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江東危矣
萬仙陣已破,大師兄他還在擺攤! 作者:天晴打把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唉!”
乘著來時的小船,孔明再次返迴江東。
來時逆流而上,行船甚緩,如今順風順水,卻要快的多。
諸葛亮心中歎息,此次往荊州求援,自然沒什麽結果!
那劉表在世之時,就與東吳頗有仇恨,如今雖然身故,其子劉琦也對江東沒什麽好感。
而原本還指望那位“有大誌”的劉玄德能夠相助搓合,誰知卻碰到個檮杌先生林福,被他三言兩句之後,諸葛亮就看出,劉備再無相助江東之意。
“看來這位檮杌先生,在劉玄德心中的份量很重啊!”
諸葛亮站在小船上,心中暗暗琢磨:“還要往柴桑一趟,問問周郞究竟何意?”
如今,江東諸地危機重重,水軍大都督周瑜,卻一直在柴桑養病不出。
等到了柴桑,他便往周瑜府上來,誰知到了門外,那守門的仆役,隻言都督病重,不見外客。
諸葛亮再三相請,卻隻是不見,孔明無奈,正要離去,卻聽身後一人奇道:“你不是出使荊州麽,怎麽會在這裏?”
他迴頭看時,卻見魯肅正牽馬立於身後。
孔明搖手歎道:“徒勞無功,劉豫州勉強答應,出兵攻打南陽……”
“那有何用處!”
魯肅聞言無奈,曹操既然東來,南陽、汝南等地必然有重兵把守,劉備如何能攻的下來。
“不過,聽聞檮杌先生為劉豫州訓有符兵五千,頗有些厲害,或者……”
他轉念一想,複又覺得有些希望,當初荊州大亂之時,吳侯也曾派韓當、甘寧去取江夏。
卻遇趙子龍飛車來援,不過五百符兵,打的萬餘江東水軍抱頭鼠竄,二將大敗而歸,備言符兵之利,後果聽曹操大軍北撤離了荊州。
如今,若是劉玄德真的大舉起兵攻打南陽等地,曹操恐後方有失,說不定真會退兵?
“子敬,你還真信了?”
那邊諸葛亮見他神色,隻是搖頭:“吾於荊州暗中打探,街頭巷尾皆知劉皇叔要借荊州兵入蜀,又豈會發兵北上!”
說到這兒,他將手中扇子搖了兩搖:“更何況,那符兵看似犀利,其實破之甚易,以龐士元的本事,又怎會不留下破解之法……”
“啊?”
魯肅聞言大急:“如今曹操數十萬大軍,盡奪江北之地,沿江布營,水陸齊備,若劉豫州不肯相助,江東危矣!”
“此事,還要看周都督如何說!”
諸葛亮微微一歎,開口答道。
“唔!”
聽到他的提醒,魯肅也想起了自己到這裏的目地。
“也罷,你且與我一起見都督!”
他想了想,扯著孔明的袖子道:“你言辭甚利,且看能不能說服公瑾!”
“說服?”
那邊諸葛亮更覺訝異:“我離江東之後,是不是出了什麽事?”
“曹操水軍如今定下連環之計,所有船隻皆以鐵鏈相連,再鋪木板,外刻避火秘咒,不懼火焚,又有數千飛舟於空而行,借弓弩木石克敵,江東危在旦夕……”
“連環船?飛舟?”
如果說,剛聽到連環船的時候,諸葛亮眼中略見喜色,等聽到後麵,卻又露出了無奈的神情,沒等魯肅說完忍不住嘟囔了一句:“怎地這般不講規矩?”
“什麽不講規矩?”
那邊魯肅聞言奇道:“兩軍交戰,有何規矩可言!”
諸葛亮苦笑,那連環計一聽就是龐統出的,當年還在水鏡先生門下時,他們師兄弟就曾經議過北軍征南之法。
不過,連環船雖好,卻最怕火攻,除非以避火咒助之。
不過這樣大規模使用道術,實非高士所為,既然是人間爭鬥,那自該以計謀武力取勝……
好吧……剛想到這裏,他又記起了那檮杌先生的五千符兵以及山河罡煞陣。
很明顯,這位始作俑者率先破壞了規矩,所以大家也都不講究起來了……
若真如此,江東還確實到了危急關頭……
“唉,原本吳侯聽老夫人所勸,派人至柴桑,召公瑾去見,誰知他卻托病不出,隻是不肯來……”
魯肅一邊絮絮叨叨的說著,一邊領著諸葛亮往府中走去。
他與周瑜相交莫逆,有通家之好,也無須外人稟報,隻尋了一個仆役,問明主人所在,便自趕往後麵花園。
隱隱隻聞琴音自園中傳來,諸葛亮眉頭微微一跳。
“公瑾,你倒好雅興!”
魯肅此時已經到了花園門口,見周瑜正伏案彈琴,身邊還有如花似玉的小喬夫人陪著。
夫婦二人正不知在說什麽笑話兒,等見他與諸葛亮來了,小喬急忙起身,與二人招唿了一句便自離去。
倒是周瑜一臉的不高興:“子敬,難得吾今日有心情自娛一曲,你卻又來掃興!”
“如今江東危難迫在眉睫,你還有興致談琴?”
魯肅滿臉的惱怒:“真不顧伯符所托麽?”
聽他說起孫策,周瑜的眼角輕輕一抽。
旁邊諸葛亮看的清楚,卻是笑道:“子敬兄,你也不必急躁,吾觀都督卻如其所言,怕是今日是才得安閑,咱們倒真是攪擾了,恕罪恕罪!”
“孔明何出此言?”
幾乎同時,魯肅和周瑜齊齊發問,一個滿臉莫名,一個卻眼露驚訝。
“周都督,你究竟有何心結未解,不妨說來一聽如何?”
諸葛亮卻未答話,反而看著周瑜問道。
魯肅愕然:“孔明?”
“我剛才進院,就聽都督的琴音之中滿是憤怨之意,卻不知何意難平,這般嗔怒?”
諸葛亮也不理那邊的魯肅,笑著坐到了周瑜的對麵:“都督一生,當也順遂,無論伯符將軍,還是當今吳侯,皆對你信重有加,如今大兵在握……”
“嘣!”
一聲響,周瑜手中的琴弦斷了一根。
他看了一眼孔明,又瞧了瞧魯肅,突然歎了口氣:“孔明,你來江東也有些時日了吧?”
“三載有餘……”
諸葛亮輕笑:“公瑾兄,我當年來江東,還得你引薦,怎地明知故問……”
“為何不得吳侯重用?”
周瑜再次抬起頭,英俊的麵容宛若磐石,目光銳利如劍,冷冷的盯著他:“以你聰明,應該猜得到吧?”
乘著來時的小船,孔明再次返迴江東。
來時逆流而上,行船甚緩,如今順風順水,卻要快的多。
諸葛亮心中歎息,此次往荊州求援,自然沒什麽結果!
那劉表在世之時,就與東吳頗有仇恨,如今雖然身故,其子劉琦也對江東沒什麽好感。
而原本還指望那位“有大誌”的劉玄德能夠相助搓合,誰知卻碰到個檮杌先生林福,被他三言兩句之後,諸葛亮就看出,劉備再無相助江東之意。
“看來這位檮杌先生,在劉玄德心中的份量很重啊!”
諸葛亮站在小船上,心中暗暗琢磨:“還要往柴桑一趟,問問周郞究竟何意?”
如今,江東諸地危機重重,水軍大都督周瑜,卻一直在柴桑養病不出。
等到了柴桑,他便往周瑜府上來,誰知到了門外,那守門的仆役,隻言都督病重,不見外客。
諸葛亮再三相請,卻隻是不見,孔明無奈,正要離去,卻聽身後一人奇道:“你不是出使荊州麽,怎麽會在這裏?”
他迴頭看時,卻見魯肅正牽馬立於身後。
孔明搖手歎道:“徒勞無功,劉豫州勉強答應,出兵攻打南陽……”
“那有何用處!”
魯肅聞言無奈,曹操既然東來,南陽、汝南等地必然有重兵把守,劉備如何能攻的下來。
“不過,聽聞檮杌先生為劉豫州訓有符兵五千,頗有些厲害,或者……”
他轉念一想,複又覺得有些希望,當初荊州大亂之時,吳侯也曾派韓當、甘寧去取江夏。
卻遇趙子龍飛車來援,不過五百符兵,打的萬餘江東水軍抱頭鼠竄,二將大敗而歸,備言符兵之利,後果聽曹操大軍北撤離了荊州。
如今,若是劉玄德真的大舉起兵攻打南陽等地,曹操恐後方有失,說不定真會退兵?
“子敬,你還真信了?”
那邊諸葛亮見他神色,隻是搖頭:“吾於荊州暗中打探,街頭巷尾皆知劉皇叔要借荊州兵入蜀,又豈會發兵北上!”
說到這兒,他將手中扇子搖了兩搖:“更何況,那符兵看似犀利,其實破之甚易,以龐士元的本事,又怎會不留下破解之法……”
“啊?”
魯肅聞言大急:“如今曹操數十萬大軍,盡奪江北之地,沿江布營,水陸齊備,若劉豫州不肯相助,江東危矣!”
“此事,還要看周都督如何說!”
諸葛亮微微一歎,開口答道。
“唔!”
聽到他的提醒,魯肅也想起了自己到這裏的目地。
“也罷,你且與我一起見都督!”
他想了想,扯著孔明的袖子道:“你言辭甚利,且看能不能說服公瑾!”
“說服?”
那邊諸葛亮更覺訝異:“我離江東之後,是不是出了什麽事?”
“曹操水軍如今定下連環之計,所有船隻皆以鐵鏈相連,再鋪木板,外刻避火秘咒,不懼火焚,又有數千飛舟於空而行,借弓弩木石克敵,江東危在旦夕……”
“連環船?飛舟?”
如果說,剛聽到連環船的時候,諸葛亮眼中略見喜色,等聽到後麵,卻又露出了無奈的神情,沒等魯肅說完忍不住嘟囔了一句:“怎地這般不講規矩?”
“什麽不講規矩?”
那邊魯肅聞言奇道:“兩軍交戰,有何規矩可言!”
諸葛亮苦笑,那連環計一聽就是龐統出的,當年還在水鏡先生門下時,他們師兄弟就曾經議過北軍征南之法。
不過,連環船雖好,卻最怕火攻,除非以避火咒助之。
不過這樣大規模使用道術,實非高士所為,既然是人間爭鬥,那自該以計謀武力取勝……
好吧……剛想到這裏,他又記起了那檮杌先生的五千符兵以及山河罡煞陣。
很明顯,這位始作俑者率先破壞了規矩,所以大家也都不講究起來了……
若真如此,江東還確實到了危急關頭……
“唉,原本吳侯聽老夫人所勸,派人至柴桑,召公瑾去見,誰知他卻托病不出,隻是不肯來……”
魯肅一邊絮絮叨叨的說著,一邊領著諸葛亮往府中走去。
他與周瑜相交莫逆,有通家之好,也無須外人稟報,隻尋了一個仆役,問明主人所在,便自趕往後麵花園。
隱隱隻聞琴音自園中傳來,諸葛亮眉頭微微一跳。
“公瑾,你倒好雅興!”
魯肅此時已經到了花園門口,見周瑜正伏案彈琴,身邊還有如花似玉的小喬夫人陪著。
夫婦二人正不知在說什麽笑話兒,等見他與諸葛亮來了,小喬急忙起身,與二人招唿了一句便自離去。
倒是周瑜一臉的不高興:“子敬,難得吾今日有心情自娛一曲,你卻又來掃興!”
“如今江東危難迫在眉睫,你還有興致談琴?”
魯肅滿臉的惱怒:“真不顧伯符所托麽?”
聽他說起孫策,周瑜的眼角輕輕一抽。
旁邊諸葛亮看的清楚,卻是笑道:“子敬兄,你也不必急躁,吾觀都督卻如其所言,怕是今日是才得安閑,咱們倒真是攪擾了,恕罪恕罪!”
“孔明何出此言?”
幾乎同時,魯肅和周瑜齊齊發問,一個滿臉莫名,一個卻眼露驚訝。
“周都督,你究竟有何心結未解,不妨說來一聽如何?”
諸葛亮卻未答話,反而看著周瑜問道。
魯肅愕然:“孔明?”
“我剛才進院,就聽都督的琴音之中滿是憤怨之意,卻不知何意難平,這般嗔怒?”
諸葛亮也不理那邊的魯肅,笑著坐到了周瑜的對麵:“都督一生,當也順遂,無論伯符將軍,還是當今吳侯,皆對你信重有加,如今大兵在握……”
“嘣!”
一聲響,周瑜手中的琴弦斷了一根。
他看了一眼孔明,又瞧了瞧魯肅,突然歎了口氣:“孔明,你來江東也有些時日了吧?”
“三載有餘……”
諸葛亮輕笑:“公瑾兄,我當年來江東,還得你引薦,怎地明知故問……”
“為何不得吳侯重用?”
周瑜再次抬起頭,英俊的麵容宛若磐石,目光銳利如劍,冷冷的盯著他:“以你聰明,應該猜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