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造炮?(下)
抗戰:我們的59在前進 作者:來晚的芒果火龍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算上迫擊炮,魯南戰役一口氣就繳獲了200多門火炮和數以萬計的炮彈,讓華野直接鳥槍換炮。
靠著這批火炮,華野在多個局部戰役中火力占優,整旅整師整軍幹掉國軍的仗越打越多,越打越順,最後繳獲的身管火炮甚至超過了入關前的東北野戰軍。
所以曆史上解放戰爭中,解放軍軍工生產的頭等大事不是造槍造炮,而是造炮彈和子彈;尤其是炮彈,由於運輸大隊長的手下經常拿卡車運糧食等“違禁走私”物品,炮彈裝的不夠多,導致解放軍炮彈消耗一般高於繳獲,對炮彈的需求更高,最後被迫在大連建新工廠製造75毫米山野榴加炮彈。
而解放軍直至在遼沈戰役拿下沈陽後,拾掇拾掇沈陽兵工廠才具備了造105毫米榴彈炮炮彈的能力。
當然此刻唐亮的唯一的問題是——如果把火車頭的大軸拆了造炮,火車頭剩下的部分賣給係統還能剩多少錢呢?
“就幾根大軸而已,不至於被係統扣減太多錢吧?”
唐亮暗自嘀咕著。
而115師代師長和政委卻是非常激動。
“用火車大軸造炮能成?”
“或許得把炮管壁留厚點,否則容易炸膛。”
唐亮不得不先給這兩位首長潑潑冷水。
曆史上的“蓋亮”式火炮就是因為擔心火車大軸不如專業炮鋼的強度好,因此炮管壁比原版厚了不少,因而造成火炮比原版重了很多,幾乎重了50%。
這正如曆史上明清兩代的老古董前裝炮,為了防止炸膛,火炮管壁也是無比的厚,甚至有些火炮為了加強炮管強度,更是在炮管外麵加箍了粗粗的鐵箍作為加強筋,讓火炮看著臃腫無比,重量自然也上去了。
即便如此,相比正常途徑製造的炮管,這種“將就”出來的炮管,壽命情況也差不少,隻有正規炮管壽命一半甚至更少都不奇怪。
不過對115師政委和代師長而言,隻要能造炮,別的都好說,重一點,長的難看點,壽命短一些,這都不是事,這些都可以日後慢慢改良。
畢竟先解決有無問題,後麵才是解決好壞問題。
原本115師各個首長還在考慮這些機床搬到魯中山區後應該優先造什麽呢,既然唐亮說能造炮,那麽軍事會議上所有與會人員一致同意:
“就先造它了。”
隻是大家免不了想的就更多了。
“這些設備生產迫擊炮應該沒問題吧?”
既然難度更大的身管火炮似乎都可以試一試,那麽幹嘛不試著生產難度更低的迫擊炮呢?雖然穿透力不如身管火炮,不過八路軍這個階段又沒有多少攻堅的需求,更多的是野戰,那麽迫擊炮生產難度低,如果能造的話想來能比身管火炮造的更多,何不多造這個呢?
“當然沒問題。”
畢竟曆史上八路軍手工都搓出了迫擊炮,唐亮手上有“朝日號”修理船的一大票機床,要生產迫擊炮隻會更容易,指不定比國府的兵工廠生產的迫擊炮氣密性做的還好。
“造迫擊炮的鋼材怎麽解決?”
國府能造迫擊炮是因為重慶有煉鋼廠,雖然產量很感人,但是拿來造迫擊炮多少還是有的,雖然不一定夠用。
而八路軍去哪弄鋼材呢?
“鐵軌上的軌道鋼就能造。”
“那玩意能行?”
雖然總部通報表揚黃崖洞兵工廠用鐵軌熔煉的鋼造步槍槍管,但是這玩意這能用來造迫擊炮的炮管麽?別不會炸膛吧?
“能,我敢打包票。”
畢竟當年唐亮在北京軍博參觀的時候,就有介紹八路軍時期自己造的迫擊炮,既然曆史上這麽差的條件都能自造迫擊炮,那麽如今有這麽多設備,還造不出麽?不可能!
……
當然光造炮還是不夠的,對火炮而言,沒了炮彈的火炮比燒火棍都不如,隻是要造炮彈顯然也不是這麽容易的。
“炮彈彈殼如何製作?”
山東地區從來沒有兵工廠造過炮,韓複榘治下的濟南兵工局雖然能製造一些火藥炸藥以及輕武器,但是火炮和炮彈是從來都沒製造過的。
哪怕山東黨組織在1933年就已經將組織打入濟南兵工局,掌握了不少兵工廠工人,但是沒有這個生產經驗終究是沒辦法的。
“哪兒有人生產過炮彈?”
115師隨後發動人員進行排查和尋訪,隻是2天下來,還是沒一點頭緒,隻是有人提了一嘴:
“當年北洋軍在天津機器局造了一些火炮和炮彈,興許去天津附近找找還能找到會造炮彈的人?”
這讓115師各級首長一臉黑線,天津在哪兒呢?離山東根據地不說十萬八千裏,起碼也是遠的可以,好幾百公裏呢;而且在冀東根據地眾人麵前說這話,這不是在當麵要挖人牆角麽?
能造炮彈的技工師傅們,對哪個根據地不是寶貝?
“不管了,我們暫時還有不少炮彈,先想辦法把火炮造出來,隻要能造炮,後麵再造炮彈不遲。”
“我們可以先從製造迫擊炮炮彈開始著手,這玩意要求比身管火炮的炮彈低。”
唐亮果然閑不著,立即又插了一句嘴。
“沒錯,迫擊炮炮彈應該要求低一些,畢竟華夏國內能造迫擊炮彈的兵工廠可比能造身管火炮炮彈的兵工廠多。”
“可不是,身管火炮炮彈就算用工藝最簡單的銅彈殼,也比迫擊炮彈用的鑄鐵彈殼難造多了,畢竟膛壓差距太大。”
唐亮這一句話出來,人人側目——合著你這也知道?
“這不都是常識嗎?”
唐亮忽然有點“害羞”了,隻是這句話在眾人聽來心頭怒火頓時升起——常識個大頭鬼——誰說這是常識的?
畢竟這個時代可不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了解“落後”工藝的皮毛可比這個時代的軍人容易太多了。
隻是一個問題解決了,又一個問題冒出來了。
“製造炮彈不光要有炮彈殼,還得有猛炸藥,這個去哪兒弄呢?”
“當初濟南兵工局能造少量的猛炸藥,讓大家找一找這個地方的工人,再說了,上次我們攻下濟南,不是有鬼子控製的新中華火藥廠的工人投奔我們了嗎,找他們問問!”
“那要不要先上報總部和延安?”
“不,等我們把炮和炮彈造出來再說。”
炮都八字沒一撇呢,急啥上報?
靠著這批火炮,華野在多個局部戰役中火力占優,整旅整師整軍幹掉國軍的仗越打越多,越打越順,最後繳獲的身管火炮甚至超過了入關前的東北野戰軍。
所以曆史上解放戰爭中,解放軍軍工生產的頭等大事不是造槍造炮,而是造炮彈和子彈;尤其是炮彈,由於運輸大隊長的手下經常拿卡車運糧食等“違禁走私”物品,炮彈裝的不夠多,導致解放軍炮彈消耗一般高於繳獲,對炮彈的需求更高,最後被迫在大連建新工廠製造75毫米山野榴加炮彈。
而解放軍直至在遼沈戰役拿下沈陽後,拾掇拾掇沈陽兵工廠才具備了造105毫米榴彈炮炮彈的能力。
當然此刻唐亮的唯一的問題是——如果把火車頭的大軸拆了造炮,火車頭剩下的部分賣給係統還能剩多少錢呢?
“就幾根大軸而已,不至於被係統扣減太多錢吧?”
唐亮暗自嘀咕著。
而115師代師長和政委卻是非常激動。
“用火車大軸造炮能成?”
“或許得把炮管壁留厚點,否則容易炸膛。”
唐亮不得不先給這兩位首長潑潑冷水。
曆史上的“蓋亮”式火炮就是因為擔心火車大軸不如專業炮鋼的強度好,因此炮管壁比原版厚了不少,因而造成火炮比原版重了很多,幾乎重了50%。
這正如曆史上明清兩代的老古董前裝炮,為了防止炸膛,火炮管壁也是無比的厚,甚至有些火炮為了加強炮管強度,更是在炮管外麵加箍了粗粗的鐵箍作為加強筋,讓火炮看著臃腫無比,重量自然也上去了。
即便如此,相比正常途徑製造的炮管,這種“將就”出來的炮管,壽命情況也差不少,隻有正規炮管壽命一半甚至更少都不奇怪。
不過對115師政委和代師長而言,隻要能造炮,別的都好說,重一點,長的難看點,壽命短一些,這都不是事,這些都可以日後慢慢改良。
畢竟先解決有無問題,後麵才是解決好壞問題。
原本115師各個首長還在考慮這些機床搬到魯中山區後應該優先造什麽呢,既然唐亮說能造炮,那麽軍事會議上所有與會人員一致同意:
“就先造它了。”
隻是大家免不了想的就更多了。
“這些設備生產迫擊炮應該沒問題吧?”
既然難度更大的身管火炮似乎都可以試一試,那麽幹嘛不試著生產難度更低的迫擊炮呢?雖然穿透力不如身管火炮,不過八路軍這個階段又沒有多少攻堅的需求,更多的是野戰,那麽迫擊炮生產難度低,如果能造的話想來能比身管火炮造的更多,何不多造這個呢?
“當然沒問題。”
畢竟曆史上八路軍手工都搓出了迫擊炮,唐亮手上有“朝日號”修理船的一大票機床,要生產迫擊炮隻會更容易,指不定比國府的兵工廠生產的迫擊炮氣密性做的還好。
“造迫擊炮的鋼材怎麽解決?”
國府能造迫擊炮是因為重慶有煉鋼廠,雖然產量很感人,但是拿來造迫擊炮多少還是有的,雖然不一定夠用。
而八路軍去哪弄鋼材呢?
“鐵軌上的軌道鋼就能造。”
“那玩意能行?”
雖然總部通報表揚黃崖洞兵工廠用鐵軌熔煉的鋼造步槍槍管,但是這玩意這能用來造迫擊炮的炮管麽?別不會炸膛吧?
“能,我敢打包票。”
畢竟當年唐亮在北京軍博參觀的時候,就有介紹八路軍時期自己造的迫擊炮,既然曆史上這麽差的條件都能自造迫擊炮,那麽如今有這麽多設備,還造不出麽?不可能!
……
當然光造炮還是不夠的,對火炮而言,沒了炮彈的火炮比燒火棍都不如,隻是要造炮彈顯然也不是這麽容易的。
“炮彈彈殼如何製作?”
山東地區從來沒有兵工廠造過炮,韓複榘治下的濟南兵工局雖然能製造一些火藥炸藥以及輕武器,但是火炮和炮彈是從來都沒製造過的。
哪怕山東黨組織在1933年就已經將組織打入濟南兵工局,掌握了不少兵工廠工人,但是沒有這個生產經驗終究是沒辦法的。
“哪兒有人生產過炮彈?”
115師隨後發動人員進行排查和尋訪,隻是2天下來,還是沒一點頭緒,隻是有人提了一嘴:
“當年北洋軍在天津機器局造了一些火炮和炮彈,興許去天津附近找找還能找到會造炮彈的人?”
這讓115師各級首長一臉黑線,天津在哪兒呢?離山東根據地不說十萬八千裏,起碼也是遠的可以,好幾百公裏呢;而且在冀東根據地眾人麵前說這話,這不是在當麵要挖人牆角麽?
能造炮彈的技工師傅們,對哪個根據地不是寶貝?
“不管了,我們暫時還有不少炮彈,先想辦法把火炮造出來,隻要能造炮,後麵再造炮彈不遲。”
“我們可以先從製造迫擊炮炮彈開始著手,這玩意要求比身管火炮的炮彈低。”
唐亮果然閑不著,立即又插了一句嘴。
“沒錯,迫擊炮炮彈應該要求低一些,畢竟華夏國內能造迫擊炮彈的兵工廠可比能造身管火炮炮彈的兵工廠多。”
“可不是,身管火炮炮彈就算用工藝最簡單的銅彈殼,也比迫擊炮彈用的鑄鐵彈殼難造多了,畢竟膛壓差距太大。”
唐亮這一句話出來,人人側目——合著你這也知道?
“這不都是常識嗎?”
唐亮忽然有點“害羞”了,隻是這句話在眾人聽來心頭怒火頓時升起——常識個大頭鬼——誰說這是常識的?
畢竟這個時代可不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了解“落後”工藝的皮毛可比這個時代的軍人容易太多了。
隻是一個問題解決了,又一個問題冒出來了。
“製造炮彈不光要有炮彈殼,還得有猛炸藥,這個去哪兒弄呢?”
“當初濟南兵工局能造少量的猛炸藥,讓大家找一找這個地方的工人,再說了,上次我們攻下濟南,不是有鬼子控製的新中華火藥廠的工人投奔我們了嗎,找他們問問!”
“那要不要先上報總部和延安?”
“不,等我們把炮和炮彈造出來再說。”
炮都八字沒一撇呢,急啥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