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澄州太守曹參,平叛有功,當重賞也
都穿越了,誰還娶公主啊?造反! 作者:我吃烤地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老爺本來正忙著,樂嗬嗬與旁邊一同樣身著朱紅色朝服的官員套近乎。
隻唯獨不知,這個約摸三十八九歲,微胖圓臉據說同樣身任某部衙右侍郎一職的家夥,是不是性格孤僻天生不愛笑。
任憑他抱定著朝堂上定要與諸位同僚處好關係打成一片的態度,沒話找話套近乎都口幹舌燥了,甚至一片誠摯好意,偷偷從懷裏摸出兩個精美糕點,讓他如果肚子餓的話就先墊補一下。
結果這家夥,從始至終一言不發,壓根不搭理他。
昂著腦袋鐵青著臉,不但不領情,甚至還滿是濃烈仇意憤恨。
實在無趣得很。
突然聽得景隆帝點名發話,卻是神情一滯,瞬間樂嗬不起來了。
不是……這皇帝腦子是多少有點不大正常吧?
盡管這澄州府因春汛洪災引發民變一案,的確是本老爺吭哧吭哧一頓如虎似狼的操作,才短短兩三天便鬧得天下皆知民間輿情失控。
可天地良心,這其中本老爺除了的確有那麽一丟丟不值一提的私心,可最根本的原因,隻是單純地覺得所有百姓,皆是大康朝的子民,國家發生了如此大事,百姓們應該有知情權而已。
《臨州日報》創辦的初衷,不也是這樣麽?
而這大朝會,雖然名義上乃是君臣一體共商國政的地方,大家皆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可在場這麽多二品三品大員,宰輔大人都矗著兩根,哪個不是官場浮沉幾十年且身懷經世濟國之才經驗老道的股肱重臣?
為何就非得死咬著我一個小小四品官員不放?
那澄州府生了民變,與我這個太子伴讀兼吏部右侍郎有何關係?
更何況,在場誰不知道,這個案子看著簡單,實則牽扯甚廣,那澄州太守曹參乃是老曹同誌的親兒子。
這官場,講究的就是個察言觀色、圓滑處事與機巧鑽營。
我這麽一個初涉官場的毛頭小子愣頭青,萬一不小心說錯了話,得罪了當朝宰輔甚至太後老祖宗,那以後還怎麽混,還能有立足之地?
而頃刻間,滿殿文武大臣們,臉色也是齊刷刷變了。
紛紛朝這邊望過來,有幸災樂禍的,也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特別那些出身曹氏士族門下或受了曹家恩惠庇護的官員,一個個更是滿麵戒備與仇恨之色。
這讓大殿之內,氣氛陡然變得無比古怪甚至壓抑。
唯獨右相曹牧,站在隊列最前麵,挺直著腰板雙手垂在胸前,半眯著眼睛依然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樣。
隻是太陽穴突突跳動兩下。
隻見靠後麵角落,那個臭名昭著實在不受人待見的奸佞小兒,雖畏畏縮縮的,可被皇帝點了名,也隻得硬著頭皮站了出來。
走到大殿中央,左瞧瞧右瞧瞧,還明顯有點雲裏霧裏的感覺。
那模樣,完全如一個成天課堂上唿唿睡大覺的愚鈍學生,突然被先生叫起來迴答問題。
漲紅著臉,支支吾吾了半晌,這才終於憋出一句,“稟……稟陛下,其實澄州一案,個中細情臣也了解甚少……”
一咬牙一挺胸,倒是瞬間一本正經了些,“但是,澄州此次發生民變,既然是因春汛洪災,河壩決堤衝毀無數良田民宅,數萬百姓無家可歸無糧可食所致……”
“雖說叛亂已經平定,可想必當地災情依然萬分緊急。”
“無家可歸者數萬,那真正受災遭到重大損失者,定是兩倍三倍,甚至上十萬之眾。”
“因此,臣以為,朝廷當務之急,自然是全力賑災!”
“戶部當迅速製定一套完整的賑災方略,不僅錢糧當迅速撥付……”
“包括安置災民所需臨時房舍的修建,無家可歸百姓的搜尋與救治,包括災後百姓房屋的重建,甚至種糧的發放……”
“還有,陛下與諸位同僚也皆知,大災之後定有大疫。而如今春末夏初的時節,又最易橫生瘟疫。”
“因此,朝廷也當出錢,大力抽調征兆醫官與大夫,征集草藥連夜馳援澄州,為百姓診治疾病,控防瘟疫。”
“這些皆需麵麵俱到考慮周全。”
“不僅如此,河堤缺口處的堵防,河道的疏通,亦是重中之重,畢竟夏日汛期將近。”
聲音頓時都高朗不少,“隻有如此,才能迅速平息災情,安撫民心。”
“也隻有如此,才能彰朝廷之公允清明,顯陛下愛民如子之仁德!”
此言一出,倒讓滿朝文武官員們,頓時麵麵相覷錯愕不已,一陣竊竊私語議論。
倒不是因為此番奏對,有多驚世駭俗或者驚豔絕倫,相反,聽著麵麵俱到,皆是老成謀國之言,可實則平平無奇。
當今天子最重民心,這是人盡皆知的事,而澄州既然起了洪災,那朝廷第一要務,無疑自然是賑災。
隻要國庫不缺錢缺糧,這絕對已經是最標準答案了。
別說是能在大朝會上有個位置站著的老狐狸們,那怕換頭豬來,這賑災的細則,也能說個八九不離十。
當然,如前年雪災寒災時,那薛齊竟上下嘴皮子一碰,公然提出緊閉城門將災民趕出城外的諫言,最終惹得皇帝龍顏大怒,自己小命也丟了……
那就純屬是自己找死,腦子連豬都不如了!
可是,很明顯,皇帝點名發問,要商討的事,可不僅僅是賑災方略啊!
而同樣這時,接下來的情形,卻那般始料不及,讓在場所有人一下子愣住了。
眼見皇帝依然臉色平靜不怒不喜,對這賑災諫言也不置可否,更沒有絲毫就此放過他的想法,那奸佞小兒似乎也有些尷尬了。
老臉微微一紅,可緊跟著,卻是眼珠子咕嚕一轉,嘴角笑得賊賤。
可隨即腰板一挺,似乎一下子硬氣不少,甚至儼然幾分剛直之臣為國為民不畏死的氣概風範,聲音都陡然提高不少。
一聲大唿,“陛下,臣還有言要諫,那便是關於澄州太守曹參……”
“臣以為,澄州太守曹參,此次平叛有功,朝廷當重賞矣!”
隻唯獨不知,這個約摸三十八九歲,微胖圓臉據說同樣身任某部衙右侍郎一職的家夥,是不是性格孤僻天生不愛笑。
任憑他抱定著朝堂上定要與諸位同僚處好關係打成一片的態度,沒話找話套近乎都口幹舌燥了,甚至一片誠摯好意,偷偷從懷裏摸出兩個精美糕點,讓他如果肚子餓的話就先墊補一下。
結果這家夥,從始至終一言不發,壓根不搭理他。
昂著腦袋鐵青著臉,不但不領情,甚至還滿是濃烈仇意憤恨。
實在無趣得很。
突然聽得景隆帝點名發話,卻是神情一滯,瞬間樂嗬不起來了。
不是……這皇帝腦子是多少有點不大正常吧?
盡管這澄州府因春汛洪災引發民變一案,的確是本老爺吭哧吭哧一頓如虎似狼的操作,才短短兩三天便鬧得天下皆知民間輿情失控。
可天地良心,這其中本老爺除了的確有那麽一丟丟不值一提的私心,可最根本的原因,隻是單純地覺得所有百姓,皆是大康朝的子民,國家發生了如此大事,百姓們應該有知情權而已。
《臨州日報》創辦的初衷,不也是這樣麽?
而這大朝會,雖然名義上乃是君臣一體共商國政的地方,大家皆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可在場這麽多二品三品大員,宰輔大人都矗著兩根,哪個不是官場浮沉幾十年且身懷經世濟國之才經驗老道的股肱重臣?
為何就非得死咬著我一個小小四品官員不放?
那澄州府生了民變,與我這個太子伴讀兼吏部右侍郎有何關係?
更何況,在場誰不知道,這個案子看著簡單,實則牽扯甚廣,那澄州太守曹參乃是老曹同誌的親兒子。
這官場,講究的就是個察言觀色、圓滑處事與機巧鑽營。
我這麽一個初涉官場的毛頭小子愣頭青,萬一不小心說錯了話,得罪了當朝宰輔甚至太後老祖宗,那以後還怎麽混,還能有立足之地?
而頃刻間,滿殿文武大臣們,臉色也是齊刷刷變了。
紛紛朝這邊望過來,有幸災樂禍的,也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特別那些出身曹氏士族門下或受了曹家恩惠庇護的官員,一個個更是滿麵戒備與仇恨之色。
這讓大殿之內,氣氛陡然變得無比古怪甚至壓抑。
唯獨右相曹牧,站在隊列最前麵,挺直著腰板雙手垂在胸前,半眯著眼睛依然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樣。
隻是太陽穴突突跳動兩下。
隻見靠後麵角落,那個臭名昭著實在不受人待見的奸佞小兒,雖畏畏縮縮的,可被皇帝點了名,也隻得硬著頭皮站了出來。
走到大殿中央,左瞧瞧右瞧瞧,還明顯有點雲裏霧裏的感覺。
那模樣,完全如一個成天課堂上唿唿睡大覺的愚鈍學生,突然被先生叫起來迴答問題。
漲紅著臉,支支吾吾了半晌,這才終於憋出一句,“稟……稟陛下,其實澄州一案,個中細情臣也了解甚少……”
一咬牙一挺胸,倒是瞬間一本正經了些,“但是,澄州此次發生民變,既然是因春汛洪災,河壩決堤衝毀無數良田民宅,數萬百姓無家可歸無糧可食所致……”
“雖說叛亂已經平定,可想必當地災情依然萬分緊急。”
“無家可歸者數萬,那真正受災遭到重大損失者,定是兩倍三倍,甚至上十萬之眾。”
“因此,臣以為,朝廷當務之急,自然是全力賑災!”
“戶部當迅速製定一套完整的賑災方略,不僅錢糧當迅速撥付……”
“包括安置災民所需臨時房舍的修建,無家可歸百姓的搜尋與救治,包括災後百姓房屋的重建,甚至種糧的發放……”
“還有,陛下與諸位同僚也皆知,大災之後定有大疫。而如今春末夏初的時節,又最易橫生瘟疫。”
“因此,朝廷也當出錢,大力抽調征兆醫官與大夫,征集草藥連夜馳援澄州,為百姓診治疾病,控防瘟疫。”
“這些皆需麵麵俱到考慮周全。”
“不僅如此,河堤缺口處的堵防,河道的疏通,亦是重中之重,畢竟夏日汛期將近。”
聲音頓時都高朗不少,“隻有如此,才能迅速平息災情,安撫民心。”
“也隻有如此,才能彰朝廷之公允清明,顯陛下愛民如子之仁德!”
此言一出,倒讓滿朝文武官員們,頓時麵麵相覷錯愕不已,一陣竊竊私語議論。
倒不是因為此番奏對,有多驚世駭俗或者驚豔絕倫,相反,聽著麵麵俱到,皆是老成謀國之言,可實則平平無奇。
當今天子最重民心,這是人盡皆知的事,而澄州既然起了洪災,那朝廷第一要務,無疑自然是賑災。
隻要國庫不缺錢缺糧,這絕對已經是最標準答案了。
別說是能在大朝會上有個位置站著的老狐狸們,那怕換頭豬來,這賑災的細則,也能說個八九不離十。
當然,如前年雪災寒災時,那薛齊竟上下嘴皮子一碰,公然提出緊閉城門將災民趕出城外的諫言,最終惹得皇帝龍顏大怒,自己小命也丟了……
那就純屬是自己找死,腦子連豬都不如了!
可是,很明顯,皇帝點名發問,要商討的事,可不僅僅是賑災方略啊!
而同樣這時,接下來的情形,卻那般始料不及,讓在場所有人一下子愣住了。
眼見皇帝依然臉色平靜不怒不喜,對這賑災諫言也不置可否,更沒有絲毫就此放過他的想法,那奸佞小兒似乎也有些尷尬了。
老臉微微一紅,可緊跟著,卻是眼珠子咕嚕一轉,嘴角笑得賊賤。
可隨即腰板一挺,似乎一下子硬氣不少,甚至儼然幾分剛直之臣為國為民不畏死的氣概風範,聲音都陡然提高不少。
一聲大唿,“陛下,臣還有言要諫,那便是關於澄州太守曹參……”
“臣以為,澄州太守曹參,此次平叛有功,朝廷當重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