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就在報社所在的大院內進行,趙鴻義與嚴伯毅等幾位東家在正房房簷下坐成一排,給眾人講解有關內容,而所有員工也在下麵整整齊齊地坐著聽講。


    這種來自後世的會議模式自然是趙鴻義的安排,不過也讓大家感覺到很新奇。


    會議采取的是邊講解邊現場答疑的方式,交流的效率很高。


    會議進行了幾乎一整天,讓所有員工都充分理解了報社的基本運作模式以及報社內部各崗位的工作職責。


    待所有人都沒有疑問之後,趙鴻義便開始給員工們分配崗位。


    當然印刷部和財務部的人已經對口招聘好了,是不用分配的,隻有那四十名員工需要安排到編輯部、采編部、廣告部、發行部這四個部門。


    趙鴻義先是讓眾人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部門和崗位。


    不過眾人都對“坐辦公室”工作的編輯部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對需要時常在外麵奔波的其他三個部門不屑一顧。


    在這些人看來,坐堂辦公的編輯部擁有報紙版麵和稿子的最終決定權,明顯是掌握著“生殺大權”的強力部門。


    而其他三個部門都需要在外麵東奔西跑,不是采訪搜集信息,就是與客戶商談業務,看起來都是些為編輯部打雜的崗位。


    雖然報社並不是什麽衙門,但是按照中國人樸素的官本位思維來看,編輯部是“勞心者治人”的上位者,顯然要比其他三個部門更有前途一些。


    這導致了報名想要進入編輯部的人如過江之鯽,而其他三個部門居然一個人都沒有。


    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的想法也沒有錯,編輯部的地位確實要比其他幾個部門要高,不過這對趙鴻義來說就不太好辦了,畢竟其他的崗位總要有人幹,人都擠到編輯部去了,報社還怎麽運作?


    如果強製分配的話,倒不是不可以,不過這就有些打擊員工的積極性了。


    趙鴻義與嚴伯毅等幾名股東閉門商量了一會,便當即宣布:編輯部的崗位因為無需外出,所以沒有出差津貼和補助。而其他三個部門可以拿到出差津貼和補助,算下來的話收入大約要比編輯部要高出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經濟手段果然比較奏效,一聽說其他三個部門的收入比編輯部要高不少,眾人便都心思活絡起來。


    來報社應聘的人家庭條件幾乎都不太好,因為但凡家裏生活還過得下去的人,都會在家裏埋頭苦讀,去擠科舉考試那條獨木橋,而不是出來打工掙錢。


    所以掙錢養家對這些人來說才是第一要務,至於編輯部的發展前景如何,在收入差別比較明顯的情況下便沒那麽重要了。


    不過仍然有一些人比較看重編輯部的工作,特別是三個身有功名的秀才,他們多年寒窗苦讀才弄到這麽一個秀才的功名,實在不屑與眾位童生為伍,去外麵跑業務,所以三人無一例外都選擇了編輯部的崗位。


    當然這也正合趙鴻義等人的意,因為秀才的文章水平比童生要高一個檔次,出去跑業務確實有些浪費,讓秀才來當編輯才是不浪費人才的合理安排。


    然而還是有一個名叫楊鵬的秀才有些不滿地對趙鴻義等人說道:“幾位老爺既然聘請我們幾個士子來報社評判文章,為何要厚待這些連功名都沒有的白身?他們何德何能,月錢比我們幾個生員還多?”


    另外兩個秀才也在一旁聲援道:“楊兄說得不錯。我們好歹也是生員,怎麽工錢反倒比那些童生還低?這不公平!”


    趙鴻義有些無奈,這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啊!剛解決完編輯部爆滿的問題,這幾個秀才又開始鬧學曆歧視的幺蛾子。


    不過趙鴻義並不想妥協,他想貫徹一下按勞分配的原則,對於直接創造經濟價值的部門,比如廣告部,他要給予一定的激勵政策。


    這也是後世通行的做法,能夠有效地激勵員工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至於這幾個秀才,隻能委屈他們一下了。如果他們不能接受,那就隻有換人了,反正在如今的南京城裏,想找一份體麵工作的秀才多得是,也不差這一兩個的。


    趙鴻義斟酌了一下,說道:“這報社的東家是我,當然要按照我的規矩來。其他幾個部門的員工在外麵奔波勞碌,是為報社賺錢的,多拿一些工錢有何不妥?”


    那楊鵬有些不甘道:“可是編輯部也十分重要啊,否則為何之前人人都想到編輯部工作?若沒有了編輯部,報社又如何運作?”


    趙鴻義哈哈一笑,道:“沒有編輯部,報社的確無法運作。但換了其他部門也是一樣,少了任何一個都不行。然而編輯部的工作相對其他部門來說是輕鬆一些的,所以我才讓其他部門工錢高一些。這便是我們報社的規矩,若是你們接受不了,那就隻好另謀高就了。”


    一番話說得楊鵬無言以對,而另外兩個秀才也沒有了繼續爭下去的心思。


    既然東家的規矩是這樣,那他們也就隻能接受了,誰讓他們是在東家的手底下討一口飯吃呢?


    所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他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條件。不然的話,去哪才能找到像報社這樣一份又體麵、收入又高的工作呢?


    見幾人不吱聲,趙鴻義又對眾人朗聲說道:“各位放心,你們的收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若是做得好,報社還會給額外的獎金。當然,若是有吊兒郎當混日子的,我也不會客氣,必定有相應的懲罰機製,總之報社絕不會虧待認真做事的人。”


    這是先打一個巴掌,再給一顆甜棗的套路,不管這樣的機製什麽時候才能實現,至少先畫個餅讓眾人看到希望,這樣他們幹起來才有積極性。


    眾人一聽還有這樣的獎懲機製,心中忐忑的同時也有了一些期待,若是做得好還有額外的獎金,那自家的經濟條件必然也能改善不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個農家子的逆襲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咖喱海鮮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咖喱海鮮雞並收藏一個農家子的逆襲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