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子弦說「好」,然後簡單地收拾了一下,便和單教授一起出發了。
通往藻石鎮的路彎彎曲曲,一邊是陡峭的山壁,另一邊就是懸崖,一路都是連續的超過90度的大轉彎,應子弦從不暈車的人都覺得有些難受暈眩。
到了藻石鎮,和應子弦想像中洪水滔天的場景不同,鎮上的洪水已經退了,隻留下一地被水淹過的淤泥。這也是許多人不解的地方,藻石鎮近七十年來從未遭過災,誰都沒想到一場看似平常的暴雨居然會引發泥石流和山洪。
應子弦注意到藻石鎮旁邊的山上植被茂密,鬱鬱蔥蔥。除了一部分因為樹木被山洪衝垮從而露出裸露的山體,其餘的山上都是林木森森。
應子弦問:「山上這麽多樹,怎麽還會有泥石流?」在她的概念裏,植被被嚴重破壞的山體才會爆發泥石流啊!
陪同他們的是一個當地人,聞言解釋道:「植被太單一。我們鎮的人,一年到頭的收入就靠這點栗核,所以很多人都把山頭其他的樹砍了,專門種栗核樹。栗核樹的根係不長,抓土能力不強,所以暴雨一來……」
第14章
一路行來,路上泥濘不堪,許多戶人家的一樓都進了水,正在從屋裏往屋外掃水,門口堆著進了水的家電和家具,整個家一片狼藉。
陪同的當地人嘆道:「唉!這也是我們鎮上人警惕性不夠,誰都沒把颱風當迴事兒,後來哪怕山洪衝下來,還有不少人在旁邊拍視頻結果被卷進去的。再有,你看到那條小溝了嗎?」
應子弦隨著他手指的方向看過去,看到一家民居旁邊有一條小溪溝,還沒有一米寬。這條小溪溝雖然不寬,卻很長,往前往後都延伸出去很遠,不知源頭和盡頭在哪。為了取水用水方便,許多人的自建房就是挨著這條小溪溝建的。
應子弦看了會兒,沒看出名堂,虛心求教:「不能挨著溪溝建房子?」
「倒也不是。隻是他們後來為了洗菜洗衣方便,都在這溪溝上麵蓋了水泥板,本來洪水來了,這條溪溝是有一定的泄洪的功能的,可是上頭都被水泥板封死了,水就漫不上來,這不就相當於堵了洪水的一條道麽,那山洪就隻能往鎮上泄了。」
果然,應子弦看到那條溪溝上頭隔一段距離就有水泥板蓋在上麵,有的甚至封住了整段溪,隻留了兩米的距離露天,鋪了一條水泥台階下去。而水泥板上頭則放滿了洗衣盆、菜籃、搓衣板之類的生活用品。
這些平時讓人感到便利的設置,誰會想到卻成了山洪的幫兇。
寸草心的誌願者匯集了各行各業的人士,有地質勘探的、法律援助的、金融服務的……這些人奔赴現場後,很快各司其職,有的去勘探地形,協助政府勸導村民搬遷至安全地帶;有的幫助受災群眾清點財物損失,處理理賠事宜。應子弦還看到了幾支不同logo的民間救援隊,她心裏一動,給聞銘發了條微信:藻石鎮受災,你們隊來人了嗎?
很久都無人迴複,這時單教授又組織大家去做危機幹預工作,應子弦便暫且把這事放下了。
藻石鎮中大多數青壯年都去了城裏工作,在城裏買了房安家落戶,藻石鎮是他們在節假日才會迴去的「老家」,因此鎮裏大都是老人。一受災,許多子女都趕了迴來,陪伴自己的父母處理災後的事宜,應子弦他們便隻走訪了幾家受災特別嚴重的或子女不在身邊的孤寡老人家。
這樣的會談環境其實不安全;再加上老人與誌願者是初次見麵,關係還沒建立;又有老人操著藻溪鎮本地方言的緣故,總之重重阻礙下,工作開展得無法如同教科書上般盡善盡美,但應子弦還是認真地傾聽、接納、支持,聽那些老人絮絮叨叨地說著洪水來臨時是如何可怕,那咆哮奔騰的急流又席捲了多少生命。
對應子弦來說,這是一場特殊的危機幹預,簡陋的條件下無法用眼動技術,因為老人的文化程度不高也很難組織團體的輔導,一應幹預的技術都無法使用,應子弦能做的就是共情,深度的共情。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可是藉由共情,人們能竭盡所能地去感同身受,那是一顆心靈努力向另一顆心靈的靠近。
時間過得很快,結束了最後一家的走訪,應子弦拿出手機看了看,有許多推送的消息和微信,她懷揣著忐忑的心情點進去——沒有一條是聞銘的,和聞銘的那條對話被壓到了很下麵。
「走了,迴去還趕得上食堂的晚飯。」單教授招唿著。
應子弦落落寡歡地應了,幾人沿著泥濘的道路往前走。單教授看著旁邊正在清理路障開道的武警感嘆道:「當兵的真是不容易啊,哪裏有難哪裏就有他們。瞧這些小夥子,一個個的,體格棒,長得也不賴,小應,要不給你介紹個部隊的?老趙手頭應該有不少貨……」
單教授說著說著就開始做媒,應子弦心不在焉地聽了一耳朵,直聽到他說老趙手上有不少貨時才反應過來,頓時一言難盡,單教授這用詞真特麽鬼斧神工。
她順著單教授的絮叨也往那兒隨意瞟了兩眼,卻被一個人影定住了視線。
那個男人穿著黑色t恤,下身一條迷彩褲包裹住兩條大長腿,利落的線條往下延伸直到被收進軍靴中,一如她初次見他時的模樣。
他正在清理一根被山洪衝下來橫擋在路上的栗核樹,將枝葉砍掉後,他和另外一個人合力扛起了這根木頭,運到了路邊。應子弦看到了在扛起的一剎那,他手臂處肌肉的賁起和悍戾的強硬,薄薄一層皮膚下,湧動的是最原始粗獷的力量,那是信息素的外在表現。
通往藻石鎮的路彎彎曲曲,一邊是陡峭的山壁,另一邊就是懸崖,一路都是連續的超過90度的大轉彎,應子弦從不暈車的人都覺得有些難受暈眩。
到了藻石鎮,和應子弦想像中洪水滔天的場景不同,鎮上的洪水已經退了,隻留下一地被水淹過的淤泥。這也是許多人不解的地方,藻石鎮近七十年來從未遭過災,誰都沒想到一場看似平常的暴雨居然會引發泥石流和山洪。
應子弦注意到藻石鎮旁邊的山上植被茂密,鬱鬱蔥蔥。除了一部分因為樹木被山洪衝垮從而露出裸露的山體,其餘的山上都是林木森森。
應子弦問:「山上這麽多樹,怎麽還會有泥石流?」在她的概念裏,植被被嚴重破壞的山體才會爆發泥石流啊!
陪同他們的是一個當地人,聞言解釋道:「植被太單一。我們鎮的人,一年到頭的收入就靠這點栗核,所以很多人都把山頭其他的樹砍了,專門種栗核樹。栗核樹的根係不長,抓土能力不強,所以暴雨一來……」
第14章
一路行來,路上泥濘不堪,許多戶人家的一樓都進了水,正在從屋裏往屋外掃水,門口堆著進了水的家電和家具,整個家一片狼藉。
陪同的當地人嘆道:「唉!這也是我們鎮上人警惕性不夠,誰都沒把颱風當迴事兒,後來哪怕山洪衝下來,還有不少人在旁邊拍視頻結果被卷進去的。再有,你看到那條小溝了嗎?」
應子弦隨著他手指的方向看過去,看到一家民居旁邊有一條小溪溝,還沒有一米寬。這條小溪溝雖然不寬,卻很長,往前往後都延伸出去很遠,不知源頭和盡頭在哪。為了取水用水方便,許多人的自建房就是挨著這條小溪溝建的。
應子弦看了會兒,沒看出名堂,虛心求教:「不能挨著溪溝建房子?」
「倒也不是。隻是他們後來為了洗菜洗衣方便,都在這溪溝上麵蓋了水泥板,本來洪水來了,這條溪溝是有一定的泄洪的功能的,可是上頭都被水泥板封死了,水就漫不上來,這不就相當於堵了洪水的一條道麽,那山洪就隻能往鎮上泄了。」
果然,應子弦看到那條溪溝上頭隔一段距離就有水泥板蓋在上麵,有的甚至封住了整段溪,隻留了兩米的距離露天,鋪了一條水泥台階下去。而水泥板上頭則放滿了洗衣盆、菜籃、搓衣板之類的生活用品。
這些平時讓人感到便利的設置,誰會想到卻成了山洪的幫兇。
寸草心的誌願者匯集了各行各業的人士,有地質勘探的、法律援助的、金融服務的……這些人奔赴現場後,很快各司其職,有的去勘探地形,協助政府勸導村民搬遷至安全地帶;有的幫助受災群眾清點財物損失,處理理賠事宜。應子弦還看到了幾支不同logo的民間救援隊,她心裏一動,給聞銘發了條微信:藻石鎮受災,你們隊來人了嗎?
很久都無人迴複,這時單教授又組織大家去做危機幹預工作,應子弦便暫且把這事放下了。
藻石鎮中大多數青壯年都去了城裏工作,在城裏買了房安家落戶,藻石鎮是他們在節假日才會迴去的「老家」,因此鎮裏大都是老人。一受災,許多子女都趕了迴來,陪伴自己的父母處理災後的事宜,應子弦他們便隻走訪了幾家受災特別嚴重的或子女不在身邊的孤寡老人家。
這樣的會談環境其實不安全;再加上老人與誌願者是初次見麵,關係還沒建立;又有老人操著藻溪鎮本地方言的緣故,總之重重阻礙下,工作開展得無法如同教科書上般盡善盡美,但應子弦還是認真地傾聽、接納、支持,聽那些老人絮絮叨叨地說著洪水來臨時是如何可怕,那咆哮奔騰的急流又席捲了多少生命。
對應子弦來說,這是一場特殊的危機幹預,簡陋的條件下無法用眼動技術,因為老人的文化程度不高也很難組織團體的輔導,一應幹預的技術都無法使用,應子弦能做的就是共情,深度的共情。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可是藉由共情,人們能竭盡所能地去感同身受,那是一顆心靈努力向另一顆心靈的靠近。
時間過得很快,結束了最後一家的走訪,應子弦拿出手機看了看,有許多推送的消息和微信,她懷揣著忐忑的心情點進去——沒有一條是聞銘的,和聞銘的那條對話被壓到了很下麵。
「走了,迴去還趕得上食堂的晚飯。」單教授招唿著。
應子弦落落寡歡地應了,幾人沿著泥濘的道路往前走。單教授看著旁邊正在清理路障開道的武警感嘆道:「當兵的真是不容易啊,哪裏有難哪裏就有他們。瞧這些小夥子,一個個的,體格棒,長得也不賴,小應,要不給你介紹個部隊的?老趙手頭應該有不少貨……」
單教授說著說著就開始做媒,應子弦心不在焉地聽了一耳朵,直聽到他說老趙手上有不少貨時才反應過來,頓時一言難盡,單教授這用詞真特麽鬼斧神工。
她順著單教授的絮叨也往那兒隨意瞟了兩眼,卻被一個人影定住了視線。
那個男人穿著黑色t恤,下身一條迷彩褲包裹住兩條大長腿,利落的線條往下延伸直到被收進軍靴中,一如她初次見他時的模樣。
他正在清理一根被山洪衝下來橫擋在路上的栗核樹,將枝葉砍掉後,他和另外一個人合力扛起了這根木頭,運到了路邊。應子弦看到了在扛起的一剎那,他手臂處肌肉的賁起和悍戾的強硬,薄薄一層皮膚下,湧動的是最原始粗獷的力量,那是信息素的外在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