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主黨外交政策領袖相比,“火神派”本身往往有更緊密的聯繫,個人也更熟悉選舉政治。其中的兩位“火神派”人士(拉姆斯菲爾德和切尼)在國會幹過,贏得過選舉和連選連任;2000年切尼作為副總統候選人也麵對過全體選民。確實,在一個時期或者另一個時期,三位“火神派”人士(拉姆斯菲爾德、切尼和鮑威爾)本人曾認真不認真地考慮過競選總統。民主黨中則幾乎找不到能與之相比的人物。在民主黨政府中掌管外交政策的人一般都不是政客。相反,對外交政策真正有興趣的民主黨政客,如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則從未獲得過像切尼、拉姆斯菲爾德和鮑威爾以前在擔任國防部長或參聯會主席時獲得的那種管理官僚機構的內閣層麵上的具體經驗。對民主黨人而言,外交政策和選舉政治是分開的職業;而對“火神派”來說,它們是緊密纏繞在一起的。
除了與選舉政治的這些紐帶以外,在1968年到2003年期間,“火神派”也往往比民主黨人更能代表軍隊的觀點。他們通常支持更龐大的軍事預算、更野心勃勃的戰略,這些都是能夠為五角大樓帶來好處的立場。即便“火神派”在野時,他們仍然會與國家安全機構保持密切聯繫。當美國政府在80年代的秘密計劃中選擇可能在核戰爭中管理美國的人選時,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是被選上的三人之二,這是頗有啟示意義的。
簡言之,在35年時間裏,可以說“火神派”代表了為追求美國不可挑戰的軍事實力而不懈努力的這一代人。許多美國人不同意他們的觀點,這種分歧卻不足以把他們長時間地排斥在權力之外。
當“火神派”與世界打交道時,他們就是美國的替身:美國的政府、國家安全機構、政治信念和選擇。
剩下的問題是,2003年攻打伊拉克是否標誌著曆史的又一個轉折點。它是否代表了擴張美國實力和理想的外部極限?按照“火神派”的觀點,顯然不是如此;在他們的描繪中,伊拉克隻是走向整個中東民主化征程中的一個驛站。
然而,占領伊拉克的困難有多大,代價有多昂貴,還不清楚。更重要的是,美國人民能在多大程度上會支持在整個一個地區和文化實現民主化的目標,也是不確定的。盡管他們與選舉政治聯繫密切,這是否是“火神派”超越了美國人民的意願、情緒和資源的一個例子?或者反過來,美國公眾是否會再次支持他們關於美國能力的擴張性和樂觀的觀點?
毫無疑問,“火神派”在伊拉克的冒險源於他們在前35年中對美國在世界上的作用的思考。它代表了“火神派”在冷戰到冷戰後時期形成的思想過渡的最後一步,即美國必須強調軍事實力,必須傳播它的理想,決不接受其他權力中心。
當代曆史學家在過去幾年裏已經描繪了一幅世界事件的圖景,其中,一個時代,即冷戰的時代,已經在1989年結束,一個新時代,即冷戰後時代,自那時起開始了。但在這幅圖畫中隱藏著完全不同的另一部曆史陳述,它從1989年以前的20年開始,在1989年之後又繼續了至少15年。它講述的是追求世界無敵的美國實力的故事,是“火神派”崛起的故事。
注釋
1 對一位法國高級外交官的採訪。
2 2003年7月23日國防部副部長保羅?沃爾福威茨主持的新聞吹風。
3 white house transcript,“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from the uss abraham lincoln at seaoff the coast of san diego,” may 1, 2003.
4 vernon loeb,“‘guerri’ war acknowledged; newmander cites problems,” washington post, july 17, 2003, p.a1.
5 dana priest and walter pincus,“search in iraq finds no banned weapons,”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3, 2003, p.a1.盡管未發現儲存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凱報告,伊拉克一直在違反聯合國決議而進行研究和其他活動。
6 2003年6月19日對保羅?沃爾福威茨的採訪。
7 robert g. kaiser,“the briefing: rumsfeld?s e?ring circus,” washington post, march 22, 2003, p.c1.
8 thom shanker and john tierney,“top general denounces internal dissent,” new york times, april 2, 2003, p.a1.
9 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和理察?邁爾斯將軍,國防部定期新聞吹風,2003年4月11日。
10 紐特?金裏奇2003年4月22日在美國企業研究所的講話——《改革國務院》。newt gingrich,“rogue state department,” foreign policy, issue 137(july?august 2003), pp.42?48;阿米蒂奇的話引自barbara vin,“gingrich takes swipe at state department,” usa today, april 23, 2003, p.8a。
康多莉紮?賴斯在全國黑人記者協會第28次年會上的講話,2003年8月7日。
dana milbank and mike allen,“iraq p shakes rice?s image,” washington post, july 27, 2003, p.a1.
jane perlez,“iraqi shadow government cools its heels in kuwait,” new york times, april 3, 2003, p.b9.
對沃爾福威茨的採訪。
2003年6月23日對理察?阿米蒂奇的採訪。
walter pincus and dana priest,“some iraqi analysts felt pressure from cheney visits,” washington post, june 5, 2003, p.a1.
沃爾福威茨的新聞秘書凱文?凱勒姆斯不允許本書使用該照片。
除了與選舉政治的這些紐帶以外,在1968年到2003年期間,“火神派”也往往比民主黨人更能代表軍隊的觀點。他們通常支持更龐大的軍事預算、更野心勃勃的戰略,這些都是能夠為五角大樓帶來好處的立場。即便“火神派”在野時,他們仍然會與國家安全機構保持密切聯繫。當美國政府在80年代的秘密計劃中選擇可能在核戰爭中管理美國的人選時,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是被選上的三人之二,這是頗有啟示意義的。
簡言之,在35年時間裏,可以說“火神派”代表了為追求美國不可挑戰的軍事實力而不懈努力的這一代人。許多美國人不同意他們的觀點,這種分歧卻不足以把他們長時間地排斥在權力之外。
當“火神派”與世界打交道時,他們就是美國的替身:美國的政府、國家安全機構、政治信念和選擇。
剩下的問題是,2003年攻打伊拉克是否標誌著曆史的又一個轉折點。它是否代表了擴張美國實力和理想的外部極限?按照“火神派”的觀點,顯然不是如此;在他們的描繪中,伊拉克隻是走向整個中東民主化征程中的一個驛站。
然而,占領伊拉克的困難有多大,代價有多昂貴,還不清楚。更重要的是,美國人民能在多大程度上會支持在整個一個地區和文化實現民主化的目標,也是不確定的。盡管他們與選舉政治聯繫密切,這是否是“火神派”超越了美國人民的意願、情緒和資源的一個例子?或者反過來,美國公眾是否會再次支持他們關於美國能力的擴張性和樂觀的觀點?
毫無疑問,“火神派”在伊拉克的冒險源於他們在前35年中對美國在世界上的作用的思考。它代表了“火神派”在冷戰到冷戰後時期形成的思想過渡的最後一步,即美國必須強調軍事實力,必須傳播它的理想,決不接受其他權力中心。
當代曆史學家在過去幾年裏已經描繪了一幅世界事件的圖景,其中,一個時代,即冷戰的時代,已經在1989年結束,一個新時代,即冷戰後時代,自那時起開始了。但在這幅圖畫中隱藏著完全不同的另一部曆史陳述,它從1989年以前的20年開始,在1989年之後又繼續了至少15年。它講述的是追求世界無敵的美國實力的故事,是“火神派”崛起的故事。
注釋
1 對一位法國高級外交官的採訪。
2 2003年7月23日國防部副部長保羅?沃爾福威茨主持的新聞吹風。
3 white house transcript,“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from the uss abraham lincoln at seaoff the coast of san diego,” may 1, 2003.
4 vernon loeb,“‘guerri’ war acknowledged; newmander cites problems,” washington post, july 17, 2003, p.a1.
5 dana priest and walter pincus,“search in iraq finds no banned weapons,”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3, 2003, p.a1.盡管未發現儲存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凱報告,伊拉克一直在違反聯合國決議而進行研究和其他活動。
6 2003年6月19日對保羅?沃爾福威茨的採訪。
7 robert g. kaiser,“the briefing: rumsfeld?s e?ring circus,” washington post, march 22, 2003, p.c1.
8 thom shanker and john tierney,“top general denounces internal dissent,” new york times, april 2, 2003, p.a1.
9 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和理察?邁爾斯將軍,國防部定期新聞吹風,2003年4月11日。
10 紐特?金裏奇2003年4月22日在美國企業研究所的講話——《改革國務院》。newt gingrich,“rogue state department,” foreign policy, issue 137(july?august 2003), pp.42?48;阿米蒂奇的話引自barbara vin,“gingrich takes swipe at state department,” usa today, april 23, 2003, p.8a。
康多莉紮?賴斯在全國黑人記者協會第28次年會上的講話,2003年8月7日。
dana milbank and mike allen,“iraq p shakes rice?s image,” washington post, july 27, 2003, p.a1.
jane perlez,“iraqi shadow government cools its heels in kuwait,” new york times, april 3, 2003, p.b9.
對沃爾福威茨的採訪。
2003年6月23日對理察?阿米蒂奇的採訪。
walter pincus and dana priest,“some iraqi analysts felt pressure from cheney visits,” washington post, june 5, 2003, p.a1.
沃爾福威茨的新聞秘書凱文?凱勒姆斯不允許本書使用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