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玉璽到了
三國:開局獲得絕世武力 作者:人生如戲354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劉備的隱忍功夫可不是常人能比的,他並沒有露出任何不快之色,隻是說道:“楊淩此人,確有大才,若是能夠一心匡扶漢室,必是一代周公,隻可惜,此人野心勃勃,必為天下人所唾棄。”
龐統聞言,並未過多評論,而是笑道:“不知劉使君前來,有何要事?”
劉備沒有隱瞞,開口道:“先生大才,備此來,乃是為了請先生出山相助,助備匡扶漢室,拯救天下萬民。”
龐統並沒有拒絕,而是笑問道:“不知使君之誌?”
劉備表情一肅,鄭重道:“自然是匡扶漢室。”
“匡扶之後呢?”龐統立刻追問道。
“這…自然是還政於天子。”劉備一愣,緊接著開口道。
龐統搖搖頭,笑道:“統不過一山野農夫,使君請迴吧。”
“這…先生…”劉備急了,就要開口說話,卻被龐統直接打斷。
他冷笑道:“既然使君不肯直言,便請迴吧。”
劉備聞言,沉默下來,過了片刻,他才再次說道:“自桓靈二帝以來,皇帝昏聵,寵信奸佞,民不聊生,備雖不才,也是漢室宗親,自然要提三尺劍,掃平天下,再興漢室。”
龐統眼前一亮,劉備終於表露了自己的野心了,他龐統想要輔佐的,不就是這種野心勃勃之人嗎?
況且,劉備禮賢下士,一點不介意自己的外貌,這著實難得。
隻是,想到天下形勢,龐統不由歎了口氣道:“使君之誌,統佩服,不過,如今天下格局已定,使君已經沒有了容身之處。”
劉備一愣,連忙抱拳道:“請先生教我。”
龐統點點頭,說道:“楊淩擊敗袁紹,即將統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已經無法阻擋,下一步,楊淩必然南下荊州,使君所有的荊州北部一馬平川,根本無法阻擋楊淩的兵鋒。”
“這…”劉備火熱的內心直接被龐統澆了一盆涼水。
龐統擺擺手,繼續道:“其餘諸侯唯一的機會便是利用長江天險,擋住楊淩的兵鋒,若是成功,天下必然一分為三,江東孫權、蜀中曹操,使君哪裏還有機會?”
“這…先生,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了?”劉備不死心的問道。
龐統搖搖頭,笑道:“除非使君能夠奪取荊南。”
劉備無奈道:“蔡瑁有水軍在手,我軍根本無法渡過長江。”
龐統點頭道:“正是如此,統才歎息,使君已經沒有了機會,若是能取得荊南,使君便可進軍交州,然後外結孫權,共同抵抗楊淩的兵鋒,。”
“先生,難道真的沒有機會了嗎?”劉備不死心的問道。
龐統搖頭苦笑道:“前往交州之路已斷,蜀中為曹操所得,江東孫氏根基深厚,使君現在能去的地方,隻有西涼。”
“這,先生,西涼苦寒,人口稀少,恐怕不適合作為根基之地。”劉備遲疑道。
龐統笑道:“使君如今還有選擇嗎?況且,西涼民風彪悍,所能取得西涼,使君至少可以偏安一隅,再有就是,西涼形勢複雜,除了馬騰韓遂兩大諸侯之外,還有眾多小諸侯和羌人,隻有這裏,使君才有機會奪取。”
劉備皺眉,問道:“先生的意思是,吾現在便放棄荊州,前往西涼?”
龐統搖頭,笑道:“那倒不必,荊州前往西涼,隻能從漢中前往,使君可派人,出使曹操,約為同盟,從漢中借道,讓二將軍先率領一些精銳士兵,還有糧草輜重,先行前往西涼立足,等到楊淩來攻,事不可為之時,以使君的本事,自可前往西涼。”
劉備點點頭,抱拳道:“多謝先生教誨。”
對於龐統的計劃,劉備還是比較讚同的,提前謀個後路,即便戰敗之後,自己也不會像當年那麽慘了。
龐統點點頭,不在說話。
劉備再次邀請道:“先生大才,備願拜先生為軍師,日夜聆聽先生教誨。”
看著滿臉誠摯的劉備,龐統思索了一下,終於點頭。
其實,他是想要投靠楊淩的,隻是,楊淩如今並未到荊州,況且,他知道自己外貌醜陋,即便楊淩占領荊州,也未必看得上他。
劉備雖然能力不行,但是,意誌堅定,又禮賢下士,麾下又有眾多的人才相助,隻有能夠取得西涼,未必沒有機會。
想通之後,龐統整理了一下衣冠,鄭重拜道:“主公在上,請受龐統一拜。”
劉備大喜,連忙將龐統扶起,笑道:“有士元先生相助,吾之幸也。”
龐統起身之後,兩人再次坐下。
劉備開口道:“先生,我二弟不擅計謀,不知先生可願意與我二弟一同前往西涼,以為我軍前站?”
“在下遵命。”龐統先生已經進入了角色,抱拳領命道。
次日,劉備便派簡雍和劉和為使者,前往成都,拜見曹操。
同時,劉備還命令關羽,從軍中挑選出兩萬精銳,隨時準備出征西涼。
另一邊
曹操此時已經在張鬆等人的配合下,成功奪取整個蜀中,劉璋被俘,除了王累、黃權、張任等少數人戰死,其餘人盡皆向曹操投降,曹操實力大增。
許昌
高堂隆派遣的護送玉璽的隊伍終於抵達許昌。
領頭之人,正是發現玉璽的張石頭!
楊淩今日早早的率領眾人來到了許昌城門口,四周圍滿了看熱鬧的百姓。
為了造勢,暗影衛早就把玉璽今日抵達許昌的消息散發出去了!
很快,伴隨著鑼鼓喧天之聲,護送玉璽的隊伍終於出現在眾人視野中!
“拜見主公。”張石頭見到楊淩,激動的跪拜道。
他是不認識楊淩的,以前的他,隻是一個小兵,哪裏有機會見到楊淩。
不過,看到楊淩的一身王袍,張石頭自然知道楊淩的身份。
楊淩微微一笑,道:“你便是發現玉璽的張石頭?”
見楊淩居然知道他的名字,張石頭非常激動,說道:“是的,主公,小人就是張石頭。”
“不必緊張,來,隨孤王入城。”楊淩笑著說道。
張石頭點點頭。
龐統聞言,並未過多評論,而是笑道:“不知劉使君前來,有何要事?”
劉備沒有隱瞞,開口道:“先生大才,備此來,乃是為了請先生出山相助,助備匡扶漢室,拯救天下萬民。”
龐統並沒有拒絕,而是笑問道:“不知使君之誌?”
劉備表情一肅,鄭重道:“自然是匡扶漢室。”
“匡扶之後呢?”龐統立刻追問道。
“這…自然是還政於天子。”劉備一愣,緊接著開口道。
龐統搖搖頭,笑道:“統不過一山野農夫,使君請迴吧。”
“這…先生…”劉備急了,就要開口說話,卻被龐統直接打斷。
他冷笑道:“既然使君不肯直言,便請迴吧。”
劉備聞言,沉默下來,過了片刻,他才再次說道:“自桓靈二帝以來,皇帝昏聵,寵信奸佞,民不聊生,備雖不才,也是漢室宗親,自然要提三尺劍,掃平天下,再興漢室。”
龐統眼前一亮,劉備終於表露了自己的野心了,他龐統想要輔佐的,不就是這種野心勃勃之人嗎?
況且,劉備禮賢下士,一點不介意自己的外貌,這著實難得。
隻是,想到天下形勢,龐統不由歎了口氣道:“使君之誌,統佩服,不過,如今天下格局已定,使君已經沒有了容身之處。”
劉備一愣,連忙抱拳道:“請先生教我。”
龐統點點頭,說道:“楊淩擊敗袁紹,即將統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已經無法阻擋,下一步,楊淩必然南下荊州,使君所有的荊州北部一馬平川,根本無法阻擋楊淩的兵鋒。”
“這…”劉備火熱的內心直接被龐統澆了一盆涼水。
龐統擺擺手,繼續道:“其餘諸侯唯一的機會便是利用長江天險,擋住楊淩的兵鋒,若是成功,天下必然一分為三,江東孫權、蜀中曹操,使君哪裏還有機會?”
“這…先生,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了?”劉備不死心的問道。
龐統搖搖頭,笑道:“除非使君能夠奪取荊南。”
劉備無奈道:“蔡瑁有水軍在手,我軍根本無法渡過長江。”
龐統點頭道:“正是如此,統才歎息,使君已經沒有了機會,若是能取得荊南,使君便可進軍交州,然後外結孫權,共同抵抗楊淩的兵鋒,。”
“先生,難道真的沒有機會了嗎?”劉備不死心的問道。
龐統搖頭苦笑道:“前往交州之路已斷,蜀中為曹操所得,江東孫氏根基深厚,使君現在能去的地方,隻有西涼。”
“這,先生,西涼苦寒,人口稀少,恐怕不適合作為根基之地。”劉備遲疑道。
龐統笑道:“使君如今還有選擇嗎?況且,西涼民風彪悍,所能取得西涼,使君至少可以偏安一隅,再有就是,西涼形勢複雜,除了馬騰韓遂兩大諸侯之外,還有眾多小諸侯和羌人,隻有這裏,使君才有機會奪取。”
劉備皺眉,問道:“先生的意思是,吾現在便放棄荊州,前往西涼?”
龐統搖頭,笑道:“那倒不必,荊州前往西涼,隻能從漢中前往,使君可派人,出使曹操,約為同盟,從漢中借道,讓二將軍先率領一些精銳士兵,還有糧草輜重,先行前往西涼立足,等到楊淩來攻,事不可為之時,以使君的本事,自可前往西涼。”
劉備點點頭,抱拳道:“多謝先生教誨。”
對於龐統的計劃,劉備還是比較讚同的,提前謀個後路,即便戰敗之後,自己也不會像當年那麽慘了。
龐統點點頭,不在說話。
劉備再次邀請道:“先生大才,備願拜先生為軍師,日夜聆聽先生教誨。”
看著滿臉誠摯的劉備,龐統思索了一下,終於點頭。
其實,他是想要投靠楊淩的,隻是,楊淩如今並未到荊州,況且,他知道自己外貌醜陋,即便楊淩占領荊州,也未必看得上他。
劉備雖然能力不行,但是,意誌堅定,又禮賢下士,麾下又有眾多的人才相助,隻有能夠取得西涼,未必沒有機會。
想通之後,龐統整理了一下衣冠,鄭重拜道:“主公在上,請受龐統一拜。”
劉備大喜,連忙將龐統扶起,笑道:“有士元先生相助,吾之幸也。”
龐統起身之後,兩人再次坐下。
劉備開口道:“先生,我二弟不擅計謀,不知先生可願意與我二弟一同前往西涼,以為我軍前站?”
“在下遵命。”龐統先生已經進入了角色,抱拳領命道。
次日,劉備便派簡雍和劉和為使者,前往成都,拜見曹操。
同時,劉備還命令關羽,從軍中挑選出兩萬精銳,隨時準備出征西涼。
另一邊
曹操此時已經在張鬆等人的配合下,成功奪取整個蜀中,劉璋被俘,除了王累、黃權、張任等少數人戰死,其餘人盡皆向曹操投降,曹操實力大增。
許昌
高堂隆派遣的護送玉璽的隊伍終於抵達許昌。
領頭之人,正是發現玉璽的張石頭!
楊淩今日早早的率領眾人來到了許昌城門口,四周圍滿了看熱鬧的百姓。
為了造勢,暗影衛早就把玉璽今日抵達許昌的消息散發出去了!
很快,伴隨著鑼鼓喧天之聲,護送玉璽的隊伍終於出現在眾人視野中!
“拜見主公。”張石頭見到楊淩,激動的跪拜道。
他是不認識楊淩的,以前的他,隻是一個小兵,哪裏有機會見到楊淩。
不過,看到楊淩的一身王袍,張石頭自然知道楊淩的身份。
楊淩微微一笑,道:“你便是發現玉璽的張石頭?”
見楊淩居然知道他的名字,張石頭非常激動,說道:“是的,主公,小人就是張石頭。”
“不必緊張,來,隨孤王入城。”楊淩笑著說道。
張石頭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