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德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時刻,大明朝的第一家民辦媒體在南京成立了,它就是江南報社,也是日後鼎鼎大名的江南報業集團的前身。


    之所以把報社設在南京,也是出於政治地位和區位優勢的考慮。


    首先南京是留都,政治地位非同一般,官員勳貴士紳眾多,各種消息十分靈通,想要打聽到朝廷裏的最新消息和內幕信息,南京絕對是最佳選擇,這對於以搜集和發布消息為主的報社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其次南京位於南直隸的中心地帶,在長江中下遊地區也是居中的位置,可以有效輻射整個南直隸地區。


    而且南京還位於長江這條黃金水道上,可以很容易地影響到上遊的江西和湖廣,再加上緊鄰南直隸的浙江,這些地區幾乎就是整個大明朝的精華所在,無論是人口數量、經濟實力還是文化底蘊都是最強大的。


    將報社設在南京,可以憑借南京的地位和優勢最大限度地擴大報紙的影響力,把大明朝最精華的地區囊括在報紙的發行區域內,才有可能獲得最大的迴報。


    隨後兩天,江南報社正式進入籌備階段。在嚴伯毅這個地頭蛇的幫助下,眾人在下浮橋附近的秦淮河邊租下了一處院落,打算改造之後作為報社的辦公地點和印刷作坊。


    由於四位舉人老爺都是出門在外,身邊並沒有攜帶太多銀子,所以一應花費都是由嚴伯毅先行墊付的。


    不過由趙、蘇、嚴三家合資的西河莊酒坊已經有近半年沒有分紅了,此時趙鴻義和蘇惟鈞都有六七百兩銀子還存在酒坊的賬上,正好可以提取一部分出來作為兩人的報社股份出資。


    而由於蘇惟鈞的銅活字作價一千五百兩,所以他不但不用出資認繳,還可以從莊俊豪和杜錫哲兩人手中收到一千兩銀子作為銅活字的采購費用。


    接下來是確定報社的組織架構。根據趙鴻義的規劃,報社將完全按照後世的理念,分為采編部、廣告部、編輯部、發行部、財務部、印刷部等幾個部門。


    采編部主要負責新聞采集、信息收集和稿件撰寫等工作;


    廣告部主要負責與客戶對接,洽談廣告業務和撰寫廣告;


    編輯部主要負責報紙欄目和版麵內容的審核、編排、校對、修改等內容;


    發行部主要負責報紙訂閱、發行、售賣等工作;


    再加上財務部和印刷部等部門,報社的架構便搭建完成了。


    辦公地點租賃好之後,改造工程也同步開始,由嚴伯毅招募的匠人來進行裝修改造。


    這是一個三進的大院落,按趙鴻義的設想,第一進院子由采編部和廣告部使用,因為他們需要經常外出和接待訪客,在第一進院子辦公比較方便。


    第二進院子麵積最大,房屋最多,可以給編輯部、財務部和印刷部使用。


    而第三進院子後麵就是河埠頭,可以很方便地把印製好的報紙通過船隻運送出去,同時也方便運進紙張和墨水等原材料,所以第三進院子就留給發行部使用,同時用於存放各種原料和印刷好的報紙。


    這樣就形成了一條流水線,各部門相互配合,報社就可以運轉起來了。


    同時人員招募也在進行當中,這些事情主要還是由嚴伯毅這個南京土著來負責。


    報社招募員工不同於普通作坊店鋪,對於員工的文化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大多數崗位最起碼需要識字才能夠正常工作。


    對於采編部和廣告部來說,至少也要是童生才行。而報社總編和編輯起碼要達到秀才這種級別才能勝任。


    由於報社這個新事物誰也沒接觸過,一切都需要從零開始,趙鴻義思來想去,起步階段隻能由自己親自操刀擔任總編和編輯了。


    再招募幾個秀才來當徒弟,自己手把手地教一段時間,應該就能逐漸上手了。反正自己是舉人身份,招秀才來當徒弟名正言順,一點也不違和。


    至於其他的夥計,幸好南京也有蘇惟鈞的萬卷書樓,可以從那邊調幾個夥計過來當骨幹應應急,再慢慢培養新招募的夥計。


    這些千頭萬緒的事情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辦妥的,趙鴻義等四人留在南京並沒有什麽太大的作用,而且他們手頭上都有些事情需要迴鄉處理,所以四人便將所有事務悉數委托給嚴伯毅全權處理,先迴鄉一趟,並約定兩個月後再到南京碰頭。


    於是四人又乘莊、杜二人的船離開南京,向蘇州出發。


    來到蘇州之後,在杜錫哲的盛情邀請下,幾人在杜家盤桓了兩日。


    杜錫哲家在蘇州城西的胥門外,離運河不遠,屬於吳縣的管轄範圍,雖然是在城牆外,不過跟城牆內一樣繁華無比。


    幾人拜會了杜家長輩,在蘇州城四處逛了逛,探討了推廣報紙的方法,還應趙鴻義的要求去參觀了杜家的一處機房。


    趙鴻義對這種規模化生產十分感興趣,他想要在這個時代開啟工業化進程,建立最原始的工業生產能力,這種機房也是一個參考對象。


    參觀完後,趙鴻義並沒有太大的感觸,這個時代的生產方式基本還是手工作坊,與真正的工業生產差距甚遠。


    不過機房的生產規模倒是挺大,一間大屋子裏二三十張織機一起生產的場麵蔚為壯觀,看得其他幾人都暗暗吃驚。


    杜錫哲頗有些得意地介紹道:“我家的機房在蘇州不敢說數一數二,但也算是排得上號的了,用的機工們都是多年的老手,生產綢緞速度又快,品質也極好,像這樣的機房我家還有好幾處。”


    在杜家住了兩天,趙鴻義和蘇惟鈞向杜錫哲告辭,另外租了一條船返迴上海。


    臨行前,杜錫哲和莊俊豪拿出了一千兩銀子交給蘇惟鈞,作為報社購買銅活字的費用,蘇惟鈞也會在下次去南京時將一整套銅活字運到南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個農家子的逆襲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咖喱海鮮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咖喱海鮮雞並收藏一個農家子的逆襲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