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雖然令王甫與馬良在營中廣張公告,但荊州兵仍在一夜之間蒸發了不少。關羽得報,跟在一小校身後,匆匆走進一座營帳。


    帳中已空無一人。


    關羽見了,一臉驚疑,立即轉頭問小校。


    “帳中士兵,去了何處?”


    小校聽了,茫然搖頭。


    關羽見了,又問。


    “營中,有多少士兵去了?”


    小校聽了,立即說。


    “一見營中士兵去了,在下便立即來報,尚未統計有多少士兵去了。”


    關羽聽了,立即說。


    “速去統計,速速報我!”


    小校一臉緊張,立即應了。


    “是!”


    關羽麵色困惑地看了空帳,才轉身離去。


    與關羽營中士兵突然蒸發一樣,偃城的關平營中,不少士兵也在一夜之間不知去向!


    關平得報,神色惶惑,跟在一小校身後,匆匆走進一座營帳。


    帳中已空無一人。


    關平見了,一臉驚疑,急忙轉頭問小校。


    “帳中士兵,都去了何處?”


    小校聽了,茫然搖頭。


    關平見了,又問。


    “有多少士兵去了?”


    小校仍搖頭。


    關平見了,一臉惶惑。


    廖化鎮守的四塚寨,也發生了相同情況。廖化跟在一小校身後,匆匆走進一座營帳。


    帳中已空無一人。


    廖化一臉驚疑,轉頭問小校。


    “帳中士兵,都去了何處?”


    小校聽了,還是茫然搖頭。


    當年曹操攻徐州,便用荀攸之計瓦解過城中人馬,致徐州與下邳相繼失守,桃園三兄弟各奔東西。今荊州兵接連遁去,令關羽又想起了當年之失,也在帳中不安地思索起來。


    一陣思索之後,關羽認為:此次與當年不同。當年人馬,有去無迴;而此番人馬離去,乃誤信傳言。待離去人馬迴到荊州,無人放糧,自會來歸。


    關羽想到此,心中便有數了。


    此時,關平、廖化及其他文武,人人神色不安,一群人匆匆進帳來了。


    關平一進帳,便急急地開了口。


    “父親,近日,偃城之兵紛紛私去,去者皆為荊州土人。此事恐與荊州有關啦!可否派人往探虛實?”


    廖化也立即接過了話。


    “是啊!君侯,四塚寨之兵,亦有不少人私去,去者亦為荊州土人。”


    馬良聽了,立即神色急切地開了口。


    “君侯,本寨所去之兵,盡皆荊州土人。三地同此,不可大意呀!”


    聽了三人之言,關羽卻並不在意,說道。


    “此前寨中有傳言,稱呂蒙將為歸家者放糧。各營官兵過半私去,恐與此傳言有關。”


    聽關羽將過半官兵私去歸咎“傳言”,眾人麵麵相覷。


    關平見了,著急地開了口。


    “父親,我軍今臨強敵,將士卻過半私去,令人堪憂啊!”


    眾人也神色急切地齊道。


    “是啊,君侯!”


    關羽非但不急,反而笑著寬慰眾人。


    “此事乃傳言所致。私去之兵迴荊州,無人放糧,傳言自破,不久便會返營。汝等不必多慮。”


    關平聽了,立即開了口。


    “三寨荊州之兵同去,至今有去無迴,父親萬萬不可大意呀!”


    關羽聽了,見眾人皆疑色不減,還是耐心地勸說。


    “傳言稱‘呂蒙張榜’,呂蒙早已病入膏肓,怎到荊州張榜?今荊州平靜,誰來放糧?無人放糧,私去之兵誰不返營?汝等何必多慮?”


    盡管關羽一再寬慰,王甫還是憂慮難消,又說。


    “君侯,若放糧之事是真,即明荊州已失!荊州事大,還是遣人查查吧!”


    眾人一聽,全都焦急地望著關羽,齊道。


    “是啊!君侯,遣人查查吧!”


    關羽一聽,笑了笑說。


    “荊州失了之傳言,此前便有。然至今未聞荊州有警,傳言當不攻自破矣!至於放糧之事,更無需去查。”


    王甫一聽,忙不安地問。


    “為何?”


    眾人也十分不安,齊道。


    “是啊!查查何妨!”


    關羽一聽,笑了笑說。


    “私去之荊州兵,不日即迴,還需我查麽?”


    王甫聽了,仍然憂心忡忡。


    “君侯,潘浚此人,生性貪婪,膽大妄為,不可寄厚望呀!”


    關羽見眾人總是疑慮,不覺惱了,說道。


    “潘浚不可靠,城中還有夫人呢。若荊州有警,我豈能不知?至今荊州平靜,汝等不思如何取樊城,反而糾結荊州之流言,豈不正中曹賊奸計?”


    關羽說到此,見眾人不再言語,才放緩了語氣說。


    “好了。私去之兵若歸營,休要責罰。汝等且去吧!”


    眾人聽了,相向無言,一個個抑鬱而去。


    果然如呂蒙所言,自張榜之後,荊州兵便紛紛歸來,絡繹不絕,令孫權大喜過望。他神色喜悅,在後堂等候著呂蒙,想聽他下一步之計。


    呂蒙進來了。


    “臣呂蒙,參見吳侯,不知吳侯何事相召?”


    此時,孫權仍滿臉欣喜,開口說道。


    “呂愛卿看坐。”


    “臣謝坐!”


    呂蒙坐了,孫權才開了口。


    “愛卿之計,果然大妙!至今,來歸之荊州兵將,已過三萬人,此舉必重創關羽!今召愛卿,便有要事相商。”


    呂蒙聽了,立即起身一揖。


    “臣願遵吳侯之旨!”


    孫權見了,急忙道。


    “愛卿且坐。此地僅孤與愛卿,愛卿不必多禮!”


    “是!”


    呂蒙重新坐了,孫權才開了口。


    “孤欲委潘浚為治中,續掌荊州之事。愛卿以為如何?”


    呂蒙聽了,好一會兒無語。


    孫權見了,忙問。


    “愛卿以為不妥?”


    呂蒙聽了,這才開了口。


    “吳侯,此人見利忘義。今日有警,他可背關羽;異日有警,便可背吳侯。荊州乃重鎮,委之當否?”


    孫權聽了,沉思起來,好一會兒之後,才開了口。


    “愛卿之言有理。然取荊州之前,愛卿有言:荊州官吏,並依舊職,不減薪俸;再說,取荊州之時,卿亦允其請,令其仍鎮荊州。今荊州初定,孤便食言,恐有不妥吧?”


    呂蒙聽了,立即說。


    “吳侯,此一時彼一時也。此等見利忘義之人,念其獻荊州有功,可養以厚祿,切不可委以重權!尤其是荊州重鎮,更不可委之!臣是曾經有諾,今也自食其言,然對彼等見利忘義之人,無須為此多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關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新手上路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新手上路了並收藏關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