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升級了的老唐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 作者:木子李大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介賓考完一門試之後,發現下一門考試要過好幾天才會進行。他看著校園裏到處都是正在埋頭複習的同學們,大熱天的心中感到有些燥氣。
怎麽還不考試呀。
好在又到老唐的門診了,為了避免這種情緒影響自己,他決定前往醫院指導一下老唐。當他來到醫院時,發現老唐的門診已經變得非常繁忙。
由於老唐這一段日子,開方迴頭率極高,複診的越來越多,還有攜家帶口來找唐教授看病的,那真是醫術精湛,聲名遠揚,每天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尤其是上午的號,往往剛剛放出就被一搶而空。
看到這樣的情景,李介賓感歎:“這才真正符合老唐教授的身份啊!”以前那種冷板凳坐的,太掉價了。如今的老唐仿佛煥發了第二春一般,整個人都充滿了活力和精氣神兒。
經過如此之多的實踐磨礪後,老唐開具藥方的能力也呈現出直線上升的態勢,並且開始有意識的形成屬於自身獨有的風格特色。要知道,他本來就是一名內經方麵的資深教授,長期沉浸其中,理論知識自然不會匱乏,唯一欠缺的便是實踐操作而已。
此時此刻,李介賓就坐在旁邊電腦前默默觀察著,偶爾才會輕輕敲擊一下方子,給予的提示也變得越來越稀少。
此情此景,讓人不僅想起某個島國民工漫畫中,某村村長,整天戴著個“火”字鬥笠,用一個望遠鏡的球球也不知道看的哪裏,同時露出憨厚老農般淳樸而慈藹的笑容,就好像是看著自己的兒孫們膝下承歡,又好像看到田裏的麥苗抽了穗。
老唐現在獨立開方已經有不錯的療效了。
眼前一個做過心髒支架手術,同時還是個慢阻肺的退休老幹部,正在對老唐大加讚美。
“唐教授呀!我這在xx一附院做過心髒支架,還是胸悶氣喘,不咳嗽一直有痰,我要一邊抱著個痰盂一邊走路一邊吐,沒想到喝了你的藥,我都不用帶痰盂了……”
老唐努力裝作一臉謙遜地說:“夏chu長您真是謬讚了啊……”
然而,他那張臉上卻有著怎麽都掩飾不住的得意神色。
老唐開的什麽方子呢?
李介賓瞧了一眼這個chu長上次的方子。
巧了,跟那個譚大夫一樣,也是個小青龍湯加減,具體用藥如下:
蜜麻黃8g,桂枝12g,白芍12g,甘草10g,細辛3g,法半夏18g,幹薑10g,醋五味子4g,白術20g,茯苓20g,蜜款冬花10g,蜜紫菀10g,桔梗10g,麩炒枳殼10g,陳皮12g,烏藥10g,薑厚樸10g,紫蘇葉10g,黃芩10g,麩炒蒼術18g,川貝母8g。
三付,水煎服,一日一劑分服。
二十一味藥!這可真是一張大藥方啊!那麽我們該如何評價這樣的方子呢?
首先,無論如何,有療效才是硬道理。正所謂“武功一橫一豎,贏得站著,輸了躺下”,治病亦是同理。
如果一個方子開得再好看,開方者說自己這個方子多麽多麽好,又是什麽什麽的,多厲害多厲害......但患者服用後毫無效果,那一切都是空談。
或許有人看到老唐開出的這張方子會不屑一顧地說:“這開的是什麽玩意兒啊?用這麽多藥,一看就水平不行……”諸如此類的話。然而,方子的療效並不是光憑表麵就能判斷出來的。
老唐的方子雖然不夠精致、不夠驚豔,但在李介賓眼中,已經算是入了門道。要知道,有多少中醫師開了一輩子的方子,卻仍然無法取得良好的療效,真不知道他們這些年到底是怎麽開藥的。
杜琪峰導演說過:古或仔不動腦,一輩子都是飛機。
開方有效,那就算是中醫入了門。而至於說以後,則更需要長時間的磨礪和鍛煉,不斷地積累經驗、提高技能,直到最終領悟到中醫的真諦所在。
老唐這開方的手藝可謂是李介賓一手帶出來的,因此對於老唐開具這張方子時的思路和想法,李介賓簡直是了如指掌。
老唐先看人家有痰,清稀痰,不黃,也不咳嗽,不發熱,舌苔薄白正常,脈象沉弱,大小便也正常,吃飯睡覺也正常,然後就想用小青龍湯。
開一個方子,需要反複推敲一下。
痰清稀如水,而且不黃,舌脈正常(相對於症狀而言沒有突出表現),沒什麽熱象。
大小便正常,說明這個病人裏不虛。(這是經方裏麵的說法,裏虛的話就是太少陰病,會反映在二便上。而如果單純的髒腑辨證,也可以說這個病人肺氣虛弱,但是這個“裏”就跟經方裏提到的那個“裏”不是一個概念了。
不同醫家理論往往同一個詞語,但表達的意思就有差別,所以一個中醫是掩飾不了自己的出身的,有點類似於《天龍八部》裏麵的活字典王語嫣,看到人起手式,就能知道對方是什麽派的,接下來會出什麽招。中醫也是一樣的,李介賓一聽他張嘴說的東西,看他開的方子,就能知道這個家夥學的那一派的。)
沒熱?不虛?那反過來用辛溫的小青龍湯就沒什麽錯誤,大不了喝了效果不咋滴,那就再換個思路去治療。
百試百靈的醫生隻存在於幻想,現實中十個病人裏麵能看好六七個,那就是了不得的名醫了,不區分中醫西醫。
那就開唄,但是老唐畢竟是個弟弟,開個小青龍湯,他又害怕麻黃發汗太多,但是又不能不用,麻黃在小青龍湯裏麵是宣肺利水的呀,所以幹脆就用蜜麻黃,安全放心。
中藥的普及跟中醫藥的炮製技術進步是離不開的,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論》名氣沒有《神農本草經》響亮,但是對於中醫藥發展的推動並不在其下。
甘能緩能和,經過蜜製的藥材,基本都多了一絲補益,少了幾分峻烈,臨床很複雜,有可能遇到一個人體質壯實,用了十幾g麻黃都麵不改色的,但也有遇到大強那種,10g麻黃下去就大汗不止的,醫生呀,是半隻腳踩在監獄裏的存在,所以為患者也為自己,不要逞能。
怎麽還不考試呀。
好在又到老唐的門診了,為了避免這種情緒影響自己,他決定前往醫院指導一下老唐。當他來到醫院時,發現老唐的門診已經變得非常繁忙。
由於老唐這一段日子,開方迴頭率極高,複診的越來越多,還有攜家帶口來找唐教授看病的,那真是醫術精湛,聲名遠揚,每天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尤其是上午的號,往往剛剛放出就被一搶而空。
看到這樣的情景,李介賓感歎:“這才真正符合老唐教授的身份啊!”以前那種冷板凳坐的,太掉價了。如今的老唐仿佛煥發了第二春一般,整個人都充滿了活力和精氣神兒。
經過如此之多的實踐磨礪後,老唐開具藥方的能力也呈現出直線上升的態勢,並且開始有意識的形成屬於自身獨有的風格特色。要知道,他本來就是一名內經方麵的資深教授,長期沉浸其中,理論知識自然不會匱乏,唯一欠缺的便是實踐操作而已。
此時此刻,李介賓就坐在旁邊電腦前默默觀察著,偶爾才會輕輕敲擊一下方子,給予的提示也變得越來越稀少。
此情此景,讓人不僅想起某個島國民工漫畫中,某村村長,整天戴著個“火”字鬥笠,用一個望遠鏡的球球也不知道看的哪裏,同時露出憨厚老農般淳樸而慈藹的笑容,就好像是看著自己的兒孫們膝下承歡,又好像看到田裏的麥苗抽了穗。
老唐現在獨立開方已經有不錯的療效了。
眼前一個做過心髒支架手術,同時還是個慢阻肺的退休老幹部,正在對老唐大加讚美。
“唐教授呀!我這在xx一附院做過心髒支架,還是胸悶氣喘,不咳嗽一直有痰,我要一邊抱著個痰盂一邊走路一邊吐,沒想到喝了你的藥,我都不用帶痰盂了……”
老唐努力裝作一臉謙遜地說:“夏chu長您真是謬讚了啊……”
然而,他那張臉上卻有著怎麽都掩飾不住的得意神色。
老唐開的什麽方子呢?
李介賓瞧了一眼這個chu長上次的方子。
巧了,跟那個譚大夫一樣,也是個小青龍湯加減,具體用藥如下:
蜜麻黃8g,桂枝12g,白芍12g,甘草10g,細辛3g,法半夏18g,幹薑10g,醋五味子4g,白術20g,茯苓20g,蜜款冬花10g,蜜紫菀10g,桔梗10g,麩炒枳殼10g,陳皮12g,烏藥10g,薑厚樸10g,紫蘇葉10g,黃芩10g,麩炒蒼術18g,川貝母8g。
三付,水煎服,一日一劑分服。
二十一味藥!這可真是一張大藥方啊!那麽我們該如何評價這樣的方子呢?
首先,無論如何,有療效才是硬道理。正所謂“武功一橫一豎,贏得站著,輸了躺下”,治病亦是同理。
如果一個方子開得再好看,開方者說自己這個方子多麽多麽好,又是什麽什麽的,多厲害多厲害......但患者服用後毫無效果,那一切都是空談。
或許有人看到老唐開出的這張方子會不屑一顧地說:“這開的是什麽玩意兒啊?用這麽多藥,一看就水平不行……”諸如此類的話。然而,方子的療效並不是光憑表麵就能判斷出來的。
老唐的方子雖然不夠精致、不夠驚豔,但在李介賓眼中,已經算是入了門道。要知道,有多少中醫師開了一輩子的方子,卻仍然無法取得良好的療效,真不知道他們這些年到底是怎麽開藥的。
杜琪峰導演說過:古或仔不動腦,一輩子都是飛機。
開方有效,那就算是中醫入了門。而至於說以後,則更需要長時間的磨礪和鍛煉,不斷地積累經驗、提高技能,直到最終領悟到中醫的真諦所在。
老唐這開方的手藝可謂是李介賓一手帶出來的,因此對於老唐開具這張方子時的思路和想法,李介賓簡直是了如指掌。
老唐先看人家有痰,清稀痰,不黃,也不咳嗽,不發熱,舌苔薄白正常,脈象沉弱,大小便也正常,吃飯睡覺也正常,然後就想用小青龍湯。
開一個方子,需要反複推敲一下。
痰清稀如水,而且不黃,舌脈正常(相對於症狀而言沒有突出表現),沒什麽熱象。
大小便正常,說明這個病人裏不虛。(這是經方裏麵的說法,裏虛的話就是太少陰病,會反映在二便上。而如果單純的髒腑辨證,也可以說這個病人肺氣虛弱,但是這個“裏”就跟經方裏提到的那個“裏”不是一個概念了。
不同醫家理論往往同一個詞語,但表達的意思就有差別,所以一個中醫是掩飾不了自己的出身的,有點類似於《天龍八部》裏麵的活字典王語嫣,看到人起手式,就能知道對方是什麽派的,接下來會出什麽招。中醫也是一樣的,李介賓一聽他張嘴說的東西,看他開的方子,就能知道這個家夥學的那一派的。)
沒熱?不虛?那反過來用辛溫的小青龍湯就沒什麽錯誤,大不了喝了效果不咋滴,那就再換個思路去治療。
百試百靈的醫生隻存在於幻想,現實中十個病人裏麵能看好六七個,那就是了不得的名醫了,不區分中醫西醫。
那就開唄,但是老唐畢竟是個弟弟,開個小青龍湯,他又害怕麻黃發汗太多,但是又不能不用,麻黃在小青龍湯裏麵是宣肺利水的呀,所以幹脆就用蜜麻黃,安全放心。
中藥的普及跟中醫藥的炮製技術進步是離不開的,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論》名氣沒有《神農本草經》響亮,但是對於中醫藥發展的推動並不在其下。
甘能緩能和,經過蜜製的藥材,基本都多了一絲補益,少了幾分峻烈,臨床很複雜,有可能遇到一個人體質壯實,用了十幾g麻黃都麵不改色的,但也有遇到大強那種,10g麻黃下去就大汗不止的,醫生呀,是半隻腳踩在監獄裏的存在,所以為患者也為自己,不要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