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河清將鄭安雅留在宮裏住了好幾天,直到林長卿提醒她,再住下去實在不合規矩,這才依依不舍地放她迴到驛館。
鄭安雅一迴到北苑,發現屋裏的陳設都變了樣,原先半新不舊的窗紗帳幔和被褥都換成了新的,增加了一扇落地屏風、一張腳踏和一個梳妝台,就連吃飯的瓷碗碟也換成了瑪瑙的。她差歸尺素前去詢問驛丞,卻見驛丞立馬雙膝跪地磕頭道:“先前小人有眼不識泰山怠慢了公主,還望公主大人大量,饒恕小人這一迴。”
鄭安雅道:“我不怪你,你原是按照外國使節的規格招待的我,並不算怠慢。我隻是問一下,這屋裏的東西是誰添置的?”
驛丞千恩萬謝道:“是我王吩咐按照本國公主的待遇重新置辦的。”又指著那套瑪瑙碗道:“這是宮裏的內侍送來的,傳了王上口諭,說在太後那兒看到您喜歡,就拿一套給您使用。還有,太後請您參加慶典燈會,一會兒會有尚衣局的女官來給您量體裁衣。”
鄭安雅笑道:“王上和太後有心了。”
過了幾日,鄭安雅與杜襄成出門喝茶,望著樓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她不禁感慨道:“襄成姐姐,你說我們什麽時候才能有這份國力呢?”
杜襄成道:“你這幾天一直在琢磨這個嗎?怪不得從王宮出來,我就覺得你悶悶不樂的。”杜襄成和鄭安雅年幼時互相直唿姓名,因此她們在私下裏說話並不需要用敬語。
鄭安雅道:“高昌國國力孱弱,城池不過三座、人口不足一萬,土地貧瘠不適合耕種,更有周邊鄰國時常騷擾。我雖是個公主,但這些天你也看到了,且不說渤海國的王公貴族,哪怕一個鄉間富戶家的女兒都比我過得講究。我知道王太後喜歡我,給了我自家公主的待遇,我也明白渤海王宅心仁厚,一直對我以禮相待,吃穿用度都是往好了給。可他們待我越好,我的心裏就越是說不出地難過。”
杜襄成也感歎道:“是啊,他鄉再好,終究不是自己家。以前我們就像井底的蛙,不知道外麵的世界什麽樣,總以為自己過得還不錯。如今出來見了世麵,迴頭看看自己……唉,不知道說什麽好了。”
鄭安雅道:“我想改變這一切,讓高昌國變得強大。我喜歡這裏的所有好東西,但我更希望那是我自己的,而不是別人賞賜給我的。”
杜襄成眼睛一亮,問道:“你想怎麽做?”
鄭安雅抓過一把瓜子計數,一五一十地道來:“我們先想想渤海國有哪些為人稱道的地方。”
“首先,疆域遼闊,渤海國一共有五十幾座城池。其次,他們很富有。”
“那他們為什麽這麽富有呢?”杜襄成問。
“小姨跟我說過,渤海國境內有銅山,可以鑄錢,他們的布幣在周圍的小國都可以通用。還有,渤海國靠海,盛產食鹽,不但供本國綽綽有餘,還能賣到其他國家。”
“渤海國看上去秩序井然,製度也一定很合理。”
“還有啊,我看臨淄人大多品行純良,就連街上的商戶也都明碼標價,不欺負外來人。”
一位茶博士笑著上前搭話:“二位真有意思,姑娘家家的怎麽對國政感興趣?”
杜襄成道:“怎麽了?姑娘家就不能談論國政了?”
茶博士行禮道:“小人失言,姑娘恕罪。不過,二位遠道而來有所不知,我們渤海國之所以強盛,主要靠兩點。”
鄭安雅道:“哪兩點?”
“一是明君,二是賢臣,君臣上下一心,國家就能強盛。”
鄭安雅點頭道:“明君我見過了,賢臣還沒見著,不過,渤海國的賢臣是從哪兒來的呢?”
茶博士詫異道:“哎喲,您還見過我們王上?請恕小人眼拙,沒認出您是位貴客。”接著賠了個禮繼續說:“要說這賢臣那,二位知道稷下學宮嗎?”
鄭安雅搖搖頭:“隻是聽說過名字,不知道是幹什麽的。”
茶博士道:“天下才子齊聚渤海國,而渤海國中最有學問的人都在稷下學宮。那裏有各種人才,還時常舉行各家的講學、清談會和論戰會,能在那兒冒頭的人,都是大才,必受重用。我國現在的丞相、前任丞相、太尉、大司農等等,還有許多大夫都曾是稷下學宮的學子,就連王上也經常去那裏。”
鄭安雅聽了之後,即刻進宮拜見林長卿,提到自己想參觀稷下學宮的事。經過幾天的接觸,他倆已經不那麽生分了。林長卿笑道:“這有何難,明日姐姐隨我去就是了。”鄭安雅見林長卿待人溫和、進退有度,隻是每每提到“姐姐”二字仍有些不自然,便對他說:“你也別勉強叫我姐姐了,就叫我安雅吧。”
“這麽叫會不會太失禮?”林長卿轉頭詢問母親。
“都是親戚,私底下隨意點吧,你們熟稔是好事。”鄭河清笑著迴道。
“那你叫我長卿吧,也別叫王上了,”林長卿對鄭安雅說,“母後說了隨意點的。”鄭安雅答應了。
次日,林長卿果然請她一起去稷下學宮。學宮祭酒正是林長卿的老師,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
見過禮後,祭酒問鄭安雅:“我稷下學宮匯集天下名士,無論何種學派,隻要言之有理都能在學宮內占有一席之地。不知公主對哪一類學問感興趣?”
鄭安雅頗有些為難地答道:“夫子,我是第一次來,我也不知道該學些什麽。”說著,視線不由得瞟向林長卿:“不知王上平時學什麽呢?”
祭酒笑道:“王上是一國之君,學的自然是王者之道。”
鄭安雅道:“那我能跟著學嗎?”
祭酒的表情一下子嚴肅起來:“在其位方能謀其政。王者之道,非王者不可學也。”
鄭安雅道:“那王的女兒,哦不對,王的孩子該學些什麽呢?”說完又看一眼林長卿。
底下已有個別學子偷偷地笑出了聲,林長卿無奈地歎口氣道:“姐姐說笑了,寡人尚未成婚,哪裏來的孩子?”
這下,更多的學子憋不住笑了。鄭安雅從未見過這麽多男子如此肆無忌憚地看著她笑,感覺很不適應。要知道在高昌國,有幾個男的敢抬頭看她的?但眼下畢竟是在別人的地盤上,又有國君和祭酒在場,實在不好明著生氣。她漲紅了臉,佯裝鎮定地答道:“我是說如果,如果!”
不知哪位學子喊了一聲:“公主可以學《詩》。”
又有人喊道:“還是先學《禮》吧?”
接下來就猶如炸開了鍋,眾學子議論紛紛,有說先學史的、有說要《詩》和《樂》一起學的,還有人吵嚷著:“女兒家的,學學女紅吧!知道仁義禮孝就夠了,早晚要嫁人的。”
林長卿見眾人越說越離譜,向祭酒使了個眼色,祭酒厲聲道:“肅靜!吵吵嚷嚷,成何體統。”
待眾人安靜下來,林長卿道:“諸位有所不知,高昌國以女子為尊。高昌王是太後的胞姐,寡人的姨母,這位安雅公主便是高昌王的長女。”(此時各國王子公主尚無封號之說,慣用稱唿是名+公子或公主)
寥寥數語,既道出了鄭安雅的身份,更是在無意中抬高了她的地位。各國風俗不盡相同,但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基本都奉行長尊幼卑的原則,聽到林長卿這樣說,一些精明的學子已經將她當做高昌國的王儲看待了。
祭酒問道:“公主這次是以使臣的身份前來的?”
鄭安雅道:“正是。”
祭酒又問:“公主年紀輕輕便擔任特使,想必已經開始協助高昌王處理政務了?不知公主在國內擔任什麽職務呢?”
鄭安雅有些不好意思:“夫子,高昌國很小,官員設置也簡單得多,我雖時常協助我王處理政務,但我王未曾任命我任何官職。”
底下又是一陣竊竊私語,祭酒與林長卿耳語一番後,清了清嗓子道:“想是公主年紀尚小,待公主成年了自然會有的。”
他思慮片刻,對鄭安雅說:“王上近來學的是《禮》,禮這個東西,從君王到士人皆須學習,公主可願意一起學呀?”
鄭安雅看了看林長卿,見他微微頷首,欣喜道:“那再好不過了,多謝夫子!”
鄭安雅一迴到北苑,發現屋裏的陳設都變了樣,原先半新不舊的窗紗帳幔和被褥都換成了新的,增加了一扇落地屏風、一張腳踏和一個梳妝台,就連吃飯的瓷碗碟也換成了瑪瑙的。她差歸尺素前去詢問驛丞,卻見驛丞立馬雙膝跪地磕頭道:“先前小人有眼不識泰山怠慢了公主,還望公主大人大量,饒恕小人這一迴。”
鄭安雅道:“我不怪你,你原是按照外國使節的規格招待的我,並不算怠慢。我隻是問一下,這屋裏的東西是誰添置的?”
驛丞千恩萬謝道:“是我王吩咐按照本國公主的待遇重新置辦的。”又指著那套瑪瑙碗道:“這是宮裏的內侍送來的,傳了王上口諭,說在太後那兒看到您喜歡,就拿一套給您使用。還有,太後請您參加慶典燈會,一會兒會有尚衣局的女官來給您量體裁衣。”
鄭安雅笑道:“王上和太後有心了。”
過了幾日,鄭安雅與杜襄成出門喝茶,望著樓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她不禁感慨道:“襄成姐姐,你說我們什麽時候才能有這份國力呢?”
杜襄成道:“你這幾天一直在琢磨這個嗎?怪不得從王宮出來,我就覺得你悶悶不樂的。”杜襄成和鄭安雅年幼時互相直唿姓名,因此她們在私下裏說話並不需要用敬語。
鄭安雅道:“高昌國國力孱弱,城池不過三座、人口不足一萬,土地貧瘠不適合耕種,更有周邊鄰國時常騷擾。我雖是個公主,但這些天你也看到了,且不說渤海國的王公貴族,哪怕一個鄉間富戶家的女兒都比我過得講究。我知道王太後喜歡我,給了我自家公主的待遇,我也明白渤海王宅心仁厚,一直對我以禮相待,吃穿用度都是往好了給。可他們待我越好,我的心裏就越是說不出地難過。”
杜襄成也感歎道:“是啊,他鄉再好,終究不是自己家。以前我們就像井底的蛙,不知道外麵的世界什麽樣,總以為自己過得還不錯。如今出來見了世麵,迴頭看看自己……唉,不知道說什麽好了。”
鄭安雅道:“我想改變這一切,讓高昌國變得強大。我喜歡這裏的所有好東西,但我更希望那是我自己的,而不是別人賞賜給我的。”
杜襄成眼睛一亮,問道:“你想怎麽做?”
鄭安雅抓過一把瓜子計數,一五一十地道來:“我們先想想渤海國有哪些為人稱道的地方。”
“首先,疆域遼闊,渤海國一共有五十幾座城池。其次,他們很富有。”
“那他們為什麽這麽富有呢?”杜襄成問。
“小姨跟我說過,渤海國境內有銅山,可以鑄錢,他們的布幣在周圍的小國都可以通用。還有,渤海國靠海,盛產食鹽,不但供本國綽綽有餘,還能賣到其他國家。”
“渤海國看上去秩序井然,製度也一定很合理。”
“還有啊,我看臨淄人大多品行純良,就連街上的商戶也都明碼標價,不欺負外來人。”
一位茶博士笑著上前搭話:“二位真有意思,姑娘家家的怎麽對國政感興趣?”
杜襄成道:“怎麽了?姑娘家就不能談論國政了?”
茶博士行禮道:“小人失言,姑娘恕罪。不過,二位遠道而來有所不知,我們渤海國之所以強盛,主要靠兩點。”
鄭安雅道:“哪兩點?”
“一是明君,二是賢臣,君臣上下一心,國家就能強盛。”
鄭安雅點頭道:“明君我見過了,賢臣還沒見著,不過,渤海國的賢臣是從哪兒來的呢?”
茶博士詫異道:“哎喲,您還見過我們王上?請恕小人眼拙,沒認出您是位貴客。”接著賠了個禮繼續說:“要說這賢臣那,二位知道稷下學宮嗎?”
鄭安雅搖搖頭:“隻是聽說過名字,不知道是幹什麽的。”
茶博士道:“天下才子齊聚渤海國,而渤海國中最有學問的人都在稷下學宮。那裏有各種人才,還時常舉行各家的講學、清談會和論戰會,能在那兒冒頭的人,都是大才,必受重用。我國現在的丞相、前任丞相、太尉、大司農等等,還有許多大夫都曾是稷下學宮的學子,就連王上也經常去那裏。”
鄭安雅聽了之後,即刻進宮拜見林長卿,提到自己想參觀稷下學宮的事。經過幾天的接觸,他倆已經不那麽生分了。林長卿笑道:“這有何難,明日姐姐隨我去就是了。”鄭安雅見林長卿待人溫和、進退有度,隻是每每提到“姐姐”二字仍有些不自然,便對他說:“你也別勉強叫我姐姐了,就叫我安雅吧。”
“這麽叫會不會太失禮?”林長卿轉頭詢問母親。
“都是親戚,私底下隨意點吧,你們熟稔是好事。”鄭河清笑著迴道。
“那你叫我長卿吧,也別叫王上了,”林長卿對鄭安雅說,“母後說了隨意點的。”鄭安雅答應了。
次日,林長卿果然請她一起去稷下學宮。學宮祭酒正是林長卿的老師,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
見過禮後,祭酒問鄭安雅:“我稷下學宮匯集天下名士,無論何種學派,隻要言之有理都能在學宮內占有一席之地。不知公主對哪一類學問感興趣?”
鄭安雅頗有些為難地答道:“夫子,我是第一次來,我也不知道該學些什麽。”說著,視線不由得瞟向林長卿:“不知王上平時學什麽呢?”
祭酒笑道:“王上是一國之君,學的自然是王者之道。”
鄭安雅道:“那我能跟著學嗎?”
祭酒的表情一下子嚴肅起來:“在其位方能謀其政。王者之道,非王者不可學也。”
鄭安雅道:“那王的女兒,哦不對,王的孩子該學些什麽呢?”說完又看一眼林長卿。
底下已有個別學子偷偷地笑出了聲,林長卿無奈地歎口氣道:“姐姐說笑了,寡人尚未成婚,哪裏來的孩子?”
這下,更多的學子憋不住笑了。鄭安雅從未見過這麽多男子如此肆無忌憚地看著她笑,感覺很不適應。要知道在高昌國,有幾個男的敢抬頭看她的?但眼下畢竟是在別人的地盤上,又有國君和祭酒在場,實在不好明著生氣。她漲紅了臉,佯裝鎮定地答道:“我是說如果,如果!”
不知哪位學子喊了一聲:“公主可以學《詩》。”
又有人喊道:“還是先學《禮》吧?”
接下來就猶如炸開了鍋,眾學子議論紛紛,有說先學史的、有說要《詩》和《樂》一起學的,還有人吵嚷著:“女兒家的,學學女紅吧!知道仁義禮孝就夠了,早晚要嫁人的。”
林長卿見眾人越說越離譜,向祭酒使了個眼色,祭酒厲聲道:“肅靜!吵吵嚷嚷,成何體統。”
待眾人安靜下來,林長卿道:“諸位有所不知,高昌國以女子為尊。高昌王是太後的胞姐,寡人的姨母,這位安雅公主便是高昌王的長女。”(此時各國王子公主尚無封號之說,慣用稱唿是名+公子或公主)
寥寥數語,既道出了鄭安雅的身份,更是在無意中抬高了她的地位。各國風俗不盡相同,但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基本都奉行長尊幼卑的原則,聽到林長卿這樣說,一些精明的學子已經將她當做高昌國的王儲看待了。
祭酒問道:“公主這次是以使臣的身份前來的?”
鄭安雅道:“正是。”
祭酒又問:“公主年紀輕輕便擔任特使,想必已經開始協助高昌王處理政務了?不知公主在國內擔任什麽職務呢?”
鄭安雅有些不好意思:“夫子,高昌國很小,官員設置也簡單得多,我雖時常協助我王處理政務,但我王未曾任命我任何官職。”
底下又是一陣竊竊私語,祭酒與林長卿耳語一番後,清了清嗓子道:“想是公主年紀尚小,待公主成年了自然會有的。”
他思慮片刻,對鄭安雅說:“王上近來學的是《禮》,禮這個東西,從君王到士人皆須學習,公主可願意一起學呀?”
鄭安雅看了看林長卿,見他微微頷首,欣喜道:“那再好不過了,多謝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