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大明京師
崇禎十五年:召喚猛將 作者:龍門飛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伴,將這道消息送到內閣六部。”
“讓在京的所有官員全都看一看。”
“朕繼大位已經四十年了。各省的封疆大吏距離京師路途遙遠,有些人這一走就是多年,朕甚是想念啊。”
崇禎幽幽開口。
如今的崇禎已經五十多歲了,已經快到達不惑之年了。歲月的痕跡在自己身上已經越來越重。
“皇爺您正值春秋鼎盛,必定萬壽無疆啊!!”
作為潛邸時期就跟隨崇禎的王承恩怎麽會聽不出皇帝話中的意思。
“哈哈哈,古往今來有哪一個帝王真的萬壽無疆的,朕心中有數。”
“再給朕擬一道旨意,由錦衣衛緹騎八百裏加急送往各省。”
“宣那些巡撫、督師大員們迴京述職。”
“各地軍政要務暫由副手接任。”
崇禎沉吟片刻後再次說道,…“還有各個藩屬國,讓他們派使臣一起入京!”
“遵旨,老奴這就去辦。”
王承恩聞言便轉身離開。
短短不到一刻鍾,便有天大的事情發生。
要知道各省封疆大吏要員同一時間全部入京,這幾乎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大明兩京十三省,再加上交趾、東海省、東吳省、安西都護和遼東省。
下轄還有草原、朝鮮王國和波蘭立陶宛王國三個藩屬國,
這些人加起來可是浩浩蕩蕩一大片人。
王承恩很快擬完聖旨帶到內閣交由值班閣臣過目。
隨後將世界各國同時對大明宣戰的消息送到。
“這!這這這!!”
如此天大的消息,讓平日裏處變不驚的閣臣都為之驚慌。
“我這就派人去通知閣老和六部大臣!”
而王承恩拿到聖旨後也不敢停留片刻。
直奔錦衣衛指揮所。
“王公公!”
守門的錦衣衛見王承恩親自到來不敢大意。
廠衛素來不和,麵對內行廠的督主,司禮監頭號人物,錦衣衛們的目光很是不善。
因為這些年來,內行廠四處出擊。
錦衣衛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他們的大刑之下。
對此王承恩並不不在意。
不論是東西兩廠還是錦衣衛,越恨他,說明他的差事辦的越好。
“李若蓮何在?”
王承恩不鹹不淡的問道。
“指揮使大人正在公幹,王公公有個貴幹?”
一名錦衣衛指揮僉事站出來問道。
根據多年來的經驗判斷,王承恩來到衛所絕對沒有好事。
“哼,好大的官威。”
“難道還要咱家請他不成?!”
王承恩說著從袖口之中抽出聖旨舉在手中。
“有旨意!”
剛剛還麵色不善的錦衣衛們立刻唿啦啦跪倒一片。
同時心中暗罵眼前的死太監,有聖旨不一開始就拿出來。
而這時屋內的李若蓮也坐不住了,連忙來到院子中跪倒在地。
隨後王承恩不緊不慢的將聖旨內容念出。
“指揮使大人,接旨吧。”太監總管王承恩親自來到李若蓮府邸傳旨,臉上滿是嚴肅之色。
李若蓮趕忙跪地叩拜:“臣李若蓮領旨謝恩!”
王承恩宣讀聖旨後,看著眼前這位年輕有為的指揮使,語重心長地說道:“如今世界諸國狼煙四起,戰火紛飛,陛下對此事甚是看重,希望指揮使大人能夠盡心盡力,莫要誤了皇爺的差事。否則……”
雖然沒有明說,但其中意味十足。
李若蓮自然明白這一點,他連忙點頭應道:“卑職定當竭盡全力,不辱使命。若是完不成任務,甘願受罰。”
王承恩微微頷首,表示滿意。
他知道李若蓮並非等閑之輩,這次的任務各省官員間隔最遠的有數千裏,但以李若蓮能力應當不難完成。
隻是事關重大,容不得半點閃失,所以才多說了幾句敲打之言。
待王承恩走後,李若蓮站起身來,看了一眼眾多錦衣衛便進入大廳之內。
不久後,
六名緹騎百戶領命,率部從京師而出。
出了京師分別沿著官道向大明各省而去。
他們隻有一個任務,將聖旨傳達到各省大員手中,並安全護送迴到京師。
次日,
整個京師已經傳遍了世界各國對大明宣戰的消息。
京師之中人聲鼎沸。
六部大大小小的官員和京師百姓們紛紛痛罵西洋各國。
“呸!不要臉的東西,以前是賺著我們大明的銀子,現在竟然還想直接攻打我們!”
“他們配嗎?我朝陛下英武!名將如雲,怕他們不成!”
“.....”,
“這...聽說有三十幾個國家組成聯盟對我們宣戰,實力不容小覷,我們能贏嗎?”
“陛下已經是不惑之年了,大明雖然中興,可是千萬別重蹈天寶年間玄宗覆轍啊!”有人用著隻有自己能聽到的聲音說著。
京師的大街小巷,無論是繁華熱鬧的鬧市,還是僻靜清幽的小巷,都彌漫著百姓們嘈雜的議論聲。
這些聲音中,有的充滿了對西洋各國的輕蔑和不屑,認為他們不過是些跳梁小醜,根本不足為懼;而另一些人則對這場即將到來的戰爭勝負憂心忡忡,擔心大明會遭受巨大的損失。
而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普通百姓之間,就連朝廷的百官之中,也出現了幾種完全不同的聲音和立場。
其中,以那些功勳卓著、勇猛善戰的勳貴武將們為首的一派,主張堅決抵抗外敵,甚至主動出擊,展現大明的威嚴和實力。
與此相對的,則是以內閣大臣們為主導的求穩派,他們更傾向於采取保守策略,通過協商手段解決爭端,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傷亡。
除此之外,還有一小撮膽小怯懦、毫無擔當的官員,他們被稱為求和派。這些人認為這一次西洋聯軍來勢洶洶,大明想要勝很難。
他們主張向敵人妥協退讓,不與諸國衝突。
這三種想法全都傳到了崇禎耳中。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崇禎並未下令處置那些求和派。
畢竟就算是如今的大明盛世,陽光之下也免不了有黑暗的存在,這些人隻是被崇禎記錄在冊,慢慢秋後算賬而已。
就在京師群情激奮,百官聯名上奏議事之時。
崇禎卻選擇了罷朝會。
至於何時複朝會,就連內閣也不知道。
不過想到昨日錦衣衛緹騎四出,和內閣擬定的聖旨,內閣大臣們也猜到了一二。
“都等著吧。”
孫傳庭淡淡的說道,隨後獨自入宮麵聖。
“讓在京的所有官員全都看一看。”
“朕繼大位已經四十年了。各省的封疆大吏距離京師路途遙遠,有些人這一走就是多年,朕甚是想念啊。”
崇禎幽幽開口。
如今的崇禎已經五十多歲了,已經快到達不惑之年了。歲月的痕跡在自己身上已經越來越重。
“皇爺您正值春秋鼎盛,必定萬壽無疆啊!!”
作為潛邸時期就跟隨崇禎的王承恩怎麽會聽不出皇帝話中的意思。
“哈哈哈,古往今來有哪一個帝王真的萬壽無疆的,朕心中有數。”
“再給朕擬一道旨意,由錦衣衛緹騎八百裏加急送往各省。”
“宣那些巡撫、督師大員們迴京述職。”
“各地軍政要務暫由副手接任。”
崇禎沉吟片刻後再次說道,…“還有各個藩屬國,讓他們派使臣一起入京!”
“遵旨,老奴這就去辦。”
王承恩聞言便轉身離開。
短短不到一刻鍾,便有天大的事情發生。
要知道各省封疆大吏要員同一時間全部入京,這幾乎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大明兩京十三省,再加上交趾、東海省、東吳省、安西都護和遼東省。
下轄還有草原、朝鮮王國和波蘭立陶宛王國三個藩屬國,
這些人加起來可是浩浩蕩蕩一大片人。
王承恩很快擬完聖旨帶到內閣交由值班閣臣過目。
隨後將世界各國同時對大明宣戰的消息送到。
“這!這這這!!”
如此天大的消息,讓平日裏處變不驚的閣臣都為之驚慌。
“我這就派人去通知閣老和六部大臣!”
而王承恩拿到聖旨後也不敢停留片刻。
直奔錦衣衛指揮所。
“王公公!”
守門的錦衣衛見王承恩親自到來不敢大意。
廠衛素來不和,麵對內行廠的督主,司禮監頭號人物,錦衣衛們的目光很是不善。
因為這些年來,內行廠四處出擊。
錦衣衛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他們的大刑之下。
對此王承恩並不不在意。
不論是東西兩廠還是錦衣衛,越恨他,說明他的差事辦的越好。
“李若蓮何在?”
王承恩不鹹不淡的問道。
“指揮使大人正在公幹,王公公有個貴幹?”
一名錦衣衛指揮僉事站出來問道。
根據多年來的經驗判斷,王承恩來到衛所絕對沒有好事。
“哼,好大的官威。”
“難道還要咱家請他不成?!”
王承恩說著從袖口之中抽出聖旨舉在手中。
“有旨意!”
剛剛還麵色不善的錦衣衛們立刻唿啦啦跪倒一片。
同時心中暗罵眼前的死太監,有聖旨不一開始就拿出來。
而這時屋內的李若蓮也坐不住了,連忙來到院子中跪倒在地。
隨後王承恩不緊不慢的將聖旨內容念出。
“指揮使大人,接旨吧。”太監總管王承恩親自來到李若蓮府邸傳旨,臉上滿是嚴肅之色。
李若蓮趕忙跪地叩拜:“臣李若蓮領旨謝恩!”
王承恩宣讀聖旨後,看著眼前這位年輕有為的指揮使,語重心長地說道:“如今世界諸國狼煙四起,戰火紛飛,陛下對此事甚是看重,希望指揮使大人能夠盡心盡力,莫要誤了皇爺的差事。否則……”
雖然沒有明說,但其中意味十足。
李若蓮自然明白這一點,他連忙點頭應道:“卑職定當竭盡全力,不辱使命。若是完不成任務,甘願受罰。”
王承恩微微頷首,表示滿意。
他知道李若蓮並非等閑之輩,這次的任務各省官員間隔最遠的有數千裏,但以李若蓮能力應當不難完成。
隻是事關重大,容不得半點閃失,所以才多說了幾句敲打之言。
待王承恩走後,李若蓮站起身來,看了一眼眾多錦衣衛便進入大廳之內。
不久後,
六名緹騎百戶領命,率部從京師而出。
出了京師分別沿著官道向大明各省而去。
他們隻有一個任務,將聖旨傳達到各省大員手中,並安全護送迴到京師。
次日,
整個京師已經傳遍了世界各國對大明宣戰的消息。
京師之中人聲鼎沸。
六部大大小小的官員和京師百姓們紛紛痛罵西洋各國。
“呸!不要臉的東西,以前是賺著我們大明的銀子,現在竟然還想直接攻打我們!”
“他們配嗎?我朝陛下英武!名將如雲,怕他們不成!”
“.....”,
“這...聽說有三十幾個國家組成聯盟對我們宣戰,實力不容小覷,我們能贏嗎?”
“陛下已經是不惑之年了,大明雖然中興,可是千萬別重蹈天寶年間玄宗覆轍啊!”有人用著隻有自己能聽到的聲音說著。
京師的大街小巷,無論是繁華熱鬧的鬧市,還是僻靜清幽的小巷,都彌漫著百姓們嘈雜的議論聲。
這些聲音中,有的充滿了對西洋各國的輕蔑和不屑,認為他們不過是些跳梁小醜,根本不足為懼;而另一些人則對這場即將到來的戰爭勝負憂心忡忡,擔心大明會遭受巨大的損失。
而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普通百姓之間,就連朝廷的百官之中,也出現了幾種完全不同的聲音和立場。
其中,以那些功勳卓著、勇猛善戰的勳貴武將們為首的一派,主張堅決抵抗外敵,甚至主動出擊,展現大明的威嚴和實力。
與此相對的,則是以內閣大臣們為主導的求穩派,他們更傾向於采取保守策略,通過協商手段解決爭端,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傷亡。
除此之外,還有一小撮膽小怯懦、毫無擔當的官員,他們被稱為求和派。這些人認為這一次西洋聯軍來勢洶洶,大明想要勝很難。
他們主張向敵人妥協退讓,不與諸國衝突。
這三種想法全都傳到了崇禎耳中。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崇禎並未下令處置那些求和派。
畢竟就算是如今的大明盛世,陽光之下也免不了有黑暗的存在,這些人隻是被崇禎記錄在冊,慢慢秋後算賬而已。
就在京師群情激奮,百官聯名上奏議事之時。
崇禎卻選擇了罷朝會。
至於何時複朝會,就連內閣也不知道。
不過想到昨日錦衣衛緹騎四出,和內閣擬定的聖旨,內閣大臣們也猜到了一二。
“都等著吧。”
孫傳庭淡淡的說道,隨後獨自入宮麵聖。