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脈象分為正常脈與異常脈(病脈)兩大類,同時還把病脈分類出幾十種,外人覺得很玄乎,實際上一點都不玄乎,一點也不神秘,因為其分類依據,都是根據診脈者指目的感覺來分類的。


    眾所周知呀,人體體表的脈搏的搏動,是可以被自己和別人手指感觸到的。


    黃蓉蓉與李介賓的實踐已經告訴了我們,手指的精細感覺是最靈敏度的,看到這裏,大家都可以自己摸一摸感受一下。


    李介賓曾經號過孕婦的喜脈,手指下如盤走珠,古人形容的竟然如此形象生動,除了這一描述,李介賓有獨屬於自己的那一份體悟,指尖上那種感覺,如同春天拂過江水,那是生命的氣息。


    當然,這包含了細膩的個人理解,客觀的來說,其脈搏的各種情況,比如脈搏的快慢、節律、力度等,是能依據診者指尖感觸到的搏動情況差異所作出的,這正像人類視覺可以區分不同顏色一樣,是客觀的和可靠的。


    李介賓依舊是跟王映驕左手右手互診,一邊診,一邊指導。


    “之前已經學過了運指,我們通過指尖感覺(主要是觸覺),至少可以從脈搏中體會到六種情況,脈搏的位置、形狀、速率(快慢)、節律、力度和來去之勢(如來去的緊張度)。”


    也就是脈位、脈體、脈率、脈律、脈力、脈勢。


    “完全正常的脈象,與完全健康毫無疾病的人一樣少見,我十幾年裏,就僅僅遇到七例......”


    聽到這裏,王映驕好奇問:“那你自己的呢?也不是完全正常的嗎?”


    “你沒感覺到嗎?”李介賓說:“我的脈象偏浮數。”


    “感覺到了,有點快,不過我以為你是因為緊張的了。”


    ......這個,自己倒是沒想到,如果是第一次可能會有點緊張,不過現在大家都那麽熟了,所以沒那麽敏感。


    所謂正常的脈象,是標準的平人脈,指的是無論從脈位還是脈體,以及脈律、脈率、脈力都要求正常。


    而不是說沒有病的脈象,健康的人,脈象也會有參差,這都屬於範圍內。


    脈位:


    “我這麽多年診脈的體會是,標準正常脈象的脈位,處於浮取與中取之間而又挨近浮取的位置;


    到中取與沉取之間又挨近沉取的位置,兩者之間,均有明顯的脈搏搏動;


    同時,浮取與沉取時脈搏搏動明顯程度及力度,都弱於上述位置,這就叫脈位適中——正常。”


    但是李介賓又強調說:“除了脈位適中,正常脈象還要‘有根’。這是我們中醫的說法,就是在沉取,按壓下去的時候,仍感到脈搏有輕微搏動,包括尺部脈也能感受到搏動。”


    王映驕嚐試後,果然,尺脈按壓下去後,依舊有搏動感,說明阿賓腎不虛。


    脈體:


    所謂脈體,是指下感到的脈動脈管的形體與形狀,包括脈的大、小、長、短、曲、直、粗、細。


    正常成人寸口脈象的脈體為:寸、關、尺三部在一條直線上;寸、關、尺三部均有明顯的搏動;指下感覺其粗細均勻。


    正常脈相可以與上述標準略有偏差。


    另外脈搏的長度長於寸關尺三部,尤其尺部脈搏向後稍延長,也是正常脈象。


    脈率:


    脈率就是脈搏搏動的速率。醫學上習慣用每分鍾脈搏的次數來計算。成人正常脈率一般在六十到八十次每分。


    少數堅持較高運動量的脈搏可以減少到每分鍾五十次。


    脈律:


    脈律是指脈搏搏動的節律。正常脈象的脈律整齊,指下感到每次脈搏之間的間隔時間脈搏一次一次保持均勻的節律波動,沒有一次脫落或歇止。


    脈力:


    脈力就是脈搏搏動的力度。


    指下能感到脈搏搏動明顯,既有彈力而又柔和。此為傳統中醫脈學中所說的脈“有胃氣”。有胃氣是正常脈象必須具備的特征。


    脈勢:


    指脈搏搏動的流利度,和脈搏搏動時脈管壁的緊張度。


    流利度主要指,指下感到的脈管內血液流動的流暢度以及脈搏波傳遞的速度。


    講到這裏,李介賓對王映驕說:“這個脈勢是最難掌握的,需要長期的實踐感受。而掌握之後,就能體會到什麽是滑脈,什麽是澀脈。”


    血液流動的流暢度,其實好理解。


    隨著近幾十年血液流變學研究的進展,血液粘稠度等,已被醫藥界專業人士普遍理解和接受。


    血液粘稠度升高,往往造成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流暢度降低。


    中醫所講的血痹與血瘀凝滯,也很可能包括了血液流暢度的問題。


    生理學早就觀察到,在腸係膜微細血管中,流動血液的流暢度可以有明顯的差異。


    諸如此類及更多的證據都很充分,證明了有些疾病可以改變血管內血液循環的流暢度。


    因而正常的與異常的血液流暢度是不同的。一個受過充分脈診訓練的人,在手指下是可以較清晰的感覺到寸口脈中,血液流動的流暢度的。


    王映驕現在這水平肯定不行呀,摸了半天李介賓,也沒什麽頭緒。


    “你這樣,潛心細致的體會指下感覺,無名指感到尺部脈搏動後,又迅速從中指和食指先後感到關部和寸部的脈搏搏動,這就是流利。


    反之,如果無名指感到尺部脈搏搏動後,卻‘遲遲’才能等到中指觸及關部脈搏的搏動,然後又隔了‘良久’才能在食指感到寸部脈的搏動,這就叫脈不流利。


    最不流利的脈就是,澀脈。


    最流利的脈,就是滑脈......”


    也就是說,脈診造詣高的人,是能清晰感到脈象不流利患者的寸口脈,其脈搏搏動從尺部到寸部的傳遞速度,會較流利脈象慢,時間會延長,這就是傳統中醫脈學中所說的“脈來艱澀”的含義,甚至艱澀到如用“輕刀刮竹”那麽艱澀。


    當然,我們用“良久”、“遲遲”來形容寸口脈三部脈搏動的互動間隔時間延長,是用了相對誇張的詞匯,因為這個差別可能不足0.1秒!


    這種微小的時間差異是不容易體會到的,所以自古以來就有“澀脈難候”的說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李大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李大濕並收藏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