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高句麗的危機
三國:開局獲得絕世武力 作者:人生如戲354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孫度點點頭,笑道:“伯圭兄不必如此,本太守自然是相信你的,隻是如今,賢侄已經向大明投降,伯圭兄準備如何選擇?”
“這…在下自然跟隨太守大人。”公孫瓚一愣,然後連忙說道。
公孫續帶著他的兵馬投降了大明,公孫瓚如今直接成了光杆司令,麾下除了幾百親兵,什麽都沒剩下。
公孫度歎了口氣,苦笑道:“或許,賢侄的選擇才是對的吧!”
“主公。”一聽公孫度的話,柳毅頓時就有些急了!
公孫度擺擺手,阻止了柳毅的話,隨後看向是儀道:“是長史,你派人去與楊淩商議投降之事吧。”
“是,主公,隻是,我們應該提出什麽要求?”是儀應了一聲,隨後問道。
公孫度擺擺手,有些失落道:“既然已經決定投降,便不必提任何要求,我們如此誠意,想必楊淩不會虧待我等若是提出什麽令日不滿的要求,反而惹得對方不快。”
公孫度說得非常光棍,也很聰明!
是儀點點頭,隨後便去安排了。
於是,明軍兵不血刃,得到了遼東郡,三萬多遼東軍,也被遣散!
不錯,就是遣散,明軍征兵都是有兵部統一進行的,雖然沒有武將就地募兵方便,卻是可以有效防止武將尾大不掉。
“我等拜見陛下!”襄平城門口,以公孫度為首的遼東眾人,對楊淩大禮參拜。
楊淩微微一笑,親手將公孫度給扶了起來,瞥了一眼旁邊的公孫瓚,楊淩再次伸手,扶起公孫瓚。
這才笑道:“諸位愛卿平身。”
“謝陛下。”眾人行了一禮,這才起身。
楊淩看向公孫度道:“公孫太守順應天命,歸順大明,讓遼東百姓幸免於難,於國於民,皆有大功,朕封愛卿為兵部侍郎。”
公孫度一喜,雖然失去了遼東,但是,能做兵部侍郎,也是不錯!
對於大明的管製,公孫度也了解過,這兵部侍郎可是兵部的二把手,官職可不小。
“多謝陛下。”公孫度拜道。
楊淩擺擺手,笑道:“公孫大人準備一下,然後便去洛陽上任吧。”
“諾!”
隨後,楊淩又看向公孫瓚,笑道:“伯圭兄當年靠著白馬義從,威震烏桓等異族,乃是當世英雄,今日加入我大明,可封為忠武將軍,今後便在中央軍團任職吧。”
“謝陛下。”公孫瓚拜道。
忠武將領乃是正四品將軍,已經不小了,品級比公孫度都高,他自然非常滿意。
其實,公孫瓚更加適合在幽州任職,不過,考慮到趙雲曾經在公孫瓚麾下,楊淩才把公孫瓚放到了中央軍團!
“叮!恭喜宿主,收服二流武將,獲得隨機抽獎機會+2。”
“叮!恭喜宿主收服三流人才,獲得隨機抽獎機會+1。”
……
一陣係統提示音響起,楊淩又得到了好幾次抽獎機會!
說實話,如今的係統,對於楊淩的作用已經不大了,係統抽出來的裝備,如今的大明完全可以製造,不過,畢竟是免費的,楊淩也不會嫌棄!
隨後楊淩又封是儀為遼東太守,柳毅兄弟,公孫瓚麾下眾將則分別前往大明各大軍團任職?
解決了遼東,楊淩便將目光投向了高句麗,解決了高句麗,大明北疆便可以基本穩定。
至於更加北方的扶餘等國,楊淩暫時並不打算理會,日後再慢慢蠶食即可。
高句麗曾經敗給了楊淩,雙方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高句麗的軍隊必須配合大明作戰。
隻是,當楊淩的聖旨到達高句麗時,高男武以高句麗國內不穩為借口,拒絕了楊淩的命令。
因此,楊淩才決定要徹底征服高句麗!
丸都
高句麗王宮
高句麗文武大臣皆列於殿下,高句麗故國川王高男武坐在王位上,臉上有些憂慮。
“諸位,明軍已經占領遼東,會不會對我國動手啊?”高男武開口了,語氣之中非常擔心。
高句麗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了,上次半島一戰,高句麗幾萬大軍被滅,到現在都還沒恢複實力!
“陛下,我國與明國可是簽署了協議的,明軍應該不會無故攻打我國。”一個官員說道。
此人名叫左暉,是高句麗王後於氏的親戚,仗著王後的關係,才進入高句麗朝堂,實則是個草包!
高男武皺了皺眉頭,對於自己王後的這個表哥,他非常了解,完全是個草包。
宴留連忙出列道:“大王,前次我國拒絕了大明皇帝的命令,大明完全可以以此為借口,攻打我國,臣認為,應當派遣使者,攜帶重禮,前往遼東,拜見明皇,以化解誤會才是。”
高男武點點頭,他覺得宴留說得不錯,自己拒絕了楊淩的命令,相當於撕毀了條約,如今自然要放低姿態,才有可能避免戰爭。
他看著乙巴素問道:“國相以為如何?”
乙巴素點點頭,出列道:“大王,宴大夫言之有理,不僅要攜帶重禮,還需派重臣前往,若大王信得過,老臣願往遼東一行,拜見大明皇帝,以化解我高句麗的危機。”
高男武點點頭,笑道:“既然國相願意走一趟,自然是再好不過,孤王便讓馬將領陪國相走一趟。”
“謝大王。”乙巴素行禮道。
一天之後,乙巴素和馬辟京便攜帶著高男武準備好的禮物,前往遼東去了。
遼東
襄平城
楊淩的臨時行宮
乙巴素和馬辟京被一隊明軍押著,送到了楊淩麵前。
後麵跟著幾輛大馬車,都是裝的禮品,其中一輛馬車上麵應該是一個巨大的籠子,上麵蓋著黑布,裏麵有獸吼之聲傳出!
楊淩揮揮手,示意士兵放開二人。
“外臣拜見大明皇帝陛下。”乙巴素和馬辟京剛剛自由,便立刻跪拜道。
楊淩點點頭,笑道:“你們二人是?”
二人連忙自我介紹了一番。
楊淩問道:“乙巴素是吧?你們二人來我大明所為何事?”
“我國王上聽聞陛下來到遼東,特意派臣二人,前來拜見陛下。”乙巴素拜道。
“這…在下自然跟隨太守大人。”公孫瓚一愣,然後連忙說道。
公孫續帶著他的兵馬投降了大明,公孫瓚如今直接成了光杆司令,麾下除了幾百親兵,什麽都沒剩下。
公孫度歎了口氣,苦笑道:“或許,賢侄的選擇才是對的吧!”
“主公。”一聽公孫度的話,柳毅頓時就有些急了!
公孫度擺擺手,阻止了柳毅的話,隨後看向是儀道:“是長史,你派人去與楊淩商議投降之事吧。”
“是,主公,隻是,我們應該提出什麽要求?”是儀應了一聲,隨後問道。
公孫度擺擺手,有些失落道:“既然已經決定投降,便不必提任何要求,我們如此誠意,想必楊淩不會虧待我等若是提出什麽令日不滿的要求,反而惹得對方不快。”
公孫度說得非常光棍,也很聰明!
是儀點點頭,隨後便去安排了。
於是,明軍兵不血刃,得到了遼東郡,三萬多遼東軍,也被遣散!
不錯,就是遣散,明軍征兵都是有兵部統一進行的,雖然沒有武將就地募兵方便,卻是可以有效防止武將尾大不掉。
“我等拜見陛下!”襄平城門口,以公孫度為首的遼東眾人,對楊淩大禮參拜。
楊淩微微一笑,親手將公孫度給扶了起來,瞥了一眼旁邊的公孫瓚,楊淩再次伸手,扶起公孫瓚。
這才笑道:“諸位愛卿平身。”
“謝陛下。”眾人行了一禮,這才起身。
楊淩看向公孫度道:“公孫太守順應天命,歸順大明,讓遼東百姓幸免於難,於國於民,皆有大功,朕封愛卿為兵部侍郎。”
公孫度一喜,雖然失去了遼東,但是,能做兵部侍郎,也是不錯!
對於大明的管製,公孫度也了解過,這兵部侍郎可是兵部的二把手,官職可不小。
“多謝陛下。”公孫度拜道。
楊淩擺擺手,笑道:“公孫大人準備一下,然後便去洛陽上任吧。”
“諾!”
隨後,楊淩又看向公孫瓚,笑道:“伯圭兄當年靠著白馬義從,威震烏桓等異族,乃是當世英雄,今日加入我大明,可封為忠武將軍,今後便在中央軍團任職吧。”
“謝陛下。”公孫瓚拜道。
忠武將領乃是正四品將軍,已經不小了,品級比公孫度都高,他自然非常滿意。
其實,公孫瓚更加適合在幽州任職,不過,考慮到趙雲曾經在公孫瓚麾下,楊淩才把公孫瓚放到了中央軍團!
“叮!恭喜宿主,收服二流武將,獲得隨機抽獎機會+2。”
“叮!恭喜宿主收服三流人才,獲得隨機抽獎機會+1。”
……
一陣係統提示音響起,楊淩又得到了好幾次抽獎機會!
說實話,如今的係統,對於楊淩的作用已經不大了,係統抽出來的裝備,如今的大明完全可以製造,不過,畢竟是免費的,楊淩也不會嫌棄!
隨後楊淩又封是儀為遼東太守,柳毅兄弟,公孫瓚麾下眾將則分別前往大明各大軍團任職?
解決了遼東,楊淩便將目光投向了高句麗,解決了高句麗,大明北疆便可以基本穩定。
至於更加北方的扶餘等國,楊淩暫時並不打算理會,日後再慢慢蠶食即可。
高句麗曾經敗給了楊淩,雙方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高句麗的軍隊必須配合大明作戰。
隻是,當楊淩的聖旨到達高句麗時,高男武以高句麗國內不穩為借口,拒絕了楊淩的命令。
因此,楊淩才決定要徹底征服高句麗!
丸都
高句麗王宮
高句麗文武大臣皆列於殿下,高句麗故國川王高男武坐在王位上,臉上有些憂慮。
“諸位,明軍已經占領遼東,會不會對我國動手啊?”高男武開口了,語氣之中非常擔心。
高句麗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了,上次半島一戰,高句麗幾萬大軍被滅,到現在都還沒恢複實力!
“陛下,我國與明國可是簽署了協議的,明軍應該不會無故攻打我國。”一個官員說道。
此人名叫左暉,是高句麗王後於氏的親戚,仗著王後的關係,才進入高句麗朝堂,實則是個草包!
高男武皺了皺眉頭,對於自己王後的這個表哥,他非常了解,完全是個草包。
宴留連忙出列道:“大王,前次我國拒絕了大明皇帝的命令,大明完全可以以此為借口,攻打我國,臣認為,應當派遣使者,攜帶重禮,前往遼東,拜見明皇,以化解誤會才是。”
高男武點點頭,他覺得宴留說得不錯,自己拒絕了楊淩的命令,相當於撕毀了條約,如今自然要放低姿態,才有可能避免戰爭。
他看著乙巴素問道:“國相以為如何?”
乙巴素點點頭,出列道:“大王,宴大夫言之有理,不僅要攜帶重禮,還需派重臣前往,若大王信得過,老臣願往遼東一行,拜見大明皇帝,以化解我高句麗的危機。”
高男武點點頭,笑道:“既然國相願意走一趟,自然是再好不過,孤王便讓馬將領陪國相走一趟。”
“謝大王。”乙巴素行禮道。
一天之後,乙巴素和馬辟京便攜帶著高男武準備好的禮物,前往遼東去了。
遼東
襄平城
楊淩的臨時行宮
乙巴素和馬辟京被一隊明軍押著,送到了楊淩麵前。
後麵跟著幾輛大馬車,都是裝的禮品,其中一輛馬車上麵應該是一個巨大的籠子,上麵蓋著黑布,裏麵有獸吼之聲傳出!
楊淩揮揮手,示意士兵放開二人。
“外臣拜見大明皇帝陛下。”乙巴素和馬辟京剛剛自由,便立刻跪拜道。
楊淩點點頭,笑道:“你們二人是?”
二人連忙自我介紹了一番。
楊淩問道:“乙巴素是吧?你們二人來我大明所為何事?”
“我國王上聽聞陛下來到遼東,特意派臣二人,前來拜見陛下。”乙巴素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