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的展開有些出乎祁靈的預料。
他以為王小明接下來的任務是寫《天書奇譚》或者其他的什麽故事卻沒想到瑪麗會給他帶來一個任務。
是的,就是任務。
在王小明從瑪麗手裏接過那一本筆記本的時候係統就彈出了一個對話框:【劇情任務:為埃裏克·利迪爾寫一本書!
失敗無懲罰,成功則獎勵聲望值5000點,財富值點,黃金寶箱一個!】
出任務了那祁靈自然是要好好了解一下這位埃裏克·利迪爾的生平事跡了。
埃裏克·利迪爾(eric henry liddell)1902年,生於中國天京,父親是英不落國傳教士,後來他迴國上學,考入愛丁堡大學。
大學裏他的賽跑天賦被發現,從而走向賽場。
然而盡管賽跑天賦驚人,但他卻依然堅持了自己從小到大的誌向,選擇迴到中國布道。
1924年利迪爾參加在巴黎舉辦的第8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利迪爾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堅守主日的敬拜,而那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百米預賽剛巧將會在星期天舉行。
在信仰與比賽的矛盾中他選擇了信仰,即使英不落國王室施加壓力也不更改,退出比賽。
利迪爾的選擇震驚了巴黎賽場,也在英不落國國內引起轟動,他被一些人指責為叛國者。
同伴林賽勳爵見狀,主動把自己參加400米賽的權利讓給了利迪爾,因為那場比賽不在安息日舉行。
(這位林賽勳爵曾擔任過牛津大學校長,後來他在1949創立了英不落國基爾大學,這所大學後來成為了世界一流大學。)
利迪爾於是改為練習400米跑,最終他不僅贏得了比賽還以47秒6的成績打破了400米跑的奧運會紀錄和世界紀錄。
這樣的經曆使得他成為了奧運會曆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但比起他在體育上的成就他的另外一個成就更值得世界尤其是中國人銘記。
1925年8月,以優異成績從愛丁堡大學畢業後利迪爾放棄了社會各界為他開出的優厚條件和待遇,毅然迴到他的出生地天京。
迴到了當時正因為軍閥混戰而積貧積弱落後於世界各國的國家,他選擇去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中學教師,而不是留在英不落國成為一個社會精英,上流人物。
他進入的是天京新學中學(現天京17中),這所教會學校對於所聘用的外籍教師,有一套嚴格的錄用標準。
利迪爾先是經過考試,然後寫下一份決心書,才被校方錄用。
隨後,利迪爾還必須到中國的一個貧困地區實習一段時間,再經過最後一次答辯,並詳細論述自己的見解和決心,方可登上新學中學的講台。
校方考慮到所有英籍教師中文水平不高,所以,利迪爾還必須到bj燕京大學學習一年中文。
在新學中學利迪爾承擔高中理工科的教學工作。
他的獨特教學方法和平易近人的作風讓他成為學校裏最受歡迎的老師。而在這期間,利迪爾仍然會抽空參加一些在中國進行的田徑比賽。
1929年,在民園體育場舉辦的萬國田徑賽上,利迪爾取得了自己一生中的最後一枚金牌。
利迪爾對中國的教育和體育事業做出了很多貢獻,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時候他甚至還接受了中國代表團的邀請擔任了總教官,嗯,就是劉長春參加的那一次!
而他生命的光輝在他生命最後的時間裏,在島國集中營中放射出了最明亮的光華。
1937年,中國人民抗島國戰爭全麵爆發。
利迪爾輾轉到貧困的河北農村hs市棗強縣肖張鎮(倫敦教會在heb省的2個傳教站之一)工作,幫助在那裏病倒的哥哥。
利迪爾的哥哥名叫羅伯特是一名傳教醫生。
當時戰亂,災荒造成物資的極度匱乏,病人很多,羅伯特每天都需要接待和治療大量病人所以才會病倒。
……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局勢十分險惡。
當妻子第三次懷孕之後,利迪爾讓她帶著兩個女兒迴加拿大避難。
在抗島國戰爭中,利迪爾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多次幫助抗島國軍民。
1943年利迪爾被島國軍隊抓獲,和芝罘(煙台)學校的宗教人士一起被關押在山·煎餅·東wf的樂道院集中營。
即便是在集中營裏,利迪爾也永遠是一個深受大家歡迎的人,孩子們覺得他是一位慈祥的父親,親切地稱他“埃裏克叔叔”。
年紀大的,則將他視為一位可靠的朋友、絕對可以信賴的人。
在集中營裏,利迪爾憑著記憶自編了化學課本,教集中營裏的孩子們化學課程。
蘭格登古凱在他所寫的《山·煎餅·東集中營內》一書中,對利迪爾做過如下描述:“當我在集中營的晚上,走過娛樂室時,經常看見埃裏克·利迪爾俯身在棋盤和船模型旁工作,或者在指導人們跳一種社交方格舞。
他總是全神貫注,又興致盎然地捕捉那些被囚禁者的想象力。
他已經四十幾歲,但身體仍然輕巧、柔軟,步履靈活自如。
不過最重要的是,他那時充滿幽默感和熱愛生命的熱情,他的熱心和魅力,使大家適應了那段苦難的日子。”
他還將那雙係著至高榮譽的運動鞋,送給一個同被關押的普通中國少年。
他看重一位赤著腳的囚徒,遠超過金牌的榮耀,他以愛,讓生命超越了榮譽。
本來,集中營中的利迪爾有機會與妻女見麵的。
因為戰爭陷入膠著狀態島國方麵為了緩解國際輿論以及國內的壓力提出了用集中營關押的僑民與英美等國交換戰俘的方案。
於是英不落國方麵就將利迪爾的名字列入了第一批交換名單之中。
據說是首相丘吉爾親自將利迪爾排在了第一個的。
但利迪爾把逃出苦海的機會讓給了別人,主動選擇留在集中營。
那時,他已經得了腦瘤,在集中營這樣的生活醫療條件之下必死無疑。
1945年2月21日夜,離抗戰勝利還剩下半年的時候,由於被迫過度勞動和營養不良,利迪爾這位奧運冠軍和國際主義體育教育家,即因患腦瘤而病逝於島國軍集中營內。
當時他年僅43歲,與他在加拿大出生的第三個女兒瑪琳(maureen),未能見上一麵。
“這是一位高尚的,值得尊敬的偉大的人!和約翰·拉貝一樣都應該被國人永遠銘記!”
看完了關於埃裏克·利迪爾的介紹之後祁靈心中產生了這樣的念頭。
在祁靈看來網上對於埃裏克·利迪爾的記載已經很詳細了,甚至祁靈還找到了兩部描述他生平的影視作品。
一部是由休·赫德森執導,本·克勞斯、伊安·查裏森、伊安·霍姆等主演於1981年上映的電影《烈火戰車》(英文版,也譯為《火的戰車》)。
一部是在2016年上映由冼杞然執導,約瑟夫·費因斯、竇驍、塗世旻等領銜主演的《終極勝利》。
他以為王小明接下來的任務是寫《天書奇譚》或者其他的什麽故事卻沒想到瑪麗會給他帶來一個任務。
是的,就是任務。
在王小明從瑪麗手裏接過那一本筆記本的時候係統就彈出了一個對話框:【劇情任務:為埃裏克·利迪爾寫一本書!
失敗無懲罰,成功則獎勵聲望值5000點,財富值點,黃金寶箱一個!】
出任務了那祁靈自然是要好好了解一下這位埃裏克·利迪爾的生平事跡了。
埃裏克·利迪爾(eric henry liddell)1902年,生於中國天京,父親是英不落國傳教士,後來他迴國上學,考入愛丁堡大學。
大學裏他的賽跑天賦被發現,從而走向賽場。
然而盡管賽跑天賦驚人,但他卻依然堅持了自己從小到大的誌向,選擇迴到中國布道。
1924年利迪爾參加在巴黎舉辦的第8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利迪爾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堅守主日的敬拜,而那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百米預賽剛巧將會在星期天舉行。
在信仰與比賽的矛盾中他選擇了信仰,即使英不落國王室施加壓力也不更改,退出比賽。
利迪爾的選擇震驚了巴黎賽場,也在英不落國國內引起轟動,他被一些人指責為叛國者。
同伴林賽勳爵見狀,主動把自己參加400米賽的權利讓給了利迪爾,因為那場比賽不在安息日舉行。
(這位林賽勳爵曾擔任過牛津大學校長,後來他在1949創立了英不落國基爾大學,這所大學後來成為了世界一流大學。)
利迪爾於是改為練習400米跑,最終他不僅贏得了比賽還以47秒6的成績打破了400米跑的奧運會紀錄和世界紀錄。
這樣的經曆使得他成為了奧運會曆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但比起他在體育上的成就他的另外一個成就更值得世界尤其是中國人銘記。
1925年8月,以優異成績從愛丁堡大學畢業後利迪爾放棄了社會各界為他開出的優厚條件和待遇,毅然迴到他的出生地天京。
迴到了當時正因為軍閥混戰而積貧積弱落後於世界各國的國家,他選擇去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中學教師,而不是留在英不落國成為一個社會精英,上流人物。
他進入的是天京新學中學(現天京17中),這所教會學校對於所聘用的外籍教師,有一套嚴格的錄用標準。
利迪爾先是經過考試,然後寫下一份決心書,才被校方錄用。
隨後,利迪爾還必須到中國的一個貧困地區實習一段時間,再經過最後一次答辯,並詳細論述自己的見解和決心,方可登上新學中學的講台。
校方考慮到所有英籍教師中文水平不高,所以,利迪爾還必須到bj燕京大學學習一年中文。
在新學中學利迪爾承擔高中理工科的教學工作。
他的獨特教學方法和平易近人的作風讓他成為學校裏最受歡迎的老師。而在這期間,利迪爾仍然會抽空參加一些在中國進行的田徑比賽。
1929年,在民園體育場舉辦的萬國田徑賽上,利迪爾取得了自己一生中的最後一枚金牌。
利迪爾對中國的教育和體育事業做出了很多貢獻,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時候他甚至還接受了中國代表團的邀請擔任了總教官,嗯,就是劉長春參加的那一次!
而他生命的光輝在他生命最後的時間裏,在島國集中營中放射出了最明亮的光華。
1937年,中國人民抗島國戰爭全麵爆發。
利迪爾輾轉到貧困的河北農村hs市棗強縣肖張鎮(倫敦教會在heb省的2個傳教站之一)工作,幫助在那裏病倒的哥哥。
利迪爾的哥哥名叫羅伯特是一名傳教醫生。
當時戰亂,災荒造成物資的極度匱乏,病人很多,羅伯特每天都需要接待和治療大量病人所以才會病倒。
……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局勢十分險惡。
當妻子第三次懷孕之後,利迪爾讓她帶著兩個女兒迴加拿大避難。
在抗島國戰爭中,利迪爾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多次幫助抗島國軍民。
1943年利迪爾被島國軍隊抓獲,和芝罘(煙台)學校的宗教人士一起被關押在山·煎餅·東wf的樂道院集中營。
即便是在集中營裏,利迪爾也永遠是一個深受大家歡迎的人,孩子們覺得他是一位慈祥的父親,親切地稱他“埃裏克叔叔”。
年紀大的,則將他視為一位可靠的朋友、絕對可以信賴的人。
在集中營裏,利迪爾憑著記憶自編了化學課本,教集中營裏的孩子們化學課程。
蘭格登古凱在他所寫的《山·煎餅·東集中營內》一書中,對利迪爾做過如下描述:“當我在集中營的晚上,走過娛樂室時,經常看見埃裏克·利迪爾俯身在棋盤和船模型旁工作,或者在指導人們跳一種社交方格舞。
他總是全神貫注,又興致盎然地捕捉那些被囚禁者的想象力。
他已經四十幾歲,但身體仍然輕巧、柔軟,步履靈活自如。
不過最重要的是,他那時充滿幽默感和熱愛生命的熱情,他的熱心和魅力,使大家適應了那段苦難的日子。”
他還將那雙係著至高榮譽的運動鞋,送給一個同被關押的普通中國少年。
他看重一位赤著腳的囚徒,遠超過金牌的榮耀,他以愛,讓生命超越了榮譽。
本來,集中營中的利迪爾有機會與妻女見麵的。
因為戰爭陷入膠著狀態島國方麵為了緩解國際輿論以及國內的壓力提出了用集中營關押的僑民與英美等國交換戰俘的方案。
於是英不落國方麵就將利迪爾的名字列入了第一批交換名單之中。
據說是首相丘吉爾親自將利迪爾排在了第一個的。
但利迪爾把逃出苦海的機會讓給了別人,主動選擇留在集中營。
那時,他已經得了腦瘤,在集中營這樣的生活醫療條件之下必死無疑。
1945年2月21日夜,離抗戰勝利還剩下半年的時候,由於被迫過度勞動和營養不良,利迪爾這位奧運冠軍和國際主義體育教育家,即因患腦瘤而病逝於島國軍集中營內。
當時他年僅43歲,與他在加拿大出生的第三個女兒瑪琳(maureen),未能見上一麵。
“這是一位高尚的,值得尊敬的偉大的人!和約翰·拉貝一樣都應該被國人永遠銘記!”
看完了關於埃裏克·利迪爾的介紹之後祁靈心中產生了這樣的念頭。
在祁靈看來網上對於埃裏克·利迪爾的記載已經很詳細了,甚至祁靈還找到了兩部描述他生平的影視作品。
一部是由休·赫德森執導,本·克勞斯、伊安·查裏森、伊安·霍姆等主演於1981年上映的電影《烈火戰車》(英文版,也譯為《火的戰車》)。
一部是在2016年上映由冼杞然執導,約瑟夫·費因斯、竇驍、塗世旻等領銜主演的《終極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