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農業大省,大家好像總能自動與落後關聯,那麽原因是什麽呢?


    “為什麽糧食輸出大省往往是經濟窮省?”


    “因為糧財倒掛。”


    “也就是糧食貢獻越大,地方財政收入越少。”


    “農民收入越低,經濟越落後。”


    “要知道,經濟是要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也就是工業和服務業,或者高新技術產業來拉動。”


    “而糧食是主糧,糧價不可能漲。”


    “簡單給糧食漲價,必然會帶來複雜矛盾。”


    “我國糧食主產區為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主銷區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


    “2022年主銷區人均財政收入為.3元,而主產區僅為6286.2元,不及主銷區的一半。”


    “生產和銷售之間巨大的經濟差距,直接威脅到了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以我國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為例,該省的70個產糧大縣中,43個縣財政收入不足1億元,21個縣是省級或國家級貧困縣。”


    “60個縣要靠財政轉移支付來維係運轉,因此如果一個縣以種糧為主,那麽農民想要增加收入則比較困難。”


    “並且很多產糧大縣地區偏遠,所以他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也很不好。”


    “地方財政收入少,經濟就必然落後。”


    “這裏還要提到一點,就是誤解比較多的,作為產糧大省的黑龍江,平原多、人均耕地麵積多、黑土多、機械化程度高。”


    “這麽多優勢疊加在一起,那裏的農民應該是農場主吧。”


    “我目前查到的數據是黑龍江人均有6.2畝地,一戶人家按照五口人來算,也就是一個家庭有30畝地,看起來是不是很多?”


    “但是從現實出發,一個家庭靠人力耕種,30畝地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請人工用大的機械化生產工具則不可避免。”


    “伴隨著化肥等農資價格,生產要素連年上漲,而糧食價格又很低,所以很多時候一畝地的成收也就兩三百塊錢左右。”


    “那麽30畝地按照黑龍江一年一熟,一畝地也就按照300塊錢的收益來算,種一季的收益是9000塊錢。”


    老祖宗們:“?”


    他們看到過時錦初在商場吃飯,兩三個人吃一頓飯,最少都要兩三百了。


    而農民一畝地的糧食收益,大概也就300?!


    這差距太大了吧?!


    雖然知道後世糧食米價便宜,但城市和農村的差距,簡直像極了兩個時代。


    貨幣匯率是一樣的嗎?


    有錢人占少數,而大部分人都是農村出生,而在後世如此差距收益,多生幾個不得要命了?


    “所以一戶家庭有幾百畝地才算賺錢,而擁有幾百畝地的則太少,並不具備代表性。”


    “並且在我國土地屬於國有製,農民是不能隨意買賣土地進行流轉,隻能租賃土地。”


    “所以客觀來說是沒有私人農場主這個說法。”


    同樣都是母親的孩子......


    小兒子工業地區富得流油,卻讓端飯碗的大兒子沒錢花。


    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合理。


    時錦初覺得班長說的還算是較好情況。


    如果按照現實例子去計算,農民收入其中還不包括機械、人工、農藥、種子的費用除去。


    仔細一算還虧了。


    甚至倒貼錢去種地。


    從農民手裏收糧食真的很便宜,但是加工以後賣的可就不便宜。


    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而無農不穩則是最根本的問題。


    平衡三者之間的問題,關鍵是解決好分工不分家的問題。


    “產糧大省的教育問題,首先要說的就是高考,河南作為農業大省也是我國最大的勞務輸出省。”


    “作為高考大省,每年高考都是相當激烈,每年高考人數多,省內重點大學少,外省給的指標少,沒有一所985,隻有一所雙一流鄭州大學。”


    “這個時候為了保證自己能夠考上大學,隻能卷,卷不夠同學就複讀。”


    “於是應屆生又要跟大量的複讀生一起卷,卷不到名額又要一起當複讀生。”


    “越卷越難,複讀生越來越多,一屆又一屆,一茬又一茬的卷。”


    “有能力卷出來的都爭取到外省落戶,你說他們對土地沒有感情?”


    曆代百姓表示汗顏,哪怕有能力卷出來的都是佼佼者,剩下的人又該怎麽辦呢?


    “……”


    老百姓沉默。


    如此循環往複,一代接著一代,或許子孫能……


    “……”


    “留下來他們的孩子怎麽辦呢?”


    “重複他們的老路嗎?”


    “如此環境,人才流失幾乎是必然的。”


    “同時根據數據,2022年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人口增長率墊底的幾名都是農業大省。”


    “人口流失一方麵是出生人口下降,另一方麵就是人口的流失。”


    “還有產糧大省的合村並居政策,給農民帶來了什麽?”


    “我們試著離政策和數據遠一點,離農民和土地近一點。”


    ps:(現實很多家庭存在一個人養全家的情況,而沒有合村並鎮的老人養老成本不算高,也就是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


    (而農民上樓之後所產生的一係列如物業費、水費、吃飯等成本增加。要知道,以前在自己房前屋後種點瓜果蔬菜,養雞鴨魚之類,吃飯幾乎不需要成本。)


    一般來說,中央政府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而地方政府為了土地財政,往往會與開發商合謀。


    也因此,農民在合村並居中是較為弱勢的一方。


    農業乃國之根本,眾帝王和臣子們個個如小學雞。


    後世都把例子舉出來了,他們又不是傻子,那不得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同時,思考平衡之策。


    既然要改變,那便要思考如何平衡工業、商業與農業的發展,以實現王朝的長治久安。


    那這就不得不涉及到底層百姓,唯解之策就是調整稅收,鼓勵工商助農,興修水路與土地政策調整。


    而這其中不管哪一項,都觸及到各世家以及諸王的利益,這不免讓各想改革的帝王頭疼。


    始皇帝:就這?


    漢武帝:拳頭又硬了(微笑jpg)


    唐太宗:朕就是貴族老大啊,這可咋整哎……


    宋太祖:“……”


    明太祖:“……”


    (二位沉默jpg)


    此時。


    黃巢的價值還在不斷提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震驚!盤點曆史短視頻給各朝帝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思不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思不詩並收藏震驚!盤點曆史短視頻給各朝帝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