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房角石的追殺造成的動靜,可能會吸引來別的掠食者,把翼肢鱟追進別的房角石嘴巴裏。


    橫豎都是死,翼肢鱟當然不樂意。


    翼肢鱟明白這個道理,既不逃也不上去盲目送死。


    敵不動、我不動,是最好的戰術。


    更何況,翼肢鱟認為,前方並不一定就存在房角石,隻是可能存在房角石。


    這需要花不少時間來確認,哪怕是跟海水鬥智鬥勇。


    命隻有一條,謹慎一點總是沒錯的。


    反正迴到棲息的區域,閑也是閑的。


    飽餐一頓的翼肢鱟,有大把的時間拿來空耗。


    兩隻怪獸級別的生物,開始了鬥智鬥勇。


    優秀的獵人總是不會缺乏耐心,且擁有比獵物更勝一籌的耐心。


    許久過後,唐宋明都有點看煩了,翼肢鱟突然動了。


    它朝前方擺起了自己的足。


    翼肢鱟認為,前麵是安全的。


    它大概隻朝前方移動了不到3米的距離,時間剛剛過去1秒鍾多一點,房角石動了。


    在翼肢鱟的眼前,大海仿佛在龐大的力量麵前被傾覆,整個世界都在倒轉。


    房角石的觸手和吸盤,死死將翼肢鱟鎖住,然後刺穿了它。


    翼肢鱟引以為傲的堅固外殼,在房角石的攻擊麵前,不堪一擊。


    剛剛飽餐一頓的翼肢鱟,沒過多久就成了房角石的食物。


    這就是殘酷的自然界。


    房角石可以理解成住在直形尖殼裏的大章魚,唐宋明初見房角石的時候,感覺是克蘇魯住在了裏麵。


    當然,比起有著邪神美稱的無敵生物,強大的房角石又弱又小。


    “完成任務:培育出房角石,並使其種群達到一定數量。”


    “獲得獎勵:15天生命,15點魔力,30銀幣,5點生之息。”


    房角石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是一種盲視生物,像現代近親物種鸚鵡螺一樣,都是海洋漂浮者。


    盲視是一種很有趣的能力,既“我看不見,但我知道在哪,也知道那是什麽。”


    捕獵的過程中,監測到翼肢鱟,房角石用的就是盲視的本領。


    盲視如果發生在人類的身上,則是一種疾病。


    盲視在英文中寫作blindsight,是一種罕見的症狀,視覺缺失、看不見東西的病人,卻能夠通過“視力”找出目標,或者正確地“猜”出目標的顏色或朝向,但病人本人則會竭力聲稱,自已什麽也沒看到。


    和視覺失認症不一樣,病人在受損視野內看不到任何東西。


    盲視的症狀太過奇怪,以至於在人類的曆史中,科學家用文獻首次報道這種病例時,人們不但不相信,反而還嘲笑這一發現。


    許多在業內頗有聲望的科學家,經過幾十年的合作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對盲視的研究成果,終於對最初的批評給出了恰如其分的迴應。


    盲視這種症狀表明,有些病人雖然看不見東西,卻殘存著有限的視動行為。


    因此,他們為這一症狀起了個看似矛盾的名字——盲視。


    盲視是由於初級視皮層受到損傷,結果病人就看不到受損v1對側半視野中的任何東西。


    病人在那半側視野裏是盲的,卻能大致指出亮光的方向。


    根據文獻記載,病人對這種現象有過描述:“我不知道目標在什麽地方,但可能在那裏。”


    還有的病人幾乎總能猜出光點的運動方向,但如果運動太慢或者目標的反差太低,他的表現就會降至隨機水平,轉而進入瞎猜模式。


    如果運動非常明顯,病人可能會有某種模模糊糊的“有意識知覺”,用病人的描述來說,那感覺就像“閉上眼,在自己麵前揮手”一樣。


    其他盲視病人可以區分十字和圓,也可以區分橫線和豎線,還能猜出麵前的顏色是兩種中的哪一種。


    某些盲視病人還能抓住物體,盡管他們看不到物體的形狀。


    如果縮短“看”和抓之間的時間間隔,盲視病人的動作成功率會更高。


    也就是說,盲視病人越早去抓那個看不見的物體,他的表現就越好。


    在盲視情況下,下意識刺激表征是很脆弱的。


    因為沒有來自知覺係統的反饋,顯著延遲會破壞盲視的表現。


    盲視病人由於意識不到,而沒有正常的視覺能力。


    他們沒有能力,在多個獨立運動的物體裏,追蹤其中之一,或是處理多個物體的信息,或是認出複雜的圖片。


    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盲視病人看不見,所以他們也不能利用視覺信息來進行計劃。


    如果硬要盲視病人去做,一位盲視病人也許能夠正確地猜出在盲視野裏有沒有水瓶,但在穿越沙漠、因缺水而陷入生命危機時,他卻極有可能會對麵前的水瓶“視”而不見。


    盲視野中的信息無法自動地被患者有意利用,這類病人跟電影《生化危機》裏演的僵屍是很不一樣的。


    在盲視的情況下,主要的視網膜輸出,其信息傳遞過程為膝狀體至皮層的通路,到不了它在v1中的靶點。


    那麽問題就來了,盲視病人的視覺信息,是如何到達運動區的呢?


    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答案,解剖研究這種事,更應該交給科學家,而不是造物主。


    唐宋明可以輕易地,讓他創造的星球上的盲視患者恢複視力,卻難以弄明白“為什麽”。


    有能力是一方麵,科學的解釋又是一方麵。


    在前世,生物學家和病理學家,給出的最可能的一條路徑,是從視網膜,通過神經節細胞連接到上丘。


    信息由此通過丘腦枕到達紋外視皮層,繞過受損的v1。


    「數億年前的生物,引以為傲的捕食本領,現在卻人類的身上,成為了一種“因禍得福”的疾病。」


    「這倒不如說,是返祖現象的一種體現。」


    唐宋明想道。


    「這真的很有趣,生物進化的引人喜愛的地方,就在這裏。」


    「前世,快手上的那些土味吃播,老是給章魚“哢哢”爆頭,一口把人家的腦袋咬下來,卻不知道,我們曾有著一部分相似的dna,哪怕很少。」


    泥盆紀的頂級掠食者,不僅有含肺魚和房角石,也有恐魚。


    聽聽這種魚的名字,就能感受到它們的可怖之處。


    它們是遠古海洋霸主魚,最早出現於誌留紀晚期,並在泥盆紀盛極一時。


    恐魚是真正兇猛而體型巨大的動物,是盾皮魚綱、節頸魚目的典型代表,是泥盆紀中最常見的盾皮魚類,是當時這片水域的頂級掠食者,是幾乎所有生物的噩夢。


    它的頭部和胸部包裹有一層堅硬的骨甲,口中鋒利的骨板霸氣外露。


    3.6億年前的古海洋中,身長9米、最長甚至能長到11米多的恐魚,大而兇狠,是一個巨無霸。


    恐魚僅是嘴張開時,就有1米多寬,現如今海洋中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鯊魚,恐魚吃起來一口一個。


    恐魚的頭和軀幹的前部都披有厚重的“甲胄”,甲胄長度可達3米。


    恐魚上下頜強壯的骨板,形成了剪刀式的銳利刀刃,它們可以自由活動,頜骨非常強壯,牙齒尖銳鋒利,


    凡是被恐魚捕捉到的其他魚類,都不可能逃脫被吃掉的厄運。


    盾皮魚類,尤其是恐魚的這些優勢,使得它們在生存競爭中能夠壓倒甲胄魚類,到了泥盆紀時發展成為種類繁多的類群。


    盾皮魚的整個族群包括節頸魚目、扁平魚目、胴甲魚目、硬鮫目、葉鱗魚目、褶齒魚目和古椎魚目七大目。


    在這些類群中,最繁盛的是節頸魚類和胴甲魚類。


    恐魚是迄今發現的最原始的有頜類是盾皮魚綱,統治著古代海洋的原始披甲魚形動物。


    盾皮魚類也有保護身體的骨甲,一般包裹在身體的前部。


    甲胄魚類的骨甲是一塊將身體全部裝入其中的、不分塊、不能活動的筒狀物;而盾皮魚類的骨甲分成幾塊,而且彼此之間能夠活動,這樣就使盾皮魚類比甲胄魚類在行動上就靈活多了。


    恐魚的命名,源於古生物學家發現這種魚類的時候,心中經曆了一種可怕的想象,否則,嚴謹的他們絕不會以此來命名。


    恐魚生活在泥盆紀晚期,大約距今有3.6億—4億年前,由於泥盆紀闕類植物繁盛,昆蟲和兩棲類生物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發展時期,脊椎動物進入了高潮,硬骨魚開始了屬於自己的時代,尤其恐魚更是雄霸一方。


    “完成任務:培育出恐魚,並使其種群達到一定數量。”


    “獲得獎勵:15天生命,15點魔力,30銀幣,5點生之息。”


    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不僅表現在海洋與河湖中,而且表現在許多像魚的生物,亦或是由魚類進化而來的生物的繁盛,以及兩棲類的盛行。


    比如海納螈。


    海納螈是由肉鰭魚類進化而來的,平均體長1.5米左右,是一種水陸兩棲動物。


    它們可以在陸地上遷徙,也可以在水中躲避捕食者。


    海納螈又被稱為海納的走獸,是一種生活在泥盆紀的肉食四足動物,它是恐龍出現之前的生物,經過漫長歲月的進化,它成了水陸兩棲動物,並有了肺部。


    海納螈有著扁扁的頭,經過長期進化已經變得很峰利的牙齒,還有著像人類一樣有記憶功能的大腦,也有著像陸地動物一樣唿吸的肺,用來共及全身循環係統所需的氧氣。


    海納螈像魚一樣的鰭,已經被發達的四肢所取代,就是這樣的動物,是泥盆紀十大恐怖生物中被懷疑為人類祖先的第二物種。


    這些古老的水岸兩棲生物被認為是自肉鰭魚綱生物所演化而來:魚鰭演化成肉狀四肢,而魚鰾演化為肺。


    對於人類的生物學家而言,有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他們:他們沒有足夠的化石證據,可以確認海納螈是否是其後所有陸上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


    毫無疑問,唐宋明將是離真相最近的存在。


    目前發現的海納螈近親,有同屬兩棲動物的魚石螈和棘螈等。


    “完成任務:培育出海納螈,並使其種群達到一定數量。”


    “獲得獎勵:15天生命,15點魔力,30銀幣,5點生之息。”


    係統發布的任務目標二,培育出十大怪獸級恐怖生物的任務,唐宋明已經將十項完成了九項。


    而任務目標一,關於森林的任務,唐宋明也已經完成了。


    岡瓦納大陸,又稱“南方大陸”或“岡瓦納古陸”。


    它就是大陸漂移說中,所設想的南半球超級大陸。


    岡瓦納大陸包括今四個大洲以及兩個廣闊的半島,中南歐和喜馬拉雅山等地區,也被包含在其中,它們被認為在古生代及以前時期曾經連接在一起。


    岡瓦納大陸因石炭紀到侏羅紀的地層——“岡瓦納係”得名。


    唐宋明前世的地質學家們認為,數個大陸具有相同的地質曆史和古植物群,過去曾經是一個統一的大陸。


    石炭紀至二疊紀時,南方大陸的大規模冰川活動已由四大洲和一個半島等地區,發現的冰磧岩所證實。


    岡瓦納大陸上發育的大冰蓋,其中心在南極洲東部和熱帶大陸南部,冰蓋由此輻散出去。


    古地磁資料也表明,當時的這一帶靠近古南極,大冰蓋分布於古南緯60°以內。


    二疊紀時期,南方大陸占優勢的植物群是種子蕨類植物舌羊齒,其分布遍及整個大陸,而從勞亞古陸,又稱北方大陸分裂出去的大陸,則沒有出現這類植物。


    古地質學家們認為,岡瓦納古陸在中生代開始解體,新生代期間逐漸遷移到現今位置。


    唐宋明即將見證這一切的發生。


    時間線已經靠近泥盆晚期,出現了許多這類植物構成的成片森林,大地真正地披上了綠裝。


    植物的成功登陸,使荒漠的大陸變成綠洲,標誌著植物的發展在泥盆紀進入了新的階段。


    另外,泥盆紀中晚期的陸地上還出現了最早的裸子植物,但直到二疊紀晚期它們才成為陸地植物的主角。


    “完成任務:使岡瓦納大陸出現森林。”


    “獲得獎勵:100天生命,100點魔力,1金幣80銀幣,40點生之息。”


    關於泥盆紀的前兩項任務,隻剩下最後一種生物,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生物,沒有完成了。


    鄧氏魚,名副其實的泥盆紀霸主生物


    距今約三億六千萬年前主宰海洋的不是大白鯊,而是身型如公車的巨大鄧氏魚。


    這種史前巨魚血盆大口一張,即使最兇猛的大白鯊,也隻能被碾成數截,夾雜著一攤肉泥。


    鄧氏魚屬盾皮魚綱,全身有盾甲包覆。


    它們擁有著坦克裝甲一般的頭骨,這種巨魚在史前海洋唿風喚雨不是沒有原因。


    鄧氏魚的頭部肌肉相當發達,與關節協調度絕佳,可以在五十分之一秒內瞬間咬合,威力驚人,產生的強大吸力讓倒黴的獵物隻有乖乖送死的份兒。


    鄧氏魚滿嘴的銳牙也是它的致命武器,這種魚類的牙齒撕咬力是人類目前所知最為兇猛的海洋生物。


    它的牙齒在閉合的一瞬間,所有的力量都會聚合在牙齒前端極小的區域內,每平方厘米可以產生高達5600公斤的撕咬力。


    在一般情況下,一名體重63公斤的女性,當她腳穿鞋根為0.5厘米的高根鞋踩住丈夫的腳上時,產生的壓力為127公斤每平方厘米。


    在目前仍然活著的生物中,美洲鱷的撕咬力最為強大,可以達到963公斤,但這與鄧氏魚比起來則顯得根本不足一提。


    而另外一些動物,如人的牙齒撕咬力為77公斤,狗的撕咬力則隻有57公斤。


    不過,鄧氏魚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牙齒,而以相互絞合的長條嶙峋狀的刃片代替,幾乎可以咬斷和粉碎任何海洋生物。


    鄧氏魚對它的食物毫不講究,吃起東西來也是六親不認,它進食吃魚類、胸脊鯊,甚至自己的親屬同類都不放過,簡直是傷心病狂。


    在鄧氏魚麵前,《奧特曼》、《環太平洋》、《金剛》、《科洛弗檔案》和《哥斯拉》等經典影視作品中的怪獸,也不是那麽兇猛了。


    影視作品中的怪獸,好歹是虛構出來的,離不開優秀的編劇們無邊無際的幻想,而擁有著相同體魄的鄧氏魚,則是在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真正統治過一個時代的。


    而鄧氏魚對地球統治的時間,比人類更長。


    鄧氏魚比影視作品中的怪獸,更恐怖的一點,是它們的數量。


    影視作品中,主角和夥伴,往往隻需要麵對一隻怪獸。


    哪怕是怪獸紮堆的《環太平洋》裏,怪獸也往往是以一種給主角送人頭的方式,一隻一隻地穿越海底蟲洞,劇情也經常是一台機甲隻需要對陣一隻怪獸。


    《奧特曼》就更不用說了,哪怕超獸們擁有許多星球、星球上住滿了怪獸,在絕大多數的單集中,露臉的怪獸往往也隻有一隻。


    而統治地球的鄧氏魚,卻有萬億條。


    “完成任務:培育出鄧氏魚,並使其種群達到一定數量。”


    “獲得獎勵:15天生命,15點魔力,30銀幣,5點生之息。”


    如此霸氣的生物,不見識一下,唐宋明白來一趟泥盆紀。


    當唐宋明搜索到離自己最近的鄧氏魚的位置時,不禁覺得幸運。


    觀察猛獸捕食,是最有意思的事情。


    眼前的兩隻鄧氏魚,正在捕食,而且是同族內戰。


    它們都把對方,當成了自己的食物。


    唐宋明見識到了一場不亞於奧特曼毆打小怪獸的激烈戰鬥,鄧氏魚比刀斧還鋒利的牙齒、比山嶽壓頂還沉重的咬合力、比裝甲車還結實的護甲、比軍艦還耐撞的身軀,在這場戰鬥中,被雙方運用到了極致。


    鄧氏魚每一次撲擊,都會帶動周身的海水。


    巨大的轟鳴聲能傳出去很遠,生活在附近的生物們,無一不備嚇得瑟瑟發抖,根本不敢露頭。


    神仙打架,凡人瑟瑟發抖。


    仿佛整個古地球海,都在隨著這兩隻鄧氏魚的戰鬥而震顫。


    強橫的聲波竟然筆直地撞上了附近凸起的海底,潛藏在這裏的生物,原本用海沙掩蓋著自己的行蹤,海沙卻被強力的聲波衝散,將他們暴丨露了出來。


    海底生物們被嚇得屁滾尿流,趕緊向遠處逃亡,準備找個新的地方,用海沙將自己埋起來。


    這樣的戰鬥,是沒有泥盆紀生物敢於關注的。


    它們本能地認為,敢看一眼,就是死。


    事實上,兩隻鄧氏魚戰得半斤八兩,稍微一點分神,都可能導致戰局的傾覆。


    它們根本沒空關注其他生物,眼裏隻有殺死對方。


    鄧氏魚仿佛永遠不知疲倦,u看書 uukansu.om 強勁的肌肉賦予了他們充沛的體力,似乎隻有死亡,才能將體力耗盡。


    在數以千計的撞擊和咬合下,一隻傷痕累累的鄧氏魚,終於處在了絕對的逆風。


    它轉身想跑,卻無能為力,被同伴一口扯下來一大塊魚肉。


    在連續的追殺中,它終於被耗幹了生命力,巨大的屍體開始緩緩向海底墜落。


    它成為了同族的食物。


    而另一隻鄧氏魚,也好不到哪去,它的身上沒有一塊完整的魚皮,引以為傲的體內裝甲,和無堅不摧的牙齒,都破碎、崩斷了數塊。


    它的鮮血在附近的海域,流得到處都是,巨大的創傷動輒長達數米,恐怕需要很久才能恢複。


    慘勝的鄧氏魚,開始吃起手下敗將的屍體。


    血液的味道,讓周圍生活的某些魚類,食指大動。


    含肺魚和胸脊鯊,都是優秀的獵手,唐宋明看見,它們正聞聲而來。


    含肺魚本是胸脊鯊的天敵,但在這種環境下,含肺魚根本不願意耗費大量的體力,去獵殺胸脊鯊。


    胸脊鯊甚至還能成為它們的助力。


    含肺魚和胸脊鯊似乎都明白,“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哪怕這個時代沒有漁翁,它們依然認為,自己能從鄧氏魚的內戰中,得到好處。


    現在是最好的機會,慘勝的那頭鄧氏魚,正虛弱得奄奄一息,看起來沒什麽戰鬥力。


    【感謝各位書友的訂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諸天造物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啃排骨的路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啃排骨的路路並收藏我是諸天造物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