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巨和劉胄心滿意足地迴到南中,向高定匯報情況。
高定又把喜訊及時地通報雍闓和朱褒。
三方聯合的南中大軍,即將登上曆史舞台。
徐巨和劉胄一走,兩個內應一被抓,李恢和李遺立即就被恢複了自由。
諸葛亮第一時間就來了。
“這段時間陪著南中的那些人演戲,可把人給累壞了。等南中不用演戲了,還要帶著黃公衡、馬季常在荊州陪孫權演戲……”
在荊州與孫權的和談,主要就是馬良、黃權二人出麵,諸葛亮在幕後出謀劃策。
諸葛亮說道:“你們挑個好日子,趕緊把婚事辦了。之後還要準備出征南中。”
李遺問道:“我們父子二人一起去打南中?”
李恢當仁不讓地說道:“那是自然。我是代理庲降都督,在我的任上出了亂子,當然是要我親自領兵平定。”
諸葛亮笑道:“上陣父子兵,你之前跟著李正方就跟高定交過手。這次還去了地形差不多的零陵、武陵。你們父子一起領兵出征!”
憑李遺在荊州立下的功勞,若是再打下去,遲早官職超過李恢,說不定還能拿到爵位。
這次說什麽也要李恢為主將了,好平定南中之後趕緊升官。不然的話老爹將來官職在兒子之下,正式場合見了麵,是怎麽個行禮法?
李遺問道:“荊州怎麽辦?”
諸葛亮笑道:“荊州方麵的所有兵馬:雲長、翼德、子龍、封公子、孟子度等人,孫權老實之前,全都暫時留在荊州。”
“你來的時候也見到李正方了吧?他的人隨時都能支援荊州!”
“這一次,孫權要麽在談判中老老實實地給點兒好處,要麽接著打!”
反正現在劉備一方在荊州占據極大的優勢。
最妙的就是,曹操一死,曹丕等人還要對付內部的反對勢力,一時半會兒騰不出手來攪和。
孫權這次要吃大虧了!
李遺說道:“可是荊州那麽多兵力,正方公也從益州帶走了這麽多人馬,將來南中之行,兵力會不會不夠?”
諸葛亮笑道:“你也這麽想啊?那孫權和雍闓等人也肯定都這麽覺得了。”
“咱們之所以要蟄伏,就是為了讓那些人把手裏的籌碼都給亮出來,好等著一網打盡。”
“這下子雍闓、高定他們以為咱們勢弱,就覺得機會來了,所以肯定會想要趁機一舉得手,所以就會把家底兒給一下子掏出來。”
“可是他們不知道,咱們不但偷偷地讓王平征集、訓練了一批能鑽山林的賨人大軍能用,咱們還有連弩!”
李遺驚喜地說道:“連弩竟然做好了?”
諸葛亮笑道:“馬孟起把他的那個同族,叫馬鈞的,給拉過來了。”
“這馬鈞果然厲害,上來就幫蒲元和我把連弩的缺陷給改造好了,甚至還能把之前的連發十矢的效率,給直接提高了幾倍。”
“有了連弩,咱們還怕打南中人手不足?”
李遺大喜過望,拉著諸葛亮一起去看連弩。
在蒲元那個秘密作坊裏麵,李遺見到了量產的連弩,還有馬鈞本人。
馬鈞因為改造連弩,加上帶來了新式織綾機,被劉備任命為監冶校尉。
這個織綾機,被馬鈞造好之後,在北方四處推廣,結果愣是沒有識貨的。官府隻注重糧食生產和軍事。
但是到了劉備這裏,就有大用處了。
因為益州的最大的貿易產品,是蜀錦。蜀錦不但是暢銷產品,還是壟斷產品。
諸葛亮提了個建議,讓馬鈞把織綾機稍加改造,改成織錦機,專門用來大量生產蜀錦。
然後在產量上去之後,還繼續用原來的高價往外賣,接著賺曹孫兩家的錢,還賺得更輕鬆了。
馬鈞在北方找不到用武之地,一來益州就受到了器重,還有了治療口吃的希望,還有馬超這個同族就近照顧,已經在這裏待得很是習慣了。
李遺拿著連弩仔細看了半天。
這種連弩,以後就會是蜀漢步兵的大殺器了,將來會在戰場上成為敵軍的噩夢。
在曹孫兩家連側竹弓弩都還沒有研究透徹的情況下,劉備這裏就已經有連弩出現了,還是馬鈞改造過後的極品連弩。
而且還用上了李遺提議過的那種類似於“彈匣”的結構,安裝、更換箭矢更便捷。
這次的征討南中之戰,就是檢驗這種新式武器的最好的時機。
南中從劉璋放棄管理之後,長期以來不服王化,這次等這些心懷鬼胎之人全部暴露出來之後,就要一戰而打服之。
<a href="http://m.ddxs.com" id="wzsy">ddxs.com</a>
蒲元見李遺看著連弩不停地沉吟,問道:“你有什麽別的想法嗎?”
李遺笑道:“既然能把連弩造出來,為什麽不造一個大點兒的?就直接把床弩也給改造成能連發的。”
蒲元說道:“若是能提高射擊精度,連發的床弩倒是個守城的好東西。”
李遺笑道:“守城?連發的床弩可不止能用來守城,野戰恐怕會更恐怖!”
李遺仔細對幾人說了一下自己的構想。
具體來說,就是製造一個四麵堅固的戰車,戰車用至少四匹馬拉著跑。
所有的馬身上都披著輕便又堅固的戰甲。
戰車上有人駕車,有人提供彈匣,有人專門負責射擊。
移動床弩。
古代版本的坦克!
蒲元笑道:“你這個構想倒是不錯,但是就是太費錢。”
“戰馬的全身裝甲、戰車的打造、戰車上士卒的全身裝甲,一台這種戰車恐怕要花費上億錢了吧?”
三國時期已經有了重裝騎兵的出現,但是極少。
因為貴啊!
當時人們把皮製盔甲稱為“甲”,把鐵質盔甲稱為“鎧”。
曹操在《軍策令》中說,官渡之戰時,全盛狀態下的袁紹,“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連當初的袁紹都弄不來這麽多的裝備,現在的劉備手下更是難以拿出這麽多的長期開支。
除此之外,還要在冶煉工藝和盔甲製造上有大的突破才行。
所謂的“灌鋼法”、“生鍛法”、“生鐵淋口”……可惜李遺弄不來。
“可惜了我的‘坦克’了,當初早知道穿越,就應該帶本百科全書的!”
高定又把喜訊及時地通報雍闓和朱褒。
三方聯合的南中大軍,即將登上曆史舞台。
徐巨和劉胄一走,兩個內應一被抓,李恢和李遺立即就被恢複了自由。
諸葛亮第一時間就來了。
“這段時間陪著南中的那些人演戲,可把人給累壞了。等南中不用演戲了,還要帶著黃公衡、馬季常在荊州陪孫權演戲……”
在荊州與孫權的和談,主要就是馬良、黃權二人出麵,諸葛亮在幕後出謀劃策。
諸葛亮說道:“你們挑個好日子,趕緊把婚事辦了。之後還要準備出征南中。”
李遺問道:“我們父子二人一起去打南中?”
李恢當仁不讓地說道:“那是自然。我是代理庲降都督,在我的任上出了亂子,當然是要我親自領兵平定。”
諸葛亮笑道:“上陣父子兵,你之前跟著李正方就跟高定交過手。這次還去了地形差不多的零陵、武陵。你們父子一起領兵出征!”
憑李遺在荊州立下的功勞,若是再打下去,遲早官職超過李恢,說不定還能拿到爵位。
這次說什麽也要李恢為主將了,好平定南中之後趕緊升官。不然的話老爹將來官職在兒子之下,正式場合見了麵,是怎麽個行禮法?
李遺問道:“荊州怎麽辦?”
諸葛亮笑道:“荊州方麵的所有兵馬:雲長、翼德、子龍、封公子、孟子度等人,孫權老實之前,全都暫時留在荊州。”
“你來的時候也見到李正方了吧?他的人隨時都能支援荊州!”
“這一次,孫權要麽在談判中老老實實地給點兒好處,要麽接著打!”
反正現在劉備一方在荊州占據極大的優勢。
最妙的就是,曹操一死,曹丕等人還要對付內部的反對勢力,一時半會兒騰不出手來攪和。
孫權這次要吃大虧了!
李遺說道:“可是荊州那麽多兵力,正方公也從益州帶走了這麽多人馬,將來南中之行,兵力會不會不夠?”
諸葛亮笑道:“你也這麽想啊?那孫權和雍闓等人也肯定都這麽覺得了。”
“咱們之所以要蟄伏,就是為了讓那些人把手裏的籌碼都給亮出來,好等著一網打盡。”
“這下子雍闓、高定他們以為咱們勢弱,就覺得機會來了,所以肯定會想要趁機一舉得手,所以就會把家底兒給一下子掏出來。”
“可是他們不知道,咱們不但偷偷地讓王平征集、訓練了一批能鑽山林的賨人大軍能用,咱們還有連弩!”
李遺驚喜地說道:“連弩竟然做好了?”
諸葛亮笑道:“馬孟起把他的那個同族,叫馬鈞的,給拉過來了。”
“這馬鈞果然厲害,上來就幫蒲元和我把連弩的缺陷給改造好了,甚至還能把之前的連發十矢的效率,給直接提高了幾倍。”
“有了連弩,咱們還怕打南中人手不足?”
李遺大喜過望,拉著諸葛亮一起去看連弩。
在蒲元那個秘密作坊裏麵,李遺見到了量產的連弩,還有馬鈞本人。
馬鈞因為改造連弩,加上帶來了新式織綾機,被劉備任命為監冶校尉。
這個織綾機,被馬鈞造好之後,在北方四處推廣,結果愣是沒有識貨的。官府隻注重糧食生產和軍事。
但是到了劉備這裏,就有大用處了。
因為益州的最大的貿易產品,是蜀錦。蜀錦不但是暢銷產品,還是壟斷產品。
諸葛亮提了個建議,讓馬鈞把織綾機稍加改造,改成織錦機,專門用來大量生產蜀錦。
然後在產量上去之後,還繼續用原來的高價往外賣,接著賺曹孫兩家的錢,還賺得更輕鬆了。
馬鈞在北方找不到用武之地,一來益州就受到了器重,還有了治療口吃的希望,還有馬超這個同族就近照顧,已經在這裏待得很是習慣了。
李遺拿著連弩仔細看了半天。
這種連弩,以後就會是蜀漢步兵的大殺器了,將來會在戰場上成為敵軍的噩夢。
在曹孫兩家連側竹弓弩都還沒有研究透徹的情況下,劉備這裏就已經有連弩出現了,還是馬鈞改造過後的極品連弩。
而且還用上了李遺提議過的那種類似於“彈匣”的結構,安裝、更換箭矢更便捷。
這次的征討南中之戰,就是檢驗這種新式武器的最好的時機。
南中從劉璋放棄管理之後,長期以來不服王化,這次等這些心懷鬼胎之人全部暴露出來之後,就要一戰而打服之。
<a href="http://m.ddxs.com" id="wzsy">ddxs.com</a>
蒲元見李遺看著連弩不停地沉吟,問道:“你有什麽別的想法嗎?”
李遺笑道:“既然能把連弩造出來,為什麽不造一個大點兒的?就直接把床弩也給改造成能連發的。”
蒲元說道:“若是能提高射擊精度,連發的床弩倒是個守城的好東西。”
李遺笑道:“守城?連發的床弩可不止能用來守城,野戰恐怕會更恐怖!”
李遺仔細對幾人說了一下自己的構想。
具體來說,就是製造一個四麵堅固的戰車,戰車用至少四匹馬拉著跑。
所有的馬身上都披著輕便又堅固的戰甲。
戰車上有人駕車,有人提供彈匣,有人專門負責射擊。
移動床弩。
古代版本的坦克!
蒲元笑道:“你這個構想倒是不錯,但是就是太費錢。”
“戰馬的全身裝甲、戰車的打造、戰車上士卒的全身裝甲,一台這種戰車恐怕要花費上億錢了吧?”
三國時期已經有了重裝騎兵的出現,但是極少。
因為貴啊!
當時人們把皮製盔甲稱為“甲”,把鐵質盔甲稱為“鎧”。
曹操在《軍策令》中說,官渡之戰時,全盛狀態下的袁紹,“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連當初的袁紹都弄不來這麽多的裝備,現在的劉備手下更是難以拿出這麽多的長期開支。
除此之外,還要在冶煉工藝和盔甲製造上有大的突破才行。
所謂的“灌鋼法”、“生鍛法”、“生鐵淋口”……可惜李遺弄不來。
“可惜了我的‘坦克’了,當初早知道穿越,就應該帶本百科全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