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太複雜的,你們試一試就知道。”


    太複雜的工藝,曆史上的八路軍怎麽可能搞得定,唐亮又不是沒看過黃崖洞兵工廠展出的工具設備,那叫一個原始;既然這麽原始的設備都能改造出來,有了兩次攻下太原帶走的設備,唐亮一點都不擔心這個時空對迫擊炮的改造問題。


    八路軍曆經1年半的作戰,尤其是在唐亮的坦克協助下多次攻克大中城市,繳獲了不少火炮,既有鬼子的火炮,也有國軍遺棄後被鬼子繳獲的火炮,光身管火炮就有126門,其中山炮113門,別看這些炮數量也不少,平均下來八路軍一個團似乎能分到一門炮,但是炮彈嚴重短缺。


    更嚴重的問題則是八路軍的炮兵人才實在嚴重短缺,如果把這些炮都下撥給各個主力團,隻怕成為擺設的可能性更大。


    而從鬼子手中繳獲的迫擊炮則基本上是原國軍的迫擊炮,居然有607門,口徑為75毫米、81毫米或82毫米;初步算起來八路軍每個團能分配4-6門迫擊炮。


    可以說數量上看,迫擊炮占絕對數量,如果能搞定迫擊炮平射功能,那麽效果可就大多了。


    畢竟八路軍中能玩轉身管火炮的炮兵還是太少了,甚至八路軍總部有動議,建議將軍分區一級的身管火炮上收至軍區一級,以便得到更好的維護和訓練。


    對於這個建議,唐亮是支持的,如果主力團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玩轉火炮,將這些火炮集中起來組成炮兵縱隊,戰時緊急配屬給作戰步兵部隊,更能發揮炮兵作用。


    衛國戰爭初期,蘇軍損失了大量軍隊後,新組建的部隊基本軍事素質太差,不能有效指揮編製內的火炮部隊,其實采取的也是這種方式。


    “炮兵學校的朱校長也是這個建議,建議我們將身管火炮集中於總部或各大軍區集中維護使用。”


    “朱校長?”


    這是哪位?


    好在身旁就是386旅旅長,他低聲一番解釋頓時讓唐亮恍然大悟:


    “原來是他!”


    作為東北野戰軍的炮兵司令兼炮兵縱隊司令,這位朱校長曆史上在遼沈戰役初期不幸觸雷犧牲很是可惜,否則大將之位多半有他的身影。


    作為全軍炮兵使用的專家,唐亮不知道從哪淘來的三四手炮兵使用原則,指不定源頭就在這位朱校長那兒。


    對此唐亮隻有一句話:


    “炮兵建設,聽朱校長的準沒錯。”


    畢竟按照誌願軍剛入朝鮮時的初步統計,全軍的戰士初小(相當於後來的小學三年級)以下文化程度的為80%,連初小文化程度都達不到——換句話說就是文盲;幹部情況略好,高小(相當於後來的小學六年級)以下文化程度的為68%,其中文盲和半文盲為30%。


    這還是入朝時候的部隊,經過解放戰爭時一邊培訓一邊作戰,好些人已經得以掃盲的狀態,八路軍時代這情況隻會更嚴重。


    連常用字都認不全,讓這些人看著技術手冊維護火炮那基本上就是妄想了,能靠著經驗維護就很不錯了。


    而身管火炮相當多的零部件日常保養不到位,可是很容易損壞的,一旦損壞,整門炮就都失去戰鬥力了。


    ——當然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不管是國軍還是早期的紅軍,現在的八路軍新四軍,都很喜歡使用迫擊炮;畢竟迫擊炮結構比身管火炮簡單太多,哪怕威力上有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就靠著簡單易用易維護,這玩意成為當時華夏軍隊中的最愛。


    朱校長長期在炮兵學校當校長,對紅軍\/八路軍的現狀了解深入得多,他的意見自然是正確的——事實上在解放戰爭,四野和三野也正是基於這個思路分別組建了特種兵縱隊。


    當然唐亮也不光是要應和朱校長的提議,針對鬼子有飛機進行炮兵火力校射偵察,一旦我軍身管火炮被鬼子飛機發現,鬼子反製炮火將極為猛烈的現實,唐亮則又補充了一句:


    “對於類似總部或軍區級炮兵的作戰原則,建議采取‘分散部署,火力集中’的方式。”


    “分散部署,火力集中!”


    這其實是誌願軍在朝鮮戰場的總結和應對策略,如果說抗戰時期鬼子隻能在其進攻方向上集中較大優勢的飛機和火炮,那麽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美軍的飛機那就是從後方到前線,鋪天蓋地全都是。


    而相比鬼子的空地配合,擁有巨量無線通信器材的美軍毫無疑問能提供更及時的反應,因而誌願軍的炮兵部隊在戰爭初期按解放戰爭經驗展開,很是損失一批。


    為應對美軍帶來的新挑戰,最終誌願軍拿出來的就是這個指導方針,而在陣地戰階段,這個戰術確實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上甘嶺之戰中,誌願軍的火炮部隊可是在炮兵對決中贏了數量是自己5倍以上,炮管子更粗的美軍。


    那這個招數對付鬼子隻會更得心應手。


    當然要實現這一點,毫無疑問,必須建立在有更多已經完成掃盲,最好是初中畢業或者有相當學曆的人員來學習測地通信觀瞄等技術知識,才能為分散部署的火炮計算各自的火力射擊諸元。


    隻是……還是那個問題——八路軍的炮兵人才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培養。


    而且要培養炮兵,就算實彈射擊壓縮到最低限度,總歸還是要有的,否則那就是紙上談兵,無法知行合一了。


    這便免不了要造更多的炮彈,否則連基本的訓練都無法滿足。


    “所以我們這次的作戰,一定要盡量爭取時間,將太原兵工廠的設備都盡可能拆走,除了之前我們提到的造炮所需的設備外,更要想辦法把造炮彈和子彈的設備也都拆走。”


    原本八路軍總部給唐亮的意見是優先搬遷造炮所需的設備,然而這麽一番討論下來,大家忽然發現造炮彈和子彈的設備其實比造炮設備更為關鍵。


    “而且造炮彈相比造火炮,技術難度更低。”


    這也是解放戰爭中為啥解放軍軍工生產中心放在彈藥生產的原因。


    “但是我們就算要造炮彈,猛炸藥從哪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戰:我們的59在前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晚的芒果火龍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晚的芒果火龍果並收藏抗戰:我們的59在前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