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這事不是目前的雲中郡能兼顧同時也沒必要兼顧。
蒙良的作用是打開銷路設置售點而不是兼顧銷售。
否則,今天是雁門郡,明天是太原郡,後天是邯鄲郡……銷售點越來越多,蒙良要幾個分身才能顧得過來?
對此沈兵有兩個選擇:
一是直接從雲中郡派出人去設置零售點。
二是在當地找人作零售點。
前者雖然可以把利潤全部吞下但顯然不太現實。
因為這其中涉及到人文、地段、關係、管理等方方麵麵。
中原這麽大,此時連文字、錢幣、甚至語言都沒統一,從雲中郡派人到各處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經營就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會成級數的提高運營成本。
反而是後者簡單易行。
雲中郡什麽都不需要考慮,隻需要考慮生產和運輸,其它的就交給當地商人去運作就可以了。
如果說有什麽損失的話,就是分一小部份利潤出去。
但這利潤與前者自己設置銷售點所產生的費用和風險相比卻不值一提。
甚至沈兵還可以調動當地市場的競爭關係。
比如在雁門郡並不是把布發給陳湧一家,而是同時發給幾家。
於是陳湧就無法任意將布價抬高擾亂市場。
而蒙良的任務除了打開銷路之外,另一個更重要的就是挖掘人才……
正如之前所言,古時工人的地位不高且生活不穩定,且因為人多地少的原因還有大批的工人遊離在社會中。
這對雲中郡而言是好事,因為雲中郡需要人,尤其需要大批手藝嫻熟的工人。
農民是挖不動的,原因主要是農民被土地捆綁在當地無法離開。
工人則沒有這方麵的擔憂,如果說有什麽讓他們走不開的那就是有家人需要照顧。
但沈兵給的工錢也就是每天二十錢卻可以輕鬆養活十口之家,於是舉家遷往雲中郡都不成問題。
於是還猶豫什麽呢?
工人在雲中郡受重視社會地位高,工作甚至比農民還穩定,更重要的是還能賺錢養活家人……所以沒有多考慮,當然遷往雲中郡。
這差不多就是到各地招工。
當地官員更重視農民而不是工人,甚至招工還帶走了一批社會上沒有工作無所事事的閑雜人等減少了安全隱患使其更好管理,於是也就不反對。
因此在布匹不斷銷往各郡的同時,人口也在往雲中郡流動,且大多都是雲中郡急需的工人。
這些工人很容易分配,就以他們的手藝各施所長。
建房的工人就安排去建築,製作鐵器的就去鐵器作坊,另外還有冶鐵煉銅的、民間製劍的、木藝石匠等等。
這些人在沈兵眼裏那都是妥妥的人才,沈兵有些不明白他們為什麽會處「社會地位不高」的階層中備受鄙視。
此時的雲中郡是百廢待興,將來還會開疆拓土,再加上還要進一步工業化……這些有著各種技藝的工人就是中流砥柱。
這樣前後月餘,雲中郡共收攏了五萬餘名百姓。
五萬人不算多,比如雁門郡就有七萬餘戶二十九萬人口……平均每戶四人。
秦時出於徵稅需要強製成年人分家,所以每戶人口不會太多。
雲中郡這五萬人口隻是剛起步,尤其其中許多人還是處於「散戶」狀態……所謂的「散戶」指的是雖然人在雲中郡,但隻是為了生活,其戶籍還在原地,徵兵、服遙役等都得迴原籍。
到此務工的工人和遊民大多屬於「散戶」狀況。
這也是古時人口流動不大的原因之一。
實際能算進雲中郡戶籍的就隻有兩萬餘從代郡逃來百姓。
這數字顯得有些寒磣。
不過這狀況很快就出現改變……
中原各地糧食已經成熟,蒙武當下就帶著磨刀霍霍的二十萬大軍朝燕國開拔。
之所以是燕國而不是代國,是因為燕國才是北方的重點。
眾所周知代國是倚靠燕國而生,如果滅了燕國,代國就有可能不戰而降。
反之滅了代國卻未必有此效果。
所以當然是將兵鋒指向燕國。
另一方麵,在此之前因為燕國敗於秦國且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秦逼著向百姓「借糧」,燕王喜已經是天怒人怨無人願為其作戰……進攻燕國時機正好。
至於嬴政之前所說的「給糧就不攻燕國」……那不過就是騙小孩的把戲罷了,隻有燕王喜才會信。
沈兵不知道秦、燕之間的大戰,他隻知道蒙恬上陣了。
此時的蒙恬三十歲,在此之前因為破齊有功拜為內史……京城的最高征政長官。
或許是因為在外征戰有王翦,所以之前蒙恬一直都在鹹陽為官。
直到此時嬴政才將蒙恬派上戰陣隨其父蒙武一同出征。
這一來就不用想了……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燕國處於元氣大傷還未恢複的階段,而秦軍卻如日中天,又有蒙恬指揮,這一仗可以說毫無懸念。
事情果然如沈兵所料。
蒙恬第一時間就派兵直插燕、代兩地之間分割了兩國的聯繫,另一麵蒙武則將燕王喜包圍在都城內且隻圍不攻。
燕王喜這才明白之前一次又一次「借糧」給秦國有多愚蠢,這豈非自斷活路?
被圍在城內的燕軍隻能眼巴巴的看著空空如也的糧倉發呆,糧食雖然成熟了但都在城外被秦軍收割……
出城搶糧嗎?
除非打贏駐紮在城外的秦軍。
守在城內嗎?
隻有餓死一個結局。
於是,燕王喜就隻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投降。
如果燕國是這個結局,那麽代國自然也逃不脫投降的命運,除非趙王願意逃往北方匈奴地界。
這形勢已經十分明朗了,就算是不問政事的百姓也十分明白。
於是代國百姓一窩蜂的四散逃跑。
確切的說不是「四散逃跑」,他們逃跑的方向絕大多數都是雲中郡……
雲中郡是代國百姓的故鄉,且一早就宣傳過願意收容並善待他們。
更重要的還是早就有人逃到雲中郡還傳迴消息他們的確在那受到優待。
古時信息封閉沒錯,但事關百姓生死,他們會不顧一切的打探到消息。
於是雲中郡的百姓且還是原籍百姓就在這段時間迅速增多,沒過多久人口就增長到十萬且還在增加中。
蒙良的作用是打開銷路設置售點而不是兼顧銷售。
否則,今天是雁門郡,明天是太原郡,後天是邯鄲郡……銷售點越來越多,蒙良要幾個分身才能顧得過來?
對此沈兵有兩個選擇:
一是直接從雲中郡派出人去設置零售點。
二是在當地找人作零售點。
前者雖然可以把利潤全部吞下但顯然不太現實。
因為這其中涉及到人文、地段、關係、管理等方方麵麵。
中原這麽大,此時連文字、錢幣、甚至語言都沒統一,從雲中郡派人到各處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經營就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會成級數的提高運營成本。
反而是後者簡單易行。
雲中郡什麽都不需要考慮,隻需要考慮生產和運輸,其它的就交給當地商人去運作就可以了。
如果說有什麽損失的話,就是分一小部份利潤出去。
但這利潤與前者自己設置銷售點所產生的費用和風險相比卻不值一提。
甚至沈兵還可以調動當地市場的競爭關係。
比如在雁門郡並不是把布發給陳湧一家,而是同時發給幾家。
於是陳湧就無法任意將布價抬高擾亂市場。
而蒙良的任務除了打開銷路之外,另一個更重要的就是挖掘人才……
正如之前所言,古時工人的地位不高且生活不穩定,且因為人多地少的原因還有大批的工人遊離在社會中。
這對雲中郡而言是好事,因為雲中郡需要人,尤其需要大批手藝嫻熟的工人。
農民是挖不動的,原因主要是農民被土地捆綁在當地無法離開。
工人則沒有這方麵的擔憂,如果說有什麽讓他們走不開的那就是有家人需要照顧。
但沈兵給的工錢也就是每天二十錢卻可以輕鬆養活十口之家,於是舉家遷往雲中郡都不成問題。
於是還猶豫什麽呢?
工人在雲中郡受重視社會地位高,工作甚至比農民還穩定,更重要的是還能賺錢養活家人……所以沒有多考慮,當然遷往雲中郡。
這差不多就是到各地招工。
當地官員更重視農民而不是工人,甚至招工還帶走了一批社會上沒有工作無所事事的閑雜人等減少了安全隱患使其更好管理,於是也就不反對。
因此在布匹不斷銷往各郡的同時,人口也在往雲中郡流動,且大多都是雲中郡急需的工人。
這些工人很容易分配,就以他們的手藝各施所長。
建房的工人就安排去建築,製作鐵器的就去鐵器作坊,另外還有冶鐵煉銅的、民間製劍的、木藝石匠等等。
這些人在沈兵眼裏那都是妥妥的人才,沈兵有些不明白他們為什麽會處「社會地位不高」的階層中備受鄙視。
此時的雲中郡是百廢待興,將來還會開疆拓土,再加上還要進一步工業化……這些有著各種技藝的工人就是中流砥柱。
這樣前後月餘,雲中郡共收攏了五萬餘名百姓。
五萬人不算多,比如雁門郡就有七萬餘戶二十九萬人口……平均每戶四人。
秦時出於徵稅需要強製成年人分家,所以每戶人口不會太多。
雲中郡這五萬人口隻是剛起步,尤其其中許多人還是處於「散戶」狀態……所謂的「散戶」指的是雖然人在雲中郡,但隻是為了生活,其戶籍還在原地,徵兵、服遙役等都得迴原籍。
到此務工的工人和遊民大多屬於「散戶」狀況。
這也是古時人口流動不大的原因之一。
實際能算進雲中郡戶籍的就隻有兩萬餘從代郡逃來百姓。
這數字顯得有些寒磣。
不過這狀況很快就出現改變……
中原各地糧食已經成熟,蒙武當下就帶著磨刀霍霍的二十萬大軍朝燕國開拔。
之所以是燕國而不是代國,是因為燕國才是北方的重點。
眾所周知代國是倚靠燕國而生,如果滅了燕國,代國就有可能不戰而降。
反之滅了代國卻未必有此效果。
所以當然是將兵鋒指向燕國。
另一方麵,在此之前因為燕國敗於秦國且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秦逼著向百姓「借糧」,燕王喜已經是天怒人怨無人願為其作戰……進攻燕國時機正好。
至於嬴政之前所說的「給糧就不攻燕國」……那不過就是騙小孩的把戲罷了,隻有燕王喜才會信。
沈兵不知道秦、燕之間的大戰,他隻知道蒙恬上陣了。
此時的蒙恬三十歲,在此之前因為破齊有功拜為內史……京城的最高征政長官。
或許是因為在外征戰有王翦,所以之前蒙恬一直都在鹹陽為官。
直到此時嬴政才將蒙恬派上戰陣隨其父蒙武一同出征。
這一來就不用想了……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燕國處於元氣大傷還未恢複的階段,而秦軍卻如日中天,又有蒙恬指揮,這一仗可以說毫無懸念。
事情果然如沈兵所料。
蒙恬第一時間就派兵直插燕、代兩地之間分割了兩國的聯繫,另一麵蒙武則將燕王喜包圍在都城內且隻圍不攻。
燕王喜這才明白之前一次又一次「借糧」給秦國有多愚蠢,這豈非自斷活路?
被圍在城內的燕軍隻能眼巴巴的看著空空如也的糧倉發呆,糧食雖然成熟了但都在城外被秦軍收割……
出城搶糧嗎?
除非打贏駐紮在城外的秦軍。
守在城內嗎?
隻有餓死一個結局。
於是,燕王喜就隻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投降。
如果燕國是這個結局,那麽代國自然也逃不脫投降的命運,除非趙王願意逃往北方匈奴地界。
這形勢已經十分明朗了,就算是不問政事的百姓也十分明白。
於是代國百姓一窩蜂的四散逃跑。
確切的說不是「四散逃跑」,他們逃跑的方向絕大多數都是雲中郡……
雲中郡是代國百姓的故鄉,且一早就宣傳過願意收容並善待他們。
更重要的還是早就有人逃到雲中郡還傳迴消息他們的確在那受到優待。
古時信息封閉沒錯,但事關百姓生死,他們會不顧一切的打探到消息。
於是雲中郡的百姓且還是原籍百姓就在這段時間迅速增多,沒過多久人口就增長到十萬且還在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