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二人走後,鄭安雅接著問鮑子規:“你方才說夜郎國四個附屬國中的三國會一哄而散,除了哪個國?”
鮑子規道:“迴王上,除了哀牢國。”
鄭安雅不解地問:“哀牢國?我好像聽說過,他們為什麽比其他三國更忠誠呢?”
鮑子規道:“王上,‘忠誠’二字不大確切。夜郎國和哀牢國同宗同源,都姓陶,雖然在旁人看來哀牢國也是夜郎國的附屬,但兩國的國王一直以兄弟或叔侄相稱,簽訂的盟約也是兄弟之盟,不像其他三國是朝貢之盟。哥哥需要幫忙,弟弟自然要第一個出手相助。不過,盟約歸盟約,兩位國王的關係倒不見得有多好。聽說幾百年前哀牢國曾一度強大,夜郎國本是哀牢王賞賜親弟弟的封地,時常受哥哥庇護。可如今幾百年過去了,風水輪流轉,夜郎國先是獨立了出來,後來又慢慢變強,同時哀牢國則日漸衰弱,兄弟順序也就倒了過來。所以臣大膽猜測,哀牢王的內心對夜郎國是不滿的。”
“那這種不滿能否為我所用呢?”鄭安雅繼續問。
鮑子規想了想,說:“臣以為可以利用,但我們不能公然與哀牢國結交,那樣的話太明顯,旁人一看就知道我們想拉攏哀牢國,從而對夜郎國不利。”
衛信忠道:“臣也是這樣想的,哀牢國我們可以埋伏暗線,讓他們在關鍵時刻盡量不要幫著夜郎國就可以了,不能指望他們能與我們一起對付夜郎國。”
“對了,衛相,你女兒怎麽樣了?黃皓材一死,朝中對他不滿的人應該會趁機發難,衛廷帛在他府的中會不會有危險?”鄭安雅問。
鮑子規道:“多謝王上掛念,內子在臣出發之前就已想好了退路。王上隻管放心,她有能力自保。”
杜襄成與高無疾如風卷殘雲一般迅速攻占了夜郎國的北部三城,兵鋒直指夜郎國都金竹城。夜郎國朝野上下頓時亂作一團,夜郎王陶衍愁得直拍案:“諸位,高昌國已經兵臨城下了,咱們到底該怎麽辦?你們倒是拿個主意呀?”
一位將軍出列道:“王上,再征兵吧?從戰場上逃迴來的士兵不足三千人,僅靠這些人守不住的。”
一位宗室說:“現在征兵會不會太晚了點?從發布公告到點齊人手,少說也得一個月。都怪黃皓材那個閹人,害得我們損兵折將。”
一位朝臣道:“未必守不住吧?我們金竹城牆高三丈有餘,又配有強弓勁弩,高昌軍不過一群草莽,能攻得進來?隻要我們堅守一個月,援軍必到。”
將軍道:“大人太樂觀了吧?我問過從戰場上迴來的士兵,高昌人把我們的投石機和雲梯都搶走了,用我之矛攻我之盾,結果可不好說。”
將軍的話引起一陣驚唿“什麽?那可是我們的全部家當啊!”“高昌人不過一群叫花子,他們會用嗎?”“都是人,怎麽不會用,那個東西操作起來又不複雜。”“唉,這可怎麽辦那?”“豎閹黃皓材,害人不淺,簡直是禍國殃民!”
朝臣道:“王上,我們可以請他國派援軍啊。”
宗室道:“他們?算了吧,一個個跑得比兔子都快,見我們兵敗,麻溜地全躲迴去了,還派人向王上訴苦,說他們這次出兵損失了多少人馬、多少糧草和戰車。你們說,他們哪兒來的損失?跟高昌國交鋒的是我們夜郎軍,他們不過在後麵混日子,真是一個比一個不要臉。”
朝臣驚訝道:“哀牢國呢?他們也跑了?”
陶衍苦著臉道:“唉,都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兄弟也靠不住啊。說是要春耕了,得讓士兵們迴家種地,不然來年沒吃的。”
將軍怒道:“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仗還怎麽打?”
宗室猶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開口:“王上,要不……議和吧?”
其他人一聽“議和”二字,瞬間炸開了鍋:“兵臨城下了,怎麽議和啊?他們肯嗎?”“還能怎麽議,出點血唄。”“那就是得割地了?”
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臣衝了出來,重重地撲倒在地上:“王上,使不得!萬萬使不得!我夜郎國已傳承十世,這些城池都是先祖們篳路藍縷創業所得,萬萬不可輕易割讓與他人。”
陶衍歎了口氣道:“老大人何必如此,王叔不過提個建議,你有更好的辦法也可以提出來啊。”
白頭老臣頓首道:“老臣受先王遺詔輔佐王上,斷不能見王上行此事啊!”
那位宗室剛剛提出議和便被人打了臉,麵子上也掛不住:“我說張大人,您要是有辦法就趕緊說出來,沒有就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唿天搶地就不必了。您是先王的托孤重臣,滿朝文武誰還不知道您的忠心?”
張大人顫顫巍巍地抬起那顆白頭,苦著臉道:“老臣一時失態,請王上恕罪。依老臣愚見,我們可以求助祝融國、須彌國、孤竹國這些大國。”
“嗬嗬,我還以為張大人有什麽妙計呢,不過如此。”宗室冷笑道,“大人不會是真糊塗了吧?這幾個國家當中哪怕最近的孤竹國離我們也有二十餘日的路程,來迴就是一個半月,再等他們發兵,隻怕我們早就成了階下囚了。再說了,這幾個大國哪一個是好相與的?隻怕到時候胃口比高昌國更大。”
眾臣又是一陣議論:“有道理啊,那幾個都是大國,讓他們出兵固然好,但是代價也大,兩三座城池隻怕還不夠他們塞牙縫的。”“就不知道高昌國要多少了。”“唉,哪怕隻割一兩座城,也是丟人啊。這要放在以前,高昌國那是個什麽玩意兒?給我們提鞋都不配,還敢要我們的城池?”“此一時彼一時了,如今人家都兵臨城下了,咱們不得不低頭啊。”
陶衍看著眾臣雞一嘴鴨一嘴地討論不出什麽辦法,心中頓感煩悶,趕緊退朝迴後宮找他的寵妃趙姬去了。
陶衍飲著酒,聽著趙姬撫琴,還是忍不住唉聲歎氣。他見趙姬放下琴,輕手輕腳地來到他身後坐下,雙手剛撫上他的太陽穴,便就勢往後一躺,倒在了她的身上。趙姬一邊幫他按摩頭皮,一邊問他:“王上今日心事重重,可是朝中有事?”
陶衍長歎一聲:“唉,寡人今年是不是命中有劫難?怎麽這麽倒黴啊?原以為打高昌是十拿九穩的事,哪知道被打得大敗,黃皓材死了、堂兄也死了,李將軍被俘了,北方三城還被他們占了。如今高昌軍就在離金竹不到十裏的地方駐紮著,寡人是吃不下也睡不著啊。”
趙姬驚訝道:“都說高昌是彈丸小國,向來是四麵受氣的,怎麽如今變得這般厲害了?”
說到這裏,陶衍氣不打一處來:“都怪黃皓材那個蠢貨,中了敵軍埋伏,害得我軍損失慘重。”
趙姬道:“王上,照理說臣妾不該過問朝堂之事,隻是關於黃太監,臣妾從別處聽到了一些不一樣的說法。”
“哦?什麽說法?”
趙姬莞爾一笑,更顯得姿容俏麗:“王上,黃皓材多年來深受您的寵愛,無論是他的處事能力還是對您的忠誠,您都信得過吧?”
“嗯,他對寡人的忠心,寡人絲毫不懷疑,如果他都不可信,那這世上寡人再無可信之人了。”陶衍道,“至於能力嘛,他是寡人小時候的玩伴,從小就聰明,這些年幫寡人打理朝政也做得很好,給寡人省了不少心。”說罷伸手在趙姬身上摸了一把。
“王上!”趙姬嗔道:“跟您說正經事兒呢!臣妾聽說啊,這次我軍之所以大敗,完全是前軍主將不聽號令貪功冒進,這才被敵軍團團圍住,黃皓材是去救他的,哪知道……哎,聽說有些人把這次戰敗的責任都推到黃皓材頭上,還說陶將軍也是他害死的。臣妾……臣妾也不知道誰對誰錯了。”
“胡說八道!”陶衍忽地一下坐起身來,“堂兄這個人寡人是知道的,不要說瞧不上黃皓材,小時候他連寡人都瞧不上。他從小就自以為是,大了還是這副德行。不聽號令、貪功冒進這種事情他完全做得出來。寡人小時候開口晚,父王以為寡人天生愚笨,不喜歡寡人。宮裏人都是勢利眼,也紛紛地作踐寡人,就連他們幾個堂兄弟也時常戲弄寡人。隻有黃皓材,隻有他,無論寡人得寵還是失寵、是太子還是不受待見的小公子,都盡心盡力地服侍,從未有過半句怨言。他們把寡人推進泥沼,還對父王說是寡人為了抓青蛙自己掉進去的,是黃皓材把寡人拉了出來。泥沼中有很多水蛭,它們吸寡人的血,也是黃皓材,用小刀在油燈上燒過之後幫寡人一個一個地挑掉。”陶衍說到傷心處,竟淌下淚來:“可惜啊,他們都看走眼了,寡人隻是說話晚,卻並不笨。更何況寡人是父王的長子!待到父王突然駕崩,寡人一登基,他們全都變了臉,一個個笑得諂媚,寡人瞧著打心眼裏覺得惡心。隻有黃皓材,他對待寡人的態度還是和小時候一樣,還是那麽恭順。你說,換成你是寡人,你願意相信那些勢利眼的宗室大臣們還是願意相信黃皓材?”
趙姬伏地道:“王上聖明,臣妾相信王上慧眼獨具,也相信黃皓材。”
“嗯。”陶衍滿意地點了點頭,轉念又想起高昌軍的事還沒解決,不由得又長籲短歎起來。
趙姬心領神會,問道:“王上可是心憂如何讓高昌國退兵之事?”
“哎,可不是嘛。你說,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不給點好處肯定是不走的,隻是不知道該給多少。咱們和高昌國向來沒有來往,不知道他們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趙姬又問:“聽說北部三城已經被他們占了,那這三座城怕是得給出去了?”
陶衍道:“寡人也知道,那三座城怕是要不迴來了。說實在的如果他們隻要這三座城,寡人倒是還能接受,再多可就不行了。那三座城規模比較小,人口也不多,真給了他們,對我們的損失不大。但是,哎,寡人還是心疼啊。”
一旁的女官遞來一盞溫酒,趙姬一手接過,送到陶衍的嘴邊:“王上,先不想這些事了,明日派個使者與他們磨嘴皮子去,隻要他們願意談,那議和就有希望。”
“嗯,寡人要睡會兒,這幾天太累了,朝臣們吵得寡人頭疼,你給寡人按按。”陶衍嘟嘟囔囔地枕著趙姬的大腿睡去。一旁侍奉的女官退了出來,此人正是衛信忠的女兒、鮑子規的妻子衛廷帛。她早在三年前就通過黃皓材的關係搭上了趙姬這條線。黃皓材死後,她以黃家家臣的身份懇請趙姬收留自己。趙姬見她頭腦清楚、手腳麻利、還能識文斷字,不忍她受牽連,便將她留在自己身邊做了一名女官。為了避免夜郎王室的懷疑,她隻對趙姬說自己姓鮑,至於身世之類的全是編的。此刻,她悄悄離開了趙姬的寢宮,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消息傳了出去。
鮑子規道:“迴王上,除了哀牢國。”
鄭安雅不解地問:“哀牢國?我好像聽說過,他們為什麽比其他三國更忠誠呢?”
鮑子規道:“王上,‘忠誠’二字不大確切。夜郎國和哀牢國同宗同源,都姓陶,雖然在旁人看來哀牢國也是夜郎國的附屬,但兩國的國王一直以兄弟或叔侄相稱,簽訂的盟約也是兄弟之盟,不像其他三國是朝貢之盟。哥哥需要幫忙,弟弟自然要第一個出手相助。不過,盟約歸盟約,兩位國王的關係倒不見得有多好。聽說幾百年前哀牢國曾一度強大,夜郎國本是哀牢王賞賜親弟弟的封地,時常受哥哥庇護。可如今幾百年過去了,風水輪流轉,夜郎國先是獨立了出來,後來又慢慢變強,同時哀牢國則日漸衰弱,兄弟順序也就倒了過來。所以臣大膽猜測,哀牢王的內心對夜郎國是不滿的。”
“那這種不滿能否為我所用呢?”鄭安雅繼續問。
鮑子規想了想,說:“臣以為可以利用,但我們不能公然與哀牢國結交,那樣的話太明顯,旁人一看就知道我們想拉攏哀牢國,從而對夜郎國不利。”
衛信忠道:“臣也是這樣想的,哀牢國我們可以埋伏暗線,讓他們在關鍵時刻盡量不要幫著夜郎國就可以了,不能指望他們能與我們一起對付夜郎國。”
“對了,衛相,你女兒怎麽樣了?黃皓材一死,朝中對他不滿的人應該會趁機發難,衛廷帛在他府的中會不會有危險?”鄭安雅問。
鮑子規道:“多謝王上掛念,內子在臣出發之前就已想好了退路。王上隻管放心,她有能力自保。”
杜襄成與高無疾如風卷殘雲一般迅速攻占了夜郎國的北部三城,兵鋒直指夜郎國都金竹城。夜郎國朝野上下頓時亂作一團,夜郎王陶衍愁得直拍案:“諸位,高昌國已經兵臨城下了,咱們到底該怎麽辦?你們倒是拿個主意呀?”
一位將軍出列道:“王上,再征兵吧?從戰場上逃迴來的士兵不足三千人,僅靠這些人守不住的。”
一位宗室說:“現在征兵會不會太晚了點?從發布公告到點齊人手,少說也得一個月。都怪黃皓材那個閹人,害得我們損兵折將。”
一位朝臣道:“未必守不住吧?我們金竹城牆高三丈有餘,又配有強弓勁弩,高昌軍不過一群草莽,能攻得進來?隻要我們堅守一個月,援軍必到。”
將軍道:“大人太樂觀了吧?我問過從戰場上迴來的士兵,高昌人把我們的投石機和雲梯都搶走了,用我之矛攻我之盾,結果可不好說。”
將軍的話引起一陣驚唿“什麽?那可是我們的全部家當啊!”“高昌人不過一群叫花子,他們會用嗎?”“都是人,怎麽不會用,那個東西操作起來又不複雜。”“唉,這可怎麽辦那?”“豎閹黃皓材,害人不淺,簡直是禍國殃民!”
朝臣道:“王上,我們可以請他國派援軍啊。”
宗室道:“他們?算了吧,一個個跑得比兔子都快,見我們兵敗,麻溜地全躲迴去了,還派人向王上訴苦,說他們這次出兵損失了多少人馬、多少糧草和戰車。你們說,他們哪兒來的損失?跟高昌國交鋒的是我們夜郎軍,他們不過在後麵混日子,真是一個比一個不要臉。”
朝臣驚訝道:“哀牢國呢?他們也跑了?”
陶衍苦著臉道:“唉,都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兄弟也靠不住啊。說是要春耕了,得讓士兵們迴家種地,不然來年沒吃的。”
將軍怒道:“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仗還怎麽打?”
宗室猶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開口:“王上,要不……議和吧?”
其他人一聽“議和”二字,瞬間炸開了鍋:“兵臨城下了,怎麽議和啊?他們肯嗎?”“還能怎麽議,出點血唄。”“那就是得割地了?”
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臣衝了出來,重重地撲倒在地上:“王上,使不得!萬萬使不得!我夜郎國已傳承十世,這些城池都是先祖們篳路藍縷創業所得,萬萬不可輕易割讓與他人。”
陶衍歎了口氣道:“老大人何必如此,王叔不過提個建議,你有更好的辦法也可以提出來啊。”
白頭老臣頓首道:“老臣受先王遺詔輔佐王上,斷不能見王上行此事啊!”
那位宗室剛剛提出議和便被人打了臉,麵子上也掛不住:“我說張大人,您要是有辦法就趕緊說出來,沒有就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唿天搶地就不必了。您是先王的托孤重臣,滿朝文武誰還不知道您的忠心?”
張大人顫顫巍巍地抬起那顆白頭,苦著臉道:“老臣一時失態,請王上恕罪。依老臣愚見,我們可以求助祝融國、須彌國、孤竹國這些大國。”
“嗬嗬,我還以為張大人有什麽妙計呢,不過如此。”宗室冷笑道,“大人不會是真糊塗了吧?這幾個國家當中哪怕最近的孤竹國離我們也有二十餘日的路程,來迴就是一個半月,再等他們發兵,隻怕我們早就成了階下囚了。再說了,這幾個大國哪一個是好相與的?隻怕到時候胃口比高昌國更大。”
眾臣又是一陣議論:“有道理啊,那幾個都是大國,讓他們出兵固然好,但是代價也大,兩三座城池隻怕還不夠他們塞牙縫的。”“就不知道高昌國要多少了。”“唉,哪怕隻割一兩座城,也是丟人啊。這要放在以前,高昌國那是個什麽玩意兒?給我們提鞋都不配,還敢要我們的城池?”“此一時彼一時了,如今人家都兵臨城下了,咱們不得不低頭啊。”
陶衍看著眾臣雞一嘴鴨一嘴地討論不出什麽辦法,心中頓感煩悶,趕緊退朝迴後宮找他的寵妃趙姬去了。
陶衍飲著酒,聽著趙姬撫琴,還是忍不住唉聲歎氣。他見趙姬放下琴,輕手輕腳地來到他身後坐下,雙手剛撫上他的太陽穴,便就勢往後一躺,倒在了她的身上。趙姬一邊幫他按摩頭皮,一邊問他:“王上今日心事重重,可是朝中有事?”
陶衍長歎一聲:“唉,寡人今年是不是命中有劫難?怎麽這麽倒黴啊?原以為打高昌是十拿九穩的事,哪知道被打得大敗,黃皓材死了、堂兄也死了,李將軍被俘了,北方三城還被他們占了。如今高昌軍就在離金竹不到十裏的地方駐紮著,寡人是吃不下也睡不著啊。”
趙姬驚訝道:“都說高昌是彈丸小國,向來是四麵受氣的,怎麽如今變得這般厲害了?”
說到這裏,陶衍氣不打一處來:“都怪黃皓材那個蠢貨,中了敵軍埋伏,害得我軍損失慘重。”
趙姬道:“王上,照理說臣妾不該過問朝堂之事,隻是關於黃太監,臣妾從別處聽到了一些不一樣的說法。”
“哦?什麽說法?”
趙姬莞爾一笑,更顯得姿容俏麗:“王上,黃皓材多年來深受您的寵愛,無論是他的處事能力還是對您的忠誠,您都信得過吧?”
“嗯,他對寡人的忠心,寡人絲毫不懷疑,如果他都不可信,那這世上寡人再無可信之人了。”陶衍道,“至於能力嘛,他是寡人小時候的玩伴,從小就聰明,這些年幫寡人打理朝政也做得很好,給寡人省了不少心。”說罷伸手在趙姬身上摸了一把。
“王上!”趙姬嗔道:“跟您說正經事兒呢!臣妾聽說啊,這次我軍之所以大敗,完全是前軍主將不聽號令貪功冒進,這才被敵軍團團圍住,黃皓材是去救他的,哪知道……哎,聽說有些人把這次戰敗的責任都推到黃皓材頭上,還說陶將軍也是他害死的。臣妾……臣妾也不知道誰對誰錯了。”
“胡說八道!”陶衍忽地一下坐起身來,“堂兄這個人寡人是知道的,不要說瞧不上黃皓材,小時候他連寡人都瞧不上。他從小就自以為是,大了還是這副德行。不聽號令、貪功冒進這種事情他完全做得出來。寡人小時候開口晚,父王以為寡人天生愚笨,不喜歡寡人。宮裏人都是勢利眼,也紛紛地作踐寡人,就連他們幾個堂兄弟也時常戲弄寡人。隻有黃皓材,隻有他,無論寡人得寵還是失寵、是太子還是不受待見的小公子,都盡心盡力地服侍,從未有過半句怨言。他們把寡人推進泥沼,還對父王說是寡人為了抓青蛙自己掉進去的,是黃皓材把寡人拉了出來。泥沼中有很多水蛭,它們吸寡人的血,也是黃皓材,用小刀在油燈上燒過之後幫寡人一個一個地挑掉。”陶衍說到傷心處,竟淌下淚來:“可惜啊,他們都看走眼了,寡人隻是說話晚,卻並不笨。更何況寡人是父王的長子!待到父王突然駕崩,寡人一登基,他們全都變了臉,一個個笑得諂媚,寡人瞧著打心眼裏覺得惡心。隻有黃皓材,他對待寡人的態度還是和小時候一樣,還是那麽恭順。你說,換成你是寡人,你願意相信那些勢利眼的宗室大臣們還是願意相信黃皓材?”
趙姬伏地道:“王上聖明,臣妾相信王上慧眼獨具,也相信黃皓材。”
“嗯。”陶衍滿意地點了點頭,轉念又想起高昌軍的事還沒解決,不由得又長籲短歎起來。
趙姬心領神會,問道:“王上可是心憂如何讓高昌國退兵之事?”
“哎,可不是嘛。你說,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不給點好處肯定是不走的,隻是不知道該給多少。咱們和高昌國向來沒有來往,不知道他們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趙姬又問:“聽說北部三城已經被他們占了,那這三座城怕是得給出去了?”
陶衍道:“寡人也知道,那三座城怕是要不迴來了。說實在的如果他們隻要這三座城,寡人倒是還能接受,再多可就不行了。那三座城規模比較小,人口也不多,真給了他們,對我們的損失不大。但是,哎,寡人還是心疼啊。”
一旁的女官遞來一盞溫酒,趙姬一手接過,送到陶衍的嘴邊:“王上,先不想這些事了,明日派個使者與他們磨嘴皮子去,隻要他們願意談,那議和就有希望。”
“嗯,寡人要睡會兒,這幾天太累了,朝臣們吵得寡人頭疼,你給寡人按按。”陶衍嘟嘟囔囔地枕著趙姬的大腿睡去。一旁侍奉的女官退了出來,此人正是衛信忠的女兒、鮑子規的妻子衛廷帛。她早在三年前就通過黃皓材的關係搭上了趙姬這條線。黃皓材死後,她以黃家家臣的身份懇請趙姬收留自己。趙姬見她頭腦清楚、手腳麻利、還能識文斷字,不忍她受牽連,便將她留在自己身邊做了一名女官。為了避免夜郎王室的懷疑,她隻對趙姬說自己姓鮑,至於身世之類的全是編的。此刻,她悄悄離開了趙姬的寢宮,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消息傳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