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會猜到匈奴會實施穿插包圍其實並不奇怪。
在此之前他已從王柏和雷檜那了解了許多匈奴的戰術。
他發現匈奴的戰術其實沒有那麽多雜七雜八的花樣,比如什麽什麽陣,什麽什麽三十六計……
匈奴在認為實力弱於敵人時就會利用騎兵的機動與敵動態遊擊,就像黑甲軍之前對陣楚國騎軍一樣。
在認為實力大於敵人有必勝把握時,就會對敵人實施穿插分割並圍而殲之。
於是,沈兵在確定匈奴輕敵的那一刻,就知道匈奴或許會以奇兵穿插至城寨防線的內部打包圍戰。
此時秦軍的城寨也適合匈奴打分割包圍。
原因是城寨還沒建設完成。
若城寨建成,就應該是箭塔、箭樓乃至投石機、床弩等置於高處。
且城寨之間還到處都是陷馬坑、絆馬索或是陷阱。
此時敵騎若想從兩城寨穿過,非得剝了一層皮不可。
但此時這一切都不完備,尤其甲寨還僅僅隻是在外圍立起一道木柵。
此時匈奴騎兵幾乎可以說是來去自如。
既是如此,匈奴騎兵又為什麽不穿插進防線夾擊秦軍呢?
若隻在城寨外策馬轉圈射箭,這要射多少箭、打到什麽時候才能將五千秦軍打敗?
但如果穿插進城寨防線就不一樣了。
城寨朝外也就是麵向敵人一側更完備,朝內一側因為沒有太多威脅許多地方還沒建好,甚至連木柵都沒立起。
於是匈奴騎兵就可以乘虛而入攻破城寨。
這其中匈奴騎兵還有一種讓人嘆為觀止的操作:
他們竟然會帶著套馬索飛馳而過,然後往城寨柵欄上一拋……接著合十數匹馬的力量將柵欄拉倒,於是其中的秦軍便暴露在了他們的箭雨之下。
這在中原騎軍看來是難以想像:能在飛馳馬匹上保持平衡就相當不錯了,匈奴騎軍還能揮舞套馬索,然後還能準確套中目標……
其實這就是熟能生巧的問題。
匈奴人自小就在馬背上生活,從懂事起就騎馬放牧擺弄套馬索,玩個幾十年要做到這程度也不算什麽稀奇事。
帶領這支奇兵突入秦軍城寨防線的正是左賢王冒頓。
他一直保持著謹慎的心理所以沒有太過深入防線,而是過了防線之後就進攻最靠北的甲寨。
然後冒頓馬上就發覺事情不對了。
城寨的柵欄一被拉垮,冒頓看到的不是慌成一團四處逃散的敵人,而是布好陣勢嚴陣以待的軍隊。
這些軍隊前排撐起一根根長竿,長竿上掛著一根根破布,這使冒頓甚至很難看清他們的樣子,箭矢射上去甚至都會被這些布條阻擋或是改變方向。
冒頓不知道的是這些長竿正是大梁軍特有的「狼筅」。
不過北方草原少有竹子,於是在這裏「狼筅」已得不到補充……竹葉掉完了就隻能用破布麻繩取代。
然後,秦軍甚至主動推倒木柵,接著一排排力道十足的弩箭就從城寨裏射了出來。
如果隻是弩箭也就罷了,這其中還有數尺長就像一條蟒蛇似的鐵弩箭帶著嘯聲飛射而出,當場就將整匹戰馬釘在地上……
冒頓立時就傻眼了。
隨後冒頓馬上就知道這鐵弩箭的厲害之處……若隻是殺敵的話,這鐵弩箭與尋常弩箭比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因為鐵弩箭這麽大的傢夥殺一到兩名敵人,有時還會射空,小弩箭也同樣可以殺一名敵人。
那何必要用鐵弩箭浪費這麽多鐵呢?
原因在於這鐵弩箭釘在地上就變成一處障礙,戰馬很難跨越的障礙,若將一匹戰馬射倒就更是如此。
於是一排鐵弩箭射出來,立時匈奴騎隊在外奔跑就不順暢了。
想了想,冒頓就對親衛下令道:
「放鳴鏑,請援兵!」
親衛應了聲,就朝空中連射三枝鳴鏑……
鳴鏑是匈奴常用的通訊用箭,就是在箭頭的後半部加一個空心的哨子,射往空中時會發出特有的嘯聲。
說是「通訊用箭」,是因為匈奴人平時用箭並非都是鳴鏑。
加個哨子後輕重失衡製作困難,匈奴人吃飽沒事幹了才會在每枝箭上都加哨子。
然而等到的迴應卻是兩聲鳴鏑……兩聲鳴鏑就代表增援有困難。
冒頓有些奇怪,外圍是右賢王帶領著一萬騎軍進攻,增援怎麽會有困難?
派出幾個人一探才知道,原來外圍騎軍也遭到攻擊。
攻擊外圍匈奴騎軍的不是別人,正是王賁所率領的一千步卒和兩千騎軍。
沈兵的想法很簡單,他的目標就是那突破城寨防線的匈奴騎軍。
這些騎軍進來容易要出去就難了。
但若要困住這些突進來的匈奴騎軍,就必須打亂外圍進攻的一萬騎軍。
於是沈兵進行分工:
五座城寨的五千餘兵士利用城寨和地形困住突入防線的敵人,而王賁所領的軍隊負責擊退外圍敵人。
前者相對比較容易,因為兩者兵力差不多,敵我都是五千餘人。
而秦軍有城寨及床弩之利,另一麵又是無路可退的黃河,困住敵人並不困難。
後者就難了,以三千兵力擊退一萬餘騎兵。
但其實也不難。
因為沈兵要求的是擊退而非擊敗。
擊退的意思就是讓它遠離城寨一帶使城寨不至於遭到匈奴兩麵夾擊。
而秦軍手裏又有射程遠得多射速又快的弩,尤其還有床弩……
就像冒頓所想,床弩的重點並非傷敵,而是成為騎軍的障礙。
而外圍萬餘匈奴騎兵又是策馬轉圈這才能進攻城寨,除此之外任何一方向都不好使。
王賁這三千人馬隻需用弩、床弩卡住匈奴騎兵轉圈的源頭,就能硬生生將匈奴逼退。
所以其主力反倒是一千步卒,兩千騎軍隻是一左一右掩護其兩翼的。
這一千步卒一進射程就將弓弩指向敵人。
隨著王賁一聲令下,弩箭就「嗖嗖」的射往正在轉圈的匈奴騎軍。
匈奴人那簡陋的皮甲哪裏會擋得住鋒利的鐵製箭頭,成片成片的從馬背上掉了下來。
更厲害的還是那床弩……數量不多,一千步卒隻有十具。
但十具床弩一次射出十枚鐵弩箭釘在地上,那就像立起一道柵欄,立時就打亂了匈奴騎兵的隊形。
在此之前他已從王柏和雷檜那了解了許多匈奴的戰術。
他發現匈奴的戰術其實沒有那麽多雜七雜八的花樣,比如什麽什麽陣,什麽什麽三十六計……
匈奴在認為實力弱於敵人時就會利用騎兵的機動與敵動態遊擊,就像黑甲軍之前對陣楚國騎軍一樣。
在認為實力大於敵人有必勝把握時,就會對敵人實施穿插分割並圍而殲之。
於是,沈兵在確定匈奴輕敵的那一刻,就知道匈奴或許會以奇兵穿插至城寨防線的內部打包圍戰。
此時秦軍的城寨也適合匈奴打分割包圍。
原因是城寨還沒建設完成。
若城寨建成,就應該是箭塔、箭樓乃至投石機、床弩等置於高處。
且城寨之間還到處都是陷馬坑、絆馬索或是陷阱。
此時敵騎若想從兩城寨穿過,非得剝了一層皮不可。
但此時這一切都不完備,尤其甲寨還僅僅隻是在外圍立起一道木柵。
此時匈奴騎兵幾乎可以說是來去自如。
既是如此,匈奴騎兵又為什麽不穿插進防線夾擊秦軍呢?
若隻在城寨外策馬轉圈射箭,這要射多少箭、打到什麽時候才能將五千秦軍打敗?
但如果穿插進城寨防線就不一樣了。
城寨朝外也就是麵向敵人一側更完備,朝內一側因為沒有太多威脅許多地方還沒建好,甚至連木柵都沒立起。
於是匈奴騎兵就可以乘虛而入攻破城寨。
這其中匈奴騎兵還有一種讓人嘆為觀止的操作:
他們竟然會帶著套馬索飛馳而過,然後往城寨柵欄上一拋……接著合十數匹馬的力量將柵欄拉倒,於是其中的秦軍便暴露在了他們的箭雨之下。
這在中原騎軍看來是難以想像:能在飛馳馬匹上保持平衡就相當不錯了,匈奴騎軍還能揮舞套馬索,然後還能準確套中目標……
其實這就是熟能生巧的問題。
匈奴人自小就在馬背上生活,從懂事起就騎馬放牧擺弄套馬索,玩個幾十年要做到這程度也不算什麽稀奇事。
帶領這支奇兵突入秦軍城寨防線的正是左賢王冒頓。
他一直保持著謹慎的心理所以沒有太過深入防線,而是過了防線之後就進攻最靠北的甲寨。
然後冒頓馬上就發覺事情不對了。
城寨的柵欄一被拉垮,冒頓看到的不是慌成一團四處逃散的敵人,而是布好陣勢嚴陣以待的軍隊。
這些軍隊前排撐起一根根長竿,長竿上掛著一根根破布,這使冒頓甚至很難看清他們的樣子,箭矢射上去甚至都會被這些布條阻擋或是改變方向。
冒頓不知道的是這些長竿正是大梁軍特有的「狼筅」。
不過北方草原少有竹子,於是在這裏「狼筅」已得不到補充……竹葉掉完了就隻能用破布麻繩取代。
然後,秦軍甚至主動推倒木柵,接著一排排力道十足的弩箭就從城寨裏射了出來。
如果隻是弩箭也就罷了,這其中還有數尺長就像一條蟒蛇似的鐵弩箭帶著嘯聲飛射而出,當場就將整匹戰馬釘在地上……
冒頓立時就傻眼了。
隨後冒頓馬上就知道這鐵弩箭的厲害之處……若隻是殺敵的話,這鐵弩箭與尋常弩箭比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因為鐵弩箭這麽大的傢夥殺一到兩名敵人,有時還會射空,小弩箭也同樣可以殺一名敵人。
那何必要用鐵弩箭浪費這麽多鐵呢?
原因在於這鐵弩箭釘在地上就變成一處障礙,戰馬很難跨越的障礙,若將一匹戰馬射倒就更是如此。
於是一排鐵弩箭射出來,立時匈奴騎隊在外奔跑就不順暢了。
想了想,冒頓就對親衛下令道:
「放鳴鏑,請援兵!」
親衛應了聲,就朝空中連射三枝鳴鏑……
鳴鏑是匈奴常用的通訊用箭,就是在箭頭的後半部加一個空心的哨子,射往空中時會發出特有的嘯聲。
說是「通訊用箭」,是因為匈奴人平時用箭並非都是鳴鏑。
加個哨子後輕重失衡製作困難,匈奴人吃飽沒事幹了才會在每枝箭上都加哨子。
然而等到的迴應卻是兩聲鳴鏑……兩聲鳴鏑就代表增援有困難。
冒頓有些奇怪,外圍是右賢王帶領著一萬騎軍進攻,增援怎麽會有困難?
派出幾個人一探才知道,原來外圍騎軍也遭到攻擊。
攻擊外圍匈奴騎軍的不是別人,正是王賁所率領的一千步卒和兩千騎軍。
沈兵的想法很簡單,他的目標就是那突破城寨防線的匈奴騎軍。
這些騎軍進來容易要出去就難了。
但若要困住這些突進來的匈奴騎軍,就必須打亂外圍進攻的一萬騎軍。
於是沈兵進行分工:
五座城寨的五千餘兵士利用城寨和地形困住突入防線的敵人,而王賁所領的軍隊負責擊退外圍敵人。
前者相對比較容易,因為兩者兵力差不多,敵我都是五千餘人。
而秦軍有城寨及床弩之利,另一麵又是無路可退的黃河,困住敵人並不困難。
後者就難了,以三千兵力擊退一萬餘騎兵。
但其實也不難。
因為沈兵要求的是擊退而非擊敗。
擊退的意思就是讓它遠離城寨一帶使城寨不至於遭到匈奴兩麵夾擊。
而秦軍手裏又有射程遠得多射速又快的弩,尤其還有床弩……
就像冒頓所想,床弩的重點並非傷敵,而是成為騎軍的障礙。
而外圍萬餘匈奴騎兵又是策馬轉圈這才能進攻城寨,除此之外任何一方向都不好使。
王賁這三千人馬隻需用弩、床弩卡住匈奴騎兵轉圈的源頭,就能硬生生將匈奴逼退。
所以其主力反倒是一千步卒,兩千騎軍隻是一左一右掩護其兩翼的。
這一千步卒一進射程就將弓弩指向敵人。
隨著王賁一聲令下,弩箭就「嗖嗖」的射往正在轉圈的匈奴騎軍。
匈奴人那簡陋的皮甲哪裏會擋得住鋒利的鐵製箭頭,成片成片的從馬背上掉了下來。
更厲害的還是那床弩……數量不多,一千步卒隻有十具。
但十具床弩一次射出十枚鐵弩箭釘在地上,那就像立起一道柵欄,立時就打亂了匈奴騎兵的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