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投資項目
人在香江,打造超級財閥 作者:天秤座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既然是沒打算賺錢的項目,蘇城當然希望能夠拉更多的大佬過來一起合夥建設珠三角。
未來珠三角的投資又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事情,而是眾多港商的事情。
如果僅靠他投資將珠三角的經濟拉起來,也不是不可能,不過太慢了。
依照蘇城前世對這邊的了解,粵省應該是80年代中旬之後,特別是九十年代,才算是真正意義上進入發展的快速跑道。
而如今,不過是七十年代末期罷了。
既然讓他來到這個年代,蘇城不介意讓這個進入發展快速跑道的時間提前。
反正,他旗下的和記黃埔集團和蘇氏集團的眾多子公司,都擁有製造業。
這些製造業在香江那邊,成本還是比較高的,主要還是在人工方麵支出得比較多。
現在,工廠招聘一位員工,每個月起碼要支出一千多港元,厲害點的,要到兩千多港元。
而內地就不一樣了,據蘇城了解,這個年代大家普遍工資不過是30\/40軟妹幣一個月罷了,換算成港元,也不過是100港元左右。
在這個年代,如果收入達到100軟妹幣,甚至已經算是比較高收入的了。
港商進入珠三角發展,必定會將工資拉高,以此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到這邊工作。
但是,再高,漲個一兩倍,也比香江那邊的人工成本要低得過。
這些工廠,動不動就幾千幾萬人的員工。
蘇城旗下的那些工廠,幾萬人規模的廠子,也有好幾家。
在甲骨文品牌體驗店火爆全世界並且迅速擴張之後,蘇氏集團與和記黃埔集團的電器產品銷量便不斷上漲。
銷量漲了,自然隻能擴大生產規模,否則的話隻能等著被賣斷貨了。
舉個例子,算它其中一個廠一共擁有一萬名員工,如果將這家廠搬遷到內地來生產,每一位員工可以節省一千港元,那麽蘇城一個月的支出就能夠節省一千萬港元,一年就是1.2億港元!
這,還隻是一個廠子的員工。
按照韋理和楊朝業的統計,僅僅這兩家集團旗下的工廠員工,就超過6萬人,這是目前的狀況。
6萬名員工,一個月就是省6千萬,一年就是7.2億港元!
這還是目前的情況而已,未來,這些工廠還在不斷擴張,員工不斷增加。
所以,這麽大的工廠規模,繼續留在香江發展的話,得浪費多少的資金啊。
就能夠將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來,盤活這些地方的經濟活力,又能為他自己創造更多的利潤,這就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更何況,粵省這邊還為他這些港商搞了不少的優惠政策。
比如,買地的優惠、免稅等等。
這些,又能節省一大筆資金。
在香江,蘇城的兩大集團去年可沒少交稅。
如果將工廠放到內地來,這些全都可以省下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囊囊,皆為利往。
珠三角未來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自然有它眾多的優勢。
否則的話,也不可能吸引到這麽多的港商將產業轉移到珠三角來。
這是共贏的一件事情。
珠三角成功將經濟發展起來了,港商也能賺更多的錢了,大家都能笑哈哈的,多好的一件事情。
反正,在香江生產的產品,最終還是要運往全世界的,僅僅依靠香江這麽小的一個市場,能消化的產品,太少太少了。
不管鵬城還是羊城,都有優良的港口,以後可以直接在這些地方將產品運輸到世界各地,而不再需要經過香江這一道關口。
不過,目前暫時來講,是不現實的。
政策還不夠開放,基建還不夠完善,哪怕現在建廠了,很多產品生產之後,或許隻能通過香江那邊的渠道通往世界各地,但是過幾年,應該就好很多了。
碼頭擴建,道路改善,基建越來越好,自然就更有利於吸引外資。
“蘇先生,包先生,非常感謝你們!”老者再次從座位上站起來表現感謝。
雖然,他知道短期內,粵省想發展起來,很難。
但是,經過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發展呢,招商引資如果成功,那麽就能夠為整個內地作出了表率。
接下來,幾人再次開始閑聊了起來。
特別是楊朝業和包船王的女婿,這次也加進來一起聊了起來。
此前那些都是資金的投資,兩人沒有這個決定權,自然以不出聲為好,現在不一樣了,聊起了經濟發展的想法,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甚至其他官員也笑嗬嗬地參與了進來。
“包先生,如果投資的話,你們打算在這邊投資什麽?”蘇城好奇地問起包船王。
包船王的產業,自然是以航運業為主。
可現在航運業貌似又處於低穀,不適合擴張。
至於九龍倉,現在主要是以物業開發、收租為主,在內地似乎沒有什麽好的投資項目,而且蘇城還是第二大股東。
隻買地不幹實業,政府這邊肯定是不歡迎的。
所以,蘇城好奇起來,直接當著大家的麵問了起來。
至於他自己,能投資的項目就多了。
實在是他旗下的產業,太雜了,幾乎啥行業都涉及,根本不愁沒項目投資。
倒是包船王那邊,蘇城就有些好奇起來。
“據我所知,內地的造船業比較落後,這是一個投資方向,此外還有酒店業、旅遊業等等,都可以投資,不過這些需要我們認真考察完之後再作決定。”包船王笑著說道。
很明顯,包船王在來之前,就已經想好了。
的確,內地的造船業因為技術的封閉,與國際的造船技術相差還是挺大的。
而包船王作為航運業的大佬,他想獲得先進造船技術,不難。
如果在內地投資造船業的話,內地市場剛開發,未來也是有可能對船隻的需求量也不小。
不過,這些終歸隻是想法,最終能不能落實,還是一個問題。
“既然蘇先生問到我了,那我也得問問蘇先生,如果你在內地投資的話,你打算投資哪些行業呢?”包船王不等蘇城說話,繼續笑著問道。
未來珠三角的投資又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事情,而是眾多港商的事情。
如果僅靠他投資將珠三角的經濟拉起來,也不是不可能,不過太慢了。
依照蘇城前世對這邊的了解,粵省應該是80年代中旬之後,特別是九十年代,才算是真正意義上進入發展的快速跑道。
而如今,不過是七十年代末期罷了。
既然讓他來到這個年代,蘇城不介意讓這個進入發展快速跑道的時間提前。
反正,他旗下的和記黃埔集團和蘇氏集團的眾多子公司,都擁有製造業。
這些製造業在香江那邊,成本還是比較高的,主要還是在人工方麵支出得比較多。
現在,工廠招聘一位員工,每個月起碼要支出一千多港元,厲害點的,要到兩千多港元。
而內地就不一樣了,據蘇城了解,這個年代大家普遍工資不過是30\/40軟妹幣一個月罷了,換算成港元,也不過是100港元左右。
在這個年代,如果收入達到100軟妹幣,甚至已經算是比較高收入的了。
港商進入珠三角發展,必定會將工資拉高,以此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到這邊工作。
但是,再高,漲個一兩倍,也比香江那邊的人工成本要低得過。
這些工廠,動不動就幾千幾萬人的員工。
蘇城旗下的那些工廠,幾萬人規模的廠子,也有好幾家。
在甲骨文品牌體驗店火爆全世界並且迅速擴張之後,蘇氏集團與和記黃埔集團的電器產品銷量便不斷上漲。
銷量漲了,自然隻能擴大生產規模,否則的話隻能等著被賣斷貨了。
舉個例子,算它其中一個廠一共擁有一萬名員工,如果將這家廠搬遷到內地來生產,每一位員工可以節省一千港元,那麽蘇城一個月的支出就能夠節省一千萬港元,一年就是1.2億港元!
這,還隻是一個廠子的員工。
按照韋理和楊朝業的統計,僅僅這兩家集團旗下的工廠員工,就超過6萬人,這是目前的狀況。
6萬名員工,一個月就是省6千萬,一年就是7.2億港元!
這還是目前的情況而已,未來,這些工廠還在不斷擴張,員工不斷增加。
所以,這麽大的工廠規模,繼續留在香江發展的話,得浪費多少的資金啊。
就能夠將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來,盤活這些地方的經濟活力,又能為他自己創造更多的利潤,這就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更何況,粵省這邊還為他這些港商搞了不少的優惠政策。
比如,買地的優惠、免稅等等。
這些,又能節省一大筆資金。
在香江,蘇城的兩大集團去年可沒少交稅。
如果將工廠放到內地來,這些全都可以省下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囊囊,皆為利往。
珠三角未來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自然有它眾多的優勢。
否則的話,也不可能吸引到這麽多的港商將產業轉移到珠三角來。
這是共贏的一件事情。
珠三角成功將經濟發展起來了,港商也能賺更多的錢了,大家都能笑哈哈的,多好的一件事情。
反正,在香江生產的產品,最終還是要運往全世界的,僅僅依靠香江這麽小的一個市場,能消化的產品,太少太少了。
不管鵬城還是羊城,都有優良的港口,以後可以直接在這些地方將產品運輸到世界各地,而不再需要經過香江這一道關口。
不過,目前暫時來講,是不現實的。
政策還不夠開放,基建還不夠完善,哪怕現在建廠了,很多產品生產之後,或許隻能通過香江那邊的渠道通往世界各地,但是過幾年,應該就好很多了。
碼頭擴建,道路改善,基建越來越好,自然就更有利於吸引外資。
“蘇先生,包先生,非常感謝你們!”老者再次從座位上站起來表現感謝。
雖然,他知道短期內,粵省想發展起來,很難。
但是,經過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發展呢,招商引資如果成功,那麽就能夠為整個內地作出了表率。
接下來,幾人再次開始閑聊了起來。
特別是楊朝業和包船王的女婿,這次也加進來一起聊了起來。
此前那些都是資金的投資,兩人沒有這個決定權,自然以不出聲為好,現在不一樣了,聊起了經濟發展的想法,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甚至其他官員也笑嗬嗬地參與了進來。
“包先生,如果投資的話,你們打算在這邊投資什麽?”蘇城好奇地問起包船王。
包船王的產業,自然是以航運業為主。
可現在航運業貌似又處於低穀,不適合擴張。
至於九龍倉,現在主要是以物業開發、收租為主,在內地似乎沒有什麽好的投資項目,而且蘇城還是第二大股東。
隻買地不幹實業,政府這邊肯定是不歡迎的。
所以,蘇城好奇起來,直接當著大家的麵問了起來。
至於他自己,能投資的項目就多了。
實在是他旗下的產業,太雜了,幾乎啥行業都涉及,根本不愁沒項目投資。
倒是包船王那邊,蘇城就有些好奇起來。
“據我所知,內地的造船業比較落後,這是一個投資方向,此外還有酒店業、旅遊業等等,都可以投資,不過這些需要我們認真考察完之後再作決定。”包船王笑著說道。
很明顯,包船王在來之前,就已經想好了。
的確,內地的造船業因為技術的封閉,與國際的造船技術相差還是挺大的。
而包船王作為航運業的大佬,他想獲得先進造船技術,不難。
如果在內地投資造船業的話,內地市場剛開發,未來也是有可能對船隻的需求量也不小。
不過,這些終歸隻是想法,最終能不能落實,還是一個問題。
“既然蘇先生問到我了,那我也得問問蘇先生,如果你在內地投資的話,你打算投資哪些行業呢?”包船王不等蘇城說話,繼續笑著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