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之內,百餘武將鴉雀無聲。不見皇上太孫與漢王,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這是演的哪一出?
等了大約兩刻時,祠堂的大門被由外推開,十六名禦林軍戰士扛著一個巨大的沙盤走了進來。
周圍的將軍們連忙給他們讓路,巨大的沙盒就放在了祠堂前天井的正中央。這是一個草原上的微縮造景模型,算不上巧奪天工,但也算圖文並茂了。因為沒有標尺或者計算單位,也無法準確判斷這沙盤代表了多大的麵積,隻能依稀通過匯聚的臚朐河的蜿蜒情況估摸著,大概表示百來裏的範圍吧?
直到沙盤落地,從祠堂內,身披硬紮甲腰挎長刀的朱棣,才帶著聖孫漢王從內走了出來。
一見聖上駕臨,眾武將齊刷刷單膝跪地行叩拜之禮,高唿著,“參見吾皇,吾皇萬福金安!”
林川則帶著於謙站在隊伍的末尾,就連參拜都能少跪幾秒,占盡便宜。
“都起來吧,我能不能萬福金安,可不是靠你們喊出來的,而是你們打出來的。”朱棣一句話,逗笑了不少老將,多為趨炎附勢之輩。
“今天叫你們來,一是大家許久未碰麵,彼此熟絡一下;二是怕各位不了解接下來要打什麽仗,所以跟大家通報通報。”朱棣說著坐在了祠堂正中的族長交椅之上,說話的方式竟然把身份放得如此之低。
這麽一言,大家都顯得有些懵逼,畢竟征調部隊不就是為了攻打草原上,囂張跋扈的瓦剌大軍?
“恭順伯,你來說說,我們是來幹什麽的吧?”朱棣點名百將最前排的,一位頭發全白的老將軍出列說話。
“臣在。”貴為恭順伯的老將名為吳允誠,今年貴庚已經六十有六,比兵部尚書金忠也隻年輕四歲,但看上去依舊精神奕奕,“稟聖上,我等授命攜子前來,率兵圍剿叛王馬哈木等瓦剌部族,殺胡立威之。”
“說得好,看來還有明白人。”朱棣冷冷一笑,話鋒一轉切入正題,“既然都知道是來幹什麽的,那就讓你們知道知道,現在你們口中的叛王有多強吧,金忠。”
皇上一聲招唿,金忠已經站定在巨大的沙盤,手持長鞭指向了沙盤之上的各部,“今已獲悉,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部,共集結瓦剌大軍30萬之眾,以臚朐河一線為駐紮地,正兵分兩路行動中。
其中半餘正向北推進,以犁庭掃穴之勢追擊圍剿韃靼各部勢力,而由三王率領的精銳,已做好迎擊我大明軍隊的插手幹預。”
當金忠說出30萬這個數字的時候,在場幾乎所有人都驚呆了。試想朱棣第一次親征阿魯台時,不可一世的韃靼也就隻拉出了十萬人馬與之抗衡,結果自然是被五十萬的明軍,打得丟盔棄甲。
讓朱棣幾乎不費什麽力氣就來到了臚朐河畔,更是將這條草原的母親河改了個名字,叫“飲馬河”,算是羞辱草原各民族的惡心之舉。證明隻要他想,你們的母親河隨時都能變成我大明將士的飲馬之所。
但現在誰能想到,瓦剌竟然能拉出一支三倍於阿魯台的軍隊,還敢屯兵等著大明兵團前來決一死戰?
“金忠大人,您的情報是否準確?以末將多年戍邊所知,瓦剌部落近年雖無戰火,但也沒有那麽多精壯漢子充軍吧?”恭順伯謙卑地問出了所有同僚心中的疑惑。
“消息來源於邊塞的夜不收部隊偵察,還有阿魯台各部送抵的密函對照。這個數隻會少不會多,並非流言蜚語。”金忠一句話釘死了疑點,繼續介紹。
“瓦剌大軍不同於上次攻打的韃靼各部,韃靼多年來受到大明重點打壓,難以獲得鐵器與良馬補充,各部落形勢日漸衰弱。士兵多以突騎兵為主,防禦薄弱,難打持久戰,一觸即潰實屬正常。
但瓦剌,背靠蠻夷各邦諸國,很容易獲得各種鐵礦資源與工匠助力,可以確定,他們的部隊超過三成都是著重甲的重騎兵,弓多矛利,武器裝備不輸我等,即便是正麵大軍交鋒,也有與我大明一戰之力。”
“……”現場眾將默不作聲,再也沒人笑得出來了,本以為會像上次一樣,草原郊遊一番就能混到軍功奉賞的家夥,終於明白這次就是來玩命的事實了。
“金忠,別光長他人士氣,也說說我們的威風。”朱棣就像說相聲的捧哏,幫金忠轉場道。
“遵旨。”金忠向著皇上鞠躬行了個禮,轉身繼續道,“截至目前,大明遠征軍已集結完畢,應到各路人馬五十萬,實到人,其中超齡兵卒人,訓練不足三月的新兵人,可稱為戰鬥力的士卒約29萬。”
當金忠說完這個數字,所有人倒吸一口涼氣,心中無不在痛罵同僚,去你嗎的,我才少帶多少人,你們他嗎的自己一個人過來蹭飯的嗎?臭不要臉的玩意,這下穿幫了吧!
“聖上,臣有罪!”要不說將軍這種職業,就是越老越妖,恭順伯反應敏捷,眼含熱淚立刻帶頭跪地請罪道,“因邊塞數月來接連遭受瓦剌斥候襲擾,臣疏忽了新兵訓練要務,通知前來征戰,罪臣不敢自家門戶被瓦剌攻破,傷了黎民百姓,所以隻帶了不過八成兵卒前來。
臣深知此不是違抗皇命之理,故連親子也帶在身旁,願為聖上戰死沙場,讓我兒可收斂罪臣殘軀,迴鄉安葬便可。”
老東西果然留有後手,這一席話說完,誰還有辦法去追究他兵馬不齊的罪責?一眾將軍都恨不得拿小本本記下,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定要帶個兒子前來,哪怕是私生子也要搞一個來啊,不然怎麽自圓其說?
吳允誠這麽一搞,眾多將軍有樣學樣全都跪地認罪知錯,於謙本來也想入鄉隨俗,卻被林川揪著脖領子站得筆直,畢竟別人偷奸耍滑,林川衛可是一個人都不少,齊整來報到的,跪個毛線啊!
等了大約兩刻時,祠堂的大門被由外推開,十六名禦林軍戰士扛著一個巨大的沙盤走了進來。
周圍的將軍們連忙給他們讓路,巨大的沙盒就放在了祠堂前天井的正中央。這是一個草原上的微縮造景模型,算不上巧奪天工,但也算圖文並茂了。因為沒有標尺或者計算單位,也無法準確判斷這沙盤代表了多大的麵積,隻能依稀通過匯聚的臚朐河的蜿蜒情況估摸著,大概表示百來裏的範圍吧?
直到沙盤落地,從祠堂內,身披硬紮甲腰挎長刀的朱棣,才帶著聖孫漢王從內走了出來。
一見聖上駕臨,眾武將齊刷刷單膝跪地行叩拜之禮,高唿著,“參見吾皇,吾皇萬福金安!”
林川則帶著於謙站在隊伍的末尾,就連參拜都能少跪幾秒,占盡便宜。
“都起來吧,我能不能萬福金安,可不是靠你們喊出來的,而是你們打出來的。”朱棣一句話,逗笑了不少老將,多為趨炎附勢之輩。
“今天叫你們來,一是大家許久未碰麵,彼此熟絡一下;二是怕各位不了解接下來要打什麽仗,所以跟大家通報通報。”朱棣說著坐在了祠堂正中的族長交椅之上,說話的方式竟然把身份放得如此之低。
這麽一言,大家都顯得有些懵逼,畢竟征調部隊不就是為了攻打草原上,囂張跋扈的瓦剌大軍?
“恭順伯,你來說說,我們是來幹什麽的吧?”朱棣點名百將最前排的,一位頭發全白的老將軍出列說話。
“臣在。”貴為恭順伯的老將名為吳允誠,今年貴庚已經六十有六,比兵部尚書金忠也隻年輕四歲,但看上去依舊精神奕奕,“稟聖上,我等授命攜子前來,率兵圍剿叛王馬哈木等瓦剌部族,殺胡立威之。”
“說得好,看來還有明白人。”朱棣冷冷一笑,話鋒一轉切入正題,“既然都知道是來幹什麽的,那就讓你們知道知道,現在你們口中的叛王有多強吧,金忠。”
皇上一聲招唿,金忠已經站定在巨大的沙盤,手持長鞭指向了沙盤之上的各部,“今已獲悉,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部,共集結瓦剌大軍30萬之眾,以臚朐河一線為駐紮地,正兵分兩路行動中。
其中半餘正向北推進,以犁庭掃穴之勢追擊圍剿韃靼各部勢力,而由三王率領的精銳,已做好迎擊我大明軍隊的插手幹預。”
當金忠說出30萬這個數字的時候,在場幾乎所有人都驚呆了。試想朱棣第一次親征阿魯台時,不可一世的韃靼也就隻拉出了十萬人馬與之抗衡,結果自然是被五十萬的明軍,打得丟盔棄甲。
讓朱棣幾乎不費什麽力氣就來到了臚朐河畔,更是將這條草原的母親河改了個名字,叫“飲馬河”,算是羞辱草原各民族的惡心之舉。證明隻要他想,你們的母親河隨時都能變成我大明將士的飲馬之所。
但現在誰能想到,瓦剌竟然能拉出一支三倍於阿魯台的軍隊,還敢屯兵等著大明兵團前來決一死戰?
“金忠大人,您的情報是否準確?以末將多年戍邊所知,瓦剌部落近年雖無戰火,但也沒有那麽多精壯漢子充軍吧?”恭順伯謙卑地問出了所有同僚心中的疑惑。
“消息來源於邊塞的夜不收部隊偵察,還有阿魯台各部送抵的密函對照。這個數隻會少不會多,並非流言蜚語。”金忠一句話釘死了疑點,繼續介紹。
“瓦剌大軍不同於上次攻打的韃靼各部,韃靼多年來受到大明重點打壓,難以獲得鐵器與良馬補充,各部落形勢日漸衰弱。士兵多以突騎兵為主,防禦薄弱,難打持久戰,一觸即潰實屬正常。
但瓦剌,背靠蠻夷各邦諸國,很容易獲得各種鐵礦資源與工匠助力,可以確定,他們的部隊超過三成都是著重甲的重騎兵,弓多矛利,武器裝備不輸我等,即便是正麵大軍交鋒,也有與我大明一戰之力。”
“……”現場眾將默不作聲,再也沒人笑得出來了,本以為會像上次一樣,草原郊遊一番就能混到軍功奉賞的家夥,終於明白這次就是來玩命的事實了。
“金忠,別光長他人士氣,也說說我們的威風。”朱棣就像說相聲的捧哏,幫金忠轉場道。
“遵旨。”金忠向著皇上鞠躬行了個禮,轉身繼續道,“截至目前,大明遠征軍已集結完畢,應到各路人馬五十萬,實到人,其中超齡兵卒人,訓練不足三月的新兵人,可稱為戰鬥力的士卒約29萬。”
當金忠說完這個數字,所有人倒吸一口涼氣,心中無不在痛罵同僚,去你嗎的,我才少帶多少人,你們他嗎的自己一個人過來蹭飯的嗎?臭不要臉的玩意,這下穿幫了吧!
“聖上,臣有罪!”要不說將軍這種職業,就是越老越妖,恭順伯反應敏捷,眼含熱淚立刻帶頭跪地請罪道,“因邊塞數月來接連遭受瓦剌斥候襲擾,臣疏忽了新兵訓練要務,通知前來征戰,罪臣不敢自家門戶被瓦剌攻破,傷了黎民百姓,所以隻帶了不過八成兵卒前來。
臣深知此不是違抗皇命之理,故連親子也帶在身旁,願為聖上戰死沙場,讓我兒可收斂罪臣殘軀,迴鄉安葬便可。”
老東西果然留有後手,這一席話說完,誰還有辦法去追究他兵馬不齊的罪責?一眾將軍都恨不得拿小本本記下,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定要帶個兒子前來,哪怕是私生子也要搞一個來啊,不然怎麽自圓其說?
吳允誠這麽一搞,眾多將軍有樣學樣全都跪地認罪知錯,於謙本來也想入鄉隨俗,卻被林川揪著脖領子站得筆直,畢竟別人偷奸耍滑,林川衛可是一個人都不少,齊整來報到的,跪個毛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