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看曹丕神色誠懇,才應承下來。
“待我思之。”
曹丕靜待荀攸思索。片刻之後,荀攸開了口。
“公子,可否以張飛遣人聯絡之名,誘殺劉備?”
曹丕聽了荀攸之計,頗為不解。
“為何是張飛聯絡?”
荀攸聽了,解釋道。
“欲誅劉備者,天下皆知無他人。如此,劉備既知是我圖之,亦不疑關羽現在我處。”
曹丕聞言大喜,讚道。
“先生果然高明!”
荀攸聽了,笑了笑說。
“公子過獎。”
曹丕此時又說。
“先生,我還有一不情之請。”
荀攸忙說。
“請講。”
曹丕道。
“此事,父親不知,當更好辦。”
荀攸聽了,點了點頭,讚道。
“公子平日低調,慮事頗為周詳啊!”
曹丕已討得良策,便起身告辭。
“先生過獎!告辭!”
荀攸也不挽留。
“公子慢走!”
荀攸盯著曹丕背影,沉思著。
“此人極善偽裝,非尋常之輩呀!”
曹操率眾謝罪,不僅挽迴了關羽,更令曹營文武無人再敢明裏暗裏作梗。但他心裏明白,關羽仍未歸心。於是,便召荀攸問計。
此時,曹操神色憂鬱,正在獨自沉思。
見荀攸來了,曹操喜形於色,急忙看座。
待荀攸坐了,曹操便開了口。
“我厚待雲長,無以複加,然難令其歸心。公達可有良策服之?”
荀攸聽曹操推心置腹,誠心問計,也直言不諱。
“常言道: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故難言服人之良策。”
曹操一聽,沉默了。
荀攸見曹操良久不語,又開了口。
“丞相,關羽乃天下難得義士,非比常人。若欲關羽歸心,不可重小惠而輕大義呀!”
曹操一聽,不覺氣惱。
“甚麽?我允其三約,我應請退軍,我厚賜重賞,我嚴己寬彼,我率眾謝罪,哪一樣不是大義?”
荀攸聽了,笑了笑說。
“丞相,關羽胸懷天下,不重己利。丞相所言,皆非關羽所重,如何令他歸心?”
曹操聽了,恍然大悟,立即起身相謝。
“我曾挖空心思,卻終不得其要,故難令其歸心。幸得公達指教!幸甚!幸甚!”
劉備神色興奮急切,隨著簡雍疾行在街上,邊走邊問簡雍。
“三弟所遣之人,今在何處?”
簡雍指著前方答。
“在前麵客棧。”
劉備沒停步,兩眼卻興奮地望著前方。但劉備走著走著,卻突然停下了。臉上露出了深深疑色。
簡雍見劉備突然不走了,甚為困惑。
“皇叔,怎麽啦?”
此時,劉備臉上的疑色卻更重了。
“依三弟秉性,既知我在此,必親自來投,何需遣人?”
簡雍聽了,恍然大悟。
“如此說來,此當是陷阱?”
劉備聽了,點了點頭。
二人又轉身往迴走。
麗日藍天,和風輕拂。
曹操與關羽登上山頂,坐在巨石上極目遠眺。
曹操神色興奮,看著山下遠遠近近連綿起伏的群山,如波濤般推宕至茫茫天際,頓時詩興大發。
“登淩絕頂,一攬眾山。拳拳我心,巍巍如盤。風雲際會,爭紛奪彩。騁懷天地,誰與我偕?……”
關羽此時也心曠神怡。聽曹操吟頌,笑道。
“丞相好興致啊!”
曹操聽了,仍興奮地大發感慨。
“攬天地於我懷,豈不壯哉?此時,不知公有何感念?”
關羽也心曠神怡。聽曹操問,笑了笑說。
“我可沒有丞相的雅興。我隻看到山外有山。”
曹操聽了,大加讚賞。
“好哇!公已名震天下,仍虛懷若穀,必成大器呀!”
關羽聽了,自己都忍不住笑了。
“甚麽大器呀?當初,我兄弟三人盟誓:協力同心,扶危濟困,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然我庸庸碌碌至今,上不能報國,下不能安民。問心有愧呀!”
曹操聽了,卻更來了精神。
“噢?適才我還說:‘逞懷天地,誰與我偕?’沒想到,你兄弟三人之誌,竟與我不謀而合呀!可惜呀!可惜我沒趕上!不然,便是四兄弟,而不止三兄弟了!”
關羽聽了,不僅沒高興,反而一臉疑惑,問道。
“丞相與我兄弟誌同道合?”
曹操見關羽質疑,神色莊重起來,認真地說道。
“方今天下,諸侯割據,戰禍連年,國家凋敝,民不聊生。我生此時,深感痛心啦!唯蕩平諸侯,一統天下,方可天下太平,國泰民安!曹某之誌,是否與你兄弟相合呀?”
關羽聽了,有些吃驚。他站起身,神色莊重地看曹操。
“若丞相果真以天下蒼生為念,關某願為蕩平諸侯,天下一統效力!”
曹操聽了,興奮地一衝而起,激動地舉手向天。
“曹某指天為誓:蕩平諸侯,一統天下,得天下太平,保國泰民安,乃我畢生之誌!”
曹操誓罷,又抓住關羽之手,鄭重地問。
“公果願助我蕩平諸侯,一統天下,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關羽見問,慨然而答。
“關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隻是不知,天下一統,是否統於漢家?”
曹操一聽,一下愣了。
曹操自從與關羽登山言誌之後,便知難令關羽歸心了。這使他神色憂慮,坐立不安。他知張遼與關羽交厚,便召張遼去探關羽之意。
張遼進來了。
“丞相相召,不知何事?”
曹操滿臉憂色開了口。
“我待雲長不薄,然彼常懷去心,如之奈何?”
曹操說完,憂心忡忡地望著張遼。
張遼聽了,便明了曹操之意。
“丞相,待我再探其意,方知糾結。如何?”
曹操麵帶無可奈何之情,點了點頭。
張遼領命,去見關羽,與關羽共進客堂。
張遼撫著客堂豪華的裝飾開了口。
“我薦兄長於丞相,未曾虧欠吧?”
關羽聽了,誠懇地答道。
“丞相待我甚厚,深深感念於心。”
張遼聽了,單刀直入,開口問道。
“既然如此,兄長為何常懷去意呢?”
關羽見問,也直言相告。
“我身雖在此,心念兄長,日久愈甚,難以去懷。”
張遼聽了,搖了搖頭。
“兄長差矣!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皇叔待兄長,未必優於丞相,兄長何故隻懷去意呢?”
關羽已知張遼之意,也坦言相告。
“兄長待我,雖不及丞相。然我與兄長有盟,誓同生死,互不相悖,故我終不留此。丞相厚恩,我當建功以報,功成自去。”
張遼聽了,又問。
“倘若皇叔棄世,公何以歸?”
關羽立即說。
“願從於九泉。”
關羽神情鄭重,口氣堅定。
張遼見了,既敬佩,又惋惜,心情複雜地望著關羽。
張遼迴去,如實報予曹操。
曹操聽了,連連搖頭。
“我原想,若劉備棄世,關羽必歸心於我。唉!彼事主不忘其本,利祿不動其心,美女不移其情,真天下義士也!可惜呀!可惜不能為我所用。惜哉!惜哉!”
曹操歎息不已。
曹操在書房寫《孟德新書》。
曹丕神色緊張,匆匆來到書房。
“父親,接東郡太守劉延急報,袁紹遣顏良為先鋒,率十萬精兵來攻,已抵黎陽!”
曹操聞報,一驚而起。
“甚麽?”
“待我思之。”
曹丕靜待荀攸思索。片刻之後,荀攸開了口。
“公子,可否以張飛遣人聯絡之名,誘殺劉備?”
曹丕聽了荀攸之計,頗為不解。
“為何是張飛聯絡?”
荀攸聽了,解釋道。
“欲誅劉備者,天下皆知無他人。如此,劉備既知是我圖之,亦不疑關羽現在我處。”
曹丕聞言大喜,讚道。
“先生果然高明!”
荀攸聽了,笑了笑說。
“公子過獎。”
曹丕此時又說。
“先生,我還有一不情之請。”
荀攸忙說。
“請講。”
曹丕道。
“此事,父親不知,當更好辦。”
荀攸聽了,點了點頭,讚道。
“公子平日低調,慮事頗為周詳啊!”
曹丕已討得良策,便起身告辭。
“先生過獎!告辭!”
荀攸也不挽留。
“公子慢走!”
荀攸盯著曹丕背影,沉思著。
“此人極善偽裝,非尋常之輩呀!”
曹操率眾謝罪,不僅挽迴了關羽,更令曹營文武無人再敢明裏暗裏作梗。但他心裏明白,關羽仍未歸心。於是,便召荀攸問計。
此時,曹操神色憂鬱,正在獨自沉思。
見荀攸來了,曹操喜形於色,急忙看座。
待荀攸坐了,曹操便開了口。
“我厚待雲長,無以複加,然難令其歸心。公達可有良策服之?”
荀攸聽曹操推心置腹,誠心問計,也直言不諱。
“常言道: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故難言服人之良策。”
曹操一聽,沉默了。
荀攸見曹操良久不語,又開了口。
“丞相,關羽乃天下難得義士,非比常人。若欲關羽歸心,不可重小惠而輕大義呀!”
曹操一聽,不覺氣惱。
“甚麽?我允其三約,我應請退軍,我厚賜重賞,我嚴己寬彼,我率眾謝罪,哪一樣不是大義?”
荀攸聽了,笑了笑說。
“丞相,關羽胸懷天下,不重己利。丞相所言,皆非關羽所重,如何令他歸心?”
曹操聽了,恍然大悟,立即起身相謝。
“我曾挖空心思,卻終不得其要,故難令其歸心。幸得公達指教!幸甚!幸甚!”
劉備神色興奮急切,隨著簡雍疾行在街上,邊走邊問簡雍。
“三弟所遣之人,今在何處?”
簡雍指著前方答。
“在前麵客棧。”
劉備沒停步,兩眼卻興奮地望著前方。但劉備走著走著,卻突然停下了。臉上露出了深深疑色。
簡雍見劉備突然不走了,甚為困惑。
“皇叔,怎麽啦?”
此時,劉備臉上的疑色卻更重了。
“依三弟秉性,既知我在此,必親自來投,何需遣人?”
簡雍聽了,恍然大悟。
“如此說來,此當是陷阱?”
劉備聽了,點了點頭。
二人又轉身往迴走。
麗日藍天,和風輕拂。
曹操與關羽登上山頂,坐在巨石上極目遠眺。
曹操神色興奮,看著山下遠遠近近連綿起伏的群山,如波濤般推宕至茫茫天際,頓時詩興大發。
“登淩絕頂,一攬眾山。拳拳我心,巍巍如盤。風雲際會,爭紛奪彩。騁懷天地,誰與我偕?……”
關羽此時也心曠神怡。聽曹操吟頌,笑道。
“丞相好興致啊!”
曹操聽了,仍興奮地大發感慨。
“攬天地於我懷,豈不壯哉?此時,不知公有何感念?”
關羽也心曠神怡。聽曹操問,笑了笑說。
“我可沒有丞相的雅興。我隻看到山外有山。”
曹操聽了,大加讚賞。
“好哇!公已名震天下,仍虛懷若穀,必成大器呀!”
關羽聽了,自己都忍不住笑了。
“甚麽大器呀?當初,我兄弟三人盟誓:協力同心,扶危濟困,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然我庸庸碌碌至今,上不能報國,下不能安民。問心有愧呀!”
曹操聽了,卻更來了精神。
“噢?適才我還說:‘逞懷天地,誰與我偕?’沒想到,你兄弟三人之誌,竟與我不謀而合呀!可惜呀!可惜我沒趕上!不然,便是四兄弟,而不止三兄弟了!”
關羽聽了,不僅沒高興,反而一臉疑惑,問道。
“丞相與我兄弟誌同道合?”
曹操見關羽質疑,神色莊重起來,認真地說道。
“方今天下,諸侯割據,戰禍連年,國家凋敝,民不聊生。我生此時,深感痛心啦!唯蕩平諸侯,一統天下,方可天下太平,國泰民安!曹某之誌,是否與你兄弟相合呀?”
關羽聽了,有些吃驚。他站起身,神色莊重地看曹操。
“若丞相果真以天下蒼生為念,關某願為蕩平諸侯,天下一統效力!”
曹操聽了,興奮地一衝而起,激動地舉手向天。
“曹某指天為誓:蕩平諸侯,一統天下,得天下太平,保國泰民安,乃我畢生之誌!”
曹操誓罷,又抓住關羽之手,鄭重地問。
“公果願助我蕩平諸侯,一統天下,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關羽見問,慨然而答。
“關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隻是不知,天下一統,是否統於漢家?”
曹操一聽,一下愣了。
曹操自從與關羽登山言誌之後,便知難令關羽歸心了。這使他神色憂慮,坐立不安。他知張遼與關羽交厚,便召張遼去探關羽之意。
張遼進來了。
“丞相相召,不知何事?”
曹操滿臉憂色開了口。
“我待雲長不薄,然彼常懷去心,如之奈何?”
曹操說完,憂心忡忡地望著張遼。
張遼聽了,便明了曹操之意。
“丞相,待我再探其意,方知糾結。如何?”
曹操麵帶無可奈何之情,點了點頭。
張遼領命,去見關羽,與關羽共進客堂。
張遼撫著客堂豪華的裝飾開了口。
“我薦兄長於丞相,未曾虧欠吧?”
關羽聽了,誠懇地答道。
“丞相待我甚厚,深深感念於心。”
張遼聽了,單刀直入,開口問道。
“既然如此,兄長為何常懷去意呢?”
關羽見問,也直言相告。
“我身雖在此,心念兄長,日久愈甚,難以去懷。”
張遼聽了,搖了搖頭。
“兄長差矣!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皇叔待兄長,未必優於丞相,兄長何故隻懷去意呢?”
關羽已知張遼之意,也坦言相告。
“兄長待我,雖不及丞相。然我與兄長有盟,誓同生死,互不相悖,故我終不留此。丞相厚恩,我當建功以報,功成自去。”
張遼聽了,又問。
“倘若皇叔棄世,公何以歸?”
關羽立即說。
“願從於九泉。”
關羽神情鄭重,口氣堅定。
張遼見了,既敬佩,又惋惜,心情複雜地望著關羽。
張遼迴去,如實報予曹操。
曹操聽了,連連搖頭。
“我原想,若劉備棄世,關羽必歸心於我。唉!彼事主不忘其本,利祿不動其心,美女不移其情,真天下義士也!可惜呀!可惜不能為我所用。惜哉!惜哉!”
曹操歎息不已。
曹操在書房寫《孟德新書》。
曹丕神色緊張,匆匆來到書房。
“父親,接東郡太守劉延急報,袁紹遣顏良為先鋒,率十萬精兵來攻,已抵黎陽!”
曹操聞報,一驚而起。
“甚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