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師道占領袞州後,把以前曹軍逃走留下的軍營讓無家可歸的一萬多戶百姓居住。同時抽出六萬大軍和四萬投降的曹軍清理被投石機砸壞的房屋,房屋中各家的財物清理出來,幫助這些房屋受損的百姓搬到一起,安排專人統計百姓的損失。
等這些房屋推倒重建,嶄新的房屋建成後,讓這些房屋遭受損壞無家可歸的百姓搬進新家,同時照價賠償這一萬多戶百姓的損失,並按每一戶多少人分發糧食,每一口人不分年齡大小,派發一石糧食,民心頓時安定下來。
一個月後,等一切安置停當,宋師道讓陳宮、滿寵、曹性領兵三萬鎮守袞州處理袞州事物。自己和裴行儼、趙雲、許褚、徐晃、高順、臧霸、成廉、郝萌、何曼、路招盡起十二萬大軍向壽春進發。
曹操和手下的殘兵敗將迴到壽春不久,聽說宋師道率領大軍直奔壽春而來,頓時感到萬分頭疼,自己這些三萬殘兵加上原來壽春城中的五萬人,可守不住壽春,曹操權衡再三,最後不得不忍痛放棄壽春城,率領大軍把壽春中搜刮一空,領著這些人離開壽春城,從潼關迴長安。
到達潼關後,曹操調曹仁來潼關和李典一起領兵五萬把守地勢險峻的潼關,以圖憑借潼關天險擋住宋師道的兵鋒。
等宋師道率領大隊人馬來到壽春,曹操已經進了潼關,於是宋師道任命滿寵為壽春太守,裴行儼為鎮守大將領兵三萬鎮守壽春,自己班師迴洛陽。
曹操迴到長安後,每次想起自己接連大敗在宋師道手中,如同喪家之犬般逃進長安,就頭疼欲裂,心中憋悶無比,因此行事愈發驕橫。
有一天。曹操心血來潮,揀選上好戰馬、名鷹、俊犬、弓箭,召集大軍兵於城外,曹操進宮麵見漢獻帝劉協,請漢獻帝劉協田獵。
漢獻帝劉協對曹操道:“丞相,田獵恐怕不是正道啊!”
曹操隨意地一拱手道:“古之帝王,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四時出郊,以示武於天下。如今天下紛紛擾擾,四海不平,正當借田獵以講武,威震天下。”
漢獻帝劉協看著咄咄逼人的曹操,不敢不從,隨即跨上逍遙馬,帶寶雕弓、金鈚箭,排鑾駕出城。曹操騎爪黃飛電寶馬,率領三萬人馬,與漢獻帝劉協圍獵於許田。
軍士排開圍場,足有一百餘裏。曹操與天子劉協並馬而行。二人背後都是曹操的心腹將校。文武百官,遠遠的跟在後麵,沒有人敢近前。
當漢獻帝劉協馳馬到許田,轉過土坡,忽見荊棘中趕出一隻大鹿。劉協彎弓搭箭,連射三箭不中,扭頭對旁邊的曹操道:“卿射之。”
曹操就向天子劉協討了寶雕弓,金鈚箭,拉弓如滿月,一箭射出,金鈚箭在空中劃出一道金光,正中鹿背,奔跑中的大鹿,立刻倒於草叢中。群臣將校,見大鹿中了金鈚箭,都以為是天子劉協射中了大鹿,都踴躍向漢獻帝劉協歡唿“萬歲”。
曹操縱馬上前,擋在天子劉協之前,接受群臣和眾將校的歡唿道賀。眾人皆臉色大變,麵麵相覷。曹操曹孟德騎在馬上哈哈大笑道:“此乃天子洪福也。”遂迴馬向天子劉協稱賀,之後竟不歸還天子劉協的寶雕弓,自己拿在手中。等圍場結束,起駕迴長安。
漢獻帝劉協迴到宮中,越想心中越不是滋味,忍不住失聲痛哭。向伏皇後訴苦道:“朕自即位以來,奸雄並起:先受董卓之殃,後遭李傕、郭汜之亂。常人未曾受的苦,我都受了。後來得曹操平定李傕、郭汜之亂,還以為他是社稷之臣;不料想曹操他專國弄權,作威作福。朕每次見到他,如背若芒刺。今日在圍場上,擋在聯的身前迎接群臣的歡唿慶賀,無禮之極!我看他曹孟德早晚必有異心,我們夫婦二人將來恐遭不測!”
伏皇後疑惑的道:“滿朝文武公卿,俱食大漢俸祿,難道竟無一人能救國難嗎?”話音剛落,一人自外而入道:“皇帝,皇後勿憂。我舉一人,可除曹孟德這個國害。”
天子劉協心中一驚,抬頭一看,原來是伏皇後之父伏完。劉協掩淚問道:“皇丈也知到操賊專橫跋扈?”
伏完道:“許田射鹿之事,誰沒有看到?但是滿朝文武群臣,不是曹操的宗族,就是其門下。如果不是皇親國戚,誰肯盡忠討賊?老臣無權,難行此事。國舅董承可托。u看書 .ukanshu.cm”
漢獻帝道:“董國舅多次赴國難,朕親自請來此,共議大事。”
伏完道:“如今陛下左右都是曹賊心腹,倘若事情泄漏,為禍不淺。”
劉協臉色一暗:“那該怎麽辦?”
伏完上前低聲說道:“臣有一計:陛下可製衣一領,取玉帶一條,密賜董承;在玉帶襯內縫一密詔以賜之,如此方可神不知鬼不覺。”劉協一聽果然妙計,決定依計而行。
漢獻帝劉協在伏完告辭走後,自己手書一密詔,咬破指尖,以血寫之,暗令伏皇後縫於玉帶紫錦襯內,自己身穿錦袍,把藏有密詔的玉帶係於腰間,令內史宣董承覲見。
國舅董承見漢獻帝禮畢,天子劉協道:“朕昨夜與皇後說霸河之苦,念國舅大功,故特宣你來慰勞。”
董承磕頭謝恩。天子劉協領董承出殿,到太廟,轉上功臣閣內。皇帝劉協焚香禮畢,領董承觀閣內畫像。中間的畫像乃漢高祖劉邦。皇帝劉協轉身問董承:“我大漢高祖皇帝起身何地?如何創業?”
董承大驚道:“陛下不要戲弄臣啊。聖祖之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高祖皇帝起自泗上亭長,提三尺劍,斬白蛇起義,縱橫四海,三載亡秦,五年滅楚:遂有天下,立萬世之基業。”
皇帝劉協直視國舅董承:“祖宗如此英雄,子孫如此懦弱,豈不可歎!”指著指高祖劉邦左右二輔之畫像道:“此二人莫非就是留侯張良、酂侯蕭何?”
董承拱手答道:“然也。高祖開基創業,實賴二人之力。”
董承心領神會,穿上錦袍係上玉帶,告辭下閣。
等這些房屋推倒重建,嶄新的房屋建成後,讓這些房屋遭受損壞無家可歸的百姓搬進新家,同時照價賠償這一萬多戶百姓的損失,並按每一戶多少人分發糧食,每一口人不分年齡大小,派發一石糧食,民心頓時安定下來。
一個月後,等一切安置停當,宋師道讓陳宮、滿寵、曹性領兵三萬鎮守袞州處理袞州事物。自己和裴行儼、趙雲、許褚、徐晃、高順、臧霸、成廉、郝萌、何曼、路招盡起十二萬大軍向壽春進發。
曹操和手下的殘兵敗將迴到壽春不久,聽說宋師道率領大軍直奔壽春而來,頓時感到萬分頭疼,自己這些三萬殘兵加上原來壽春城中的五萬人,可守不住壽春,曹操權衡再三,最後不得不忍痛放棄壽春城,率領大軍把壽春中搜刮一空,領著這些人離開壽春城,從潼關迴長安。
到達潼關後,曹操調曹仁來潼關和李典一起領兵五萬把守地勢險峻的潼關,以圖憑借潼關天險擋住宋師道的兵鋒。
等宋師道率領大隊人馬來到壽春,曹操已經進了潼關,於是宋師道任命滿寵為壽春太守,裴行儼為鎮守大將領兵三萬鎮守壽春,自己班師迴洛陽。
曹操迴到長安後,每次想起自己接連大敗在宋師道手中,如同喪家之犬般逃進長安,就頭疼欲裂,心中憋悶無比,因此行事愈發驕橫。
有一天。曹操心血來潮,揀選上好戰馬、名鷹、俊犬、弓箭,召集大軍兵於城外,曹操進宮麵見漢獻帝劉協,請漢獻帝劉協田獵。
漢獻帝劉協對曹操道:“丞相,田獵恐怕不是正道啊!”
曹操隨意地一拱手道:“古之帝王,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四時出郊,以示武於天下。如今天下紛紛擾擾,四海不平,正當借田獵以講武,威震天下。”
漢獻帝劉協看著咄咄逼人的曹操,不敢不從,隨即跨上逍遙馬,帶寶雕弓、金鈚箭,排鑾駕出城。曹操騎爪黃飛電寶馬,率領三萬人馬,與漢獻帝劉協圍獵於許田。
軍士排開圍場,足有一百餘裏。曹操與天子劉協並馬而行。二人背後都是曹操的心腹將校。文武百官,遠遠的跟在後麵,沒有人敢近前。
當漢獻帝劉協馳馬到許田,轉過土坡,忽見荊棘中趕出一隻大鹿。劉協彎弓搭箭,連射三箭不中,扭頭對旁邊的曹操道:“卿射之。”
曹操就向天子劉協討了寶雕弓,金鈚箭,拉弓如滿月,一箭射出,金鈚箭在空中劃出一道金光,正中鹿背,奔跑中的大鹿,立刻倒於草叢中。群臣將校,見大鹿中了金鈚箭,都以為是天子劉協射中了大鹿,都踴躍向漢獻帝劉協歡唿“萬歲”。
曹操縱馬上前,擋在天子劉協之前,接受群臣和眾將校的歡唿道賀。眾人皆臉色大變,麵麵相覷。曹操曹孟德騎在馬上哈哈大笑道:“此乃天子洪福也。”遂迴馬向天子劉協稱賀,之後竟不歸還天子劉協的寶雕弓,自己拿在手中。等圍場結束,起駕迴長安。
漢獻帝劉協迴到宮中,越想心中越不是滋味,忍不住失聲痛哭。向伏皇後訴苦道:“朕自即位以來,奸雄並起:先受董卓之殃,後遭李傕、郭汜之亂。常人未曾受的苦,我都受了。後來得曹操平定李傕、郭汜之亂,還以為他是社稷之臣;不料想曹操他專國弄權,作威作福。朕每次見到他,如背若芒刺。今日在圍場上,擋在聯的身前迎接群臣的歡唿慶賀,無禮之極!我看他曹孟德早晚必有異心,我們夫婦二人將來恐遭不測!”
伏皇後疑惑的道:“滿朝文武公卿,俱食大漢俸祿,難道竟無一人能救國難嗎?”話音剛落,一人自外而入道:“皇帝,皇後勿憂。我舉一人,可除曹孟德這個國害。”
天子劉協心中一驚,抬頭一看,原來是伏皇後之父伏完。劉協掩淚問道:“皇丈也知到操賊專橫跋扈?”
伏完道:“許田射鹿之事,誰沒有看到?但是滿朝文武群臣,不是曹操的宗族,就是其門下。如果不是皇親國戚,誰肯盡忠討賊?老臣無權,難行此事。國舅董承可托。u看書 .ukanshu.cm”
漢獻帝道:“董國舅多次赴國難,朕親自請來此,共議大事。”
伏完道:“如今陛下左右都是曹賊心腹,倘若事情泄漏,為禍不淺。”
劉協臉色一暗:“那該怎麽辦?”
伏完上前低聲說道:“臣有一計:陛下可製衣一領,取玉帶一條,密賜董承;在玉帶襯內縫一密詔以賜之,如此方可神不知鬼不覺。”劉協一聽果然妙計,決定依計而行。
漢獻帝劉協在伏完告辭走後,自己手書一密詔,咬破指尖,以血寫之,暗令伏皇後縫於玉帶紫錦襯內,自己身穿錦袍,把藏有密詔的玉帶係於腰間,令內史宣董承覲見。
國舅董承見漢獻帝禮畢,天子劉協道:“朕昨夜與皇後說霸河之苦,念國舅大功,故特宣你來慰勞。”
董承磕頭謝恩。天子劉協領董承出殿,到太廟,轉上功臣閣內。皇帝劉協焚香禮畢,領董承觀閣內畫像。中間的畫像乃漢高祖劉邦。皇帝劉協轉身問董承:“我大漢高祖皇帝起身何地?如何創業?”
董承大驚道:“陛下不要戲弄臣啊。聖祖之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高祖皇帝起自泗上亭長,提三尺劍,斬白蛇起義,縱橫四海,三載亡秦,五年滅楚:遂有天下,立萬世之基業。”
皇帝劉協直視國舅董承:“祖宗如此英雄,子孫如此懦弱,豈不可歎!”指著指高祖劉邦左右二輔之畫像道:“此二人莫非就是留侯張良、酂侯蕭何?”
董承拱手答道:“然也。高祖開基創業,實賴二人之力。”
董承心領神會,穿上錦袍係上玉帶,告辭下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