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憨和老炭頭兩個人成了師兄弟,還是老炭頭代師授藝的,這在燒炭行業傳為佳話。
有人卻說這老炭頭行事怪異,做大夫才是受人尊敬的行業,他居然把一個大夫弄成了個燒炭的頭領,有些不像話了。
也有人說是那個當大夫的,主動拿100斤小米兒認的師傅。人家老炭頭不好意思讓大夫當徒弟,才一直以師弟相稱的。
馬上就有人反對,當大夫的不賺錢嗎?還需要燒炭的這幾個小錢兒嗎?那100斤小米兒是讓老炭頭教周圍的鄉親的……
有人有不同意見,大夫在他家的附近蓋了一個燒木炭的窯,親自和那老炭頭燒的第一窯,還給老炭頭磕了一個頭,這不是徒弟是什麽?
馬上有人笑話他沒見識,知道什麽是代師授藝嗎?真要收徒弟的話,要磕三個頭的,磕一個頭,那是代師授藝,磕的是手藝,不是老炭頭那個人……
兩邊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其實是吵不出什麽結果的,但是莊戶人家就喜歡這樣,在意的其實不是結果或者對錯,隻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已。
老憨和老炭頭對這些傳言置之不理,兩家該怎麽好還怎麽好,仍然以師兄弟相稱,每當過年過節和一些特殊的日子,老憨都會主動提著禮物去拜訪師兄,對這位師兄尊敬的很。
用老憨的話說就是,這些人閑的,愛說什麽說什麽,不理會他們就是了,把日子過好比什麽都強。
但是不久之後, 老憨和老炭頭這事情就沒有人太多的提起了,因為發生了另外一件事,太香豔,太傳奇,太適合傳閑話了,那就是關於棒槌會的事情。
所謂的棒槌會,一般是天暖和的時候,婆婆領著不生孩子的兒媳婦偷偷去的。大多數的情況下,兩個人打扮成走親戚串門的樣子,提上一個籃子,籃子裏放著貢品,用包袱皮兒蓋的嚴嚴實實的,不讓外人瞧出端倪來。
到了棒槌神廟,擺上供品。參拜一個,一半男人一半女人樣子的神,就是所謂的棒槌神。等她們拜神的時候,就會有人悄悄走出來,把紅色的紗巾蓋在兒媳婦的頭上,把黑色的紗巾蓋在婆婆的頭上。
於是婆婆就拉著兒媳走到廟的後麵,這時候就會走出幾個小夥子,頭上也包著紗巾,彼此都看不清對方的臉孔。小夥子可以通過紗巾的顏色分辨哪個是媳婦,哪個是婆婆。
小夥子輪流去拉兒媳婦的手。若是兒媳婦同意,就對婆婆點點頭,若是婆婆也同意,就會鬆開手,小夥子就拉著兒媳婦,到大樹的後麵或者大石頭的後麵去,做什麽事情自然是不用說的了。
等過一段時間兒媳婦迴來了,就拉上婆婆的手,婆婆就會領著兒媳婦往迴走。大多數婆婆不肯走,為了保險一點,還會讓別的小夥子來領。這樣的話,就算他們年輕人不守規矩了,看了彼此的相貌,兒媳婦也弄不清那孩子是誰的了,誰家養起來就是誰的。
最終是婆婆和兒媳婦牽著手,走出棒槌會,迴來之後把兩塊紗巾藏好,若是懷上了,就拿著紗巾去棒槌廟還願,供品香火錢自然是不能少的,順便把紗巾也放在供台上,然後悄悄的離開。
若是懷不上,兩個人就揣上紗巾,再偷偷去幾次,到了廟裏跪拜一下,不用擺什麽貢品了,自己把紗巾蓋上,就可以到廟的後麵去了。
棒槌會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無論任何人都不能說話,自始至終一句話都不能說。
這樣的棒槌會,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是存在的,說白了就是讓女人家偷偷去借種。隻不過平時人們都不願提起這事情而已。
這次之所以讓人們提起這事情,是因為附近有村子的人去了棒槌會,而且還被人們給知道了,這下就麻煩了。
事情其實並不複雜,這家的夫妻兩個都30多歲了,卻不知道什麽原因,始終都沒有個孩子,為這事兩人沒少吵架。
男人罵女人:“你就是個不盛貨的漏勺,養個母雞還給下蛋了,你還不如個母雞。”
男人想要再討一個老婆,哪怕是租一個也行啊,租妻的事情又不是沒有,一遇到災荒年,騾馬市場的邊上就是租妻市場。運氣好的話,幾十斤小米兒就能租一個。
女人堅決不同意,對男人罵道:“你種不出莊稼怪土地呀,是你的種子不行。你若真想要孩子,讓我去幾次棒槌會,若是我還生不出來,我就同意你租妻,你若討個小的我也不攔著。”
這個潑辣的女人,還真的偷偷去了幾次棒槌會。
那女人沒有婆婆,便找了一個年長的婦人陪她去的,誰知那婦人不知道為什麽卻把這事情抖露了出來,這下事情瞞不住了,成了周圍人茶餘飯後的笑柄。
看來這種事情,還是需要自己的婆婆帶著比較保險,婆婆可不想讓自家的醜事讓外人知道,更不想讓人家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家的種。
這種事情的傳播速度比風都快,男人覺得丟了臉麵,更可氣的是,女人居然還沒懷上,更更可氣的是,女人仍然不讓男人討小老婆,也不讓男人租妻留後。自己還要去那棒槌會,說多去幾次肯定能懷上的。
男人怒罵女人,就算是懷上了,別人也知道不是我的種了,那還有個屁用!男人將女人暴打一頓,整日借酒消愁,沒多長時間,居然喝酒喝死了。
女人這下子沒了依靠,一個女人在這窮鄉僻壤的地方,驅趕不了牲口,耕種不了土地,還怎麽生活呢?
在這種墾荒人組成的雜姓村莊裏,沒有同族同宗的人照顧女人的,反而不斷有人占便宜使壞,女人的日子很快就過不下去了。
更加現實的一個問題是,一個孩子都沒有啊,將來老了怎麽辦呢?
“好心的”鄰居同鄉,便給女人出主意,讓女人再嫁一次。
那個女人被現實的問題折磨了一些日子,終於同意再找個人家了。但需要嫁得遠一些,不要讓人家知道這裏的醜事兒。還需要有孩子的人家才同意嫁,省得以後再為孩子的事情煩惱。
有人卻說這老炭頭行事怪異,做大夫才是受人尊敬的行業,他居然把一個大夫弄成了個燒炭的頭領,有些不像話了。
也有人說是那個當大夫的,主動拿100斤小米兒認的師傅。人家老炭頭不好意思讓大夫當徒弟,才一直以師弟相稱的。
馬上就有人反對,當大夫的不賺錢嗎?還需要燒炭的這幾個小錢兒嗎?那100斤小米兒是讓老炭頭教周圍的鄉親的……
有人有不同意見,大夫在他家的附近蓋了一個燒木炭的窯,親自和那老炭頭燒的第一窯,還給老炭頭磕了一個頭,這不是徒弟是什麽?
馬上有人笑話他沒見識,知道什麽是代師授藝嗎?真要收徒弟的話,要磕三個頭的,磕一個頭,那是代師授藝,磕的是手藝,不是老炭頭那個人……
兩邊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其實是吵不出什麽結果的,但是莊戶人家就喜歡這樣,在意的其實不是結果或者對錯,隻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已。
老憨和老炭頭對這些傳言置之不理,兩家該怎麽好還怎麽好,仍然以師兄弟相稱,每當過年過節和一些特殊的日子,老憨都會主動提著禮物去拜訪師兄,對這位師兄尊敬的很。
用老憨的話說就是,這些人閑的,愛說什麽說什麽,不理會他們就是了,把日子過好比什麽都強。
但是不久之後, 老憨和老炭頭這事情就沒有人太多的提起了,因為發生了另外一件事,太香豔,太傳奇,太適合傳閑話了,那就是關於棒槌會的事情。
所謂的棒槌會,一般是天暖和的時候,婆婆領著不生孩子的兒媳婦偷偷去的。大多數的情況下,兩個人打扮成走親戚串門的樣子,提上一個籃子,籃子裏放著貢品,用包袱皮兒蓋的嚴嚴實實的,不讓外人瞧出端倪來。
到了棒槌神廟,擺上供品。參拜一個,一半男人一半女人樣子的神,就是所謂的棒槌神。等她們拜神的時候,就會有人悄悄走出來,把紅色的紗巾蓋在兒媳婦的頭上,把黑色的紗巾蓋在婆婆的頭上。
於是婆婆就拉著兒媳走到廟的後麵,這時候就會走出幾個小夥子,頭上也包著紗巾,彼此都看不清對方的臉孔。小夥子可以通過紗巾的顏色分辨哪個是媳婦,哪個是婆婆。
小夥子輪流去拉兒媳婦的手。若是兒媳婦同意,就對婆婆點點頭,若是婆婆也同意,就會鬆開手,小夥子就拉著兒媳婦,到大樹的後麵或者大石頭的後麵去,做什麽事情自然是不用說的了。
等過一段時間兒媳婦迴來了,就拉上婆婆的手,婆婆就會領著兒媳婦往迴走。大多數婆婆不肯走,為了保險一點,還會讓別的小夥子來領。這樣的話,就算他們年輕人不守規矩了,看了彼此的相貌,兒媳婦也弄不清那孩子是誰的了,誰家養起來就是誰的。
最終是婆婆和兒媳婦牽著手,走出棒槌會,迴來之後把兩塊紗巾藏好,若是懷上了,就拿著紗巾去棒槌廟還願,供品香火錢自然是不能少的,順便把紗巾也放在供台上,然後悄悄的離開。
若是懷不上,兩個人就揣上紗巾,再偷偷去幾次,到了廟裏跪拜一下,不用擺什麽貢品了,自己把紗巾蓋上,就可以到廟的後麵去了。
棒槌會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無論任何人都不能說話,自始至終一句話都不能說。
這樣的棒槌會,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是存在的,說白了就是讓女人家偷偷去借種。隻不過平時人們都不願提起這事情而已。
這次之所以讓人們提起這事情,是因為附近有村子的人去了棒槌會,而且還被人們給知道了,這下就麻煩了。
事情其實並不複雜,這家的夫妻兩個都30多歲了,卻不知道什麽原因,始終都沒有個孩子,為這事兩人沒少吵架。
男人罵女人:“你就是個不盛貨的漏勺,養個母雞還給下蛋了,你還不如個母雞。”
男人想要再討一個老婆,哪怕是租一個也行啊,租妻的事情又不是沒有,一遇到災荒年,騾馬市場的邊上就是租妻市場。運氣好的話,幾十斤小米兒就能租一個。
女人堅決不同意,對男人罵道:“你種不出莊稼怪土地呀,是你的種子不行。你若真想要孩子,讓我去幾次棒槌會,若是我還生不出來,我就同意你租妻,你若討個小的我也不攔著。”
這個潑辣的女人,還真的偷偷去了幾次棒槌會。
那女人沒有婆婆,便找了一個年長的婦人陪她去的,誰知那婦人不知道為什麽卻把這事情抖露了出來,這下事情瞞不住了,成了周圍人茶餘飯後的笑柄。
看來這種事情,還是需要自己的婆婆帶著比較保險,婆婆可不想讓自家的醜事讓外人知道,更不想讓人家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家的種。
這種事情的傳播速度比風都快,男人覺得丟了臉麵,更可氣的是,女人居然還沒懷上,更更可氣的是,女人仍然不讓男人討小老婆,也不讓男人租妻留後。自己還要去那棒槌會,說多去幾次肯定能懷上的。
男人怒罵女人,就算是懷上了,別人也知道不是我的種了,那還有個屁用!男人將女人暴打一頓,整日借酒消愁,沒多長時間,居然喝酒喝死了。
女人這下子沒了依靠,一個女人在這窮鄉僻壤的地方,驅趕不了牲口,耕種不了土地,還怎麽生活呢?
在這種墾荒人組成的雜姓村莊裏,沒有同族同宗的人照顧女人的,反而不斷有人占便宜使壞,女人的日子很快就過不下去了。
更加現實的一個問題是,一個孩子都沒有啊,將來老了怎麽辦呢?
“好心的”鄰居同鄉,便給女人出主意,讓女人再嫁一次。
那個女人被現實的問題折磨了一些日子,終於同意再找個人家了。但需要嫁得遠一些,不要讓人家知道這裏的醜事兒。還需要有孩子的人家才同意嫁,省得以後再為孩子的事情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