大軍從肅州返迴西套都要一個月的時間。
若選擇作戰……
楊端和又補充了句:
「且我軍若攻月氏,隻能從東、北兩麵進攻。」
「由東麵進攻會被三危山所阻,其易守難攻非是一月時間能下。」
「北則是無水、無草的戈壁,且我軍進入戈壁便無險可守並處於月氏及匈奴兩麵夾擊之中……」
沈兵打斷了楊端和的話:
「我等從正麵攻三危山。」
楊端和還想說什麽,卻被沈兵阻止了。
「就這麽定了。」
「河套便交由楊將軍打理,沈兵親自帶兵前往肅州指揮。」
這一來所有人都急了,王賁起身道:
「大將軍不可,此去肅州路途遙遠且吉兇難料,王賁帶兵前往即可!」
楊端和也說道:
「肅州所部是屬下的河內兵,若一定要攻,自應屬下親自前往!」
就連扶蘇也緊張的站了起來:
「河套還需大將軍主持大局,扶蘇以為大將軍不可輕率!」
……
沈兵又哪裏是想逞這個英雄或是輕率而行。
而是他想好的對付月氏的方略是兵行險著絕不可泄漏。
為了保密以確保戰役的突然性,沈兵必須親臨指揮且隻有他一人知道……一旦秘密泄漏,不隻這一仗會輸,李岩那三萬人也很有可能就此迴不來了。
因此沈兵不得不小心行事。
於是沈兵朝扶蘇拱了拱手道:
「請公子放心,沈兵自有分寸。」
「且到時即便戰敗……沈兵要全身而退也不是難事。」
扶蘇見沈兵態度堅決,隻能嘆了口氣點頭道:
「大將軍此去定要小心行事,切不可勉為其難!」
沈兵拜謝之後就帶上王賁往西套趕。
趕到西套後沈兵也不多說什麽。
一方麵命令剺率領的騎兵在肅州待命……剺率領著西域來投的五千騎兵及萬餘牧民此時已在返迴的路上。
這支隊伍的補給倒不需沈兵擔心。
正如之前所言,他們是遊牧民族,不管去哪裏都隨身帶著牛羊,隻要有水有草就餓不死。
西域騎兵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徵兵比率很高。
秦軍由於長年征戰女多男少,所以平均五人裏能有一人服兵役就不錯了。
不過這也與秦軍輪流服更役的製度有關……一人服兵役後家裏還需要有勞力種田。
西域牧民就不一樣了。
其五人裏能有兩人服兵役……家裏不需勞力,女人也要舂米也不要織布,更不要耕田,隻需會擠奶會殺放羊就差不多了。
所以五千騎兵所對應的百姓不過萬餘,於是負擔就少得多。
沈兵令剺將五千騎兵趕著隨行的羊群前往肅州,百姓則帶少數羊群繼續往迴西套。
另一方麵沈兵就在西套組織起了一支援軍。
這支援軍由三千神武軍與一千往利氏的山地軍組成。
其實沒有三千神武軍,因為其中有一千是沈兵的親衛。
沈兵不敢帶更多兵力。
因為補給不足的問題,兵力與時間是正反比的:帶的兵力越多肅州擁有的時間也就越短。
接著沈兵點了兩萬頭羊帶上些糧食後就出發了。
一路上兵士先行羊群在後。
但行軍速度卻不快,每日前進一百裏後就停了下來,接著就紮營訓練。
訓練的卻不是騎戰,而是讓王賁所領的兩千神武軍與往利清的山地軍混編在山地行軍。
王賁初時還有些奇怪,因為每次訓練都沒什麽目的,就是進入山區前進半個時辰之後再原路返迴。
但隨後一想,很快就明白了:
「大將軍此去與月氏作戰,隻怕是要以這兩千神武軍及一千往利軍為奇軍了。」
但王賁隨後又皺起了眉頭:
「月氏有七萬大軍,匈奴又有十萬。」
「秦軍即便以三千奇軍走山路繞到月氏側後又能起多大作用?」
客觀的說這兩個老將的建議還是有道理的。
問題是這麽一來秦軍的損失就太大了……不僅絲綢之路不通無法換來足夠的糧食,反而還要運去大批的糧食供李岩的三萬軍隊食用,且至少要持續到明年收成。
三萬軍隊需要消耗多少糧食?
之前從拓跋氏那「剝削」來五萬多頭羊聽起來很多,但真要送去給這三萬軍隊當軍糧……平均每人還不到兩頭,又能吃上幾天?
若是要運送糧食就更讓人頭疼了:
此時的河套不產糧,糧食必須從雁門郡甚至更遠的地方遠,然後繞著河套一大圈經雲中、九原、五原,再到西套過河西,然後才到肅州。路線總長少說也有五、六千裏。
這幾乎是不可能完 成的任務,除非河套地區都不發展所有人都投入到運輸中去。
此外還有這三萬人作戰所需要的箭矢、裝備、馬匹等物資。
所以,如果採用楊端和與魏呴的方略,勢必就要減少肅州的駐軍。
但這駐軍要減多少才合適呢?
減到一萬甚至更少?
在月氏大軍與匈奴大軍虎視耽耽的時候,秦軍在一線不隻不增兵反而要撤迴部隊?
這麽做就是「長他人士氣滅自己威風」,幾乎跟放棄肅州沒什麽區別。
而此時一旦放棄肅州,將來還想再要迴來那就沒那麽容易了。
所以守其實不現實,其難度和風險其實不亞於進攻。
想到這沈兵就沒有多想:
「此戰我等其實隻有兩個選擇,要麽進攻要麽撤軍,沒有守住肅州以待明年再攻之說。」
眾將默認了沈兵這說法。
若是考慮補給難度的確如此。
接著沈兵就說道:
「而進攻與撤軍兩者,我以為我軍更應進攻。」
楊端和趕忙說道:
「可是大將軍,我等隻有三萬兵力,而敵人卻有十餘萬之多。」
「尤其敵軍無補給之憂,而我軍卻隻許勝不許敗。」
「一旦戰敗未能奪取月氏而糧草又跟不上,後果將不堪設想。」
「望大將軍三思!」
沈兵問楊端和:
「肅州糧草尚可支撐多久?」
楊端和迴答:
「因之前的買賣屯糧,是以糧草可支撐兩個月!」
如果隻能支撐兩個月的確十分危險,因為大軍從肅州返迴西套都要一個月的時間。
若選擇作戰……
楊端和又補充了句:
「且我軍若攻月氏,隻能從東、北兩麵進攻。」
「由東麵進攻會被三危山所阻,其易守難攻非是一月時間能下。」
「北則是無水、無草的戈壁,且我軍進入戈壁便無險可守並處於月氏及匈奴兩麵夾擊之中……」
沈兵打斷了楊端和的話:
「我等從正麵攻三危山。」
楊端和還想說什麽,卻被沈兵阻止了。
「就這麽定了。」
「河套便交由楊將軍打理,沈兵親自帶兵前往肅州指揮。」
這一來所有人都急了,王賁起身道:
「大將軍不可,此去肅州路途遙遠且吉兇難料,王賁帶兵前往即可!」
楊端和也說道:
「肅州所部是屬下的河內兵,若一定要攻,自應屬下親自前往!」
就連扶蘇也緊張的站了起來:
「河套還需大將軍主持大局,扶蘇以為大將軍不可輕率!」
……
沈兵又哪裏是想逞這個英雄或是輕率而行。
而是他想好的對付月氏的方略是兵行險著絕不可泄漏。
為了保密以確保戰役的突然性,沈兵必須親臨指揮且隻有他一人知道……一旦秘密泄漏,不隻這一仗會輸,李岩那三萬人也很有可能就此迴不來了。
因此沈兵不得不小心行事。
於是沈兵朝扶蘇拱了拱手道:
「請公子放心,沈兵自有分寸。」
「且到時即便戰敗……沈兵要全身而退也不是難事。」
扶蘇見沈兵態度堅決,隻能嘆了口氣點頭道:
「大將軍此去定要小心行事,切不可勉為其難!」
沈兵拜謝之後就帶上王賁往西套趕。
趕到西套後沈兵也不多說什麽。
一方麵命令剺率領的騎兵在肅州待命……剺率領著西域來投的五千騎兵及萬餘牧民此時已在返迴的路上。
這支隊伍的補給倒不需沈兵擔心。
正如之前所言,他們是遊牧民族,不管去哪裏都隨身帶著牛羊,隻要有水有草就餓不死。
西域騎兵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徵兵比率很高。
秦軍由於長年征戰女多男少,所以平均五人裏能有一人服兵役就不錯了。
不過這也與秦軍輪流服更役的製度有關……一人服兵役後家裏還需要有勞力種田。
西域牧民就不一樣了。
其五人裏能有兩人服兵役……家裏不需勞力,女人也要舂米也不要織布,更不要耕田,隻需會擠奶會殺放羊就差不多了。
所以五千騎兵所對應的百姓不過萬餘,於是負擔就少得多。
沈兵令剺將五千騎兵趕著隨行的羊群前往肅州,百姓則帶少數羊群繼續往迴西套。
另一方麵沈兵就在西套組織起了一支援軍。
這支援軍由三千神武軍與一千往利氏的山地軍組成。
其實沒有三千神武軍,因為其中有一千是沈兵的親衛。
沈兵不敢帶更多兵力。
因為補給不足的問題,兵力與時間是正反比的:帶的兵力越多肅州擁有的時間也就越短。
接著沈兵點了兩萬頭羊帶上些糧食後就出發了。
一路上兵士先行羊群在後。
但行軍速度卻不快,每日前進一百裏後就停了下來,接著就紮營訓練。
訓練的卻不是騎戰,而是讓王賁所領的兩千神武軍與往利清的山地軍混編在山地行軍。
王賁初時還有些奇怪,因為每次訓練都沒什麽目的,就是進入山區前進半個時辰之後再原路返迴。
但隨後一想,很快就明白了:
「大將軍此去與月氏作戰,隻怕是要以這兩千神武軍及一千往利軍為奇軍了。」
但王賁隨後又皺起了眉頭:
「月氏有七萬大軍,匈奴又有十萬。」
「秦軍即便以三千奇軍走山路繞到月氏側後又能起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