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發展不幸讓楚王啟言中了。


    不管楚軍如何往外散播消息說這是秦軍的陰謀,始終沒能阻止楚民外流。


    這其中也有一方麵是楚國貴族平時都不拿楚民當人看往死裏剝削壓榨,包括楚王也是,於是從他們嘴裏說出來的話楚民都選擇不相信。


    這正是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接著沈兵又將宣傳戰推到另一個高潮:針對楚軍兵士來一波。


    對楚軍兵士的宣傳戰很簡單,它隻需在百姓中宣傳就行無需直接將傳單送進軍營……百姓知道幾乎就相當於兵士知道。


    政策如下:隻要楚軍兵士願降,願從軍的便加入軍隊,願耕地的便分給田地與百姓同等對待,隻需按秦律定期服更役。


    楚軍兵士心裏有桿秤:這楚國多半是要被滅了,若繼續在楚軍陣營,不是戰死就是被秦俘虜,到時就沒這麽優厚的條件了。


    所以此時不降更待何時?


    更何況這其中有許多人正處於兵役期間,楚國的兵役卻不似秦國兵役一般由秦律規定並實施……


    服役這一點其實秦國與楚國相差不大,因為秦國服役雖是輪更製度但由於連年征戰兵力不足,再加上戰時又可以臨時徵召,於是實際服役時長也遠大於更役。


    關鍵在於秦律有二十軍功製而楚國卻沒有。


    在秦軍中賣命好歹立功之後還有個爵位還能因爵位分到田宅,而楚國卻純粹是為王公貴族賣命,立功也隻是得到些可憐的獎賞。


    甚至還有許多情況是立功之後卻被貴族冒領……


    如今楚軍兵士有這個降秦的機會,他們自是不會輕易放過。


    於是隔三岔五的就會有一隊兵士失蹤。


    去哪就不用說了,自是往淮北投奔秦軍去了。


    這時就不是楚王啟組織朝會,而是貴族們主動要求朝會商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了。


    但商議來商議去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


    隻在楚王啟與項燕兩人時,楚王啟就嘆了聲:


    「如今之計,我等似乎隻有三條路可走。」


    「其一,是先發製人集全國之兵搶先發難。」


    楚王啟這想法其實是出於無奈,因為楚國若繼續這樣下去的話隻會越來越糟,那麽在此坐以待斃還不如乘楚國還有實力拚一拚。


    項燕想了想,就迴答道:


    「秦軍以逸待勞士氣正盛,而我軍卻是各族離心形同一盤散沙,此時攻秦非但無法取勝反而會敗得更快。」


    楚王啟也是這麽認為的,他點了點頭繼續說道:


    「其二,便是從秦軍中盜取製肥之法。」


    這漚肥殺傷力太大,其中主要是不需休田。


    在這情況下就算楚國貴族免稅都比不上秦地的產出,於是降稅也就毫無意義。


    如果還希望秦、楚平衡的話,就隻有取得漚肥技術。


    但項燕想了想,就再次搖頭道:


    「秦軍也必定知道這製肥之法的重要,是以絕不會輕易透露。」


    「我等想探得此法,隻怕難上加難。」


    遲疑了下,項燕就疑惑的問了聲:


    「大王,第三條路是……」


    楚王啟迴答:


    「俯首稱臣,如安陵城一般求存於江東。」


    項燕一愣,然後便陷於沉默了。


    雖然項燕也不希望做此選擇,但從如今這形勢來看似乎這才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楚國的滅亡不可避免。


    這並非兵馬糧草不夠多,而是製不如人。


    在這大前提下任何掙紮都毫無意義,最終隻能落下戰敗身死家破人亡的結局。


    但如果像楚王啟一樣,以楚國現有勢力求得江東自治……卻有可能偏安一隅。


    但項燕想了想,還是認為不妥:


    「屬下以為不可。」


    「安陵城之所以能存活於世,概因安陵一城無東山再起之可能。」


    「而我軍卻是十餘萬兵數十萬民於江東。」


    「如此規模豈能讓秦王安心?」


    楚王啟迴答:


    「秦王確是無法安心。」


    「但若能兵不血刃取淮南之地,秦王焉能不取?」


    「有朝一日即便秦王尋了藉口將兵鋒指向江東……我等亦可退入百越並依仗地形與之周旋。」


    「江東乃菏澤之地,秦王又何需大動幹戈爭奪?」


    項燕想想覺得也對。


    之前楚國滅越時就麵臨這樣的問題:


    江東水網密布叢林遍地,地形決定了進攻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奪取之後卻沒有多大的利益。


    那打這仗還有什麽意義?


    為何不招安由其自治?


    於是才有楚國項氏。


    如今的情況差不多,隻是由當初的項氏變成了楚王啟。


    項燕其實是個很忠心的人。


    應該說這是項氏的共性,當初項氏是吳國置下,越王勾踐滅吳國後項氏始終不降,雖然未能恢複吳國但卻避入震澤一直撐到楚國滅越……於是才接受楚國招安。


    這其實有一種「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道理在其中。


    因為像項氏這樣的小族若是不團結、不忠心的話,很容易就會四分五裂然後消散到其它各族中一點影子都看不到。


    項氏之所以能從數百年一直發展到現在甚至在今後還能與劉邦爭奪天下,就是因為其團結及忠心。


    史上的項燕也是為楚國戰敗而自刎身亡……那時的他完全可以帶著項氏子弟避入江東。


    但忠心並不意味著愚忠,如果楚王啟都在考慮是否應順應形勢退避江東稱臣,那麽項燕也就不再堅持了。


    他隻是提醒楚王啟道:


    「屬下對此並無異議,然屬下希望大王謹慎考慮兩件事。」


    「其一,淮南各貴族是否願降,降了之後去往何處?」


    「其二,我等臣子要求生易,大王乃王室血脈,秦王能否容你……」


    項燕這話說的十分中肯。


    其中尤其是第二點……若項燕隻是為了自己活命,那這一點他根本連提都不會提,裝作不知道就成。


    楚王啟想了想,就迴答道:


    「貴族若是不降,自有秦軍應付。」


    「至於寡人……若是這般下去哪還有幸理?」


    「降了之後才有喘息時間也有一線生機。」


    「往後寡人是生是死,便全看項卿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工程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遠徵士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遠徵士兵並收藏大秦工程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