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事關皇位廢立的宗族大會
都穿越了,誰還娶公主啊?造反! 作者:我吃烤地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這些殿落古樸肅穆的建造形式,以及那塊“萬代榮昌”的牌匾來看,如果沒猜錯的話,這“萬福祠”並不是慶國朝廷的什麽部衙機構,而是皇家李氏宗廟祠堂之類。
說白了,這根本就是李氏宗親供奉祖宗靈位、舉行祭祀大典或尋常商議決斷宗族大事的地方。
而空曠廣場前方最靠近漢白玉台階,那密密麻麻站著的,身穿奇特服飾繡著各種特殊符篆圖案的,想必便是李氏宗室各支各係能說得上話的話事人了。
包括高台上那翠綠屏風前,那在椅子上坐著的三個半截身子都快入土的老頭,定然是李氏宗室中最德高望重的老者。
其實與大康截然不同,慶國皇室宗親各支合係人員,雖不一定在朝廷中有著多大實權與官職,卻在一定層麵上,有著足以左右朝政大事甚至皇位更迭的實力。
之所以如此,最根本原因,還得追溯到三百多年前。
當年,前朝當政者荒淫無道,再加天災人禍不斷,百姓民不聊生民變四起,高祖皇帝李胤本不過是慶州郡一個小小裏長,卻因得罪了當地縣府一個小官吏而慘遭報複,走投無路之際,悍然起兵。
可一個無權無勢更無家業的平民村夫,要在那群雄逐鹿的亂世中站穩腳跟,又談何容易?
正是因為,當地李氏宗族各支各係,空前團結,出錢出力砸鍋賣鐵的支持擁護,數不清的男兒喪命,李氏一脈甚至一度十戶九空,家家無男兒,才終於拉扯出了一支像樣的義軍來,雄踞慶州一地,自封慶州王,也算是終於有了自己的根基地盤。
再曆經長達十餘載的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才終於一步一步奪得天下而稱帝。
立國號慶,建元洪熙!
因此,立國之初,這高祖皇帝便定下了祖訓,李氏宗親共享天下。
這也就導致了如今局麵。
說得直白一些,慶國曆朝曆代至今近三十位帝王中,有在奪嫡之爭中雙手沾滿鮮血,將對手死死踩在腳下才終於坐上那張龍椅的,也有風平浪靜順位繼承的,李氏宗族一般很少有幹預插手。
可若是得位者昏庸無度荒淫暴虐,乃至天怒人怨人神共憤,保不齊宗族大會直接一項決議,便可廢帝。
包括諸如對外用兵、與他國外交甚至封後之類國政大事,亦是如此。
畢竟高祖皇帝祖訓,誰也不敢違背。
否則,那便是眾叛親離人人喊打遺臭萬年之事。
其中最典型的,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百餘年前,同宗皇帝駕崩,按理說,本當由東宮儲君順位克繼大統,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老皇帝尚未入土為安國喪之際,東宮太子卻因勞累過度而暴病身亡。
國不可一日無君,又奈何太後膝下就這一個獨子。
最終,在幾位朝中重臣與李氏宗親合議決斷下,一致擁護了當時的永川王李曲為新帝。
這李曲雖為老皇帝側室所出,卻自幼飽讀詩書通曉古今,為人親善愛民如子,離京就藩短短五六年,便將永川一地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的,更有些“賢王”之美譽。
實在是個繼承帝位開辟萬世基業的不二人選呐!
可誰知,這李曲同學,也不知是因為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來,突然莫名其妙就從一個區區就藩的郡王,突然抱得了皇位,一下子飄了,忘了自己姓甚名誰了,還是被猛鬼附體了……
自從登基,一下子好像變了個人似的,竟是心性大變。
不思朝政,整日醉心於享樂。不顧當時百年罕見的旱災侵襲十來個州府,莊稼顆粒無收,餓殍遍野甚至百姓易子而食,竟大肆揮霍國庫錢銀用於為自己修造豪華行宮。
更沉迷美色,荒淫無道,甚至不惜頒布詔令,令各地官員大肆為其搜尋美人入宮。
隨後,李氏宗親一場宗族大會,最終決議,廢除其帝位,另立新君。
最終,這位慶國曆史上罕見的幸運兒,隻在位了僅僅不到兩個月,便灰溜溜地被逐出了梁都城,被貶為庶民自生自滅。
隻是有野史與傳聞說,這家夥不久便患了失心瘋,流浪乞討的路上,不小心墜河而亡了。
至於其到底是死於意外墜河,還是有人故意想要他的命,誰也無法考證。
但是,倒是令人唏噓。
而眼下這陣仗……
滿朝文武與李氏宗親悉數到場,他王老爺就算用屁股想,又如何再看不出來,這到底是個什麽場麵?
畢竟如今,女皇帝尚未大婚聖王,卻已與他人誕下了一位皇子,不但算是違背了宗室禮法,更是引得慶國如此大亂。
魏王李順反叛大軍已直逼京師,一場血流成河的內亂大戰已經一觸即發,更極有可能引得慶國朝綱混亂動搖國本。
李氏宗室與文武百官,豈能再視若無睹?
齊聚一堂,總得研究出個對策來!
甚至嚴格來說,恐怕已關係到那婆娘皇帝之位的廢立了!
當然,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魏王李順,暗中收買拉攏與推波助瀾。
於是乎,王老爺便徹底愣住了。
心髒都快提到嗓子眼,至少還真沒料到,這場慶國動亂,竟已演變到如此局麵。
這也就罷了,李雲霜這死婆娘,有毛病呐?
這終究是慶國內政,你把老子一個大康的忠臣重臣帶到這裏來做啥?
而眼下,很明顯在場文武百官與李氏宗親眾人,早已各執己見爭吵得熱火朝天。
一個個或麵色凝重如臨大敵,或惱羞憤慨得就要跟人拚命,或悲壯激昂擦拳磨掌,讓這萬福祠,完全籠罩在一片山雨欲來的冷凝氣氛中。
隻是眼見他王老爺進來,一個個自然迅速住口,扭頭憤紛望向這邊。
似乎也頗為驚訝詫異,沒想到他王老爺作為大康之臣,竟會莫名其妙出現在慶國梁都,出現在今日這場合。
可更多的,卻是齊刷刷麵色一沉,滿是憤怒不悅,甚至苦大仇深。
畢竟,盡管他王老爺乃慶國永寧郡主的郡馬,可當年兩國戰事,居嶼關一役,絕對算得上慶國近百年來對外用兵最慘烈的敗仗,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啊!
刻在慶國朝野上下每個人骨子裏的國仇家恨,又怎可能因為他齊王府孫女婿的身份,便給他多少好臉色,甚至熱情逢迎?
這讓王老爺印堂一黑,更一陣欲哭無淚。
反正這架勢,總有種老母雞突然鑽進黃鼠狼窩的感覺。
而正當他還在猶豫,要不要找個借口幹脆拔腿開溜,前方李雲霜卻突然開口,“楚國公便留在這裏吧,免得一會兒把你架出去砍頭時,將士們還得多走幾步,諸多麻煩。”
隨即,冷著一張臉,丟下他,兀自便向那四方高台走去,更把他王老爺瞬間氣得快吐血,差點一個沒忍住衝動,直接一腳踹在她屁股上,踹她個滿嘴啃泥。
伴隨著那些文武百官的躬身施禮,在一聲聲“臣見過王爺”中,徑直走到齊王李達身邊停下。
倒是中規中矩盈盈一欠身,“侄孫女見過四叔祖父。”
隨即便老老實實停在那裏,一副事不關己的冷淡模樣,隻留下他王老爺一個人獨自現在那白玉台階下麵。
而與此同時,卻隻聽得高台上那翠綠屏風內,傳來一道婦人不急不緩卻極具威嚴之氣的聲音,“閣下便是康國楚國公,王修王大人?”
說白了,這根本就是李氏宗親供奉祖宗靈位、舉行祭祀大典或尋常商議決斷宗族大事的地方。
而空曠廣場前方最靠近漢白玉台階,那密密麻麻站著的,身穿奇特服飾繡著各種特殊符篆圖案的,想必便是李氏宗室各支各係能說得上話的話事人了。
包括高台上那翠綠屏風前,那在椅子上坐著的三個半截身子都快入土的老頭,定然是李氏宗室中最德高望重的老者。
其實與大康截然不同,慶國皇室宗親各支合係人員,雖不一定在朝廷中有著多大實權與官職,卻在一定層麵上,有著足以左右朝政大事甚至皇位更迭的實力。
之所以如此,最根本原因,還得追溯到三百多年前。
當年,前朝當政者荒淫無道,再加天災人禍不斷,百姓民不聊生民變四起,高祖皇帝李胤本不過是慶州郡一個小小裏長,卻因得罪了當地縣府一個小官吏而慘遭報複,走投無路之際,悍然起兵。
可一個無權無勢更無家業的平民村夫,要在那群雄逐鹿的亂世中站穩腳跟,又談何容易?
正是因為,當地李氏宗族各支各係,空前團結,出錢出力砸鍋賣鐵的支持擁護,數不清的男兒喪命,李氏一脈甚至一度十戶九空,家家無男兒,才終於拉扯出了一支像樣的義軍來,雄踞慶州一地,自封慶州王,也算是終於有了自己的根基地盤。
再曆經長達十餘載的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才終於一步一步奪得天下而稱帝。
立國號慶,建元洪熙!
因此,立國之初,這高祖皇帝便定下了祖訓,李氏宗親共享天下。
這也就導致了如今局麵。
說得直白一些,慶國曆朝曆代至今近三十位帝王中,有在奪嫡之爭中雙手沾滿鮮血,將對手死死踩在腳下才終於坐上那張龍椅的,也有風平浪靜順位繼承的,李氏宗族一般很少有幹預插手。
可若是得位者昏庸無度荒淫暴虐,乃至天怒人怨人神共憤,保不齊宗族大會直接一項決議,便可廢帝。
包括諸如對外用兵、與他國外交甚至封後之類國政大事,亦是如此。
畢竟高祖皇帝祖訓,誰也不敢違背。
否則,那便是眾叛親離人人喊打遺臭萬年之事。
其中最典型的,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百餘年前,同宗皇帝駕崩,按理說,本當由東宮儲君順位克繼大統,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老皇帝尚未入土為安國喪之際,東宮太子卻因勞累過度而暴病身亡。
國不可一日無君,又奈何太後膝下就這一個獨子。
最終,在幾位朝中重臣與李氏宗親合議決斷下,一致擁護了當時的永川王李曲為新帝。
這李曲雖為老皇帝側室所出,卻自幼飽讀詩書通曉古今,為人親善愛民如子,離京就藩短短五六年,便將永川一地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的,更有些“賢王”之美譽。
實在是個繼承帝位開辟萬世基業的不二人選呐!
可誰知,這李曲同學,也不知是因為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來,突然莫名其妙就從一個區區就藩的郡王,突然抱得了皇位,一下子飄了,忘了自己姓甚名誰了,還是被猛鬼附體了……
自從登基,一下子好像變了個人似的,竟是心性大變。
不思朝政,整日醉心於享樂。不顧當時百年罕見的旱災侵襲十來個州府,莊稼顆粒無收,餓殍遍野甚至百姓易子而食,竟大肆揮霍國庫錢銀用於為自己修造豪華行宮。
更沉迷美色,荒淫無道,甚至不惜頒布詔令,令各地官員大肆為其搜尋美人入宮。
隨後,李氏宗親一場宗族大會,最終決議,廢除其帝位,另立新君。
最終,這位慶國曆史上罕見的幸運兒,隻在位了僅僅不到兩個月,便灰溜溜地被逐出了梁都城,被貶為庶民自生自滅。
隻是有野史與傳聞說,這家夥不久便患了失心瘋,流浪乞討的路上,不小心墜河而亡了。
至於其到底是死於意外墜河,還是有人故意想要他的命,誰也無法考證。
但是,倒是令人唏噓。
而眼下這陣仗……
滿朝文武與李氏宗親悉數到場,他王老爺就算用屁股想,又如何再看不出來,這到底是個什麽場麵?
畢竟如今,女皇帝尚未大婚聖王,卻已與他人誕下了一位皇子,不但算是違背了宗室禮法,更是引得慶國如此大亂。
魏王李順反叛大軍已直逼京師,一場血流成河的內亂大戰已經一觸即發,更極有可能引得慶國朝綱混亂動搖國本。
李氏宗室與文武百官,豈能再視若無睹?
齊聚一堂,總得研究出個對策來!
甚至嚴格來說,恐怕已關係到那婆娘皇帝之位的廢立了!
當然,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魏王李順,暗中收買拉攏與推波助瀾。
於是乎,王老爺便徹底愣住了。
心髒都快提到嗓子眼,至少還真沒料到,這場慶國動亂,竟已演變到如此局麵。
這也就罷了,李雲霜這死婆娘,有毛病呐?
這終究是慶國內政,你把老子一個大康的忠臣重臣帶到這裏來做啥?
而眼下,很明顯在場文武百官與李氏宗親眾人,早已各執己見爭吵得熱火朝天。
一個個或麵色凝重如臨大敵,或惱羞憤慨得就要跟人拚命,或悲壯激昂擦拳磨掌,讓這萬福祠,完全籠罩在一片山雨欲來的冷凝氣氛中。
隻是眼見他王老爺進來,一個個自然迅速住口,扭頭憤紛望向這邊。
似乎也頗為驚訝詫異,沒想到他王老爺作為大康之臣,竟會莫名其妙出現在慶國梁都,出現在今日這場合。
可更多的,卻是齊刷刷麵色一沉,滿是憤怒不悅,甚至苦大仇深。
畢竟,盡管他王老爺乃慶國永寧郡主的郡馬,可當年兩國戰事,居嶼關一役,絕對算得上慶國近百年來對外用兵最慘烈的敗仗,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啊!
刻在慶國朝野上下每個人骨子裏的國仇家恨,又怎可能因為他齊王府孫女婿的身份,便給他多少好臉色,甚至熱情逢迎?
這讓王老爺印堂一黑,更一陣欲哭無淚。
反正這架勢,總有種老母雞突然鑽進黃鼠狼窩的感覺。
而正當他還在猶豫,要不要找個借口幹脆拔腿開溜,前方李雲霜卻突然開口,“楚國公便留在這裏吧,免得一會兒把你架出去砍頭時,將士們還得多走幾步,諸多麻煩。”
隨即,冷著一張臉,丟下他,兀自便向那四方高台走去,更把他王老爺瞬間氣得快吐血,差點一個沒忍住衝動,直接一腳踹在她屁股上,踹她個滿嘴啃泥。
伴隨著那些文武百官的躬身施禮,在一聲聲“臣見過王爺”中,徑直走到齊王李達身邊停下。
倒是中規中矩盈盈一欠身,“侄孫女見過四叔祖父。”
隨即便老老實實停在那裏,一副事不關己的冷淡模樣,隻留下他王老爺一個人獨自現在那白玉台階下麵。
而與此同時,卻隻聽得高台上那翠綠屏風內,傳來一道婦人不急不緩卻極具威嚴之氣的聲音,“閣下便是康國楚國公,王修王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